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迅速繁殖并扩散的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往往没有天敌或控制因素,因此能够在新环境中迅速增加数量,导致原生物种受到威胁甚至灭绝。

生物入侵通常是由人类意外或故意引入的物种引起的,也可因气候变化、全球化交易等因素而发生。

生物入侵的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给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农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生物入侵的定义虽然简单,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当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时,它们可能会无限制地繁殖,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压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

一些入侵物种还可能传播疾病、破坏农作物、侵扰人类生活等,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认识生物入侵的定义及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生物入侵的机制和影响,才能有效地采取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利益。

在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生物入侵的途径、影响、防治措施、案例分析和未来发展,以全面了解这一全球性问题。

1.2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为或自然过程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引起生态系统改变的过程。

目前,全球面临的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物入侵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入侵种类不断增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外来物种不断被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知的入侵物种数量已超过4000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增加。

2. 生物入侵区域扩展迅速:生物入侵不仅发生在陆地生态系统,也发生在水域和海洋生态系统。

特别是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生物入侵的区域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入侵物种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力,一旦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就可能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捕食、疾病等不利影响,导致当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4. 生物入侵给人类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生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会给人类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物种入侵是指物种从原来没有生存的地区进入,并开始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一部分。

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本地物种的替代、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地区经济的影响。

物种入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进贸易:人类将外来物种带入本地,可能是由于商业、食物和观赏目的。

2、自然扩散:某些物种会自然扩散到未入侵过的地区。

3、人为开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会造成当地植物和动物的破坏,也会加快物种入侵的速度。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从而改变原有物种的生态系统,也会加重或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

防止物种入侵的主要措施有:
1、引进检疫。

在超越本地的引进植物和动物时,必须对外来物种进行严格的检疫,以防它们带来伤害。

2、建立禁止区。

建立永久禁止区,可以防止当地物种替代,从而使当地物种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3、保护环境。

人们应当建立和恢复自然保护区,以维护和保护本地的生态平衡。

4、减少污染。

减少对当地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的污染,可以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外来入侵生物指的是那些原本不在某一地区的生物种群,由人类活动引入到了该地区,并开始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物种。

外来入侵生物的出现往往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和经济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进行浅析。

一、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1.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外来入侵生物常常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它们可能会占据当地生物的生存空间,抢夺当地生物的资源,甚至对其它当地生物造成捕食或破坏。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现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入侵的外来植物可能通过扩散和侵占,取代当地的植物种群,导致当地植被类型和结构的改变,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2. 对农作物和园林的危害一些外来入侵生物可能会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造成破坏。

它们可能以害虫或者病原体的形式侵入,对作物或者植物造成损害,导致产量减少或者植物的生长异常。

一些入侵物种还可能对城市绿化和园林景观造成破坏。

3.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外来入侵生物的出现往往会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如外来植物对农作物造成的破坏会导致农业生产的损失,增加农民的种植成本;外来入侵物种对城市绿化和园林景观的破坏会增加城市管理的成本;外来害虫对森林造成的破坏会减少森林资源的产出,等等。

外来入侵生物还可能会影响旅游业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1. 制定相关政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

还应该加强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和早期预警,及时发现和阻止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

2.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入侵生物的来源、特性、传播途径、生态适应性等,为有效防控外来入侵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生态学、遗传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找到有效的防控手段和方法。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公众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外来入侵生物问题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外来入侵生物传播,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继续扩散。

生物入侵的影响与防控

生物入侵的影响与防控

生物入侵的影响与防控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生物入侵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问题。

生物入侵指的是原本不属于某一特定地区的生物种群迅速扩散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这种入侵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经济损失的发生,甚至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

本文将探讨生物入侵的影响以及相关的防控措施。

一、生物入侵的影响1. 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入侵物种常常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适应性,它们能够迅速蔓延并排挤原有物种,导致生态链的破裂。

例如,外来植物入侵后可能改变土壤结构,抑制本土植物生长,甚至对土壤湿度和气候产生影响。

2. 经济损失生物入侵对农业、林业和渔业等经济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入侵物种可能破坏农作物,导致农业产量的下降;它们也可能侵蚀森林资源,损害木材产业的发展。

此外,在旅游业中,生物入侵还会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生物入侵有时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

一些入侵物种可能携带传染病原体,并成为疾病的媒介。

例如,蚊子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入侵的蚊种可能使得疟疾疫情扩大。

入侵物种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直接咬伤人类,对人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影响。

二、生物入侵的防控措施1. 早期预警与监测及早发现和监测入侵物种对于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监测系统,收集入侵物种的相关数据,并建立数据库,能够快速响应和部署防控行动。

同时,应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入侵物种的了解,并开展风险评估,以便更好地预防和管理其入侵的可能。

2. 打击入侵物种的渠道封堵入侵物种的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加强边境及港口的卫生检疫,严格检查携带货物、旅客和运输工具,迅速发现并隔离携带入侵物种的物品。

此外,需要强化船舶和飞机排放物的监管,防止入侵物种通过排放物进入新的生态系统。

3. 生物入侵物种的管理和控制对已经入侵的物种,需要采取管理和控制措施。

常见的方法包括物理阻隔、化学方法和生物控制等。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外来入侵生物是指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种群跨越它们的原产地,进入新的地理区域并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的物种。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经济损失、疾病传播等。

为了有效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着重从危害和防控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生物多样性威胁外来入侵生物会与当地种群竞争生活空间、食物资源、繁殖资源等,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或灭绝。

他们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扩散并建立新的种群,从而改变原有的生物多样性格局。

2. 经济损失外来入侵生物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经济损失巨大。

入侵的有害植物会占用农田、森林、湿地等耕地,对作物生长和森林恢复造成严重影响;入侵的有害动物会损害养殖业、渔业等,对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双重打击。

3. 疾病传播部分外来入侵生物可携带疾病源,对当地人畜的健康造成威胁。

入侵的蚊子、蜱、啮齿动物等可以传播疟疾、疥疮、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危险。

1. 监测与预警建立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监控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和影响范围。

通过建立数据库、开展科研调查等方式,获取外来入侵生物的信息,为后续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2. 识别与排查对可能的入侵生物进行识别和排查,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阻断其进一步扩散。

也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外来入侵生物的威胁。

3. 建立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的外来入侵生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物理控制、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等。

物理控制包括限制交通、隔离区域等;化学控制包括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生物控制是指利用天敌、病原体等生物因素对外来入侵生物进行控制。

4. 规范管理和立法加强国家政策、法规以及标准建设,加强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和调控,落实责任主体,在法律层面加强对外来入侵生物的保护和防控。

5. 公众教育与参与加强公众的意识提高与参与,提高社会对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的认知度。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外来入侵生物是指非本地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定居并进行繁殖的生物种群,它们通常会给当地的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这些外来入侵生物可能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如船舶 ballast water、陆地和空气运输、宠物贸易等。

当这些外来入侵生物成功定居并进行繁殖时,就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以下将对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进行浅析。

一、危害1. 生态系统风险:外来入侵生物可能会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丰富度造成威胁。

它们可能会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通过捕食、竞争和疾病传播等方式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 经济损失:外来入侵生物可能会对农业、林业、渔业等经济产业造成损失。

它们可能会破坏农作物、森林和渔业资源,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 疾病传播:一些外来入侵生物可能携带疾病传播给当地的动植物或人类,导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二、防控措施1. 监测与早期预警:及时发现外来入侵生物的入侵和定居是防控工作的关键。

通过建立监测网站、使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及时发现外来入侵生物的活动和定居,制定早期预警措施,防止其扩散和繁殖。

2.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对外来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检疫和监管,防止外来入侵生物通过贸易、旅游和其他途径传播和定居。

对进出口的商品和货物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传播。

3. 生态修复与恢复:对已经受到外来入侵生物危害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工作。

通过生物除草、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控制外来入侵生物的繁殖和扩散,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

4.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外来入侵生物的挑战。

开展多边合作项目,加强信息分享和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和制定防控措施,共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不可忽视,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工作是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外来入侵生物是指原本自然分布于其他地区的生物种群通过人为活动进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带来危害的种群。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竞争优势:外来入侵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往往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并与当地物种竞争资源,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美洲红松松毛虫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后,对当地松树种群的繁衍和生长产生了显著影响。

2. 疾病传播:某些外来入侵生物可以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给当地物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南美洲热带蚊子入侵北美地区后,传播了多种疟疾和登革热等疾病。

3. 环境破坏:外来入侵生物可能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平衡。

水蓼入侵湿地地区后迅速繁殖,形成厚密的蓼草地,抑制其他湿地植物的生长,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1. 加强防控意识:加强对外来入侵生物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相关部门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和理解。

提倡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2.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外来入侵生物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掌握入侵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提醒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应对措施。

3. 强化立法和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和控制责任。

加强对入侵物种的进口、贸易和种植的监管,限制其传播和扩散。

4. 采取生物防控措施:根据入侵物种的特点和生态习性,采取相应的生物防控措施,如引入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繁殖能力。

5. 进行物种清除和生态恢复:对已经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采取物种清除措施,如人工捕捉、化学杀灭等。

进行生态修复和管理,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状态。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立法和监管,采取生物防控和物种清除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和控制外来入侵生物所带来的危害。

生物入侵控制

生物入侵控制

生物入侵控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侵入和扩散至其非原生地区的过程,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生物入侵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生物入侵的危害以及控制措施,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

首先,入侵物种往往会竞争和压制本土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这些入侵物种具有快速繁殖和适应力强的特点,能够占据资源并迅速扩散,给原生物种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次,入侵物种还可能引发生态系统的紊乱。

它们对土壤质量、水源和食物链等环境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外来植物入侵可能改变土壤结构,破坏本土植被;某些入侵昆虫会破坏农作物和森林。

最后,生物入侵还可能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

它们对农业和渔业造成威胁,导致粮食和水源的短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治理入侵物种所需的费用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可能超出财政和管理部门的承受能力。

二、生物入侵控制的策略针对生物入侵的威胁,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控制策略来应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入侵控制措施:1. 早期监测与快速反应:通过建立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识别入侵物种,以便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这对于防止入侵物种扩散至更广阔的区域至关重要。

2. 物理控制:物理控制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来限制入侵物种的扩散和增长。

例如,在河流中安装拦截网以阻止外来鱼类进入本土水域;使用防护网来保护农作物免受昆虫的侵害。

3.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利用天敌或寄生虫来控制入侵物种的增长。

通过引入与入侵物种有天然拮抗关系的生物控制剂,可以减少入侵物种的数量和影响。

4. 化学控制:化学控制是通过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来控制入侵物种的增长和扩散。

然而,由于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带来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并严格遵循相关规定。

5. 教育和宣传:加强公众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对控制入侵物种的重视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9月 Vol. 26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Sep. 2004────────── 收稿日期:2004-04-08作者简介:李子田(1963-),男,唐山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从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72 -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李子田,郝瑞彬,沈 方(唐山师范学院 地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论述生物入侵的概念、危害、途径以及防治措施,旨在引起世人对生物入侵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生物入侵;危害;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Q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5-0072-03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个热点。

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确定每年的12月29日(根据第55届联大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每年的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唤起世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

新世纪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物种的管理”,这表明人类已开始广泛关注生物入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生物入侵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受入侵生物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将付出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代价。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进步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以下就有关生物入侵的相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生物入侵的概念一种生物以任何自然或人为作用的方式传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并在那里繁殖,建立自然种群,这种生物被称为外来种。

如果外来种在当地适宜气候、丰富的食物供应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得以迅速增殖,并形成对本地物种的生存危胁,就称为生物入侵。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外来种都是有害的,只有那些危害或可能危害本地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的外来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病原体等)才是有害的。

根据联合国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研究,在已被确认的外来物种中约有10%是对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的。

2 生物入侵的危害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新区后,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适宜的生态位,种群迅速增殖、扩大,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这是一个生态学过程。

生物入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危害和生态安全的破坏。

2.1 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生物在新的生境中或是没有天敌的抑制而迅速增殖,或是通过与本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捕食本地物种等方式,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本地物种多样性。

例如,河鲈是生活在欧洲和我国额尔齐斯河水系的肉食性鱼类,但当它入侵新疆博斯腾湖之后,由于缺乏天敌,大量繁殖,鱼群大肆掠食其他鱼类,导致该湖特有名贵鱼类——新疆大头鱼和原来生活在湖中的鲤鱼等其他鱼类绝迹(陈宜瑜,1990)。

尼罗河河鲈引进非洲维多利亚湖之后,导致该湖300种鱼类中的70%消失。

云南洱海原产鱼类17种,引入了13个外来种后,目前原有17种土著鱼中已有5种濒于灭绝;凤眼莲(水葫芦)作为观赏植物、饲料和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从美洲引进后,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结果成了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由于它的作祟,造成滇池水域面积缩小,鱼类从68种下降到30种(王献溥,1999)。

此种例子极多,不胜枚举。

由此也充分说明,生物入侵确是一个影响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强大因素,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外来种在其侵入区内,除了直接的生存竞争对当地生物多样性进行干扰外,还通过改变植物初级李子田,郝瑞彬,沈 方: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73 -生产力、土壤营养和水分、群落的结构、动态以及稳定性等方式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如在南非,对当地14种引进的农作物造成危害的130种害虫均是本地种,它们原来并不取食这些作物,而是由于引进的外来植物促使这些昆虫改变了食性的结果(陆庆光,1999)。

2.3 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危害。

外来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增加农业病虫害防治费用或直接造成水产和林业资源的破坏,导致巨额的经济损失。

据1999年7月2日《经济日报》报道:“目前,河北省和天津市美国白蛾发生面积43.4万亩;松材线虫病的疫区已达108.6万亩,累计枯死松树1 500万株,遍及苏、浙、皖、鲁、粤5省,且呈跳越式传播,造成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

”据专家估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白蛾、松材线虫及松突圆蚧等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给我国林业造成的损失,每年就超过20亿元(王淑英,1994)。

90年代初,侵入中国的美洲斑潜蝇对疏菜和水果生产造成严重损害,仅1995年四川省就损失2.4亿元,而山东省高达11亿元(雷仲仁,1994)另外,外来有害生物还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严重影响。

如1999年6月1日,欧盟步美国、加拿大后尘,以防止一种名为光肩星天牛的木材害虫威胁其森林为由,要求从我国出口的木质包装或铺垫材料必须进行高温处理。

据估计,这一决定影响了我国70多亿美元的对欧出口贸易。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同样遭受着外来有害生物的危胁,比如,地中海实蝇号称“水果头号杀手”,自从1929年传入美国大陆后,由于无法根治,一直影响着美国的水果生产和出口,许多国家现在还暂停进口美国的水果,经济损失难以估计。

3 生物入侵的途径3.1 人为有意识地引进物种。

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是必要的。

但是在引进物种时必须从国家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高度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其风险、代价和得益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评价,我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水葫芦、水花生、大米草、福寿螺等等。

3.2 进出口贸易和入境旅游。

进出口贸易和入境旅游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便捷途径。

我国检疫部门每年在进口贸易的产品、进口产品的木质包装和铺垫材料以及入境旅客的检疫中都能截获大量的有害物种,其中包括危险性的病、虫、杂草等,如松材线虫、地中海实蝇、美国白蛾、双勾拟翅蠢、以及假高梁和小麦矮星黑穗病等。

3.3 船舶压载水的携带传播。

通过船舶压载水所引进的外来生物已经并正在危胁着海洋环境、公共财产和人类健康。

航运业是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运送着全球90%以上的货物和商品,而船舶压载是船舶航行安全的必备条件。

据估计每年约有100亿吨的压载水在全球转移,而这些水大部分是取自于船舶卸货港口及其附近水域,因而水中几乎含有所有水生生物所需的生存条件。

据估计,每天约有3 000余种动、植物通过压载水在世界范围内迁移(胡承兵,1999)。

这些生物在到达一个新地方之后,在适宜的生境中,有可能立足并繁衍,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甚至造成生态灾难。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有:欧洲斑马贝被引进北美五大湖,造成贝类的疯长,布满当地水下建筑和下水道,为控制污染和清除这些贝类,花费了几十亿美元;美国栉水母被压载水引进到黑海和亚速海,导致了当地鯷鱼几近灭绝和当地渔业的萧条等。

3.4 边境农副产品走私。

边境农副产品走私,尤其是水果和种苗走私,是危害我国经济和生态安全的一大毒瘤。

不仅偷逃国家巨额关税,还为外来有害生物大开方便之门,大大削弱了国家检疫机构的把关作用。

由于水果是地中海实蝇的重要寄主,我国早于1981年11月就禁止从受地中海实蝇之害的78个国家和地区进口水果。

但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有十几个地中海实蝇疫区国家的二十多种走私水果长期占据着我国的水果市场,给我国的水果生产构成了严重危胁(夏飞平,1999)。

4 生物入侵的防治对策由于生物入侵的危害和入侵的途径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入侵生物的防治策略上,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要杜绝盲目引种和违法引种以及加强动植物检疫等工作,防患于未然,将有害生物拒于国门之外;而对于已入侵的有害生物则应因地制宜,积极合理地利用农业、化学、生物、物理等一切有效方法控制其扩大、蔓延。

4.1 重视生物入侵,加强与之相关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们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重视还不够。

如对我国外来有害物种的种类、分布状况、入侵途径、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或潜在的危害以及经济损失的评估等许多问题还没有系统的研究。

这对于防治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这方面是首先需要加强的。

第26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 - 74 -4.2 建立科学的引种制度。

很多外来有害物种是由于人为不恰当的引种导致的。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引种综合评价中心,改变现在由林业、农业、检疫等部门分别审批的局面,这样将有利于有害物种的判别,加强物种管理,避免盲目引种造成的损失。

4.3 加强动植物检疫,树立全民检疫意识。

动植物检疫是阻断入侵生物入侵的有效措施,它能够禁止或限制危险性害虫、病菌、杂草和带病的苗木、种子、家禽、家畜等的传入,或者在传入后限制传播、阻止向其他地区蔓延。

另外,公民的检疫意识对阻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控制疫情蔓延也十分重要。

如边境农副产品走私,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大米草、水葫芦和福寿螺等)和贸易单位瞒报应检物品等行为,都是公民缺乏检疫意识的表现,也是阻止外来物种入侵、控制疫情蔓延的薄弱环节。

因此,应将普及检疫知识,树立公民检疫意识纳入环保宣传计划之中,树立全民检疫意识。

4.4 对已经入境的有害生物,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予以根除。

根除就是全部种群治理。

对于新入侵还没有大面积扩散的有害物种就应该及时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予以根除或控制其扩大、蔓延。

在这些方法中生物防治尤其是从有害生物原产地引进天敌防治具有成本低、效果持久、对环境安全等优点。

如1888年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到1889年底就彻底清除了吹绵蚧的灾害挽救了年轻的加州农业,就是生物防治的一个经典的例证。

1978-1985年间,我国引进天敌182种次,成效显著,如引进丽蚜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取得良好效果;引进豚草条纹叶甲对豚草有较强控制作用,阻止了豚草的扩散。

再如近年,广东省引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面积达60万公顷,成为我国生物防治的又一成攻事例。

4.5 加强国际合作,解决船舶压载水的生物污染问题。

由于船舶压载水而导致的生物入侵问题已被世界各国所认识。

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上,该问题也被作为主要的议题之一。

但船舶压载水问题关系到世界各沿海国,而且技术性较强,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因此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1] 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6-121.[2] 彭少鳞,等.植物外来种入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9,19(4). [3] 胡承兵.阻止“搭乘”于压载水中的外来生物入侵者[J].交通环保,1999,20(4). [4] 陆庆光.生物入侵的危害[J].世界农业,1999,(4).[5] 夏平飞.重视外来有害生物的危胁[J].中国环境管理,1999,(6).The Discussion on the Harm and Defense Measure of BiologicalInvasionLI Zi-tian, HAO Rui-bin, SHEN Fang(Geography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Biological invasion which influences the b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eatly is very complicated .On the foundation of senior person, 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concept, the harm, the ways and the defense measures of biological invasion. Its aim is to ca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Key words: biological invasion; the harm; defense measure责任编辑、校对:李春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