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3.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备课标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备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宋朝的第二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北宋时期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大概状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他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北宋时期辽、西夏和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能通过材料知道契丹族、党项族起源发展建立政权有关史实,通过材料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了解北宋与并立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难点:正确分析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备学情(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9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9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对于党项、契丹少数民族了解较少,对于北宋与辽胜利仍签订澶渊之盟可能会产生疑惑。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备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根据古代仕女图与现代审美中对于单双眼皮不同的追崇展现民族问题,通过一个小视频导入谈北宋时期的民族融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哪些;
技能目标:知道这些政权兴起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对待辽与西夏的政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与北宋同时代的政权有哪些吗?它们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辽国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辽为什么能兴起并建立政权?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西夏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西夏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西夏是谁建立的?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相处,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课件。

2.图片、地图:收集与辽、西夏、北宋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音频、视频资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通过完成基础感知部分,80%的学生应能了解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演变等基本史实。
生生互议
检查每一小组学生核对填空题答案的情况。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对于深入学习部分答题思路不明确或跑偏的小组,及时予以点拨;对于答题思路清晰且准确的小组,让其组织答案。同时对各小组在基础感知和深入学习部分出现的共性问题心中有数。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钱财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不合格[ ]
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
课题名称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考试大纲描述
1.掌握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由战到和关系的演变;3.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第一子目与第二和第三子目呈递进关系,第二和第三子目是并列关系。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有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二是战争与交往,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与兼并战以及人员往来促成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四是友好往来,如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实行联姻、册封、羁縻等统治手段,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长期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汉族政权来说,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在北方交汇融合,同时江南地区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经济重心继续南移。讲述第一子目时,教师可对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概况作简要介绍:在契丹与党项建立政权以前,二者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正式建立政权后,标志二者步入奴隶制社会;随着不断吸收汉族文化和制度,辽和西夏逐步确立封建政治和经济制度。学生虽不要求识记辽、西夏建立的准确时间,但辽、北宋、西夏这一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学生必须掌握。宋辽与宋夏关系有相似之处,教师重点讲述宋辽关系,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虽是一项屈辱性和约,但客观上促成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局面,增进了宋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辽朝社会的汉化。教师可略讲宋夏关系,对比澶渊之盟与庆历和议的异同。此外,教师需纠正学生的一个误区,即辽、西夏对北宋的战争尽管是非正义的,但并非侵略战争,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契丹、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史实;知道宋辽、宋夏之间和战;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宋辽、宋夏之间和战,认识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流,和平交往有利于双发的发展,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要珍爱和平;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辽与北宋的和战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评价澶渊之盟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则材料]材料一、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

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材料二、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

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以今宁夏为中心建立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夏国。

史称西夏。

经190年而被蒙古所灭。

蒙古人灭绝了西夏的文字,不许西夏遗民说党项语,使得党项族迅速从历史上消失,融合在回族、裕固族、蒙古族、汉族之中。

师:阅读教材P33--34页,契丹族和党项族生存方式?这两个民族有何特点?他们分别建立的政权、都城等。

【内容探究】一、契丹族与党项族生:阅读教材33---34页,回答(1)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辽),定都上京。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多媒体出示契丹文字和契丹货币]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契丹文字和契丹货币的两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后回答:学习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发展本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的、未经盗扰的辽代皇族墓。

契丹大贵族的豪华奢侈和墓主人的显赫地位
的战乱使得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
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
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
(出示地图,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
了威胁,辽宋间的战争开始了。

宋军士气大震,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西夏的金属铸造业非常发达,西夏钱币是由官府统书的书写规则来看,西夏文字同汉字一样,亦具有祥而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设立榷场,北
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