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及其现代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近代史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近代史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中国近代史中,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社会结构的冲突。

首先,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社群和社会的稳定性与秩序,重视孝道、忠诚、群体荣誉等价值观念。

而现代性着眼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

这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其次,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冲突。

传统社会结构以家族、宗族等为单位,强调等级制度和封建主义的观念,而现代社会结构则以个人为单位,追求平等和社会公正。

这种社会结构上的冲突也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并不意味着两者不能融合。

在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开放的一面与现代性的某些观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与现代社会对于家庭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强调具有共通之处。

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也与现代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其次,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在现代性的推动下,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陈旧观念逐渐被打破,包括男尊女卑的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等。

现代性对个人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开放和创新。

三、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思考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和现代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融合。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及其解决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及其解决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及其解决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主要体现在多个领域,如社会观念、价值观、教育制度、商业文化等方面。

在社会观念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一些冲突。

例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自我表达,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家庭的重要性,这两种观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冲突。

但在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方面,如道德规范、公正和诚实等方面,中西方文化可以达成共识。

在教育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例如,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课外才艺和道德修养,而西方教育则注重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

两种教育制度各有优劣,但是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商业文化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和商业模式的不同,中西文化也存在着一些矛盾。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东方文化更注重友好关系和相互理解,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效率和结果。

在合作中,双方可以互相学习,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解决中西文化冲突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加强交流,学习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以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并且促进跨文化合作和交流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深入探讨中西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更好的合作效果。

中国近代以后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国近代以后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国近代以后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摘要:从洋务运动”中的“体”“用”之争到随后的科玄论战分析,中国近代文化论争背后深层次“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文化冲突。

在百年前西方的理性与科学强行入侵中国到如今理与道的科学发展,无不真切的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艰难与辉煌。

本文对文化冲突从内涵、历史由来和现实依托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反思了文化融合中的人的因素。

关键词: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中西文化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马克思指出:“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①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或说是“道德”与“现代技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问题。

由于中国现代化起源的“外发型”,所有以上问题就转换成“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文化冲突与融合几乎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界及文化哲学界的主要议题。

一、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界定(一) 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

但总体上理解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

大体有以下几种:区域性文化冲突、集团性文化冲突、阶级性文化冲突、民族性文化冲突和时代性文化冲突。

从表面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仅是文化创造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冲突时隐时现的历史。

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的权威塞缪尔·亨廷顿,是文化冲突论的代表人物。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与冲突始于鸦片战争,迄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异质文化的相遇,交流与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陈独秀和梁启超是对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最早进行分析和总结的人。

陈独秀1916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梁启超1922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都从器物(即物质文化)、制度(即制度文化)、观念(即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过程,堪称精辟。

近代,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节节败退,这使中国的有识之土痛感中国在技术装备上的落后。

于是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导致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物质文化为目标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物质层面。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地方不仅仅是在物质技术方面,更有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于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进入制度层面。

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已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因此,在制度文化这一层面的中西文化冲突则显得更加尖锐和复杂。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政治上讲,有革命和改良的分别,而从文化的角度讲,要解决的却都是制度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一个“西式”的共和国,但是,袁世凯的篡权使这个西式的共和国有名无实。

“吾人于共和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

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从心理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同时也加深了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进而发动了具有启蒙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这个时期出现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体现了最深层面上的中西文化在精神领域的冲突,要解决的是文化深层即“国民性”的问题。

对于封建主义的中国来说,资本主义的西方文化具有双重作用:西方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其先进,一定程度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上;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后,由独立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但是其社会形态也由封建时代步入近代社会。

浅论近代中西文化之争

浅论近代中西文化之争

浅论近代中西文化之争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在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方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东方的各个国家,东方国家的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

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从古代就有,但引发反思是在近代以后。

于是处于社会大变革的近代中国遂成为中西文化之争的战场。

文化间的冲突,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里,绝不仅限于纯文化的性质,必然伴随着深刻的政治背景。

近代中西文化的矛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和蓬勃向上的外部世界的矛盾在观念形态上的再现。

中西文化之争因此是伴随着中国的民族振兴之途而同步发展的。

由于各时代具备的条件和人们思维发展程度的不同,大致说来,近代中西文化之争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调和期,批判期和融合期。

鸦片战争失败到辛亥革命失败,这是中西文化的互相调和期。

太平天国运动是西方的基督教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而产生的,这说明在传统文化即将崩溃的中国,西学蕴含的巨大的变革力量正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的意识形态,是历史上中西文化结合的第一次尝试,但毫无疑问,这个不成熟的农民阶级造就的不成熟的体系必然会走向失败。

下层阶级运动的失败,必然导致上层阶级的反思,于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派极力主张“中体西用”以达到自强求富,然而,由于洋务派和守旧派对西学的不完整的认识,加上新兴的不完整的西学与传统的中体的结合,必然导致矛盾,这不仅无法缓和中西文化的矛盾,还进一步加剧了二者的不平衡。

甲午海战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就意味着中西文化的结合尝试在实践上宣告了失敗。

洋务运动的失败,维新变法接着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以中学为形式,以西学为内容的“托古改制”似乎是找到了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维新派将向西方学习的层面、深度和广度都从原有的器物层面提高到制度层面,对中学,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认识和反省也比前人深刻。

但是由于中国内外政治形势的不稳定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也最终宣告失败。

但在这个时代,由于前面学习西方的成果在不断地被积累,学习西方文化、科技也好,政治思想也罢,涌现了一批像严复一样比之前的洋务派、维新派对西方文化了解更深刻的人,他们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对中西之学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宣传介绍了一整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民权、自由、平等学说以及进化论等,从而扩大了吸收西方文化的范围。

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感想

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感想

中西方文化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存在的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在我的看来,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历史、地理、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历史和地理因素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两种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差异。

比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现代化和科技发展。

其次,宗教因素也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神教国家,而西方国家则主要信仰基督教,这导致了两种文化在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最后,价值观念的差异也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原因之一。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对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存在的现象,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寻求相互理解和融合,以实现和平、繁荣和发展。

浅谈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社会和谐

浅谈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社会和谐

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与斗争。

由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必然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导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失衡。

减少中西方文化冲突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降低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实现文化有限流动。

为此,必须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和表层文化要素的适当流动,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当前,我国和西方各国日益频繁的经济交往使得文化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此冲突已经逐渐进入到了社会和谐的“领地”中,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影响势必将越来越大,最终必将破坏我们的社会和谐,故此事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从而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一冲突如何对我国的社会和谐产生影响?怎样才能减弱这一冲突的能量传递以降低其影响力,从而保证社会和谐?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要探讨如何减缓文化冲突以保证社会和谐,就必须要探究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而要探究这一冲突的实质,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实质?对于这一重要问题,前代学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作了大量、长期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对文化概念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①泰勒第一次给了文化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将文化视作一个复杂的整体,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文化。

他认为文化可以继承和学习而得,揭示了文化的传承性特点。

文化功能学派的创始人、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则从功能的角度认识和阐释文化,认为文化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存在,“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及其现代启示
作者:周朗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名:
广西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11)
被引用次数:2次
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2002
2.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2000
3.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1995
4.宝成关西湖与回应 2004
5.郭建宁当代中国文化的选择 2004
6.黄楠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 1999
7.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 1990
1.窦晓晖当代中西文化冲突下中学英语教学的思考[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2.唐健禾中西文化冲突与价值共融[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7(4)
3.王继平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期刊论文]-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5(5)
4.熊吕茂.建红英.XIONG Lu-mao.JIAN Hong-ying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2)
5.杨云嵋浅议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中西文化冲突[期刊论文]-硅谷2009(7)
6.张继良.梁小惠.ZHANG Ji-liang.LIANG Xiao-hui中西文化冲突与清末宪政模式之选择[期刊论文]-河北法学2006,24(8)
7.孙志勇浅谈中西文化冲突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4)
8.严尽忠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7)
9.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期刊论文]-长白学刊2009(5)
10.刘春华.张涛.Liu Chunhua.Zhang Tao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2)
1.何素芳试论中西文化差异[期刊论文]-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4)
2.张心畅.校建立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7(1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xshkx20051106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