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民谣和谚语
关于黄山的经典民间谚语

关于黄山的经典民间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黄山谚语大全: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不上天都峰、游山一场空不上莲花顶、等于没看景不到黄山西海大峡谷、难见黄山梦幻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散花坞中游、奇秀逼人留翠微峰前走、秀色处处有钓桥庵前游、好景无尽头叠嶂峰上明月羞、翠光浮动万山秋云外峰上春光明、杜鹃开后万树红皮篷里面好景多、名山洞天响赞歌石柱峰上停、脚下起白云黄山毛峰天下闻、气味醇香爱煞人洗个温泉澡、登山不疲劳不登光明顶、不见黄山景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峰前有路不可问、一直通到神仙洞不上贡阳山、不见黄山边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不到松谷庵、回家心不安翡翠谷中行、尽观彩池群白云居前望、黄山变了样不进西海门、难见怪石群登上汤岭关、好景放眼看黄山芙蓉峰、秀色最集中九龙瀑连潭、雨季最好玩温泉水、身上擦、活血舒筋又解乏黄山七十二峰都有宝、还有三峰盛产黄连和甘草洗个温泉澡、登山不疲劳。
玉屏楼:(古称文殊院)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天都峰:不到天都峰,来此一场空。
(但是天都峰在夏天雷雨季节一定不能上去的。
防雷击)光明顶: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
狮子峰:不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
始信峰: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
【黄山】: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
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
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
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
黄山市屯溪区黎阳老街楹联

黄山市屯溪区黎阳老街楹联1. 黎阳老街的楹联啊,那可真是一绝!就像一个个智慧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屯溪的故事。
你看那“茶香盈巷陌,墨韵满楼阁”,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把老街的韵味全给勾勒出来了。
走在老街上,闻着茶香,仿佛能看到阁楼上有人正挥毫泼墨呢。
这楹联就像是老街的灵魂,没有它们,老街就像丢了魂儿似的。
2. 屯溪区黎阳老街的楹联,就像是一把把神秘的钥匙。
每一副楹联都是打开一段历史或者一种文化的钥匙。
比如说“古渡迎佳客,新街纳瑞祥”,这副楹联啊,古渡就像是一位好客的主人,站在那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新街呢,则像是一个充满福气的容器,接纳着祥瑞。
你要是到了这儿,不仔细看看这些楹联,那可真是白来了。
3. 嘿,你知道黄山市屯溪区黎阳老街的楹联吗?那可不得了!它们就像是一群小精灵,在老街上跳跃着传递文化的气息。
像“酒肆飘香远,书斋韵味长”,酒肆的香飘得老远,就像热情的主人在招呼客人,而书斋的韵味悠长,就像是一位智者在静静地沉思。
我每次走过那些挂着楹联的地方,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幅古老的画卷。
4. 黎阳老街的楹联是屯溪区的宝贝啊!这就好比夜空中的星星,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桥影横波静,街灯照夜明”,这副楹联多妙啊。
桥的影子横在平静的水波上,街灯照亮了夜晚的老街,让人感觉特别的宁静祥和。
要是这些楹联会说话,肯定能给我们讲出无数个老街的故事呢。
5. 我给你讲哦,黄山市屯溪区黎阳老街的楹联特别有趣。
它们就像一群小导游,带着你领略老街的魅力。
“花影依墙动,莺声绕树啼”,看到这楹联,眼前就浮现出花影在墙边轻轻晃动,黄莺在树上欢快啼叫的画面。
这老街要是少了这些楹联,就像一场大戏少了精彩的开场白。
6. 屯溪区黎阳老街的楹联哟,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珍珠。
每一副都价值连城。
像“帆影随江去,钟声入巷深”,帆影随着江水远去,钟声在深深的巷子里回荡,感觉特别的有诗意。
你要是站在老街上,对着这些楹联细细品味,就好像和古人在隔空对话呢。
经典徽州民谣(六)

经典徽州民谣(六)
1、《月亮起山一盏灯》:“月亮起山一盏灯,十八岁瞟姐到如今。
上街瞟了一十八,下街瞟了二十春。
他人说我瞟好姐,瞟上好姐拜好神……”
2、反映徽州气候特点的《雾》:“春雾一朝晴,夏雾雨淋淋。
秋雾晒煞人,冬雾雪封门。
”
3、《推车磨》:推车(注:方言与茶同音)磨车,磨到外婆家。
外婆不在家,后门头打老鸦;打一只烧烧吃;打一双,氽氽汤。
氽给哪个吃?氽给我家宝宝吃。
4、《推车郎》:推车哥,磨车郎,打发哥哥上学堂。
哥哥一对花包肚,弟弟一对花衣裳。
花对花,柳对柳,走到外婆家门口,喔罗索,赶得一走。
5、《推车磨车》:推车磨车,磨到外婆家。
外婆不在家,后头打老鸦。
打一只,爆爆吃;打一双,烧碗汤;打一对,烧碗菜;打一萝,讨老婆;打一担,大家来看。
推车磨车,磨到外婆家。
外婆不在家,后屋头打冬瓜。
冬瓜滚下井,小姨大姨哭淋淋;冬瓜滚下塘,大姑小姑泪汪汪。
6、《采茶谣》是这样的:“ 儿乖乖宝,娘去摘茶草。
儿乖乖宝,娘去赚茶银。
摘茶草赚茶银,用来供大供细(小孩)供成人。
”
男人外出经商,生活的重担压在女人的头上。
“供大供细供成人”是生活的动力,也是生活的乐趣。
这里语言朴素,通俗浅显,反映了徽州妇女,吃苦耐劳的动人场面,把劳动过程和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
潮汕俗语谚语典故

潮汕俗语谚语典故1、无好家神通外鬼潮汕俗语“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
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
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
于是越想越生气。
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
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
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
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2、凡事学大丈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
“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
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
”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
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
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
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
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
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
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
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
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
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3、斫断手指头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屯溪老城文案短句

屯溪老城文案短句
1. 屯溪老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 踏入屯溪老城,仿佛穿越时光隧道。
3. 漫步在屯溪老城的石板街,感受古老与现代的交汇。
4. 屯溪老城,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
5. 屯溪老城,宛如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
6. 屯溪老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
7. 屯溪老城,处处流露着江南水乡的韵味。
8. 在屯溪老城的巷弄间漫步,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的民俗村落。
9. 屯溪老城,是一座记忆深处的文化聚集地。
10. 漫步在屯溪老城的街头巷尾,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繁华盛景。
11. 屯溪老城,散发着浓郁的江南风情。
12. 屯溪老城,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宛如世外桃源。
13. 屯溪老城,古朴的建筑散发着典雅和宁静。
14. 屯溪老城,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的见证。
15. 屯溪老城,是时间的仪器,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16. 漫步在屯溪老城的青石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世界。
17. 屯溪老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8. 在屯溪老城的街头巷尾,能感受到古老文化的弥漫氛围。
徽州民谣参考

徽州民谣徽州民谣(民歌)是一种个性特点鲜明弥足珍贵的民间口头文化。
反映了古代徽州人民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
徽州民谣(民歌)从地域上来分,有婺源民谣、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和祁门民谣等,并因方言不同有各自的特点;从内容上来分,有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爱情民谣、时政民谣和游戏民谣等。
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特点。
有些徽州民谣(民歌)在徽州境内广泛流传,但在不同县境有不同的流传“版本”。
如徽商民谣中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有婺源、歙县、绩溪和祁门几个大同而小异的“版本”。
徽商民谣,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形象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徽州民谣(民歌)是自宋代以来徽州社会民间生活的鲜活见证,从中可以真切地认识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审美观念,是认识徽州民间社会和人生的一把钥匙。
徽州最有名的一首“徽州民谣”。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这是最有名的一首“徽州民谣”。
单这歌词便能够让人感受到那些稚嫩、无邪的童声集体咏诵时的缈缈余音,眼前随之就会出现连绵的群山、冷峭的石桥、曲流的溪水、庄严的牌坊、高阔的祠堂、精巧的民居等等一些典型的徽州特征。
正如歌中所唱:“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徽州地区多是山脉,耕田极少,过去的徽州人不得不翻山越岭出去贩卖盐和茶叶等维持生活。
世界上最神秘的方言——徽州屯溪话

世界上最神秘的方言——徽州屯溪话屯溪话百科名片屯溪话屯溪话,即徽语休黟片休宁方言东乡小片,今黄山市屯溪区及毗邻部分地区使用的方言,是徽州方言中休宁方言的一个分支,解放前后屯溪话成为徽州话代表音。
屯溪话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因素,和北方官话差别大,和所有徽州话一样,屯溪话的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
目录[隐藏]简介分类屯溪区简介休宁方言分片语音特点声、韵、调声母韵母词汇和语法词汇和正字词汇词汇特点小结现状和保护简介分类屯溪区简介休宁方言分片语音特点声、韵、调声母韵母词汇和语法词汇和正字词汇词汇特点小结现状和保护[编辑本段]简介屯溪话又称屯溪方言,正式名称是徽语休黟片休宁东乡话(临溪片),使用范围在今屯溪区大部和毗邻的休宁县东临溪镇大部,使用人口约为20万人。
屯溪方言区屯溪方言属于徽州方言中的休宁话,徽州方言又称徽语,徽语是古代吴越语系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也有学者倾向于将徽语划归到吴语里去。
徽州方言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土著方言,也是安徽省最难懂的土语群。
明嘉靖四十五年《徽州府志》云:“六邑之语不能相通”。
已故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在《徽州方言的几个问题》(民国23年《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52期)一文中说:“在我已经研究的几种方言里,徽州话可算是够复杂的了。
”他还说“在我没到徽州以前,我总觉得各县各乡的差别不过是声调的高低罢了,但是实际的现象,非但县与县之间是截然两个方言,就是一个县里各乡的音也有时候非分成两个系统不可。
”这些史料都证明了徽州方言的复杂性。
徽语基本分为五片: 绩歙片,基本分布在绩溪县、歙县和徽州区、黄山区南部汤口镇、谭家桥镇、宣城市旌德县西乡、宁国市的胡乐、浙江省淳安县的威坪和唐村一带。
休黟片,基本分布在休宁县、黟县和屯溪区。
祁婺片,基本分布在祁门县、婺源县、江西省德兴市、浮梁县和东至县的西南郎木塔一带。
严州片,基本分布在浙江省淳安县、建德市、临安市(昌化以西)、桐庐县(西部)。
徽州方言谚语的形成和发展

徽州方言谚语的形成和发展1. 徽州方言谚语啊,那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你想啊,以前徽州的老祖宗们,天天在那片土地上讨生活,和天斗和地斗。
就像那种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谚语就是他们根据种地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在徽州,清明这个时节的气候最适合种瓜和豆子,老人们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这个智慧。
2. 徽州方言谚语的形成,和当地的山水有大关系呢。
徽州山多,交通不便,一个村子和另一个村子交流都有点费劲。
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慢慢琢磨生活的道理。
比如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山边的人就知道山里的宝贝多,能打猎、能采药,这谚语就像山里的泉水,自然而然就流淌出来了。
3. 我给你讲啊,徽州的家族文化对这些谚语的发展影响可不小。
家族里的长辈对晚辈那是耳提面命。
像“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在一个大家族里,总得有个能拿主意的人,就像一艘大船得有个好船长。
长辈们经常用这样的谚语教育小辈要尊重家族里当家的人呢。
4. 你知道吗?徽州的商业文化也在谚语里有体现。
徽州商人遍布全国,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
“买卖不成仁义在”,这就是他们在商业往来中的态度。
即使生意没做成,也不能失了做人的本分,这谚语就像他们在商场上的名片一样。
5. 徽州方言谚语是怎么发展的呢?就像一颗小树苗慢慢长成大树。
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两个人的经验之谈,比如说“早起三光,迟起三慌”。
早起的人呢,家里收拾得光亮,自己也精神,迟起的话就会慌慌张张。
慢慢地,周围的人觉得有道理,就传开了,这谚语就越来越有生命力了。
6. 徽州的气候多变,这也催生了很多方言谚语。
“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春天要是冷的话,雨就像泉水一样连绵不断,冬天冷的时候雨就下得零零散散的。
这都是老祖宗们观察天气得出来的结论,就像天气预报员一样准确呢。
7. 在徽州的村子里,大家都喜欢互相帮忙。
“邻舍好,无价宝”,邻居之间关系好,那可是比什么都珍贵。
你家没盐了,我给你送点,我家没柴了,你给我拿点。
这种邻里之间的情谊就体现在这样的谚语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屯溪民歌传唱于屯溪民间,反映的是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民俗文化,是徽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皆用方言传唱。
第一节民谣
抽壮丁
正月里来正月正,国民政府抽壮丁;十八抽到四十五,独子也得去抽签。
二月里来杏花香,到处壮丁都抽光;家中田地无人种,三年倒有二年荒。
三月里来是清明,抓了壮丁进了城;押进西门招待所,要想回家万不能。
四月里来蔷薇花,新兵营里过生活;吃不下来睡不着,又想亲人又想家。
五月里来是端阳,新兵日日上操场;拳又打来脚又踢,忍声吐气上讲堂。
六月里来是荷花,咸盐清煮老南瓜;肚里饿得咕咕叫,想想不如开小差。
七月里来凤仙多,当兵日子真难过;日里吃得糙子米,夜里钻得稻草窝。
八月里来是中秋,天上敌机炸弹丢;三魂七魄都吓走,不如两脚三十六。
九月里来菊花黄,一番秋雨一番凉;夜盖破絮透风冷,身穿单裤单衣裳。
十月里来小阳春,一家老小苦吟呻;妻儿受尽千般苦,家中两老靠何人。
十一月里来是冬至,心想写信往家寄;借得笔来又没纸,鼻子酸来眼泪滴。
十二月里来过年忙,想着当兵苦断肠;爹娘儿女全抛下,到头一命见阎王。
寡妇娘
正月提起寡妇娘,正月本是拜年忙,别人拜年有人陪,寡妇拜年自茫茫;
二月提起寡妇娘,二月本是下种忙,别人种子已归土,寡妇种子悬高梁;
三月提起寡妇娘,三月本是挂钱忙,别人挂钱挂上祖;寡妇挂钱挂夫郎;
四月提起寡妇娘,四月本是插秧忙,插得秧来茶已老,采得茶来秧又黄;
五月提起寡妇娘,五月本是耘田忙,金莲三寸泥里踩,百褶罗裙裹泥浆;
六月提起寡妇娘,六月本是乘凉忙,别人乘凉成双对,寡妇乘凉不成双;
七月提起寡妇娘,七月本是割稻忙,别人割得金黄谷,寡妇割来满田荒;
八月提起寡妇娘,八月仍是收割忙,别人收粮仓仓满,寡妇只收半年粮;
九月提起寡妇娘,九月本是赏花忙,别人菊花亲人插,寡妇菊花园里黄;
十月提起寡妇娘,十月本是做衣忙,别人做衣做花色,寡妇只做青布裳;
十一月提起寡妇娘,十一月本是舂粮忙,别人舂粮用担挑,寡妇家中升底粮;
十二月提起寡妇娘,十二月本是过年忙,别人过年团团聚,寡妇过年守空房。
月光光
月光光,光荡荡,供只猪,十八两;
杀杀公一边、婆一边,媳妇打个猪头腌腌;
猫驮上屋,老鸦驮上天,媳妇家里拍手拍脚哭皇天。
鸳鸯对
鸳鸯对,对韭菜,韭菜香,卖生姜;生姜辣徐徐,回家卖雪梨;
雪梨甜密密,回家捉蟋蟀;蟋蟀不相打,回家捉螃蟹;
螃蟹不出银,回家讨新迎(新娘);新迎不插花,回家卖冬瓜;
冬瓜一肚子,把新迎打得半活半死。
一只鹅
一只鹅,白驼驼,爹经(这样)讲,杀杀吃,娘经讲,留着给囝讨老婆。
别人讨个红花女,我家讨个“矮秤砣”。
前鸡胸,后背驼,挑担随地拖,做饭头齐锅。
上床板凳接(垫)脚,下床卖鸡驮(骑在双肩上)。
隔壁人家莫笑我,结发夫妻无奈何。
八八哥
八八哥,油盆瞰,媳妇家里抢(偷)油、抢盐打浆饼。
婆婆不晓得,锅里浆饼迹;婆婆不得知,锅里浆饼衣;
婆婆不相信,锅里浆饼印。
学徒工
头上打“栗爆”,背脊驮拳头,一日三餐白米饭,两个咸鱼头。
童养媳
童养媳:瞌头虫,瞌头虫,瞌上瞌下不由人;
但愿公婆早早死,童年媳妇好做人。
婆婆:狗屄,讲什么?
童养媳:瞌头虫,瞌头虫,瞌上瞌下不由人;
但愿公婆千百岁,童年媳妇好做人。
婆婆:狗屁,讲得好,灶下一碗冷粥拿去吃了吧。
清明头一日
民国十八年,土匪到祁门;“清明”头一日,土匪到屯溪;
屯溪烧得光,先烧德厚昌;屯溪烧得苦,碰着朱老五;屯溪烧得穷,害着汪仲容。
牵三哥
牵三哥,卖三郎,打发囝,进学堂。
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门竖旗杆、后门做祠堂。
金屋柱、银屋梁;珍珠壁、象牙床,绣花枕上一对好鸳鸯。
一只鸟
一只鸟,叫咩咩,叫到林塘接外甥。
外甥堂前坐,舅母走马灯;
一碗茶,冷冰冰;一碗面,两三根;一双筷,水里丁;
一碗鸡,没竹翼(翅膀);一碗鱼,没眼睛;一碗青菜没油星。
撒帐(词)
撒帐,撒帐,撒进洞房,洞房花烛喜洋洋。
两边摆了金交椅,中间摆了象牙床。
鸳鸯成对,鸾凤成行。
生男登金榜,生女配才郎。
同偕到老,五世同堂。
夫唱妇随,龙凤呈祥,恭禧新迎,贺禧新郎。
第二节谚语
农事类:
八九连九九,春耕就动手。
懵懵懂懂,“清明”下种。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三月“清明”莫退后,二月“清明”莫向前。
春争日,夏争时毒事事宜早不宜迟。
“夏至”雨绵绵,高山好种田。
“白露”大天晴,乌麦种到“秋分”边。
“寒露”油菜“霜降”麦。
早起三朝当一工。
气候类:
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九不冷,三伏不热。
春东风,雨祖宗,夏风西,雨打溪。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雨打霉头,溪水断流。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干净“冬至”邋遢年。
冬冻树木春冻人。
鸡打门,大天晴。
早晚烟铺地,老天有雨意。
杨柳青、夜夜雨。
日中显一显,三天不见面。
日晕长江水,月晕断水流。
未曾“惊蛰”先打雷,七七四十九日天不开。
春雾一朝天,夏雾晴半年;秋雾凉风起,冬雾雪封门。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井底干。
久落北风晴。
开门雨一洒,关门雨一夜。
上半日雾胧胧,下半日晒死人。
生活类:
难过中秋易过年,过了中秋失了魂。
瓜多藤枯,子多母苦。
饿汉能吃三斗,好汉难供三口。
跟好学好,跟乞学讨。
家有千金,不点双芯。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
仰面求人,不如低头拜土。
生行莫入,熟行莫丢。
一家和睦值千金。
满口饭好吃,满口话难讲。
鲜鱼不改腥,生姜不改辣。
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胀菊花黄。
“清明”认祖,拜年认亲。
吃素月又大,开荤又禁屠。
买着便宜柴,烧着夹底锅。
挑柴卖,买柴烧。
有咸同咸,无咸同淡。
周仓无计,驮刀一世。
树身坐得稳,不怕东南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