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3.1 水的组成一、学生分折1、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课题2和课题3分别学习了氧气和氧气的制取方法。

2、学生在地理课中已经学习自然界中与水有关的知识。

3、学生已有化学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

4、学生所处的年龄是一个充满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别是学生自己做实验时表现出的强烈的动手意向。

二、教材分折本课题第三单元课题1围绕水的组成问题,将水是由哪种元素组成的、什么叫做单质和什么叫做化合物有序地串联起来,并介绍氢气和氧气的检验方法。

其中水的电解实验是化学中重要的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3)能区分单质、化合物;(4)了解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自来水的电解实验,了解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初步学会水的电解这种基本实验操作;(2)通过对水的电解实验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并学会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有珍惜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1、本课题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自来水问题着手,创设好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较强的求知欲。

2、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并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品,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3、课后结合本课题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制作简易的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解水的实验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元素有哪些。

六、教学准备1、水电解器、学生电源、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木条、火柴、简易氢气发生装置(含试剂)、尖嘴导管、盛氧气的干燥集气瓶、蒸馏水一瓶。

2、布置学生在课后从网上或资料书中查找有关于水的资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教案《水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教案《水的组成》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一水的组成【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1. 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2.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难点:1.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课题分析】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实验准备】:小试管、酒精灯、火柴、木条、电解用水、水电解器、直流电源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参考课件3.1/3.1a)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我们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

水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水的组成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讲授新课:一、水的组成下面我们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在水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这里的水含有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接通直流电,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

1.现象:(负氢——父亲)(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1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间有间隔;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 同。
【易错易混提示】 分子的几点性质,原子也有,如原子体积和质量都 很小,原子也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有一定间隔等; 氨水具有挥发性,而不是酚酞溶液具有挥发性;氨 水使酚酞溶液变色,而不是酚酞溶液便氨水变色。
B 2.为预防H7N9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
A.分子可再分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分子很小D.分子间有间隔 3.某同学测得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后的体积小于100mL。这个事实说明
A ()
A.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空隙 B.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质量很小 C.酒精和水发生了分解反应 D.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都变成了原子 4.用分子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纯净的氧气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2)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4))湿气衣体服很即容使易放被在压室缩内,, 而过固物一体质段和在时液受间体热后不或也易遇能被冷够压时变缩,得:分干子燥间:的分间子隔总会在发不生断改地变运动。
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教师点拨】
观看图片时,提示学生图片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 可以从大小、体积、间隔等方面考虑。一般情况下 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液体的,液体的大于固体 的。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二:教师演示氨分子扩散实验
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性质3:分子之间有间 隔。
1、温度升高,分子间的 间隔会增大,温度降低, 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等手段,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抽象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校的桂花开了,大家做下深呼吸,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知道桂花为什么会“飘香”?二、推进新课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1。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运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图3-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出问题]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1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第49页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归纳总结][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归纳总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演示实验]将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如何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讨论交流]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①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的香味;②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③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和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根本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前准备】《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考点必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提出问题1.走过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分子运动的实验。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后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知识模块二分子的性质实验阅读P48~P49的内容,结合实验,总结分子的有关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投影:实验过程及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导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让学生学会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从微观的角度了解原子的定义。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与对策备习知识性准备:分子的性质物质性准备:多媒体课件技能性准备:微观想象能力复习知道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在变化上的不同。

并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在变化上有什么不同?积极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可质疑。

学生能够知道他们分别属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讲授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三、化学反应的实质1、分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吗?是如何变化的?2、分子是由哪种微粒构成的?3、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吗?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展示目标;投影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激趣、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引领、结合动画演示、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形成原子的概念。

与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师生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分析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化学反应,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简要总结、概括明确目标,倾听、思考。

观看动画、听教师讲解、分析设置的问题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讨论: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微观的变化分析物质的变化;明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学习情景中,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学生很难建立原子的概念。

教师设置引导性讨论,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描述有关的物质的变化,达到调动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精习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点。

〔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梳理总结原子的性质,对照课标要求进一步明确、落实重要概念。

2020_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分子运动现象的创新实验》 教案

2020_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分子运动现象的创新实验》 教案

《分子运动现象的创新实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内容,是九年级学生从宏观世界迈向微观世界的第一步,通过这一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加深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二、学情分析在物理学上,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那仅限于宏观上,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很弱,从宏观到微观,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很难跨越的。

因此,通过该实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形成微观意识。

三、实验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体验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成微观意识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四、实验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实验二、分析课本原有的实验不足:1、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2、烧杯空间较大,氨气的扩散过程不明显,实验用时长;3、实验消耗的药品较多,造成浪费;4、教师演示实验时,装置很难移动,后排学生难于观察到现象。

三、设计创新实验创新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烧杯、注射器、胶皮管、小喷壶、塑料瓶、棉签、浓氨水、酚酞溶液等五、实验创新●1、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2、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创新实验的优点:①避免浓氨水挥发,造成空气污染。

②所需药品的量很少,实验所需时间短,现象更明显。

③实验有一定的趣味性,且增加了对比实验。

④实验装置可以自由移动,有利于全班学生观察现象。

六、实验反思与评价该创新实验的亮点就是体现了绿色、安全、节约、操作简便等原则:1、实验绿色化,用密封装置进行实验,避免污染;2、实验生活化,将日常生活用品用于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家庭小实验;3、实验微型化,不但现象明显,而且能让学生形成节约意识;4、实验对比化,增加对比实验,拓宽学生思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4〕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一般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一般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学习运用比拟、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糖块溶于水为何不见了?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3、为何能闻到远处的花香?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板书分子和原子图像展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1、学生进行猜测、商量2、学生从实例中逐渐感知到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从一般的现象感知微观世界,建立微观粒子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究发觉一、分子提出问题]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情景感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

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2、图3-3。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3.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讨论: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师:现在源自否满100 mL?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动画演示: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问题: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性质同分子相似。
二、反馈练习: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说明:构成这些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它们就是分子或原子,进而导入分子的概念。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三、布置作业
1、习题1、2、3。
2、完成配套xx。
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纸板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