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3课《纪念白求恩》原创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案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应详细解释对比、排比等手法在文中的具体应用,如“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排比句式,强调白求恩的品质。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理解: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强化语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国际主义精神的基本概念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际主义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课文中运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对白求恩的赞美和敬意。
-情感体验:感受作者对白求恩的情感态度,理解并体验国际主义精神。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白求恩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无私奉献,以及他在医疗工作中的敬业精神,这是理解课文的核心。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白求恩事迹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国际主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得很顺利。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导致讨论成果不够讨论能够紧扣主题。
-针对语言表达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语言表达练习,如复述课文、编写类似句子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疑难字词的读音和含义,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初步感知白求恩的形象。
2.理解议论与记叙的区别,能准确找出文中的议论性语句,熟练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梳理课文结构。
3.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可贵,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对比的写作手法。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投影出示:白求恩大夫在前线抢救伤员的图片。
1938 年,日军疯狂入侵中国,许多外国人纷纷逃离战火纷飞的中华大地,但却有一个人率领一支医疗队“逆行” 前来,他技术精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最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就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文章《纪念白求恩》,感受白求恩这位平凡英雄的伟大精神!二、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以下词语,学生朗读:派遣(qiǎn)殉职(xùn)狭隘(ài)晋察冀(jì)热忱(chén)纯粹(cuì)鄙薄(bǐ)拈轻怕重(niān)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狭隘”“热忱”“拈轻怕重” 等。
三、初读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
2.提问:文章主要写了白求恩的哪些事迹?明确:文章主要写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医疗援助,不幸以身殉职的事迹。
找出各段的重点句。
明确:第一自然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案,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应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了解白求恩同志的事迹及其国际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品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节课将重点围绕课文内容展开,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吸收课文的精华。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纪念白求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无私帮助他人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国际主义精神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国际主义的基本概念。国际主义是一种跨越国界,无私援助和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它是人类共同进步和和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白求恩同志的事迹。这个案例展示了国际主义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跨国界的医疗援助等问题。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2.了解白求恩的事迹,学习白求恩的优秀品德。
【前置学习】1.搜集资料,了解白求恩的主要事迹。
2.通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
派遣.( ) 狭隘.()鄙.视()晋察冀.()拈.轻怕重()以身殉.职()满腔热忱.()【学习过程】导学活动一:理清文脉,认识人物1.默读课文,用“ ”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各段要点,完成思维导图。
2.根据思维导图,说说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预设:第一段概述白求恩事迹,号召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第2、第3段分别号召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叙述往事,阐述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意义。
导学活动二:品味词句,学习表达1.这篇课文中,毛主席对白求恩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圈画下列句子中的关键词,说说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态度的?A.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提示:如果改成“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很佩服,都很感动”效果怎样?)预设:双重否定句叙述了反映白求恩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实例,比一般肯定句语意更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B.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追问:这里连用五个“一个……人”有何效果?)预设: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方面把“这点精神”表现得更具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共产主义精神的赞美,也寄托了对共产党人的殷切希望,给人巨大的鼓舞力量。
从语言形式看,这组排比句短语一气呵成,语势贯通,加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2. 请尝试仿写一个句子,用上以上句子的关键词增强表达效果。
3. 你还能从文中找到类似的充分表达作者态度的句子吗?预设:①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纪念白求恩【核心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语言建构与运用)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领悟作者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3.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归纳各段要点,理清课文论证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
(重点)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叙为主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938年,疯狂的日军不断入侵中国,许多外国人不断逃离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
但有一个人却率领着一支医疗队“逆行”前往中国。
他工作极其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就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因病去世,以身殉职。
在他逝世后,毛泽东亲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记述了他的事迹,给予他高度的赞扬。
白求恩为什么获得毛泽东的高度赞扬?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导人。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写作背景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生。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3月底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后转为败血症,最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他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在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字音字形晋察冀(jì)派遣(qiǎn)殉职(xùn)狭隘(ài)热忱(chén)纯粹(cuì)鄙薄(bó)拈轻怕重(niān)词语释义鄙薄:轻视。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人民不会忘记,精神薪火相传----《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结构,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文中对比的写法及作用,领悟作者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结构,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文中对比的写法及作用,领悟作者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有一种怀念,世世代代,永远追寻,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依然闪亮。
这个人是谁,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他。
二、板书课题、作者板书课题你知道白求恩吗?谁来介绍一下?三、检查预习课前都已预习了,让我们同桌间彼此交流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
我们请两位同学到前面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字词,谁来?老师也有认为重要的字词,请看齐读一遍。
文章作者是你知道毛泽东吗?同学们了解得可真不少,了解作者有不同途径,如看课下注释、查参考资料、上网等。
老师是从网络上查到的,请看四、师生根据本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商议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学习对比的写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五、速读感知伟人笔下写伟人,巨人心中有巨人。
请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白求恩的哪些事?边读边勾画关键性的词句。
让我们怀着崇敬读出文章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六、理清思路,品评人物了解白求恩的经历,让我们继续循着他的足迹前行,走进他不朽的人生。
快速默读:不朽的足迹光辉的历程,思考: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用“好一个——的白求恩”赞美他本文一篇纪念文章,因此在叙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同时,作者还用强烈的感情高度评价了白求恩。
刚才我们读的都是叙述部分,下面让我们跳读文章勾画出每一段的核心议论句,现在我们就把评议的部分读出来。
既然是高度赞扬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慷慨激昂注意提醒生先读原文后用“好一个——的白求恩”品评人物在1.2.4段同学们发现一个词反复出现,他们是请用好一个再次歌颂白求恩,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呢,齐读引导:同学们发现了刚才读的1、3、4段层次分明,结构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结构上是先——后——,有先叙后议,以议论为主,,这就是纪念性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
第13课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2024)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纪念白求恩》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单元主题为亲情,学习重点是朗读。
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读课,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物美好品行进行礼赞,彰显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此篇文章就是毛泽东对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的纪念性文章,它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
本课重点学习白求恩同志的优秀品德,教学过程中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通过这些语句,厘清作者写作思路,体会夹叙夹议的写法。
1.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明确毛泽东写文章的初衷。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对比手法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白求恩精神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明确毛泽东写文章的初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深入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对比手法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曾发起了一次十大国际友人的评选活动,评选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或与中国缘分最深的国际友人。
第三名(373万票):萨马兰奇,西班牙人,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为中国成功申办08奥运作出重大帮助。
第二名(409万票):约翰·拉贝,德国人。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
第一名(469万票):白求恩,加拿大人,为中国抗战献出生命的加拿大医生。
是什么让白求恩能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国际友人?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纪念白求恩》。
【走近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案

1.创设更多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3.加强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纪念白求恩》这一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家对于白求恩的事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于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从他们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很有成效的。
(3)课文内容分析与理解;
(4)白求恩事迹学习与讨论;
(5)总结课文主题,提升学生情感态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纪念白求恩》,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涉及的生字词,提升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
(1)课文朗读与感悟: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感受作者对白求恩的赞美之情。
举例:如课文中“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要求学生理解并体会其深层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课《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标】
一、默读,掌握重要字词和双重否定句式,背诵课文第四段。
学习上网搜集资料。
理清课文结构,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了解对比的作用。
拓宽课外阅读量。
二、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突破难点的方法:课内向课外迁移,从记叙文过渡到议论文。
【重难点】
一、理清课文结构,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了解对比的作用。
二、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一、学生课前三分钟发言:1、白求恩是谁,毛泽东是谁2、生字词的音形义。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
3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2、生字词的音形义
生字词辨认
翼——冀;遗产——派遣;中旬——咨询——殉职;利益——洋溢——狭隘;枕头——沈从文——热忱;粉碎——翡翠——憔悴——纯粹;博大——搏斗——薄冰——作业簿——胳膊——鄙薄;站立——沾光——黏糊——粘贴——粘纸——拈轻怕重
注释词解记忆
殉职、狭隘、热忱、拈轻怕重、麻木不仁、见异思迁、鄙薄、不足道
二、新课导入乐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多媒体出示诗歌)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
/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同学们,有一种爱它可以超越国界而成为永恒;有一种情它可以超越生死而惊天地泣鬼神;有一种精神它可以流芳百世,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师生共同走进白求恩的美丽心灵,感受他那大爱无边的高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多媒体出示三幅白求恩的图像:一幅白求恩的头像,一幅白求恩纪念馆的塑像,一幅战场上白求恩为伤病员动手术的图像。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完成练习一)
全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紧扣每段要旨,文章可以概括为:
第一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体会对比的作用。
重点研读二三段,填写下面的表格,并说明运用对比方法阐述观点的好处。
白求恩不少的人和一些人(填表)
对工作的态度
极端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对同志、人民的态度
极端的热忱;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工作的要求
精益求精;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见异思迁
明确:通过两相对比,不仅映衬出白求恩的品质更加高贵,而且也帮助某些同志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更好地向白求恩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搞好革命事业,证明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确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突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五、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略讲)
(一)问题:什么样的句子属于记叙(叙述)?什么样的句子属于议论?
1、叙述,即记叙和述说。
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
2、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议论,说长道短,论说是非。
在写作时,更要进行议论,宣扬观点、阐明理论,来影响读者。
(二)学生从文中分别找出记叙和议论的语句,了解各段是如何进行夹叙夹议的。
六、布置作业:阅读关于白求恩的课外阅读材料,写一则读书心得,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出的成语最多?
教师总结:不远万里、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等。
二、含英咀华,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1.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之一,那么,使用成语有哪些好处?还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们不妨结合这篇课文,来探讨一下。
(1)首先,请大家在上面的成语中任选一两个,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
提示: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益:更加。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革命事业心不强。
迁:变动。
教师总结: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短语和短句。
成语的含义,有些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例如“拈轻怕重”、“漠不关心”等;有些则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查它的来源、出处,知道它的典故,还要联系语言环境理解才行,例如“麻木不仁”。
(2)讨论:结合文中的成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后,教师示例总结,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泠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
总之,文中运用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你能不能也用这些成语造句呢,选一两个试试看。
2.双重否定句的运用,表现了“千锤百炼,一字不移”的语言特色。
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双重否定句叙述了反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实例,比一般肯定句语意更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文章末段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五个“一个……的人”排比短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尚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的人”,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把“这点精神”表现得更具体,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这种真正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精神的赞美,也寄托了对更多的共产主义新人的殷切希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
从语言形式上讲,这组排比短语一气呵成,语势贯通,加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学生造一个双重否定句子,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德育渗透:我们要向白求恩学习什么?答案见课文各段的段意。
四、在学习和做人方面,跟白求恩对比一下,是否发现自己存在什么不足之处?请写出来,反省反省。
学生当堂完成,交流。
五、布置作业:1、完成校本作业,2、预习新课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