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概念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
意象图式语言学

Contents 1
Contents 2
基本范畴
LOGO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最有效的分类和组织?
认知科学发现,大脑是从中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 这一层面被称为“基本范畴层面”,在此层面上,人 们的分类与客观主义的自然分类最接近,人们处理自 然的事物最有效、最成功。在此层面上所感知的范畴 叫做“基本范畴”。
(2)Image schemas can be generally be defined as dynamic analog representations of spatial relations and movements in space. (Gibbs and Colston,1995:349) 意象图式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 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
(3)Briefly,an image schema is a condensed redescription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for the purpose of mapping spatial structure
onto conceptual structure. (Oakley)
意象图示
LOGO
意象图示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 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 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 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 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意象图示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它已 脱离了具体的、丰富的形象,而是一种只包含少数构成 成分和简单关系的结构,是非命题的抽象结构。
Contents 1
By Fillmore
Contents 2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作者:侯亚军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根据意象图式与概念隐喻理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主要探讨网络流行语以及汉语熟语的语义分析。
由于意象图式可以充当隐喻映射的始源域,它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可以充当其它概念的基础。
因此可以为许多抽象概念的隐喻引申提供结构理据。
由于人们头脑意象图式的构建,使得网络流行语以及俗语的概念隐喻被人们所理解,并产生含蓄、易懂、幽默的效果。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象图式熟语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引言意象图式和隐喻是语言的认知过程的主要认知方式,两者有紧密的联系。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式,并将其引用到隐喻分析之中。
意象图式赋予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帮助人类预测和推理建立在人们日常身体经验基础上的普遍概念系统。
Lakoff( 1987,1990)和 Johnson( 1987),以及 Talmy ( 1988)都认为诸如意象图式的涉身概念可经过系统扩展后提供结构给较抽象的概念或概念域,意象图式可以充当隐喻映射的始源域。
意象图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可以充当其它概念的基础。
因为,意象图式派生于我们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人类自身的基本客观体验产生了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概念隐喻理论和一词多义现象研究这两个方面。
1993年,Lakoff 系统阐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其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的系统映射”。
后来,Lakoff 和其他语言学家用意象图式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其研究表明,一个词的多种意义,实际上可以用简单的意象图式来进行概括。
这些研究也进一步说明了意象图式是大量经验的抽象概括;我们的经验可以无数,但是意象图式的数量极少,我们可以用有限的意象图式来组织和理解无限的经验。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象图式理论日益成为语言研究的焦点。
意象图示

意象图示 Image Schema
王雅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ntents
范畴的概念
1
意象图示
2
Contents 1
LOGO
范畴化
LOGO
范畴(category):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 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
范畴化(categorization):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 行分类的过程。
(3)Briefly,an image schema is a condensed redescription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for the purpose of mapping spatial structure
onto conceptual structure. (Oakley)
意象图示
LOGO
心智空间+CM+ECM=认知模型理论
解释语义
句
建构
法 建构 意象图示 构
造
形成
形成
原型
互动体验
建构
范畴
概念、意义
原型理论
经典理论
Contents 1
王寅
意象图示
LOGO
意象 图示
起点-路径-目标图示 SOURCE-PATH-GOAL Schema 中心-边缘图示 CENTER-PERIPHERY Schema 部分-整体图示 The PART-WHOLE Schema 容器图示 CONTAINER Schema 连接图示 LINK Schema 力图示 FORCE Schema
和地球的引力,人与外部世界的这种关系首先形成一种 空间关系。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两种常见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中的隐含意义。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方法,并探讨其在中文语义分析中的应用。
一、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意象图式是指我们在认识世界和理解语言时所使用的一种基本心理结构。
它是一种抽象化的认知模式,通过它我们能够对复杂的概念和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
意象图式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形状图式:形状图式是一种描述物体形态的认知模式,通过它我们可以理解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
我们可以用“圆形”来描述一个球,用“长方形”来描述一个桌子。
在语义分析中,我们可以利用形状图式来表达和理解一些具有形状特征的概念,如“高瘦”、“矮胖”等。
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隐喻是指我们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的一种认知模式。
它通过将一个概念中的某些特征转移到另一个概念中,使得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加熟悉的概念来理解和描述另一个概念。
概念隐喻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将空间概念映射到非空间领域中的认知模式。
我们可以用“前进”、“后退”等空间概念来理解和描述时间的流动。
在语义分析中,我们可以利用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一些时间、情感等抽象概念,如“时间的流逝”、“情感的高低”等。
总结: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两种常见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中的隐含意义。
通过利用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我们可以对复杂的概念和语言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中文语义分析中,我们可以结合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中文语言中的各种隐含意义。
这对于深入理解中文语言的语义结构,提升自然语言处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概念的组织方式_意象图式_框架_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

概念的组织方式: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谢巧(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摘要]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的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
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都是概念的组织方式的重要术语。
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
因此,有必要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强化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关键词]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2008)05-0087-03词汇表示概念,是概念的象征。
传统的语义学用结构语义学(structuralsemantics)、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s)和真知条件(truthcondition)对词汇的意义进行分析。
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地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
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对这样的概念的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有他们的一些术语: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
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
而笔者则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便加强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语言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可以用来进行语义分析,尤其
是在探究语言中隐含的意义时非常有用。
本文将介绍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并
以中文为例,探讨如何应用它们进行语义分析。
一、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指一种将经验直接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方式,它是一种非语言性的心理现象,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递意义。
意象图式的含义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感官感受到的创造性形象
的方式来表示,这些形象往往是抽象的、概念性的,不能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表达。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这个比喻中就运用了意象图式,将时间通过一个物理实物——河流来
表现。
在中文语言中,意象图式运用相当广泛,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用意
象图式来比喻人们习惯于积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二、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是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运用到另一个领域,以便对后者的理解加深和丰富。
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有着类似之处,它们都是通过转化和表达概念来传递意义,但是概念
隐喻更加具体和局限,只适用于限定的一些领域,比如将“公司”这个经济概念隐喻到政
治领域中,比如“各部门是公司的基石”。
在中文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应用也相当普遍,例如,“脱胎换骨”就是将生理学的
“脱胚换骨”隐喻到社会学中,表达了人们改变自己的基本现状希望自我进步的想法。
三、中文语言的语义分析
总之,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可以用来进行中文语言的语义分析,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
加深入地理解语言中的隐含意义,为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一种语义分析方法,通过揭示语言中的隐含意义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
本文将介绍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中文语义分析中的应用。
意象图式是指人们根据经验和感知,将某一概念与具体的感官形象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
我们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表示时间的宝贵和有限。
概念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借用到另一个概念上,以便更好地理解后者。
我们将“爱情”这个概念应用到“战争”上,用“相爱相杀”来形容战争中的敌对双方之间的关系。
在中文语义分析中,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情感分析、辞海策略等研究中。
在情感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某一文本中的意象图式,来推测作者的情感状态。
如果一个文本中出现了大量与负面情感相关的意象图式,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个文本表达了负面情感。
同样地,在辞海策略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概念隐喻,来揭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这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于某一概念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我们需要搜集大量的文本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如分词、去除停用词等。
然后,我们需要提取文本中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并进行编码和分类。
这可以通过基于规则的方法,如使用词典和语法规则来识别特定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
我们可以将得到的结果应用到具体的语义分析任务中,如情感分析、辞海策略等。
需要注意的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由于中文语言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对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自动识别和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基于人类经验和感知构建的,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中文语义分析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一种有助于揭示语言隐含意义和概念之间联系的语义分析方法。
它可以应用于中文语义分析中的多个领域,如情感分析、辞海策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概念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摘要概念之表征,至今仍无共识。
因其在范畴化基础上形成,而范畴围绕原型构建,故其可用原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因后者不仅可储存于记忆,还可在心理空间进行抽象、隐喻、转喻等操作。
关键词:概念表征意象意象图式隐喻投射转喻操作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概念表征的理论很多,影响较大的当属经典理论、原型理论、样例理论、图式理论、知识理论。
本文拟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论证概念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
一意象、意象图式表征概念之理据概念是大脑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小单元,即命题、推理、判断的基本要素。
概念是怎样形成和表征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 & johnson认为:“概念源于身体、大脑对世界的体验”。
而rose进一步指出:“概念由原型、范畴成员递属度两个要素构成。
其中,原型起着核心作用”。
故原型理论主张:“概念用原型表征,因为其虽是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却包含了某类事物的典型”。
基于此,笔者认为概念可由原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因原型本身即一具体形象,有了“形”与“象”,便可在心理成象。
不论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就算是“可能世界”的如:上帝、观世音等,亦可用大脑中业已存在的意象、意象图式加工、重构。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猪八戒”即猴子与猪的意象,在心理空间经分析、综合、隐喻、转喻等操作重构而成。
前者表征了人们反对权威、追求自由的理想和情感,后者表征了人的贪欲,即贪吃、贪睡、贪财、贪色、贪名等。
二意象、意象图式之定义1 意象大脑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反映,是感知痕迹的再现。
它可是各种感知觉的映象,比如视觉、听觉、动觉。
结构上,意象可分为单一意象与复合意象:前者是单个事物单元的心象,比如马、牛、羊等的意象;后者则由多个单一意象复合而成,比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一句所描绘的就是一个复合意象,事实上,也只有“天”、“旷野”、“树”三个单一意象复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出“天比树低”这一心象。
而骆宾王《咏鹅》中的“曲项向天歌”,更涉及“曲项向天”的视觉意象与鹅“鸣叫”的听觉意象的复合。
研究表明,“意象可以长期保留在记忆里,并可在心理空间上进行转换、变形等操作”。
2 意象图式世界由事物、现象以及事物与事物、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组成。
人们对事物单元的完形感知,获得意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让知觉到的东西以完形呈现;如果一个人的知觉场被打乱了,他会马上重新形成一个知觉场,以便使被知觉的东西仍然有一种完好的形式);对现象、关系单元的完形感知,获得事物间关系的认知,lakoff称之为“意象图式”。
其“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
典型的意象图式如下:“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线性图式以及力图式等”。
另,r.sgephard,j.metzler & lakof 的实验表明“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心理空间’,可以进行意象图式的构造、想象和转换。
”三意象、意象图式之心理操作1 抽象亦有象意象、意象图式之心理操作在形象与想象思维中已不言而喻。
近来,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抽象亦有“象”。
北京师大何克抗教授发现:“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通过空间结构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这样两种基本形式实现的。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和想象等心理操作,其中每一种心理操作的对象都是意象”。
例如:分析,就是将一个事物的完整意象分解为若干独立意象。
至于抽象,何教授指出:运用意象不仅可以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抽象,有时还能达到用一般概念所无法达到的抽象程度及效果。
如:撇开身材、脸型、衣着等具体特征,把一个毕恭毕敬、弯腰曲背的侍从抽象为一把“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 隐喻投射传统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仅仅是修辞手段,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思维方式、认知模式,是我们理解抽象范畴的重要工具。
隐喻即“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亦即,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源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而言,隐喻即图式的概括性同化,亦即:基于事物间的相似性,将其纳入某一类别(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图式的形成和变化,图式的形成和变化通常要经历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
同化: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大脑中业已存在的图式之内,亦即基于事物间的相似性将其归入某一类别。
同化有再现性同化、再认性同化、概括性同化三种形式。
顺化: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同化新刺激时,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新的环境)。
比如:“婚姻是一座城堡”,即是基于“城堡”与“婚姻”的相似性(对城堡而言,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对婚姻则是,没结婚想结婚,结了婚又想离婚),将隐含于“城堡”的“内——外图式”投射到抽象的婚姻关系域,或者将抽象的“婚姻关系”纳入大脑中业已存在的“城堡”意象图式。
总之,隐喻让抽象亦有“象”,科学与哲学概念也因此变得易于接受。
库恩表示“隐喻是新概念诞生的助产士,是指导科学探索的强有力的手段”;lak & johnson 指出“没有隐喻,哲学家就不可能进行深奥的推理;或者说,没有隐喻就没有哲学”。
3 转喻操作radden和kovecses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在同一icm内,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向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
alac和coulson进一步指出:“转喻由相对突显的认知原则提供理据,中心的和高度突显的项目作为认知参照点,来唤起其它不那么突显的项目”。
从意象、意象图式视角看,转喻则是:通过突显事物的部分形象为整个事物提供心理可及性,如:grey hairs should be respected一句中的“grey hairs(白发)意象”为“老人意象”提供心理可及;或者通过突显与抽象事物相关联的某个形象为抽象事物提供心理可及性,如汉语中的“眼红”、英语中的“green-eyed”为抽象情感“嫉妒”提供的心理可及等。
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是意象、意象图式在主体心理空间进行了顺化操作,亦即,主体在心理空间将某些意象、意象图式进行了修改或重构。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即是主体心中的“帆意象”转化为了“船意象”,等。
四意象、意象图式表征概念之典型与特例1 科学与哲学概念科学与哲学概念虽抽象,仍可用意象、意象图式表征。
如:物理学中的“声波”、“光波”、“无线电波”、“微波”、“超声波”等,虽肉眼看不到其“形”与“象”,我们可借助隐喻认知手段,将其纳入“水波”意象、意象图式范畴,亦即:将直观形象的“水波”意象投射到“声波”、“光波”、“超声波”等目标域,其“形”与“象”便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如法炮制,由“水流”推衍出“电流”、“气流”、“寒流”以及文学理论中的“意识流”等,由“黑色山洞”想象出天上之“黑洞”,由铁轨“轨道”想象电子“轨道”,以及生物化学中的电子云、蛋白折叠、dna的双螺旋结构,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价格“波动”,哲学中的“矛盾”、“一体两面”、“螺旋式上升”等。
总之,上述每个概念,我们都可在“心理空间”为其构建一个意象、意象图式。
至于抽象的数学概念之象,周大强、汤光宋等数学老师是这样论述的:万物皆有形,作为构成数学科学的所有理想事物,也应有自己的“形”与“结构”。
有形,有结构,就存在形象。
不过,数学中的形象已不是形象中的个别与特殊,而是超过人的一般感知限度、通过抽象思维而创造的形象中的普遍。
比如各种几何图形以及数学模型都属于观念形象,而不是感觉形象与实践形象。
2 声音概念声音概念可直接以听觉意象表征,如:拟声词所模拟的音象:滴答滴答,叽叽呱呱等。
声音概念还可用听觉意象之隐喻投射表征。
《老山界》一文中的:“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波涛在澎湃”,即将春蚕咀嚼桑叶的“沙沙”声、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的“滴答滴答”声、山泉流动的“汩汩”声、波涛拍打的”啪嗒”声,投射于耳朵听到却又难于名状的声响,结果“不可捉摸的声响”变得惟妙惟肖、有“形”有“象”了。
3 动词、形容词、虚词概念动词、形容词是勾画或凸显事物的状态、关系的某个方面的特性的词,故其概念及表征常依赖特定事物。
前面论述的“野旷天低树”、“曲项向天歌”之心象,以及“狗夹着尾巴离开”这一复合意象,就属动词、形容词概念之表征。
至于虚词,或许有人会说,其不可能有“象”。
笔者认为,虚词的概念亦可成“象”,抽象之“象”即虚词概念之“象”。
因为很多虚词由实词虚化(也就是抽象)而来,如一些表分句之间各种关系的连词,实际上就是从事物与事物、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具体关系抽象出来的。
如:因果关系,即是从前后相继的事物或现象关系中抽象出来的,故可用连接图式(link schema)来表征;而转折关系则源于物体运动之转向“图式”等。
需要说明的是,意象、意象图式表征概念不是任意的,除了受人类体验制约外,还受认知主体的文化心理偏爱影响。
如:中国人把天上的那群星星想象成一条“河”,美其名曰“银河”;西方人则把它看成了一条“牛奶路”(milkway)。
中国人心中的“狗”表征厌恶,西方人心中的“狗”却代表幸运。
因此,中国人害怕当“狗”,西方人却争着做“狗”。
再如:西方人把恶毒的女人说成“猫”,中国人却把“猫”比作警察,等等。
总之,概念总是可用相应的意象、意象图式表征。
事实上,一个概念也只有表征成意象或意象图式才有意义,才有生命。
因为“单词(概念)本身是死的,是没有生命的,是无法单独活动的;只有在作家、艺术家按语法规范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画面的情况下,才是活的,有生命的;词(概念)从来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单独活动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在构成形象之后,随形象的活动而活动”。
参考文献:[1] lakoff,g.& 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 [m].new york:basic books,1999.[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邵志芳:《概念的多重表徵形式及其双极结构模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 杨洋、程艳:《论立象尽意之认知语言学理据》,《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1期。
[5] [德]库尔特·考夫卡,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