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2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信息传递者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这些任务要求具备概念能力。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它在众多行为科学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对它有主要贡献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个体层次第二章组织多元化2.2个人特征\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残疾以及在职服务时间,是一些最明显区别员工的方式。
年龄:人们年龄越大越不愿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
年龄与缺勤率之间也存在着负相关。
与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看书。
性别种族和族群残疾其他个人特征如:任职时间、宗教、性取向、性别认同。
2.3能力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可以分为智力能力和体质能力两类。
智力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1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行为。
(三要素)陈述是态度的认知成分,这种态度是对事物方式的一种描述或者信念。
它为态度的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成分——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
情感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
最后情感能够导致行为结果。
态度中的行为成分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认知和情感是密切相关的。
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另一些包括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和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组织行为学重点MicrosoftWord文档1

组织行为学重点MicrosoftWord文档1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组织的概念:组织应该把握的六点(重点,多出简答和论述,P3)2、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的特点(5点,重点,P4)3、组织行为学概念(四个要点,重点,P5-6)4、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所具意义和作用,六点(重点,多出简答和论述,P6-8)5、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P96、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这两个方面。
P97、P10的图8、两重性的内容P11-129、用函数关系式高度概括为一个行为的理论模式(P18)10、组织行为学实际是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P1911、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P21-2212、费恰特指出的文化功能,五点P22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说明研究成果的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
P282、关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通常采用的一种主要方法P28-333、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P304、调查法一般采用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P315、问卷调查法(重点,P31-32)6、算术平均数P347、中位数P348、度量离中趋势的常用指标的标准差公式(重点)9、相关系数作为度量的具体指标P35-36第三章个性差异与管理1、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概念P40-41(名词解释和单项选择)2、社会知觉包括,四点P41(出简答)3、自我知觉的概念P414、知觉归类P44(重点)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主要有下列四种:P44-45(重点,多项,简答)6、知觉防御的概念P44,晕轮效应的概念P457、X理论与Y 理论P45-46(简答,论述)8、可作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P479、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的几种看法,四点P4810、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3.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二:霍桑试验《案例》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
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2:主要内容(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
(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引言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组织的结构与运作等方面的知识。
它关注如何有效管理组织成员、提高组织绩效,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组织行为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包括个体行为、组织结构、领导与决策、团队合作等内容,帮助读者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个体行为1. 个体决策与判断•个体在组织中做出决策的过程•决策中的认知偏差和误差•决策风格与效率2. 个体动机与激励•动机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等•激励方式与效果评价•奖惩制度的设计和实施3. 个体学习与发展•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组织对个体学习的支持•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组织结构1. 组织设计与变革•组织设计的原则与模型•组织结构类型:功能型、矩阵型、网络型等•变革管理与实施2. 组织文化与氛围•组织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建设积极的组织文化3. 组织决策与沟通•决策类型:规范化决策、非规范化决策•决策者的心理因素•有效沟通技巧与工具领导与决策1. 领导风格与能力•领导理论:情境领导、变革型领导等•领导风格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发展领导能力的方法与途径2. 决策模型与技巧•决策的方法:规则化模型、直觉模型等•决策质量评估•面对冲突的决策技巧团队合作1. 团队建设与领导•好的团队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团队建设的阶段模型:成熟度模型、随时间的演变等•团队绩效评价与提升2. 团队沟通与冲突解决•有效团队沟通技巧•冲突的原因与解决方法•团队协作与共享的重要性总结以上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汇总,涵盖了个体行为、组织结构、领导与决策、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
深入了解和实践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建设良好的工作氛围,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与帮助,引领他们在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了解)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角色观: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者技术观: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1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组织行为学要吸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不是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既研究工作组织对组织成员工作行为的影响,也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影响。
3组织行为学的框架个体行为能力、知觉、性格激励如何认识人工作态度群体规范以群体压力人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群体决策如何协调人为谈判中群体沟通心群体冲突管领导行为、组织理论理组织行为组织结构与设计如何让组织更组织文化利于人的发展组织变革与发展4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及理论基础心理学——个体水平;社会心理学——群体水平;人类学与社会学——组织水平5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霍桑实验、群体动态论、社会测量学、需要层次理论6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结果表明:职工的士气、生产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关系,而物理环境、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
人群关系理论的研究表明:组织活动效果依赖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相互作用,企业中各种形式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
人群关系学派开辟了管理的社会—心理研究方向,成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7需要层次理论:它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并由低到高组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它对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变量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水平变量因变量: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工作满意度9 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对应理论管理对策奖励方式“经济人”假设X理论任务式管理金钱(外在奖励)“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创造自我实现条件内在奖励“社会人”人群关系理论参与式管理集体奖励“复杂人”超Y理论(权变理论)随环境而定因地制宜10、能力: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
组织行为学要点(推荐五篇)

组织行为学要点(推荐五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要点组织行为学要点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基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历史(系统地开展组织行为研究标志)组织行为学的学科边界(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行为产生的机制个体行为规律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组织行为分析群体行为分析组织行为分析人性的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个性的构成(定义、形成的过程)个性的心理特征(气度、性格、能力、相互关系、含义、对管理上的启发)个体差异及测量个性心理倾向:1.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定义,构成(人知-情感-行为倾向)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价值观与行为关系压力与绩效关系感觉、知觉的定义、关系感觉、知觉与管理知觉的偏差知觉的影响因素(内容型,过程型,改造型,综合型))群体基本知识(定义,分类,群体对成员行为的影响,群体发张规律,角色XXXX)冲突(概念,来源。
解决方式,冲突管理原则)凝聚力与团队(定义,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领导理论(领导定义,影响力构成)理论(本质,行为、权变)组织文化(定义、内容(洋葱模型)表现形式,特征)沟通管理(定义,类型,障碍,沟通模型,有效沟通措施)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生命周期、变革定义、类型,难点(关键点)变革过程(勒温的三阶段模型)变革方法)第二篇:组织行为学1.同质群体与异质群体在何种条件下工作效率较高答:1、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会计小组编制职工工资表的工作;2.当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体较为有效;3.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
由上述条件可见,一般来说,工作组织中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
2、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异质结构的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1.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2.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结构为好;3.凡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异质结构较为有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OB)第一章1、组织的定义:是指由一些功能相关的群体组成的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群集合体。
2、组织行为的定义:是指各类组织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3、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Robbins)。
组织行为学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改善组织绩效(是行为学科的一个分支(60年代后,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 也是一门研究管理中人的因素的学科,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对组织内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的系统研究。
决定组织中行为的因素为:个体、群体和结构。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有动机、领导行为与权力、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以及工作压力。
4、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5、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1)因变量包括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2)自变量包括个体水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
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
6、OB学科特点:(1)、边缘性、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交切性)(来自于多学科性、来自于研究对象、来(2)、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4)实用性自于管理的两重性)(3)、组织行为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7、OB研究对象:组织中的人及其心理活动和行为。
8、OB研究方法:对组织行为的研究是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有机结合。
(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传递与交流,(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
问卷的形式多种多样。
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4)试验法和心理测试法:运用标准的测验量表,以及必要的试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与分析。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
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
(5)个案分析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较全面系统。
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6)模型法: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样,组织行为学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物理模型不同,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
第二章1、能力的定义: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它是对个体现在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估。
一个人的总体能力可以分为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大类。
2、能力—工作的匹配:能力与工作相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会提高,为了达到高工作绩效而对人的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仅仅关心员工的能力或仅仅关心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都是不够的,员工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若二者不匹配时,员工可能因为缺乏必须的能力在工作中常常失利,当员工的能力远远大于工作要求时,工作绩效本身可能不会存在问题,但同时可能会造成组织缺乏效率,员工的满意度降低,管理层应付给他更多的薪水,尤其是在员工渴望展现自己的才华的时候,他们会因工作的局限而灰心丧气。
3、学习的定义: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4、学习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US)、无条件反射(UR)、条件(1)经典条件反射中的四个变量:无条件刺激(刺激(CS)、条件反射(CR)(2)斯金纳(Skinner)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概念。
第一、行为是结果的函数。
第二、行为是主动行为或习得行为,而不是反射性或先天的行为。
第三、通过学习,个体获得想要的东西或逃避不想要的东西。
第四、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行为重复的可能性。
5、认知学习理论: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领会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发现可能解决问题的有意义的模式。
而且这种领会和发现又是突发式的。
因此,这种现象2)人类获取信又叫顿悟。
主要观点包括(1)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3)人们4)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
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6、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学习(2)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径进行学习的观点,称为社会学习理论(3)也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但同时承认观察学习和知觉在学习中的重要性(4)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7、行为塑造的方法¡ª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
积极强化(正强化):行为之后,给予积极刺激¡ª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
消极强化(负强化):行为之后,取消消极刺激¡ª行为变的更不可能发生。
惩罚:行为之后,给予消极刺激忽视:取消所有强化物¡ª行为变的不可能发生。
8、强化的程序(1)连续强化: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
(2)间断强化:只对部分理想行为给予强化。
9、间断强化的类型(1)固定时距强化:如果每隔一个固定时间给予一次强化,这种方式叫做固定时距强化。
(2)可变时距强化:如果奖励根据时间分配,但强化的时间却是不可预测的。
(3)固定比率强化:当个体行为达到一个固定数目后,便给予奖励。
(4)可变比率强化:当奖励根据个体的行为次数随机出现时,这种强化叫做可变比率强化。
10、智商(intellectual quotient )心理能力(Intellectual Abilities (IQ) )从事那些诸如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7个维度,智商的7个维度算术:快速而准确进行运算的能力。
言语:理解读到和听到的内容,以及词汇之间关系的能力。
知觉:迅速而准确辨认视觉上异同的能力。
归纳:鉴定一个问题的逻辑后果,并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
演绎:运用逻辑评估一项争论价值的能力。
空间想象:物体空间位置变化时,能想象出物体形状的能力。
记忆力:保持和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能力。
11、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一组非认知技能,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这组技能可以显著影响一个人应对变革压力的能力。
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情商之父¡ª¡ª丹尼尔¡¤戈尔曼,1995,《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的5个方面(1)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觉(2)自我管理:监控自己的情绪(3)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动力(4)感同身受:识别别人的情绪(5)社交技能:与他人的交往12、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先天的遗传因素(2)后天的环境因素(3)教育(4)社会实践(5)其他:兴趣、努力程度、坚持性等第三章1、态度的定义: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形成过程凯尔曼(H¡¤C¡¤Kellmen):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
提出态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1)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外力性、表里不一性、暂时性、转化性、模仿性态度(2)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与他们相一致。
(3)内化: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3、影响员工态度转变的因素(1)外部因素:人际影响、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企业文化的影响。
(2)内部因素:员工的认知、员工的需要、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
4、转变员工态度的方法(1)弱化态度主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信息传达者尽可能使自己的其自我防御倾向。
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的定结论,减弱(2)增加所提供的沟通信息的影响力:选择高威信与高吸引力的宣传者、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3)信息的适当重复:重复必须有变化,单调刺激会降低注意与接受性。
(4)参照群体的引导:如果使人们从属于一定的群体,群体的规范有参照效应,使人们倾向与群体一致。
5、态度的构成:认知、情感、行为。
6、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其他的工作态度(1)工作满意度:当谈论员工的态度时,多指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高的人,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的态度;反之,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就可能对工作持消极态度。
(2)工作参与(Job Involvement):指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3)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定义: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心态。
包括三个因素:对组织目标与价值的信奉与接受;愿为实现组织目标付出极大努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的强烈愿望.(4)其他工作态度:组织支持感: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的利益的一种感知和看法。
敬业度:主要指个体对工作参与度、满意度及工作的热情(5)引起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晋升机会、薪酬、主管、同事。
7、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费斯汀格 (Fistinger),1959,,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该理论致力于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不相关、协调、不协调。
认为:个体所拥有的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协调是愉快的、满意的、要保持的状态;间有协调和不协调两种情况(1(2)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动机的作用,会驱使个体设研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状态。
协调的强度越大,解除或减轻的动机就越强烈。
,个体试究证明,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的一致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与行为的一致,这样才能是愉悦的协调状态,同时也表现得富有理性。
8、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人们总是追求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