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教案_模板

合集下载

一氧化碳 教案(一)

一氧化碳 教案(一)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案主题: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

2. 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

3. 掌握一氧化碳的防范措施。

4. 激发学生关注一氧化碳危害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结构a. 描述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可燃等。

b. 讲解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如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

2. 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a. 介绍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如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等。

b. 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如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中毒等。

3. 一氧化碳的防范措施a. 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b. 指导学生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如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家用燃气设备等。

4. 一氧化碳危害问题的意识培养a. 引导学生讨论一氧化碳危害问题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b. 鼓励学生积极宣传一氧化碳危害问题,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关注度。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一氧化碳的来源和防范措施,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实验观察法:安排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3. 讲解法:通过讲解一氧化碳的结构和危害,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一氧化碳检测仪、示范实验用具。

2. 图片资料:展示一氧化碳来源和防范措施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3. 教学PPT:呈现一氧化碳的性质、结构和危害,以及相关防范措施。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展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并进行同学间评价。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一氧化碳危害问题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评价其发言的合理性和观点的深度。

3. 小结测试:设计一份小测验,考察学生对一氧化碳的认知程度和防范措施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情况,并以报告形式呈现调查结果。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氧化碳及其相关知识。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和预防中毒的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4.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的存在。

2.提问:你们听说过一氧化碳吗?它有什么危害?二、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

2.分组讨论:一氧化碳为什么无色、无味、无臭?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讨论实验结果: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铜和二氧化碳。

四、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1.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1.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和危害。

2.讨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持室内通风、使用合格燃气设备等。

3.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方法:迅速撤离现场、通风、吸氧等。

六、课堂小结2.强调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七、课后作业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列举生活中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实验时间较长,导致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环节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各环节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一、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教师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瓶气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它看不见,也闻不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2.详细阐述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如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运输等。
3.介绍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设备、中毒急救等。
4.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生成和反应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及防护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力求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对一氧化碳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念。
4.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一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掌握一氧化碳的分子构成、生成途径和反应特点。
2.掌握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3.学习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和中毒急救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能够防措施。

小班科学教案一氧化碳

小班科学教案一氧化碳

小班科学教案一氧化碳小班科学教案: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它由一份碳原子和一份氧原子组成。

尽管一氧化碳在有机化学和工业上有一些重要的应用,但它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气体,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小班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教授学生有关一氧化碳的基本知识、危险性以及如何预防中毒的方法。

一、一氧化碳的形成一氧化碳主要是由不完全燃烧有机物质所产生的。

当有机物质(如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缺乏足够氧气的情况下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

例如,在封闭的室内使用燃气炉或暖气设备时,如果没有良好的通风或设备存在故障,则会释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

二、一氧化碳的危害1. 中毒症状: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阻止氧气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从而阻碍氧气在身体中的传递。

这将导致人体缺氧,并产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中毒症状。

长时间或高浓度的暴露可能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2. 影响健康发育:儿童和孕妇对一氧化碳的敏感性更高,他们的身体和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一氧化碳的严重影响。

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暴露还可能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智力受损等问题。

3. 长期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也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例如产生长期记忆问题、神经系统损伤、心血管疾病等。

三、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为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良好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畅通,特别是在使用燃气设备时,应保持通风口的畅通,定期清洁和更换空气过滤器。

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燃气设备、火炉、烟囱等,以确保它们的安全性和正常运行。

如有发现问题,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3. 安全用火:使用火炉或燃气炉时要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间隔,避免过度暴露于一氧化碳。

4. 警报器:安装一氧化碳警报器,它可以及早发出警报并提醒您有危险存在。

确保警报器能够正常工作,定期更换电池。

5. 教育与宣传:向孩子和家人普及有关一氧化碳中毒的知识,教育他们如何预防中毒,并教会他们发现一氧化碳中毒迹象时如何应对。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篇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的性质: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一氧化碳教案(一)。

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

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

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

(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

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演示: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②点燃酒精灯加热;③停止加热;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化学教案《一氧化碳教案(一)》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

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强调:①co必须干燥、纯净。

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

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

一氧化碳的教案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氧化碳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氧化碳的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

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

(集气瓶倒置)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1。

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

75克/升)2。

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思考、理解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结合生活实验分析。

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

归纳小结:CO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边小结物性边完成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

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原创幼儿园小班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

原创幼儿园小班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

原创幼儿园小班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能够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安全知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素养。

二、教学内容1.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2.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3.掌握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4.学会正确处理一氧化碳意外事故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燃气取暖设备和煤气灶,并引导幼儿发现其中排放的气体有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一氧化碳分子结构图,并通过简单的动画或图片来引起幼儿对一氧化碳的兴趣。

步骤二: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一氧化碳的来源,如燃烧设备、汽车尾气、煤气灶等。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教室内的燃气取暖设备和煤气灶,并询问幼儿它们是否会产生一氧化碳。

步骤三: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15分钟)•教师用简明的语言向幼儿描述一氧化碳的危害,例如让幼儿了解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会和血红蛋白结合,阻断氧气供应,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教师通过小故事或图片展示一氧化碳中毒对人体的伤害,并强调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气味的,无法察觉。

步骤四:掌握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2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例如只在通风良好的地方点燃火源,不长时间接触排气管等。

•教师向幼儿传授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家用燃气设备,如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关闭设备并通知家长等。

步骤五:学会正确处理一氧化碳意外事故(15分钟)•教师给幼儿展示一氧化碳报警器,解释其作用和使用方法,并告诉幼儿一旦听到报警声时要立即离开现场并向成人求助。

•教师示范如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引导幼儿模仿练习,以确保在意外中能正确保护自己。

四、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幼儿的参与与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画画、做手工等形式,让幼儿展示他们对一氧化碳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将一氧化碳安全教育引入日常生活中,与幼儿进行安全用电、安全出行等方面的讨论与实践。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和溶解性等。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3)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用途以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及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操作。

(2)对一氧化碳可燃性和还原性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煤气中毒的新闻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氧化碳。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会发生煤气中毒?”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讲授新课(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一氧化碳有气味吗?它的密度与空气相比如何?溶解性又怎样?”然后讲解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演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为: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引导学生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O + O₂= 2CO₂。

强调一氧化碳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要验纯。

②还原性讲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通过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为:黑色的氧化铜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nbsp
[1] [2]下一页
课题
蛋白质和维生素


新授
第三课时




知识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碳单质的一组物质是
金刚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B)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C)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性质相同(D)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
附2:课堂练习二
木炭可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利用它的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及几种常见的碳,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在物理性质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没而引起的。
根据它们的性质掌握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
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可燃烧(B)稳定性(C)还原性(D)吸附性
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这是因为
木炭比木材轻(B)木炭不溶于水(C)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D)木炭不易跟其它物质发性化学反应
[1] [2]下一页
第一章第一节空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一氧化碳》教案_模板
《一氧化碳》教案怀宁县石镜初中陈善文[知识教学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4.解决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物理性质。(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板书]:色、味、态密度溶解性CO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CO2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教师活动:演示实验5—10。学生活动:(1)观察火焰颜色,当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变化。(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板书]:COH2C可燃性2CO + O2 == 2CO2蓝色火焰2H2 + O2 == 2H2O淡蓝色火焰C + O2 == CO2还原性CO+CuO==Cu+CO2H2+CuO==Cu+H2OC+2CuO==Cu+CO23.一氧化碳的用途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学生活动: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板书]:(1)气体燃料(2)冶炼金属:Fe2O3 + 3CO == 2Fe + 3CO2二.一氧化碳的毒性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板书]: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2)讨论CO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讲解: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总结、扩展]1.CO和CO2性质的差异。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布置作业]1.教材P100习题2。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和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