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形而上学遗痕

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形而上学遗痕

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形而上学遗痕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至今仍是单面的。

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接受后期海德格尔的馈赠,绝少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

反思的缺位使接受者不能恰当地接受所接受之物,因此,任何前反思性的接受都意味着风险。

如果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存在某种欠缺,那么,对它的非反思性接受所蕴含的风险就会具体化为危险。

对于后期海德格尔艺术思想可能存在的局限,法国学者马克·弗罗芒一默里斯曾做过如下暗示:“在其诗学中,海德格尔将思想引入了另外一个地方,那却不见得是思想原定要去的地方,不见得是摆脱了形而上学阴影的存在之地,它仅仅是隐喻之地。

”在这段小心翼翼的评论中,马克·弗罗芒一默里斯指出了两个可能性:(1)海德格尔并未摆脱形而上学的阴影;(2)他没有抵达思想应该抵达的地方。

根据近年来对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解读,我认为马克·弗罗芒一默里斯所言不虚:后期海德格尔的确没有完全克服形而上学的致思惯性,由此而生成的是其艺术理论的内在悖论和局限。

后期海德格尔艺术思想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而是其致思理路发生根本转折的产物。

这个转折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从以人(此在)为中心的生存论艺术观转向存在论艺术观时期;(2)从存在论艺术观转向大道论艺术观时期。

在第一个阶段,海德格尔虽然屡次批评传统形而上学固执于存在者(das seiende,the beings)而遗忘了存在(Sein,Being),但并未明确提出超越形而上学本身。

相反,他将对存在之思理解为一种形而上学冲动:“‘形而上学’这个名称的前缀‘超’(meta)则表示:越过和超出某物,在这里就是,越过存在者?何往?答曰:向存在。

”到了1947年,他对形而上学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明确表示:“未来的思想将不再是哲学了,因为未来的思想比形而上学思得更原始些,而形而上学这个名称说得就是哲学。

”与此相应,他开始以大道论艺术观代替存在论艺术观,以走出形而上学的思想疆域。

海德格尔信奉纳粹主义的思想根源

海德格尔信奉纳粹主义的思想根源

海德格尔纳粹主义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很早就信奉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而且坚持很久,那么这与他的整个思想有什么关系呢?关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西方世界的危机,海德格尔写道:到处充斥着败坏、危机、灾难、悲伤、整日的痛苦焦虑、政治的混乱、科学的无能为力和宗教的一无所能。

他认为,正是由于对存在问题的遗忘,才使西方文明陷入这种危机。

由对存在问题的错误解答,也就是把存在当作存在物,最终导致技术统治,而技术统治就是现代西方危机的直接根源。

技术发展到极点,就把一切,包括人自身,都当作可以进行加工的材料,以便得到某种产品。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发展的最危险的形式是美国式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它们要求无限制地利用地球资源和一切人类,欧洲就处于这两大思想的共同压力下。

与此同时,人们还都说技术只是工具,仿佛技术还听从人的指挥,这种幻觉让人认识不到自己的沉沦。

因而,只有重新开始对存在的追问,才能破除这些幻象,才能拯救欧洲。

具体地说,海德格尔认同国家社会主义有以下原因。

首先,海德格尔的国家社会主义观与当时的各种对社会危机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式思潮和共产主义无孔不入地渗透西方生活。

此时,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与政治纲领,才能与技术达成良好的关系。

海德格尔并不是完全与技术势不两立。

海德格尔反对的是技术的霸权,反对它对人的行动的控制。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要克服技术统治,必须要正确面对并解决存在问题。

没有对存在问题的解答,我们仍然只是技术所揭示出来的世界机器上的一个小螺丝,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

直面存在问题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因为它需要勇气和决心,因为它意味着面对着自己的死亡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勇气正是许多国家社会主义者的特征。

再次,海德格尔认为,他在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中看到了对存在问题的正解答。

第一,海德格尔相信,国家社会主义者是坚定地既反对美国思潮又反对共产主义的。

第二,他们也蔑视空中楼阁的理论、专家、知识分子,相反,却相信人民的感情和感觉。

解读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解读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解读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作者:刘程程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4期摘要《技术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晚期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展开的。

由于传统的技术观认为技术是工具,属于人的行为。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的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海德格尔却表示质疑,他认为这种观点不仅没有反应出技术的本质,还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技术所隐含的危害。

他从技术的本质出发,通过一些列的逻辑追问,最终得出技术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解蔽方式,这种解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逼着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机。

对此,海德格尔还提出了他独有的解救方式。

关键词技术解蔽座架救渡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海德格尔的技术观是在对传统技术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展开分析的。

由于传统的技术观认为技术是工具,属于人的行为。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的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貌似正确的观点只是从技术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方式等表层关系中得以认证的,而非技术的本质。

他指出:“要想获得技术之本质,或者至少是达到技术之本质的近处,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即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本文将重点分析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一文中是如何通过技术的表象来追问技术本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现实意义。

1追问技术的本质既然传统的技术观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工具或手段,那么何为工具性呢?海德格尔首先就从这一点入手开始了他的追问之路。

他首先区分了正确和真实的不同,之后又对技术的工具性做出了一个相对正确的定义:“一个工具乃是人们借以对某物产生作用、从而获得某物的那个东西”。

然而在生活中,引起某一现象的东西通常被我们称之为原因。

这种东西可以是某一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种手段或工具。

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是一个因果关系起支配作用的过程。

关于原因的学说,最为著名的应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效果因。

如何恰当理解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如何恰当理解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如何恰当理解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海德格尔在世时,其思想远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评价,而在他去世后十几年,即在他1989年百岁诞辰时,他才开始被西方学术界看作本世纪最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开始在西方进入他的影响的鼎盛时期。

当时,德国洪堡基金会开始出版三卷本的纪念文集《论海德格尔哲学的现实性》(ZurPhilosophischenAktualiatHeideggers),在第二卷的出版说明中,已把海德格尔看作本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对世界产生过并且还在产生着最大影响的一位哲学家。

在我国,对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中,目前也呈现出百川汇海(海德格尔)的局面。

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人们对海德格尔的理解到底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一、海德格尔是否可以得到正确理解?从文字表述来说,不仅一般的中国人,而且一般的德国人,对海德格尔的晦涩的表述都会感到极难理解。

其实,海德格尔完全有能力把他想讲的东西以可理解的方式讲出来或写下来。

那么,他为什么往往以不可理解的方式讲课或写文章呢,是否他在有意刁难一般的读者呢?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海德格尔本人方面去看。

德国近代的大哲学家,如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都曾以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讲课与写文章。

虽然他们探讨的往往都是人们切身感受到的重大现实问题,都是人们从切身感受中很容易理解的问题,但他们偏偏要以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去探讨和阐述。

他们都是德国著名的教授,迫于每学期都要开新课,于是,不得不在生僻的术语与烦琐的论证上下功夫。

这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德国哲学教授的迂腐晦涩的言辞,笨拙枯燥的语句。

这已经是德国著名哲学教授们的老传统了,海德格尔也不例外。

不过,从海德格尔借晦涩的文字表述所想阐明的问题来说,在今天,已完全可以得到一致的正确理解。

海德格尔本人没有明确地把他思考的问题说出来,而国外的海德格尔专家们已经异口同声地把他思考的问题明确地说了出来,就如同海德格尔本人那样以可理解的形式把同一个主题又讲了一遍。

海德格尔前后期空间思想比较研究

海德格尔前后期空间思想比较研究

海德格尔思想以追问存在为标志,他并没有专门对空间问题进行讨论,更未建构系统的空间理论,对空间问题的思考毋宁说是其存在之思的逻辑必然。

其后期思想呈现的空间化转向,与海德格尔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思想“转向”(Kehre )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蕴含重要的方法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循着从早期“存在与时间”向后期“时间与存在”的转向思路,把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空间化转向,放入其存在思想转向中加以深入研究,揭示其逻辑必然性及所具有的方法论与现实意义。

一、海德格尔的前期空间思想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的理论起点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认为它以存在者取代存在,对存在者主体性、实体性的探讨,替代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遮蔽了更为基础的生存论层面的问题,遗忘了存在本身。

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路框架中,传统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认为人与空间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空间是人这一认识主体的客体对象,主体的人把空间作为现成的存在者来认识。

笛卡尔是传统认识论的典型代表,基于数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认识,他将空间抽象为长、宽、高三个方面上的“广袤”(Extension )。

对空间的理解也与对“人”的理解密切相关。

传统形而上学中,“人”乃是现成存在的主体(Subjekt ),是精神、心灵或人格,空间则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表象对象。

海德格尔批判这种“主体形而上学”,他认为人并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学空间批评研究”(17BZW057)、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海德格尔技术时代的空间美学思想研究”(Y202043843)、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德格尔诗性空间论”(G20-ZX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琳,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发生了著名的“转向”。

与此同时,其空间思想从前期此在生存论空间观转向后期本有空间观。

前期空间性建立于时间性境域,强调此在生存积极主动的筹划,后期则转向时—空交合不分的源始整体结构,强调时空的共时性与整体性,此在作为终有一死者则转向对本真栖居空间的被动承受与安然接纳。

从_存在与时间_到_哲学论稿_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关系疏解

从_存在与时间_到_哲学论稿_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关系疏解

而来展开 存在的 真理和存 在的历史 , 而不是 像 存在与时间 曾经做过的那样从此在的时间性 分析出发而来揭示存在的意义。所以 , 我们必须 称引它的 的 本质标题 , 即被谦逊地降为副标题 公共标题 从 Ereign is而来 , 而不是它的
这本书有 两个题目 , 一 本质 性的 副
标题。这本书的翻译之难 , 从标题就开始了。大 标题 B eitr ge zur Philosophie 孙译 哲 学论 稿 , 我曾试译为 哲学献文 , 以便兼顾 B eitr ge 的 贡献 和 投稿 两个意思 , 但词是生造 的, 听起来别扭。在这个演讲中, 我们现在特意不称 这个难以翻译的大标题, 不是出于回避选择译名
(参此书开篇的说明 )。 另外, 副标题中的 E re ig nis 这个词在我们这 次的探索尝试中也暂时不译, 是因为考虑到孙周 兴在 通往语言之途 中把它 译为 大道 仍 然是最合 乎 本质 的 译法 , 但 在 从 E re ig nis 而
*
本文根据 2010年 5月在南京大学的演讲稿删减而成 。谨此致谢张异宾教授 、 王恒教授 。 在讲稿基础上作了较大增订修改的文稿 现象学与神学 会议 。 (上海 200092)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 存在与时 间 ( 参见拙 文 贡献 的未竟计划中已 经含有能预示 E reign is的 存 道路 与 E re ign is , 收入拙 著 道学 导论
容 ; 而如果不依循这样一个 B efragtes而来借问的 话, 直 接 W esung 如何决定 了 从 E re ig nis 而来
的意义 , 到
的投稿贡献是 E re ig nis的自行发生成文 ? 二、是否借助一个 B efragtes或以什么存在者 为 Be frag tes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成文时的结

如何恰当理解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如何恰当理解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如何恰当理解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海德格尔在世时,其思想远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评价,而在他去世后十几年,即在他1989年百岁诞辰时,他才开始被西方学术界看作本世纪最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开始在西方进入他的影响的鼎盛时期。

当时,德国洪堡基金会开始出版三卷本的纪念文集《论海德格尔哲学的现实性》(ZurPhilosophischenAktualiatHeideggers),在第二卷的出版说明中,已把海德格尔看作本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对世界产生过并且还在产生着最大影响的一位哲学家。

在我国,对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中,目前也呈现出百川汇海(海德格尔)的局面。

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人们对海德格尔的理解到底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一、海德格尔是否可以得到正确理解?从文字表述来说,不仅一般的中国人,而且一般的德国人,对海德格尔的晦涩的表述都会感到极难理解。

其实,海德格尔完全有能力把他想讲的东西以可理解的方式讲出来或写下来。

那么,他为什么往往以不可理解的方式讲课或写文章呢,是否他在有意刁难一般的读者呢?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海德格尔本人方面去看。

德国近代的大哲学家,如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都曾以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讲课与写文章。

虽然他们探讨的往往都是人们切身感受到的重大现实问题,都是人们从切身感受中很容易理解的问题,但他们偏偏要以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去探讨和阐述。

他们都是德国著名的教授,迫于每学期都要开新课,于是,不得不在生僻的术语与烦琐的论证上下功夫。

这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德国哲学教授的迂腐晦涩的言辞,笨拙枯燥的语句。

这已经是德国著名哲学教授们的老传统了,海德格尔也不例外。

不过,从海德格尔借晦涩的文字表述所想阐明的问题来说,在今天,已完全可以得到一致的正确理解。

海德格尔本人没有明确地把他思考的问题说出来,而国外的海德格尔专家们已经异口同声地把他思考的问题明确地说了出来,就如同海德格尔本人那样以可理解的形式把同一个主题又讲了一遍。

试论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试论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试论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摘要海德格尔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是以现世“贫乏的时代”为切入点。

通过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和人与世界的分离乃至对立的反思,他发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吁。

为了这一拯救,他认为,语言本质上具有“聚集”之意,因而,通过改变传统语言观,使人与其他万物共居于世界的一元中,通过纠正人对其他万物的“主宰”关系,给人以新的生存方式。

然而,海氏后期的这些思想是与他前期对此在的本体论思考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由此也可见得他思想的整体性和思维过程的连续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框架” 语言聚集此在***语言问题是把握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关键,然而,海氏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是基于存在本体论基础之上,而与现实性问题相联系的。

这种联系表现在,在海氏看来,现世中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与欧洲传统理性主义思维有着直接的联系,与人们对技术的本质缺乏深入反思和追问有着实质的联系,同时与传统语言观对语言的误解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在海氏对现实性问题的思索和对语言的新视野和新阐述中,不仅体现他作为一位哲学大师对人类历史命运的热切关注,而且也使我们从中体会到西方现代哲学思维所发生的历史性转向。

一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海氏似乎走出了他纯理性思维的王国,而将其思考的重点转向有关人类现实性的问题。

当今时代的技术特性是他首先关注的焦点,然而,海氏一反人们贯常的思维方式,把现今人类引以自豪并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科学技术时代称为“贫乏的时代”,这是为何呢?海氏认为,时代的贫乏的原因正在于科学技术本身。

至于技术,他认为,在古希腊时期,它曾作为一种技艺和艺术,是一种认识方式,是一种让显露的方式,使“存在物从遮蔽中而特地进入其显象的显露中去”因此就词源上说,“techne(技术),从来不指制作活动。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第57页)然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作用,由于人们对它的偏执误解和滥用,海氏认为,它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框架”(Ge-stell),也就是说,技术成为框架似的完全束缚着人,束缚着人的视野,使人只知道从事技术的制造与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顾世春【摘要】Heidegger’s thought of technolog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xistential philosophy. With the significant turning of his existential philosophy, hi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 that is, the differences of instrumentalism and substantialism, the value-neutrality theory and the value-load theory ap⁃pear in Heidegger’early and lat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he identity lies in the differences, that is,Hei⁃degger always insists on“being-in-the-world”, an exis tential position. This research bridges Heidegger’early and lat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disclose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in Heidegger’early and lat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与其存在主义哲学紧密相联。

随着其存在主义哲学的重大转折,他的技术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即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呈现出工具论与实体论、中立论与价值论的差异。

但与此同时,在这种差异的背后,还隐藏着同一,即海德格尔始终坚持“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存在论立场。

这一研究贯通了海德格尔前后期的技术思想,揭示了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海德格尔;工具论;实体论;中立论;价值论;在世界之中存在【作者】顾世春【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思政部,辽宁沈阳1101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N031海德格尔是最著名的欧洲大陆哲学家之一[1],他开创性地把技术问题引入了哲学所应关注的核心[2],是当代技术哲学的奠基者[3]。

他以存在论为基础追问和反思技术。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前后期技术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本文将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基本观点、思想取向和根本立场等方面考察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

海德格尔前期的技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在与时间》中。

此时,技术虽然还没有成为他的一项研究主题,但是他已经从此在的生存出发,思考技术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他对用具的思考上。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总要与世界内的用具打交道,用具从属于用具整体。

海德格尔分析说:“属于用具的存在的一向总是一个用具整体。

只有在这个用具整体中那件用具才能够是它所是的东西。

”[4]在本质上,用具是“为了作……的东西”。

在这种“为了作”的结构中有着从某种东西指向其他东西的指引。

[4]80用具能指引出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主体世界)[5]。

用具具有上手性。

上手性是用具在人的操劳中称手的存在状态。

关于上手性或上手状态,海德格尔有一个著名的例子——锤子。

人们用锤子钉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锤子的关注越来越少,用的越来越起劲,锤子表现出特有的称手。

锤子的这种存在状态就是上手状态,即上手性。

只对用具做理论上的观察,无论这种目光多么敏锐,都不能揭示用具的上手性。

用具还有另一个基本性质,即合用性。

用具对于做某事是合用的,它通过合用性,让自身的“何所用”展现出来。

海德格尔在后期从技术的流行观念出发,追问技术,揭示了技术的本质与危机,并指出了技术的拯救之路。

流行于世的技术观念有两种:一种是工具论的,一种是人类学的。

工具论的技术规定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手段;人类学的技术规定认为,技术是人的行为。

[6]海德格尔认为,设定目的,创造和利用合目的的手段,就是人的行为,因此这两种流行的技术观念是一体的[7]。

技术工具论规定的根据是四因说。

海德格尔通过分析技术的四因,指出技术作为一种手段要以“带出”的可能性为前提,人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带出”就是一种展现,即,使某物从遮蔽状态进入无蔽状态。

因此,技术的本质最终落实到展现上。

由此,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展现方式。

古代技术作为物是一种带出性(诗性)的展现,将世界展现在人面前。

现代技术则不同,是一种“挑衅逼迫”性的展现,其本质是座架。

座架遮蔽了存在(世界),造成人对存在的遗忘,使人丧失栖居和游走在存在之中的自由本质。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层面提出了存在之思的拯救之路,试图通过这一方案在思想中为存在开辟空间,让人重新栖居和游走在存在之中。

[8]在本节,我们将以上面的分析为基础,从基本观点和思想取向上揭示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差异:工具论与实体论的差异、中立论与价值论的差异。

工具论与实体论的差异。

海德格尔前期的技术思想仍然属于传统的工具论。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具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一种手段。

海德格尔指出:“用具本质上是一种‘为了作……的东西’。

”[4]80这也就意味着用具是一种做某事的工具(手段)。

缝纫机(一种用具)是为了做衣服的东西,这也就是说,缝纫机是一种做衣服的工具。

用具的上手性实际上也就是工具的称手(上手)状态。

第二,用具是满足人的目的的。

海德格尔认为,用具具有“为了作”的结构。

“为了作”是一个目的状语,表明用具是为了满足和实现人做某事的目的服务的。

用具在实现人的目的中,体现其合用性,展现其“何所用”。

前期的海德格尔还没有摆脱工具论的窠臼,正如美国技术哲学家皮特所指出的,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在前期是工具论的。

在后期,海德格尔摆脱了技术工具论思想,走向了实体论。

通过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海德格尔阐述了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

座架是一种外在于人类的独立实体,人不能控制它,相反,人还要受到它的控制和支配。

座架一方面“挑衅逼迫”人,把人更原始地预置为持存物;另一方面,又对人提出“挑衅逼迫”性的要求,逼使人参与“挑衅逼迫”性展现方式的预置,把现实以预置的方式展现为持存物,即把事物预置为随时待命的、可控制的和可预测的功能性材料和资源。

此外,海德格尔后期已经明确反对工具论思想。

他指出:“单纯工具论的和人类学的技术定义在原则上是站不住脚的”[9]。

中立论与价值论的差异。

与工具论密切相联,海德格尔前期的技术思想属于中立论。

在海德格尔的前期,技术是在此在在世的操劳中照面的存在者。

它们是为了某种用途,即为了实现人的某种目的的用具。

用具仅仅是一种手段。

作为手段,用具只是使所服务的目的得以实现,它既没有添加什么东西,也没有减少什么东西。

这也就是说,在用具(手段)实现(人的)目的过程中出现的价值问题是人的事情,与技术无关,技术在价值上是中立的。

海德格尔在后期开始反对技术中立论。

他反对说:“如果我们把技术当作某种中性的东西,我们就最恶劣地听任技术摆布了。

”[7]3他开始转向技术价值论。

他认为,技术是一种展现方式,是有自身价值的。

具体地说,古代技术(物)是一种诗性的展现,是它所逗留的世界各要素的聚集和反映,把世界带出,将世界展现在人面前。

而现代技术是“挑衅逼迫”性的展现,是座架。

这种座架通过“挑衅逼迫”性的展现、带出性展现的遮蔽、展现属性的遮蔽和存在本身的直接遮蔽四种途径遮蔽了存在(世界),造成人对存在的遗忘,使人丧失栖居和游走在存在之中的自由本质。

由此可见,在后期,海德格尔已不再把技术看成中立的,而是认为它是有自身价值的,他开始持有技术价值论。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一生最重要的研究主题。

但在这一过程中,海德格尔思想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前期,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出发探寻存在及其意义;后期,他则直接着眼于存在本身,着眼于存在的运作。

这一转折造成了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变化,即构成了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差异的根源。

海德格尔在前期(《存在与时间》)提出了被遗忘已久的存在问题。

这一问题曾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殚精竭虑。

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提到“是”或“存在”时,说:“虽然我们也曾以为自己是懂得的,现在却感到困惑不安。

”[4]1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希腊以来的传统哲学从未恰当地阐释存在问题,如今存在已被遗忘了,存在及其意义问题也无人问津了,因此,需要重提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需从此在入手,因为此在,即人,是唯一能对存在发问,并领悟存在的存在者。

此在“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4]14。

按照海德格尔的设想,把此在这个存在者的存在开展出来,也就能得到作为绝对超越的存在本身了。

[10]于是,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存在(生存)出发追问存在及其意义。

出于这一运思,技术是作为此在在自身生存中与存在交涉的用具(工具)出现的。

这种用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实用的工具。

一方面,人生在世依靠这种手段生存,依赖它维系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另一方面,海德格尔试图通过用具(工具)这一中介阐述人与存在的关涉和交往,试图阐明此在在生存的操劳活动里,在与用具打交道过程中领会存在。

可见,海德格尔在当时强调的是技术的工具论意义。

后期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发生了改变,已经由此在出发追问存在及其意义转变为直接从存在本身出发,探讨存在及其运作。

海德格尔在《哲学献文(从本有而来)》中明确地说,存在不再能够从存在者得到思考,它必须从其自身得到思考。

[11]海德格尔从存在本身入手,认为存在不依附于人,人只是存在的看护者,人要听命于存在的召唤;存在是事物展现的根据和源泉,人的技术、艺术、语言和诗歌等都以存在为依据,都是对存在的展现。

因为这种认识与转变,所以,海德格尔就从对存在展现的角度重新探究技术,把技术视为一种展现,即对存在(世界)的一种展现;把现代技术的本质揭示为座架。

由此,海德格尔也就冲破了前期中立的工具论观念,表现为技术价值论和技术实体论。

他从对存在(世界)的展现出发认为,技术是有自身价值的,并不是一个中性的导体:古代技术是带出性的展现,它把世界展现出来;现代技术是“挑衅逼迫”性的展现,把原本四重整体的世界遮蔽起来,仅仅把其解蔽为可利用的、可加工的、功能性的资源和材料;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最终遮蔽了存在,构成了最高的危险。

海德格尔为说明“挑衅逼迫”性展现的现代技术成为可能的根据预设了座架这一先验实体。

座架是存在之命运的遣送。

它不依赖于人,不受人的支配而独立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