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过零丁洋》《狱中题壁》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过零丁洋》《狱中题壁》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过零丁洋》《狱中题壁》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过零丁洋》《狱中题壁》测试题及答案第一篇:初一语文《过零丁洋》《狱中题壁》测试题及答案初一语文测试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之意。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10分)2.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10分)3.诗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分)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0分)5.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分)6.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10分)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这两句在造句上有什么特点?(10分)8.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0分)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①东汉末年,张俭因弹劾宦官,反被诬为结党营私,不得已逃亡,看到人家就进去躲避,一路上受人保护。

②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权交给安帝。

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

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1.前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10分)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抒情方式跟《过零丁洋》哪两句诗相同?(10分)3.有人将文天祥、谭嗣同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经典之死,称文天祥之死为“浩然之死”,称谭嗣同之死为“慷慨之死”。

借鉴下面一段为文天祥写的赞语,写一段讴歌谭嗣同的文字。

《过零丁洋》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无与伦比。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习题及答案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习题及答案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习题及答案文章无明显格式错误和问题段落,不需要删除。

但可以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如下: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包括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是___在送别好友的时候所作。

诗中以雪为喻,表达了对别离的感伤和思念之情。

雪花纷飞,如同思念之情不断涌上心头,令人难以自持。

作者以此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判官前程的祝福。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是___在登北固亭时所作。

诗中以北固亭为背景,表达了对故国沦陷的悲愤和对家国未来的期望。

作者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坚守正义的决心。

他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振国威,让敌人知道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

四、《过零丁洋》这首诗是___在流亡途中所作。

诗中以“零丁洋”为喻,表达了对流亡生活的苦闷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作者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家国的眷恋和对流亡生活的无奈。

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是___在潼关怀古时所作。

诗中以潼关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作者用“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话,表达了对长征途中牺牲的革命先烈的怀念和对革命事业的。

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答:文章中有一些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进行删除和改写。

改写后的文章如下:___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一首怀古诗。

诗人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过零丁洋》含答案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过零丁洋》含答案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过零丁洋》含答案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2.(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作者回顾身世,意在暗示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惶恐”“零丁”反复出现,渲染作战环境的险恶。

D.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

(2)请说说尾联运用的抒情方式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1)C(2)示例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示例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赏析有误。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

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

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

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

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

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

此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以对两件令人痛心的具体情境的感慨,强化了诗人内心的隐痛叙写,流露出诗人的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而非“渲染作战环境的险恶”。

故选C。

(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和思想情感。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此句直抒胸臆,悲壮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爱国之士为了民族大业而抛头颅、洒热血。

《过零丁洋》练习题及答案

《过零丁洋》练习题及答案

《过零丁洋》练习题及答案1.文天祥(公元1236—1283),字,又字,时期爱国诗人。

2.《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惶恐”“零丁”用于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二指和诗句的意是:,。

3.《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采用的方式,表明诗人的决心,崇高的和的爱国情怀。

4.《过零丁洋》诗中借用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特点是:以形象的比喻描写。

诗句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这两句连用,暗示。

5.这首七律诗的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有关的哪两件大事?答(1)(2)6.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二例说明。

答:(1)人物事迹(2)人物事迹7.“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汗青:指。

(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 。

干戈:泛指。

【答案】1. 履善宋瑞南宋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地名,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以死明志民族气节为国献身 4.比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5.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6,人物有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事例: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7.儒家经典史册赤诚的心兵器。

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

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阅读)中吕·普天乐·别怀[元]张可久故人疏,忧心悄。

愁云淡淡,远水迢迢。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满目凄凉谁知道?赋情词写遍芭蕉。

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

(选自《新编元曲三百首》,俞为民孙蓉蓉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1.这首曲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请赏析“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答案】1.与故人离别、疏远而感到忧伤;满眼都是秋天萧瑟的景象而感到凄凉;无人可以交流而感到孤独。

2.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表现了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解析】1.这首曲,借写景抒写羁旅忧怨,暗含抑郁不得志之恨。

开篇直抒作者的伤怀心境。

首一句是化用孟浩然的“不才名主弃,多病故人疏” (《岁暮归南山》)之句,活画出作者凄凉身世,为下文留下伏笔。

接着连用“愁云”、“远水”、“白雁”、“青山”四样景物,淡淡绘景,点染乡愁。

【初中诗歌阅读】诗词赏析《过零丁洋》阅读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诗词赏析《过零丁洋》阅读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诗词赏析《过零丁洋》阅读答案诗词赏析(4分,每题2分)
横渡大洋
文天祥
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经历后,周围只有四颗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恐惧,海滩说恐惧,在海洋中叹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以下对这首诗的错误评价是()
a.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b、从整首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将悲伤、愤怒和危险的气氛夸张到了极致,而后四
句则改变了他们的写作风格,他们的情绪从悲伤、愤怒到兴奋,从抑郁到多动。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
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d、“恐慌滩头说恐慌和叹息在海洋中”是一对“自然奇妙”的语义双关语。

通过这
场邂逅中的典型事件,再次展现了诗人因国家的崩溃和自身的危机而痛苦的心悸。

7.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6.b(应为“前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
7.作者用荒芜的自然场景描述了国家的衰败,深切表达了自己的悲痛,总结了作者的
艰苦奋斗和坎坷生活。

这副对联工整、贴切、生动。

诗词赏析《过零丁洋》
阅读答案。

2020年初中《过零丁洋》参考答案

2020年初中《过零丁洋》参考答案

《过零丁洋》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文天祥南宋
2. ①gē②xù③huáng
3.(1)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2)冷清。

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3)代指国家。

(4)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

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灭。

(5)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6)孤苦无依的样子。

(7)这里指史册。

【实战过关】
记忆型默写
1、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
2、惶恐滩头说惶恐留取丹心照汗青
理解型默写: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问题探究
1、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国家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号召,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乱中度过了四年。

2、运用比喻,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的柳絮,把自己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形象地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痛。

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感情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

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4、以激励人心的议论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言和千古传诵的名句。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6 过零丁洋北师大版练习题第六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6 过零丁洋北师大版练习题第六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6 过零丁洋北师大版练习题第六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对诗《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
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过零丁洋》作者______,______(朝代)人。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辛苦遭逢起一经遭逢:______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飘絮:______
③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丁:______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过零丁洋》作者______,______(朝代)大臣、文学家。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与司马迁说过的“______,______, ______”道出了同样的的生死观。

【答案】:
【解析】:
第6题【问答题】
填空。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测试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之意。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10分)
2.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10分)
3.诗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分)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0分)
5.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分)
6.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10分)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这两句在造句上有什么特点?(10分)
8.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0分)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①东汉末年,张俭因弹劾宦官,反被诬为结党营私,不得已逃亡,看到人家就进去
躲避,一路上受人保护。

②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权交给安帝。

太后大怒,命
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

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1.前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10分)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抒情方式跟《过零丁洋》哪两句诗相同?(10
分)
3.有人将文天祥、谭嗣同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经典之死,称文天祥之死为“浩然之死”,称
谭嗣同之死为“慷慨之死”。

借鉴下面一段为文天祥写的赞语,写一段讴歌谭嗣同的文字。

《过零丁洋》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无与伦比。

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
丁融入了草木山川。

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
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无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

一个忠臣孤子
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20分)
1.经书(或“儒家经典”)风飘絮(或“被风吹散的柳絮”)雨打萍(或
“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2.一是寒窗苦读,进入仕途;二是烽烟四起,艰苦
抗元。

3.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示例一:运用比
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
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示例二:运用对
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
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5.不同意。

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
境的真实写照,但他并未因此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

6.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
中被雨打的浮萍。

7.这两句写诗人两次兵败时的心情。

这两句造句十分巧妙,上句两个“惶恐”,下句两个“零丁”,前一个“惶恐”和“零丁”是地名,
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则描写诗人的心理。

诗人通过这两个“惶恐”与“零丁”的对仗,把个人身世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满腔悲愤。

8.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拓展:1.一些人“望门投止”,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自愿留下,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如杜根那样有高风亮节的人,坚贞不屈地效命于国家的兴亡大业。

2.这两句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属于以诗明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3.示例:谭嗣同要以死来警醒人们:在中国,改革与革命都是要流血的,人们看到他的死,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赋予自己的死如此深重的意义,他才能如此慷慨激昂,横刀笑对苍天。

历史没有辜负他,菜市口滚落的头颅最终埋葬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谭嗣同真正赋予了死亡最伟大的意义,和他那位楚地先人屈原声气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