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海南医学 2019 年 5 月第 30 卷第 9 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 血流变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唐西怀,樊凡 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陕西 西安 710005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9 月期间在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 7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时 期的 76 例同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同时比较观察组中 不同 TIMI 评分及 Killip 分级患者的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 D-二聚体、红细胞 参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血流变指标(血浆黏度、 全血高切与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 TIMI 评分及 Killip 分级较高患者的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均高于 TIMI 评分及 Killip 分级较低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呈现高表达状态,且不同 TIMI 评 分及 Killip 分级患者的表达差异明显,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TIMI 评分;Killip 分级;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血流变指标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350(2019)09—03
Changes of D-Dimer, erythrocyte parameters, and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TANG Xi-huai, FAN Fa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5, Shaanxi, CHINA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陈芳;刘洋
【期刊名称】《青海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0(40)1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机梗死辅助诊断、病情观察、溶栓治疗等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一周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

结果:68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没有经溶栓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过溶栓治疗一周后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含量(P<0.01)。

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而且可以用于病情观察和溶栓治疗时药物疗效监测。

【总页数】2页(P51-52)
【关键词】D-二聚体;心肌梗死;应用
【作者】陈芳;刘洋
【作者单位】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12;R542.22
【相关文献】
1.浅谈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J], 腾龙
2.血浆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测定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任芳
3.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J], 朱勃朗;万圣云;丁洋
4.血浆cTnI、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所致胸痛病因中的应用[J], 王彩玲;郑君平;李淑钰
5.血浆D-二聚体、血清肌红蛋白及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PCI中的应用 [J], 黄鹏;洪庆超;吴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陈芳【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25【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的健康查体正常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血浆 D-二聚体的检测,同时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D-二聚体含量将其分为 D-二聚体明显升高组与 D-二聚体轻度升高组,随访观察3个月,对包括再次急性心肌梗死、难治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记录和分析。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 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99±0.21)mg/mL 与(0.27±0.09)mg/mL,观察组的血浆 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D-二聚体明显升高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5.86%)明显高于 D-二聚体轻度升高组(9.52%),再次急性心肌梗死,难治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较高,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D-二聚体呈现明显高表达状态,且其含量水平与其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与预后中发挥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34-135)【作者】陈芳【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五医院检验科,福建三明 3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心肌酶谱联合测定的临床价值 [J], 王喜栋;张琳;张晓斌;王崇;张瑞2.床旁即时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 [J], 赵艳军;李富利;刘超;史菲;于健;王华荣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与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 [J], 谢剑锋;王志平;庞国武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结果分析 [J], 赵露;刘春云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分析 [J], 董佳敏;龚俊荣;陈群;吕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研究

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研究

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研究摘要:目的探析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性。

方法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另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及6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有效者的D-二聚体含量,进而进行对比评估。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有效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治疗后1h、6h、24h、48h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通常偏高,对其进行监测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凭据;同时,检测D-二聚体含量,能够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药物用量及疗效;因此,临床需对D-二聚体这一指标充分重视。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交联纤维蛋白受纤溶酶影响发生水解而形成的。

如果D-二聚体处于上升水平状态,则能够反映出继发纤溶亢进以及高凝状态,因此D-二聚体是体内高凝状态的标志物。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发现D-二聚体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性[1]。

本次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探析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入选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我院,将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逐一排除[2]。

其中,男72例、女56例;最小年龄者36岁、最大年龄者81岁,年龄均值(62.9±3.4)岁。

取我院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将肝、肾、心等障碍者逐一排除,且入选者均不存在遗传病史;男54例、女46例;最小年龄者38岁、最大年龄者79岁,年龄均值(62.8±3.5)岁。

1.2方法1.2.1治疗方法本次入选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采取溶栓治疗,即使用150万U的尿激酶,并使用1000U/h至2000U/h的肝素钠,行静脉滴注24小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在抗凝和溶栓治疗前后,联合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选取AMI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各50例,均取自2021年1月-2023年1月。

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

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浆hs-CRP、Fib、D-D及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

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AMI患者血清D-D、Fib、hs-CRP、cT-nI、Myo水平明显升高(P<0.05);较入院时,治疗6h后,AMI患者血清D-D、hs-CRP、cT-nI、Myo水平明显提高,Fib明显降低(P<0.05);治疗24h后,D-D、Fib、Myo水平明显下降,hs-CRP、cT-nI达峰值(P<0.05);治疗48h后,患者D-D、Fib、hs-CRP、Myo、cT-nI水平均呈快速下降(P<0.05)。

结论:AMI患者发病后的凝血功能异常,同时可出现不同程度心肌损伤。

临床联合检测hs-CRP、Fib、D-D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可为早期诊治AMI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心肌损伤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基于冠状动脉病变发展,因心肌缺血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由此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以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破裂经病理生理改变后形成冠状动脉血栓,致使血流受限[1]。

而进一步诱发心肌缺血,最终造成心肌损伤和坏死。

AMI时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明显损伤,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是其主要心肌损伤标志物[2]。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关键,炎性细胞中蛋白水解酶对斑块表面的纤维帽具有降解作用,继而造成血管不稳,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诱因,极易形成栓塞和梗死[3]。

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自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相应分析。

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水平,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

结论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肌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大多数患者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1]。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急性期组织炎症的标记物,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血清hs-CRP被认为是新的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2];D-二聚体(D-D)是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产物,血浆中D-D的高低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和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hs-CRP 和D-D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诊断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急诊和住院检查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48~74岁,平均62岁,上述所有患者疾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专家制定的相应诊断标准[3]。

同时收集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5~77岁,平均65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肌病、脑疾病、恶性肿瘤、最近发生感染、外伤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两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抽取空腹静脉血,第一管在1 h内分离血清,检测hs-CRP;第二管枸橼酸钠抗凝后离心,分离血浆检测D-D水平。

探讨心梗三项诊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

探讨心梗三项诊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

探讨心梗三项诊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心梗三项诊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组,选取同期62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参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梗三项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研究组的心梗三项诊断结果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阳性检出率为38.71%,肌钙蛋白Ⅰ(cTnⅠ)的阳性检出率为37.10%,肌红蛋白(MYO)的阳性检出率为56.45%,MYO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K-MB和cTnⅠ;研究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标、肌钙蛋白Ⅰ(cTnⅠ)指标、肌红蛋白(MYO)指标、乳酸脱氢酶(LDH)指标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指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三项诊断能够显著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梗三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参考价值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多发的一种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指的是患者在冠状动脉出现持续性、急性缺血缺氧现象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心肌坏死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胸后骨出现持久性和剧烈性疼痛,且经过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或者是休息以后不能都实现完全缓解[1]。

临床上给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患者病情,提升预后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主要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中心,就心梗三项诊断在其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组,选取同期62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参照组。

参照组有男32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67.98±5.41)岁;研究组有男33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67.14±5.64)岁。

两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作者:冯锦波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肌钙蛋白T(cTnT)和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浆D-D、cTnT和心肌酶谱联合检测的179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包括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5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6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对比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

结果:AMI组和UAP组D-D、cTnT及心肌酶谱水平均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肌钙蛋白T;心肌酶谱【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101-02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该病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AMl诊断指标有D-二聚体(D-D)、肌钙蛋白T(cTnT)及心肌酶谱检测等。

为了更好的了解以上指标在AMI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我院行D-D、cTnT和心肌酶谱联合检测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59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和60例体检健康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的指标变化。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行血清D-二聚体、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联合检测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l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62~70岁,平均年龄(65.7±11.2)岁;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9例,年龄59~69岁,平均年龄(63.6±12.3)岁;5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龄61~68例,平均年龄(61.7±11.6)岁,回顾并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以上疾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梗三项与 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时期进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针对研究对象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进行联合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

结果:实验组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心肌梗死疑似患者实施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梗三项;D-二聚体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具有比较高的致死率。

在临床上,该疾病具有发病急和病情恶化速度快等特点[1]。

针对该疾病,需要在实施急救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诊断,从而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并在这一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患者的心梗三项检测结果数据以及与D-二聚体数值都会出现一定的异常变化[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时期进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在对照组中,有男性研究对象24人,女性研究对象16人。

研究对象年龄47—75周岁,平均年龄58.1±5.7周岁。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本次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心梗三项仪器:雷度(RADIOMETER)AQT90 FLEX试剂:肌钙蛋白I测试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肌酸激酶MB同工酶测试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肌红蛋白测试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标本:全血,静脉采血2~3ml,注入黄色EDTA·K抗凝管,颠倒混匀数次。

21.二聚体联合检测仪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试剂:INNOVANCE*D-Dimer试剂(免疫比浊法)标本:使用枸橼酸盐抗凝的乏血小板的血浆。

通过仔细混合1分柠檬酸钠(0.11mol/L或3.2%)和9份静脉血,获得血浆。

在采集血液后,以1500xg-2500xg直接离心血液试管15分钟。

具体检测方法如下:(1)在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体检时以及实验组患者入院治疗24小时之后,于清晨采集其空腹静脉血作为检测样本。

(2)心梗三项标本:静脉采血2~3ml,注入黄色EDTA·K抗凝管,颠倒混匀数次。

D-二聚体标本:23.8%(w/v)枸椽酸钠0.2ml+静脉血1.8ml,混匀,在采集血液后,以1500xg-2500xg直接离心血液试管15分钟,获得血浆。

(3)在完成血浆分离之后,于第一时间检测心梗三项和D-二聚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1.3评价指标本研究检测指标为心梗三项以及D-二聚体。

心梗三项包括肌钙蛋白(Tn I)、肌红蛋白(Myu)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肌红蛋白参考范围为23-112ng/mL。

肌钙蛋白参考范围为0.010-0.023ng/mL。

肌酸激酶同工酶参考范围为2.0-7.2 ng/mL。

若患者上述指标中的某一项检测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则该项目检测结果为阳性。

D-二聚体的参考范围为﹤5.5 mg/L。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研究对象心梗三项指标对比对比发现,实验组心梗三项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心梗三项阳性率对比(n,%)组别例数Tn I Myu CK-MB对照组4040(100.0%)39(97.5)40(100.0%)实验组401(2.5)0(0.0%)0(0.0%)x2-76.09872.20076.098P-0.0000.0000.0002.2研究对象测结D-二聚体检果对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二聚体检测结果数据明显处于较高水平(P<0.05)。

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D-二聚体检测结果对比(n,%)组别例数D-二聚体(mg/L)对照组400.37±0.02实验组400.68±0.04 t-8.269P-0.0413.讨论3.1心肌梗死患者心梗三项指标上升幅度明显在针对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其血液中的部分指标会出现一定的异常变化[3]。

具体来说,在各种出现异常变化的指标中,心梗三项指标的变化幅度最大。

一些医学专家研究证实,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上述三星指标的检测结果数值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因此,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心梗三项指标检测作为心肌梗死检测和诊断的重要手段[4]。

通过对心肌梗死缓和的心梗三项指标变化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绝大多数患者的三项指标均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且超过正常范围。

因此,针对患者实施心梗三项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其是否患有心肌梗死,同时也能够确定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5]。

通过对本研究中两组调查对象的心梗三项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实验组研究对象中,有39人三项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名患者2项检测结果为阳性。

而在对照组中,只有1名研究对象1项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研究对象三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从这一角度上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梗三项检测结果阳性率远远超过健康人群,且接近100%。

因此,对心梗三项指标进行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肌梗死[6]。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梗死患者的心梗三项指标虽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但是三项指标的上升都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在患者刚刚发病时进行心梗三项检测,并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因此需要在患者病情趋于稳定之后对其进行心梗三项检测。

3.2心梗患者D-二聚体增幅明显D-二聚体在血液中存在,能够保障人体血液中具备正常的凝血功能[7。

但是在D-二聚体大幅度升高的前提下,人体的凝血功能也会超过正常水平,并由此导致其患上脑血栓、心肌梗死等疾病。

因此,在临床上针对检测对象的D-二聚体数值实施检测也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

在本文中发现,实验组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数值明显较大,且超过D-二聚体在人体中的正常范围[8]。

因此,在针对检测对象实施D-二聚体检测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出其是否患有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在实施D-二聚体与心梗三项联合检测的过程中,需要首先针对研究对象实施D-二聚体监测,确定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9]。

在这一基础上,针对D-二聚体超过正常范围的检测对象实施心梗三项检测,能够确定其所患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否为心肌梗死。

在这一基础上,就能够实现对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10]。

4.结论综上所述,在进行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针对检测对象进行D-二聚体检测能够确定其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在这一基础上实施心梗三项检测,则能够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肌梗死。

因此,针对心肌梗死检测对象实施D-二聚体与心梗三项联合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其是否患有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1]Jing-Yun B U.The Value of D-dimer, cTnI, and Myocardial Zymogram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Systems Medicine,2018,15(31):7-9.[2]Reihani H,Shamloo A S,Keshmiri A.Diagnostic Value of D-Dimer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ardiol Res,2018,09(01):17-21.[3]田国祥,武云涛,姚璐,张薇.D-二聚体在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血栓性疾病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09):1055-1058.[4]刘海燕,吴其明,宋毓青,杨柳.低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与血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7):2872-2875.[5]杨世映,闾广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与GRACE评分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3):51-53.[6]朱丽娟.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0,12(02):95-99.[7]王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在急诊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06):728-730.[8]陈润真,刘臣,周鹏,谭宇,盛兆雪,李健楠,周金英,吴元,杨艳敏,宋莉,赵汉军,颜红兵.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及LDL-C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05):359-366.[9]汪文月,刘海莉,刘方,杨鹏会.D-二聚体联合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05):408-413.[10]朱秀英,吴畏,李广鹏,梁万前.血清PCT、D-二聚体及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04):455-459+46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