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样版稿)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问题探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思想(一院林诗蓉,2013年9月21日)教育是什么?德国教育专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关系是动态的。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里,认为教师是这三者中的关键要素,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那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差别只在于其效果是春雨润物还是上行下效。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大部分教育者的浪漫抱负,而教育是动态的、双向的实践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已成为新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本科大学生,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思想。
德育:以人为本,先育人再育才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
人是一个整体,德、智、体、美不可分割,而德是方向,是人生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既要—1—成才,又要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和前提。
如今的大学课堂,重视“制器”,而非“育人”,即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
校园里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课表上可有可无的安排,被学生贴上“枯燥乏味”、“讲大道理”的标签。
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惨淡的课堂出勤率令教育者费尽心思。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了解学生想听什么。
大二时《毛邓三》的一位讲师不实行强制点名,而是以趣味横生课堂留住了学生。
她用一本名为“流动微博”的本子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将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在课堂上娓娓道来,加以启迪,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这位讲师的举动其实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流于形式地灌输道理,而是积极创造机会去点燃学生心灵的花苗,让灵魂燃烧。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作者:李良旭来源:《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2019年第02期“轩朗,请你做件事,可以吗?”“李老师,什么事?”正要走出教室的韩轩朗听到我和他说话,停下了脚步,转身向我走来。
韩轩朗同学的作文写得特别棒,他的作文常常被我当作范文给同学们讲解,对同学很有启发。
听轩朗的父亲讲,轩朗从小就喜欢阅读,现在每天还坚持阅读两个小时,这为他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常对学生们说,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阅读,这对提高自己的视野和鉴赏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只是轩朗的身体有些弱,缺少锻炼。
这样的体质势必会影响到以后繁重、紧张的学习。
我为韩轩朗欣喜中,又升起丝丝担忧。
我将他胸前的红领巾整理了下,说道:“王扉光的作文写得一直不理想,我讲了许多,对他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你能帮帮他吗?从你的角度,把你写好作文的经验和体会讲给他听,对他也许会有所帮助和提高!”韩轩朗腼腆地一笑,说:“嗯,那我试试吧!”放学了,我招呼正要离开座位的王扉光。
王扉光抱着一只篮球过来了。
我说道:“扉光,你体育很好,下次打球、跑步,喊下韓轩朗,让他和你在一起多锻炼下,让他也像你一样强壮起来!”王扉光高兴地答应了,还即兴将篮球在手指上快速地旋转起来。
看着那旋转的篮球,我开始了美好的憧憬。
王扉光是体育委员,体育成绩非常好,浑身充满了活力,在他的身边,有不少这样体育成绩非常好的同学,他们跑步、投掷、打球……样样拿得出手。
班上几十名学生,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闪光点,那些闪光点,如果播撒开来,在更多的同学身上闪烁,这是多么美丽的事。
我常常思考着这个问题。
几天后,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幕情景:教室里,韩轩朗在给王扉光讲如何写好作文,他们的周围围着不少人,全都听得津津有味;操场上,王扉光不时将球传给韩轩朗,韩轩朗过人、投篮,一气呵成。
场边,响起阵阵喝彩声和掌声。
我为学生们身上一点一滴的变化,感到无比高兴。
这种潜移默化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鼓励,不仅增进了友谊,也提高了学习成绩,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育人故事

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育人故事
《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我记得那是我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叫明明。
这小家伙,那真是让我头疼不已啊。
一次上课,大家都在安静地听我讲着有趣的知识,可明明呢,一会儿玩
玩笔,一会儿又和旁边的同学说小话。
我提醒他好几次,他都是消停一下,然后又故态复萌。
这可把我气坏了,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难管呀。
有一天课间,我看到明明一个人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对着墙不知道在
干什么,于是我悄悄地走过去。
好家伙,原来他在扮演怪兽呢,嘴里还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还不停地做着夸张的动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我看着他那模样,一下子忍不住笑了出来。
听到我的笑声,明明有点惊讶地转过头看着我,脸上还有一丝不好意思。
我蹲下身子,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明明,你演得可太像啦!”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有点不敢相信。
从那以后,我发现明明其实有很多闪光点。
我开始鼓励他,让他在适当的时候给大家表演他的小节目,他特别开心,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而且在我的鼓励下,他在学习上也慢慢认真起来了,虽然偶尔还是会调皮一下,但已经进步很多啦。
通过明明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一棵大树有自己的生长方式。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方法去对待所有孩子,而是要用心去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用爱去呵护他们的成长。
正如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我会继续用这种耐心和爱心,去陪伴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他们想成为的那棵大树。
而明明,也将永远是我教育生涯中特别难忘的一个孩子,见证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历程。
教师是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读《什么是教育》薄薄的一本书,却因为作者深邃的思想而变得无比厚重。
什么是教育?我跟随着雅斯贝尔斯,步入他神圣哲学殿堂,在美的意蕴,朴素的的字里行间,探寻着教育的本质。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什么是教育?有谁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涉足人类教育史的滔滔长河中追溯先贤与哲人的深刻领会: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韩愈:“传业,授道,解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上面对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
要求长辈或教师对于学生要以身作则使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鲁迅:“教育就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碟曲意迎合或违心曲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加德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作文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作文英文回答: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like a tree shaking another tree. Just as a tree with strong roots and sturdy branches can sway and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nearby trees, education has the power to shape and impact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a whole.Edu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is about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nurturing curiosity, and instilling values and ethics. Like a tree that provides shade, shelter, and sustenance, education should provide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where individuals can grow and flourish.Furthermore, the analogy of a tree shaking another tre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and interconnectedness in education. Just as trees in a forest rely on each other for support and sustenance,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 and the sharing of ideas. It is through this exchange of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that individuals can exp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others.In essence, the true nature of education lies in its ability to inspire, empower, and transform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Like a tree that continuously grows and adapts to its environment, education should be a lifelong journey of learning, self-discovery, and personal growth.中文回答:教育的本质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线教师读书分享发言稿

一线教师读书分享发言稿一线教师读书分享发言稿(通用8篇)一线教师读书分享发言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们:大家好!我来自状元之乡的巷子口镇中心小学。
我叫胡江。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摇动一棵树,推动一朵云》。
什么是教育?孔子、韩愈、蔡元培、陶行知等名人都有解答。
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有自己精辟的阐述。
而我非常喜欢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解:“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到的。
行走在他富有哲学意蕴的字里行间,我有时迷惑有时欣喜。
而当这句富有诗意的语句迎面而来,我如沐春风,唤起了心中所有对教育美好的追求。
什么是教育?我愿意这样来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世界,教育的根本法则应该用心灵去影响心灵,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教育应该用梦想去召唤另一个梦想。
现在“中国梦”成为国人热议的词汇,“中国梦,我的梦”开始成为孩子们讨论的主题,我不禁思考,我该有怎样的教育梦去召唤他们的梦想?我们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真正关注世界、懂得珍爱生命,他们需要诗、需要梦,同样也需要有梦想的老师来引领。
今年开学后,我带着孩子们补看了王亚平老师在太空授课的情景。
当孩子们看到太空中的单摆运动、陀螺运动等实验时,惊喜得睁大了眼睛、手舞足蹈,抱以热烈的掌声。
很多孩子从未萌发过的科学梦想开始生根发芽。
也许,我们不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美好的人生,却可以启迪他们拥有追求美好、造福国家的梦想。
就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应该用人格来塑造另一个人格。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人格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人民教育》第11期,报导了三位“最美地震教师”,他们在危险来临之时,沉着冷静,走在最后,指挥所有学生安全脱险。
其中,有一个叫陈萍的老师,记者在采访她时,她说了这样一件事:20多年前,当她还是一个初中生的时候,地震发生了。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作文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作文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one tree shaking another. This phrase beautifully illustrates the profound impact that education has o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t suggests that edu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about inspiring and motivating others to grow and develop.In the context of a tree shaking another, we can imagine one tree, full of life and vitality, swaying its branches and leaves, causing another tree nearby to do the same. This symbolizes the way that education can spark a chain reaction of positive change. When one person is educated and inspired, they become a force for positive change in their own life and in the lives of those around them.The impact of education is far-reaching and long-lasting. It has the power to transform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even entire societies. By investing in education, we are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humanity, ensuring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are equipped with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s necessary to create a better world.In conclusion,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indeed one tree shaking another. It is about inspiring and motivating individuals to grow and develop, and about creating a ripple effect of positive change that will transform our world for the better.译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更新教育理念,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更新教育理念,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关键词】:快乐情绪快乐方式激发兴趣塑造人格【正文】作曲家史提夫·摩利斯少年时视力不好,他常常为此感到自卑。
一次,他们在上实验课时,实验室的老鼠从笼里逃了出来,老师和其他同学找来找去,几乎把实验室翻个遍,也找不到。
这时,史提夫·摩利斯突然听到了一些轻微的声音。
他赶紧叫大家静一静,再认真地听了听,便给老师指出了老鼠藏躲的地方,大家一看,老鼠果然就藏在了这里。
实验课的老师由此发现他的敏锐听力与音觉,大加赞赏,并鼓励他发挥独特的优势,主攻歌唱。
这位老师对史提夫的认可和赞美,给了他莫大的自信和勇气,并为他开启了他崭新的人生:1970年起,史提夫·摩利斯便以“史提夫·汪达”之名扬名全世界,如今依然是资深的热门歌曲歌星与作曲家。
看来快乐可以改变一个人。
这个故事引发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如何教书育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去“摇动推动和唤醒”受教育者呢?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教学态度,他的喜怒哀乐在很大程度上便决定其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师的精神面貌往往也就是成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媒介。
学校教育,课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教师教授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体,是以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其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氛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往往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教学环境有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容易达到,软环境就得靠教师的教学艺术来营造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得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快感或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去提高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促进式教学”解读本刊特约记者张俊平蒋保华“学校将举行‘六一’儿童节联欢会,同学们想邀请中央电视台的哪些人来做主持人?请推荐两男两女。
”学生提议邀请李咏、崔永元、董卿、杨澜。
“如果从这4个人中选择一男一女来主持,有几种不同的方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举出来。
”学生有的用姓名、有的用姓、有的用姓的声母等列举出了各种搭配方法……这是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华校)孟国伟老师在“六一”前夕执教《搭配的规律》一课时的片断。
在这样的课堂里,分明能让人在学生身上感受到游戏式的学习趣味、无法遏止的学习激情、个性化思维的跃动以及由此带给他们的持久学习力。
而这,正是这所百年老校一直汲汲追寻的“课堂教学之梦”!正是对教学真义矢志不渝的追寻,华校的学生成了爱学习的天使,教师成了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牧者。
激扬生命,醒在树上的花朵对“学习力”的研究始于华校对当下学习生态的理性审视与自觉担当,教育必须捍卫儿童学习的天性,于是,他们将“学”转化为“玩”,将“教”皈依于“学”,由此让学生获得探究的兴奋、慎独的沉静、发现的激动、成功的狂喜,而这些正是学习的动力所在。
1.学习就是引发思考、发展思维学生顺利地学会了应用圆柱体积公式,马金花老师又增加了一节数学阅读课《巧求圆柱的体积》。
她发现在解决已知圆柱侧面积和半径求其体积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是按常规思路思考的,即先求圆柱的高,然后用体积公式求解。
“难道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一个学生提出质疑,随后问大家,“我这样做行吗?”这位同学被请上了讲台,讲解他与众不同的方法:“用侧面积的一半去乘半径。
”马老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和解释,而是问大家“能解释这样做的道理吗?”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摆弄学具,有的仔细阅读老师印发的阅读资料,有的小声讨论,进入深度思考之中,几分钟之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
“老师我研究出来了!只要把拼成的长方体,让它的前面倒下来,也就是让侧面积的一半成为底面积,半径作为高就可以了!”好一个“倒”字!它形象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也为学习伙伴提供了领会的通道。
这是课堂中弥足珍贵的资源,其实学习就是要引发思考,发展思维。
在华校,“学习”总是在思维中发生的。
这既与华罗庚“自学成才”的精神传统相关,也与现任校长吕水庚对“学习”价值的认识相关。
在吕校长看来,学校教育必须突破过去对学习就是“听老师讲解后反复练习以取得高分”的狭隘理解,改变过去学生“埋首书城、纵身题海”的“苦行僧”形象,祛除过去教师主宰孩子一切的权威行为,让孩子回到自我,回到对未知世界的自觉探求的渴望中,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发展他们的学习天性,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在思考中学习。
2.在“玩”中唤醒学生学习张春明老师带着学生阅读科学文库《小时候我想知道的》,这是个一套12本的“大部头”。
张老师与孩子们商量决定,读后要模仿学生喜爱的电视栏目形式,进行科普主题知识竞赛,孩子们读得可带劲了。
竞赛游戏分为若干环节,第一部分是“开门大吉”,规则是每6个人组成一组,一组里每人准备五道题,轮流回答。
如果能答对本组其他5人出的5题中的3题,即可获得参加班级“一战到底”的门票。
孩子们奇思妙想,有的问题模仿“幸运52”的问法“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这是哪种动物”;有的是模仿“青歌赛”中的知识问答的形式,出成了选择题;也有的抓住书中“考考你”或出示动物图片,模仿“开心辞典”出成了问答题……在这轮竞赛之后,竟有23人拿到了“一战到底”入场券进入游戏第二环节。
台上选手屏气凝神,你争我抢……经过一轮轮淘汰,张艺阳同学冲击“站神”成功,现场爆发热烈的掌声。
学生爱学习,更爱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
张老师将阅读与玩合而为一,让个人阅读与班级分享相得益彰,整个班级的阅读由此风生水起,学生在鲜活的“游戏”阅读中感受到清新和快乐。
华校的老师们有一个共同遵奉的信念:“高人玩世。
”在他们看来,儿童天生就是一个玩耍的精灵,是“游戏”的钟情者,是生命的梦想家。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达欲、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成就感和童真的善良等都在“游戏”中得以唤醒,而“游戏”本身又往往会成为智慧的源头、学习的开端。
老师们把课堂中的“学”转化为儿童喜爱的“游戏”,在“玩”中让学习与生活、经验以及情感紧密相连。
于是,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故事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小课题研究、课本剧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解放了学生的身心,增进了他们的兴趣,开发了他们的潜能,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闲适的思考,快乐的进步。
3.让“教”皈依于“学”“一个成人每小时走10千米,自行车每小时比成人快5千米,一辆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是小学三年级的一道习题。
大多数学生解答为:10+5=15(千米)15×3=45(千米)。
而在黑板上板演的小郑同学列出5×3=15(千米)后就停住了。
下面的学生对他的做法指指点点,甚至有人叫了起来:“错了,错了。
”小郑满脸通红地停在那里。
“真的错了吗?”许云平老师打断同学们的争吵。
“也许,他还没有思考完整,我们来一起帮帮他?”很快,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思考起来。
“有了!”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和小郑耳语了一番。
小郑开始往下解:10×3=30(千米)30+15=45(千米)。
许老师欣慰地说:“看来,小郑其实很聪明,只是你们没有让他思考完整。
”小郑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教”的起点在哪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将“教”皈依于“学”。
面对学困生,老师一句“他还没有思考完整”,既是对小郑同学的安抚与鼓励,巧妙地推动他建立学习自信心;也是对其他同学的提醒与鞭策,引导他们进入思维,让教幻化为学。
华罗庚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华校正是赓续这样的传统,提出“教师即促进者”的理念,实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要皈依于学生的“学”,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促进学生自己去“学”。
要通过对课程资源及教学内容的改造,方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浸沉于自觉、自主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通过提供学习探究的支架与策略,促进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模仿走向创造,从完成任务走向自我实现,从而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成为醒在树上的花朵。
激活能力,一树一树的花开华校对“促进式教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步找到了自我促进、相互促进、媒介促进、评价促进学生“学”的路径。
为了让学生从“爱学”走向“会学”,学校要求学生“做中学”,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引领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转识成智,形成解决问题的智慧,而这些正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
4.亲历知识:循着数学家的足迹谢丽老师在执教《勾股定理》时发现,从知识层面来说,如果仅仅将勾股定理做符号化的介绍,几分钟就结束了。
可是,勾股定理是怎么发现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如何利用它去探究生活中的现象?这些往往被忽视了,但这却是知识真正存在的价值。
于是,她将课堂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式”的探究上。
“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从地砖上有了发现,凭着他敏锐的数学头脑猜想结论,然后从特殊到一般进行研究。
”谢丽老师带着学生循着数学家的足迹,从“特殊—一般—特殊”,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过程,“研究”了勾股定理的“前世今生”,让知识学习变得全面而立体。
“循着数学家的足迹”,意在重新“激活”书本,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促进学生与事物、与他人进行多向互动,在动态生成与自我反思中体验知识的活性与价值,从而洞悉真理的秘密,寻求智慧的生成。
华校一直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将知识与生活无缝对接、紧密相联。
他们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情感体验比得到知识本身更重要。
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感性认识——感悟——知识——反思”几个环节,相互之间不能跨越。
传统学习中常常是去头去尾重知识,或者直接从“感性认识跳到知识”,华校的促进式教学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暴露问题,在理性辨析中建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形成智慧,从而“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立人格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学校多管齐下,或是打破场所限制,进行资料搜索、实验探究、假设验证、质疑创新,在“贯古通今”中“知其所以然”;或是打通学科以主题建构“知识链”,在融会贯通中“知其所有然”。
为此,华校老师们下功夫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主动寻求和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加以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探索知识,以实现意义建构和自我完善。
5.融汇生活:保持知识的“鲜活状态”毛海鹰老师执教《刷子李》之后,看到孩子们兴致很高,便借机推荐《俗世奇人》中其他写人的文章,并建议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自己喜欢的写人文章。
很快孩子们收集的文章就贴满了教室的墙壁,班级博客里也有了“人物文章专栏”。
课余,在教室中驻足欣赏的、在班博中评价留言者众。
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阅读着、品味着、比较着一篇篇不同类型的写人文章,还时而为自己的发现欢呼雀跃,时而又为一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
“文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的?”一个个充满开放性的问题在学生的“人物研究报告”中处处可见。
一段时间后,大家便开始总结写人文章的共性,迈上了自己的写作之旅。
一个月后,孩子们的《班级人物志》新鲜出炉。
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从赏析评论到写作实践,从知识习得到生活素描,毛老师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主动学习的热潮中,让学习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使知识保持“鲜活的状态”。
教师们一直在学校倡导的“大教育”、“大视野”、“大智慧”的氛围里摸索,努力“破陈出新”,使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存在,而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
学生时时可以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熟悉的风景、喜爱的活动,学习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呼吸。
一旦把学生置于这样一个真实、完整的情境中,他们就成了学习的“精灵”,成了精神的“冒险者”,所建构的知识是“联系着神经和血脉”的,自然富有了“个人意义”与“生命价值”。
学生就在不断获得成功的“高峰体验”中,激发内心无法遏止的追求意志和力量,转向一个个更为自信的新的挑战中。
6.转识成智:寻求个性生长的路径孟国伟老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分小组借助学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了近十种的解法。
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探究和交流中丰富着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