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合集下载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热管理与安全研究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热管理与安全研究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热管理与安全研究随着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动力电池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成本和安全性。

其中,热管理与安全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研究的重点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热管理与安全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由于电动汽车的高强度运行和高功率输出,动力电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当动力电池超过设计温度时,会导致电池老化,甚至发生灾难性事故,因此热管理成为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主要采用被动散热、主动冷却和辅助加热等方式。

被动散热主要通过散热片和外罩等直接散热;主动冷却采用水冷和空冷等方式,通过循环制冷水或者风扇散热;辅助加热则是通过在电池内部设置加热元件,提高电池的工作温度。

然而,这些传统的热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电动汽车对于长续航里程和高功率输出的需求。

因此,新型热管理技术正在被研究和发展。

例如,热奈米材料和相变材料等新型材料可以增强动力电池的热扩散速度和散热能力,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

此外,自适应冷却技术可以根据电池的不同工作状态,自动调整散热的速度和方式,提高电池的效率和性能。

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研究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电动汽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一旦电池发生事故,会给驾驶员、乘客、行人等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电池材料的优化设计和改进。

例如采用更为安全和稳定的材料,如磷酸铁锂电池等,可以大大降低安全风险。

(二)电池故障检测技术的提高。

通过学习电池故障模型和故障诊断方法,可以及时检测和处理电池的故障,避免事故的发生。

(三)电池安全保护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例如,在电池周围设置防护罩、加装聚合物隔热材料、安装电气接触器等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电池的过热、短路、漏电等故障。

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与散热技术研究

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与散热技术研究

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与散热技术研究动力电池是电动车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整个车辆的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

由于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热管理与散热技术成为了动力电池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热管理的重要性动力电池在高电流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就会导致电池温度升高,进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过高的电池温度还可能引起电池的热失控、漏液、甚至起火爆炸等危险情况。

因此,热管理对于动力电池的安全运行和性能保持至关重要。

二、热管理的主要方法1. 热传导:通过增加电池模块与散热器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

在设计电池模块时,可以增加散热片、散热管等散热元件,扩大热量的传导路径,提高热传导效率。

2. 热对流:通过流体对流的方式,将散热器上的热量迅速带走,实现动力电池的散热。

可以利用风扇、循环水等方式增加冷却空气或水流,提高散热效果。

3. 蓄冷材料:利用相变材料的特性,在电池温度较低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时释放热量,实现动力电池的温度调节。

相变材料具有高储能密度和可逆性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池温升过程中的热冲击。

4. 温度监测与控制:通过传感器监测电池温度,利用控制算法对冷却系统进行实时控制,及时调节散热模块的工作状态,保持电池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三、散热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热管理与散热技术在动力电池系统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例如,一些研究通过优化电池模块的堆叠方式和接触方式,提高了散热效率。

通过增加散热片、散热管等散热元件,扩大热传导路径,减小了电池模块的温度差异,提高了系统的热管理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还探索了新型的相变材料和热管技术在动力电池系统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动力电池系统的研究也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未来的热管理与散热技术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系统整合。

在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成本、重量和体积等因素,寻求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随着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要实现新能源汽车的高效、可靠运行,则需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应用。

本报告将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车辆电池系统热管理、电机控制系统热管理以及车内空调系统热管理等方面。

其中,车辆电池系统热管理是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重点,主要是为了保证电池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同时,电机控制系统热管理也是新能源汽车关注的重点,因为电机控制系统的温度对整个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大多数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已经将其作为了核心技术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高效、可靠运行。

以特斯拉为例,其通过在车辆底盘下装置散热片、电机冷却液流量调节、电池液循环冷却等方式实现了车辆电池和电机控制系统的热管理,从而保证了新能源汽车的高效可靠运行。

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技术将会有以下发展趋势:1.高效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将会向更高效、更能耗、更可靠方向发展。

同时,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也需要考虑车辆整体性能和能效的平衡。

2.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将会越来越智能化。

例如,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来调节车辆电池系统的温度,以实现更加精准的热管理。

3.整车一体化: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将会越来越向整车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通过将车灯和散热系统融合在一起,实现更加紧凑的结构,从而提升整个车辆的性能。

三、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目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安全性问题: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对车辆安全性产生影响。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车辆电池系统热失控可能会导致车辆自燃等问题。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随着全球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纯电动汽车正逐渐成为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主要选择。

而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当前的技术发展。

一、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动力电池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来源,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续航里程、功率输出和安全性。

然而,动力电池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这些热量,将会对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热管理技术对于纯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二、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主要挑战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主要面临以下挑战:1. 高温问题:动力电池工作时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降低电池的温度,会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甚至损坏。

2. 低温问题:在严寒的环境下,动力电池的性能也会受到影响。

低温下,电池的放电能力和充电速度都会降低,影响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

3. 温度均衡问题:动力电池由多个独立单体组成,不同单体之间的温度分布不均可能导致电池性能不一致,进而影响整个电池组的性能和寿命。

4. 安全问题:如果动力电池过热,会引发热失控甚至起火的风险。

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电池的温度,保证其在安全范围内运行,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三、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了有效地管理电池的温度,纯电动汽车采用了一系列热管理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池散热系统:通过散热系统将电池周围的热量排出,保持电池组的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传统的散热系统通常采用风扇和散热片,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散热技术,如热管和液冷系统,可以更有效地降低电池温度。

2. 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为了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纯电动汽车通常装备了温度传感器,并通过控制系统对电池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

当电池温度超过设定的安全阈值时,控制系统将启动散热系统以保证电池的安全工作。

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调研报告

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调研报告

1. 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1.1 市场情况汽车热管理主要作用是为驾驶舱提供舒适温度环境,使汽车各部件在适合的温度范围工作。

而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包括空调系统、电池热管理、电子设备热管理和电机热管理,整体价值将达到整车的8%-10%左右。

由于温度对电池安全、寿命、性能乃至整车续航里程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电池热管理是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核心。

相比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为新增加的系统,为从0到1的增量市场。

以乘用车为例,液冷模式下单车价值在1500元左右。

液冷模式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子膨胀阀、冷却板、电池冷却器、电子水泵等价值量较大的部件,系统整体单车价值约为1500元。

该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价值量有望由传统汽车2000元左右提升至6000元,预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0亿。

表1 电池热管理系统(液冷)单车价值量拆分冷却板150 4~6 600~900电池冷却器200 1 200电子水泵250~300 1 250~300电子膨胀阀150 1 150其他200合计1400~1700(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1.2 电池热管理技术电池热管理主要分为三个内容:1)在电池温度较高时进行冷却,防止电池热失控;2)在电池温度较低时进行加热,确保电池低温下的充电性能和安全性;3)对电池系统进行保温,提高电池热管理效率,减少热管理能耗。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重点在于冷却,且根据冷却介质的不同,可分为风冷、液冷、相变材料冷却三种方式。

目前已实现商用的是风冷和液冷,而相变材料冷却方案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尚未在汽车领域使用,短期内商业化可能性不大。

表1 不同电池冷却方案优劣势对比1.1.1 风冷风冷系统借助空气流动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分为自然冷却(即被动式风冷)和强制冷却(利用风机等,即主动式风冷)。

被动式风冷系统利用汽车行驶时与空气相对运动产生的风进行散热,冷却效果较弱;主动式风冷系统则依托现有空调系统,借助空调系统吹入驾驶舱内的冷风实现对电池组的降温。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摘要:电动汽车改变了传统汽车的供应体系,其核心技术包括3种:电机、电池和电控系统,而电池性能和成本直接决定新能源车的使用经济性。

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之一的动力电池,随电动汽车行业的崛起迅速发展起来。

近年来,在政策、市场等的多项驱动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提速,特别是2020年疫情过后,动力电池产业呈现出诸多全新特点。

本文就其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1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1.1安全性依然是动力电池领域布局重点电池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2020年国内就有多企业布局“永不起火”的电池,如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811、孚能科技“永不起火”电池、欣旺达“只冒烟、不起火”动力电池解决方案、蜂巢能源果冻电池等,2021年上半年广汽、东风等企业同样加速布局。

广汽埃安“弹匣电池”:弹匣电池技术是一个从电芯本征安全提升、整包被动安全强化、再到主动安全防控的一整套安全技术。

搭载“弹匣电池”技术的三元锂电池系统,针刺后只有被刺电芯模块热失控而不会蔓延至其它电芯模块,从而实现三元锂电池系统针刺不起火的高安全水平。

东风岚图“琥珀电池”:电芯三维隔热墙设计、电池安全监测和预警模型、电池PACK设计,在电池包热失控触发并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后,做到了“三不”现象(不起火、不冒烟、不爆炸)。

“琥珀电池”已经进入了量产阶段,并且将于今年第3季度上市交付。

1.2新型电池技术路线多有布局,短期内难取代锂离子电池1.2.1全气候电池为了解决电动汽车冬季续驶里程的问题,全气候电池进入大众视野。

全气候电池采用电池自加热技术,能快速提升电池温度。

基于自加热技术的电池系统可在30s内使电池温度从-20℃上升到0℃以上。

而传统的外部加热技术可能需要长达30min,并且能耗高、效率低。

然而,当前全气候电池仍处于试验阶段,对于未来是否能在乘用车领域大规模普及仍未可知。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及优化策略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及优化策略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及优化策略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和寿命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

然而,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电池的温度,将会导致电池性能的下降和寿命的缩短。

因此,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及优化策略成为了电动汽车领域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一、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1. 散热系统设计为了有效地冷却动力电池,需要设计一套高效的散热系统。

这个系统通常由散热风扇、散热片和散热管等组件组成。

散热风扇可用于强制空气对电池进行冷却,散热片和散热管则可以提高热量的传导效率。

在设计散热系统时,需要考虑到电池的尺寸和布局,以及散热系统的功耗和噪音等因素。

2. 相变材料的应用相变材料是一种可以在相变温度范围内吸收和释放大量热量的材料。

通过将相变材料应用到动力电池中,可以提高电池的热管理效果。

当电池内部温度升高时,相变材料会吸收热量并转化为相变状态,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而在电池温度降低时,相变材料则会释放热量,起到保温的效果。

3. 液流冷却技术液流冷却技术是一种传统的热管理方法,通过在电池周围布置冷却液管路,将冷却液循环流动,从而实现对电池的冷却。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池的温度,提高电池的寿命和性能。

然而,液流冷却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会增加整车的重量和复杂性。

二、动力电池热管理优化策略1. 温度传感与监控系统为了实现动力电池的热管理优化,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温度传感与监控系统。

通过在电池模组或单体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冷却或加热操作。

同时,监控系统还可以根据温度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优化热管理策略。

2. 智能控制算法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可以提高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效果。

通过对电池的温度、放电速率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智能控制算法可以优化冷却和加热过程,使得电池始终处于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从而提高电池的寿命和性能。

动力电池的电池包散热设计与热管理技术

动力电池的电池包散热设计与热管理技术

动力电池的电池包散热设计与热管理技术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和寿命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和可靠性。

而电池包的散热设计与热管理技术则是保证动力电池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动力电池的电池包散热设计与热管理技术,以及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

一、动力电池的散热设计意义重大动力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进行散热,将会导致电池温度升高,进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合理的散热设计对于提高动力电池的工作效率、延长电池寿命至关重要。

二、电池包散热设计原则1. 热平衡原则动力电池包内各个单体之间的温度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同单体之间的温差不宜过大。

这需要通过散热系统的设计来保证电池内部的热平衡。

2. 散热方式选择散热方式的选择要根据电池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常见的散热方式有水冷、风冷和传导散热等。

水冷散热系统具有散热效果好、能耗低等优点,但也存在维护成本高和系统复杂度高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电池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散热方式。

3. 散热辅助设计为了提高电池包的散热效果,可以通过增加散热片、优化散热通道等方式进行改进。

此外,还可以利用材料的导热性能来提高散热效果。

例如,在电池包边缘或关键部位植入导热材料,增强热量的传导和散发。

三、热管理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1. 温度传感器技术通过在电池包内部设置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及时采取散热措施。

温度传感器也可用于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度均衡控制,实现单体之间的温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2. 散热系统控制技术散热系统的控制技术是热管理的核心。

通过实时监测电池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并根据预设的温度范围进行控制,可以实现散热系统的自动调节和优化。

3. 主动热管理技术主动热管理技术是一种针对电池包温度的控制技术。

通过控制电池包内部风扇的转速、液冷系统的开关等,可以及时地调整散热系统的工作状态,以保证电池包的温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池对 温度 的适 应性 成为 制约 其在 电动汽 车应 用 的
日 J吾 I
关 键 因素之 一 , 同时 也 使 电池 热 管 理 技 术 成 为 保 证 电池性 能 、 使用 寿 命 和 安 全 性 的 关 键 技 术 。本 文 中 开展 了 电池 热管 理设 计 流程 和 电池 热 分析 建模 方 法 的研究 , 用 于指 导强 制 风冷 和 P T C加 热 的 电池 热 管
原稿 收到 日期 为 2 0 1 4年 6月 3日, 修改稿收到 日期为 2 0 1 4年 8月 3 1日。
李军求 , 等: 电动汽车动力 电池热管理技术 的研究与实现
.2 3.
性能模 型和热分析模型结合 , 采用仿真与实验手段 ,
得到 的热 管理设 计 流程如 图 1所示 。
1 7 ℃, 4 c充电时温升可达 l 4 ℃, 因此 , 高温环境下大 倍率充放电时更须散热 。
不同倍率进行恒流一 匣压充 电, 可得温升 曲线 , 如图
4所 示 一 。
实验表 明, 锂离子电池不论充 电还是放电 , 温升 伴随倍率的增 大而增大 , 4 c放 电时, 电池温升可达
动力电池作为 电动汽车主要储能形式 , 其性能
的发挥 直接 制 约 了 电动 汽 车 动 力 性 、 经 济 性 和 安 全 性 。锂 离子 电池 相 比其他 类 型 电池 , 在能 量密 度 、 功
理方案设计 , 并通过仿真与实验 , 对 电池热分析模 型
正确 性和 热管 理方 案有 效性 进行 了验证 。
GAⅣ【 B 兀’
0 2 0 0 0 4 0 0 0 6 0 0 0 8 0 0 01 0 0 0 01 2 0 0 01 4 0 0 0
有限 元分 析模

划 分网格
AN S YS 、 Fl L 】 E NT、
时间/ s
图 4 不 同倍率充 电电池单体平均温升 曲线
h i c l e s ,t h e d e s i g n p r o c e d u r e o f b a t t e r y t h e ma r l ma n a g e me n t s y s t e m i s p r o p o s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b a t t e y r p e f r o r ma n c e mo d e 1 .
S c h o o l o fM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Be f i n g 1 0 0 0 8 1
Ex p e ime r n t s a r e c o n d u c t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t e mp e r a t re u is r e nd a l o w t e mp e r a t re u p e fo r ma r n c e s o f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y r a n d t h e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o f b a t t e r y p e fo r ma r n c e mo d e 1 .By u t i l i z i n g t h e t h e o ie r s o f t h e mo r e l e c t ic r c o u p l i n g a n d h e a t t r a n s f e r i n b a t -
续放 电 , 可得 温升 曲线 , 如 图 3所 示 ; 电 池放 空后 以
图 5 不同温度 2 c放 电电池特性
实验表明, 电池充放 电倍率、 电压平 台和放电容 量伴随温度降低而降低 , 例如一 3 0  ̄ e 不能实现 2 c放 电, 一 2 0 ℃时容 量减 少 2 0 %, 充 电表 现更 为 明显 , 0 c c 才能 2 C充 电, 仅能达到 5 0 %容量 , 因此 0 ℃以下时, 电池须加热才能提升其性能。
热 的电池温度特性及影 响规 律 ,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 了建模方法 的正确性 和热 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
关 键词 : 电动汽 车 ; 锂 离子 电池 ; 电池 热 管理 ; 生热模 型
S t u d y a n d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r ma l Ma n a g e me n t T e c h n o l o g y
蓥, o

2 5
时间/ s
图1 电池热管理设计 流程
图 3不 同倍率放 电电池单体平均温升 曲线
电池 热管 理设 计理 论基 础是 电池 性 能模 型 和 电 池热 分 析 模 型 。 电 池 性 能 模 型 可 模 拟 电池 工 况 特 征, 获 得 电池热 模 型的输 入 ; 电池 热分 析模 型 可 获得 电池 组温 度分 布 特 征 , 评估 电池 热 管 理 系 统 设 计 的
t e y ,t r h e mo d e l i n g me t h o d or f b a t t e y r t h e m a r l a n a l y s i s i s p r o p o s e d nd a a p p l i e d t o t h e d e s i g n o f b a t t e y r t h e m a r l ma n a g e —
子 电池 为研究 对 象 , 实验 分 析 电池 温 升 特 性 和 低 温
3 . 4 3 2 3 0
性能 , 并进行 电池性能模型适应性研究。
2 . 1 锂 离子 电池 不 同充放 电倍 率温 度特 性
放电容量/ ( A . h )
将电池置于常温下 , 充满 电后采用 不 同倍率持
[ A b s t r a c t ]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t h e t h e r m a l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o f p o w e r b a t t e i r e s f o r e l e c t i r c v e —
量 特性 。
4 2
图2 电池热分析仿真方法
2 锂 电池温度适应性与性能模 型
锂 离子 电池低 温环 境下 放 电倍率 和 可 释放 的容
4 0 > 3 . 8
电 电 电
髻3 6

量显著降低 , 而大倍率放电时温升较大 , 是其温度适 用性 面 临 的主要 问题 。以某 型 3 5 A・ h铝 塑 膜锂 离
C O MS O L 求解
2 . 2 锂 离子 电池低 温环 境 下充放 电性 能
电池物性参数 、生热 率、初始 、边界条件
将 电池放置在恒温箱中用于模拟 电池不 同环境 温度 , 静止 8 h 后, 以不 同倍率进行充放电, 图 5和图
6为 电池 2 c充 放 电 时 , 不 同温 度 下 电池 的 电压 一 容

车 第3 8卷) 第 1期
Au t o mo t i v e En g i ne e r i n g
2 01 6 0 0 4
电动 汽 车 动 力 电池 热 管 理技 术 的研 究 与实 现 冰
李军 求 ,吴朴 恩 ,张承 宁
(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 与车辆学院, 北京 1 0 0 0 8 1 )
f o r t h e Po we r Ba t t e r i e s o f El e c t r i c Ve h i c l e s
Li J u n q i u .W u P u e n & Z h a n g Ch e n g n i n g
me n t s y s t e m wi t h P TC h e a t i n g a n d f o r c e d a i r c o o l i n g .S i mu l a t i o n s a r e p e fo r me r d a n d t h e b a t t e r y t e mp e r a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 t i c s i n h e a t g e n e r a t i o n,h e a t d i s s i p a t i o n a n d h e a t i n g a n d t h e i r i n l f u e n c e l a w re a o b t a i n e d.F i n ll a y,t h e v a l i d i t y o f t h e mo d e l i n g me t h o d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t h e t h e m a r l ma n a g e me n t s y s t e m a r e v e i r ie f d b y e x p e ime r n t s . Ke ywo r ds :EV ;l i t hi um - i o n ba t t e r y;ba t t e r y t he r ma l ma na g e me n t; he a t ・ g e n e r a t i n g mo d e 1
[ 摘要 ] 为改善 电动汽车辆动力 电池 的性能 , 尤其 是高 低温适应 性 , 基于 电池性能模 型提 出 了电池 热管理 系 统设计流程 , 实验分 析了锂离子电池温升 、 低温性 能和电池性能模 型的适应性 , 运用 电池热 电耦合 和热传 导理论 提 出了电池热分析建模方法 , 并 应用于 P T C加 热和强制风冷的电池热管理 系统设计 , 仿真得 到了 电池生热 、 散热 和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