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归纳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相关现象。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声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特性和相关原理。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与声学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一种机械波,传播的媒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媒质分子的振动,形成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三个基本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质。

-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音量:指声音的强弱,与声音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音量越大;能量越小,音量越小。

- 音质:指声音的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调时,由于谐波的存在,使得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质。

3. 声音的接收声音的接收是指人耳接收声音信号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耳朵是人体接收声音的主要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接收到的声音首先通过耳廓和外耳道传入中耳,然后经过鼓膜振动传递给内耳,内耳通过耳蜗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进行处理。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速度的大小与媒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密度越大、弹性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5.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物或边界,产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 反射:声音遇到边界后反弹回来,产生回声。

平滑的硬表面能够产生清晰的回声,而破碎或吸音材料则减弱了回声。

- 折射:声音由一种媒质传播到另一种媒质时,由于传播速度的改变而改变传播方向。

- 衍射:声音绕过障碍物传播,使声音将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改变。

衍射现象使得声音能够在遮挡物后传播,例如我们可以听到隔壁房间的声音。

6. 声音的共振共振是声音特有的现象,当外界声源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物体会发生共振现象。

例如,控制吉他弦振动的声音就是外界声源与弦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产生的共振现象。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归纳一、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震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振动的橡皮筋能产生声音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震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不能听到铃声(真空铃实验)2、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空气疏密部分的传播形成声波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本身并没有随波向前移动,声波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1)隆隆的雷声—下雨(2)爆竹升天,震耳欲聋(3)听铁轨传声—判断火车的远近(4)听蜜蜂飞行的声音--判断是否采蜜回来(5)回声定位(6)医疗:使用B超、听诊仪;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7)军事:声呐探测潜艇、鱼雷;超声波干扰信号(8)工业:声呐测距;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探伤三、声速1、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

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

温度小,声速小。

5、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s=vt四、回声1、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

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五、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呢?一、人耳的构造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用途:用来收集声音。

2、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用途:用来传声。

3、内耳:耳蜗(听觉神经丰富)。

用途:用来感知声音。

人耳构造二、人类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略)三、耳聋的两种情况1、传导障碍:鼓膜、听小骨损坏。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

四、认知1、传导障碍可治疗或借助仪器感知声音;2、神经性耳聋不能治疗也不能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初中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整理

初中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整理

初中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整理一、声学部分。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_固>v_液>v_气。

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音调比男低音歌唱家的音调高,因为女高音歌唱家声带振动的频率高。

-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声音响度大;在教室外听到老师讲课声音比在教室后面听到的声音大,是因为距离发声体近响度大。

-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例如,我们能分辨出钢琴和二胡的声音,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 - 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经验总结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经验总结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经验总结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声学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以下是一些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的经验总结。

一、声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声音的产生需要有振动源。

振动源使空气分子产生振动,从而形成声波。

2. 声波是机械波,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称为空气声波,声波在空气中以纵波形式传播,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3. 声波的传播速度和介质有关,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声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而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

4.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中的分子之间发生相对振动。

在真空中是无法传播声音的,因为真空中没有分子。

5. 声音的传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二、声音的特征1. 声音可以通过音调、音量和音色来表征。

- 音调:音调高低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以赫兹(Hz)为单位。

- 音量:音量由声音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音色:音色由声音的频率构成的谐波决定,不同乐器的音色各不相同。

2. 音速是声音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音速约为340米/秒。

三、声的反射和回声1. 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后的声波会沿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方向继续传播。

2. 回声是指声音遇到较远障碍物后经反射返回形成的声波。

可以通过测量回声的时间来得知障碍物的距离。

四、声的衍射1. 衍射是声音遇到物体边缘时发生的现象,使得声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传播到阻隔区域。

2. 声波的衍射程度与波长和障碍物的大小有关,波长越长、障碍物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五、共鸣和声音的增强1. 共鸣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外界声波的作用时,自身发出的声音的振幅增大的现象。

共鸣可以使声音变得更加响亮。

2. 在乐器等空腔内部,共鸣可以使声音发生增强,这也是乐器发声的原理之一。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详解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详解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详解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物理中与声学相关的知识点。

一、声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介质发生振动,产生机械波。

常见的声源有声音箱、乐器等。

声音的产生需要有物体的振动,振动方式不同,声音的音调也会不同。

二、声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固体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的传播速度最慢。

例如,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声音传播的路径主要有直接传播、反射和折射。

直接传播是指声音从声源传播到听者的路径,反射是指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折射是指声音在介质的密度不均匀区域传播时发生偏转。

三、声的特性声音具有频率和振幅两个重要的特性。

1. 频率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kHz。

2. 振幅振幅是指声音振动的幅度大小,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响度。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亮,振幅越小,声音就越轻柔。

振幅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

四、声的性质声音具有传播、干涉、衍射和共振等性质。

1. 传播性由于声音是机械波,它能够在介质中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密度有关,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有所不同。

2. 干涉性当两个或多个声音波同时传播时,会相互干涉产生新的声音效果。

干涉有增强和消弱两种情况,会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3. 衍射性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即沿着障碍物的边缘传播。

衍射使声音能够传播到遮挡物后面,让人们能够听到声音。

4. 共振性共振是指物体在受到外界作用力频率与自身固有频率相同时,会发生共振现象。

共振会增强物体的振动幅度,使声音更加响亮。

五、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整理声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一系列问题。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声学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进行整理。

1. 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存在才能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在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343米/秒。

2.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三个基本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特点,不同的乐器和人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音色。

3.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吸收。

反射是声波撞击障碍物后,部分能量返回原来方向的现象。

吸收是声波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不同的物体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程度不同。

4. 回声和共鸣回声是指声音在遇到反射体后返回的声音,当声音在可听范围内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我们才能听到明显的回声。

共鸣是指一个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获得共振增强的现象。

共鸣可以产生更大的声音。

5.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折射、干扰和衍射等现象。

折射是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传播速度的改变而改变传播方向。

干扰是来自不同源的声波在空间中相遇而产生的现象。

衍射是指声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

6. 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通信、音响、超声波检测等。

声音的利用是基于其传播特性和声波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7. 超声波和声纳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听力范围(约20kHz)的声波。

超声波具有穿透性强、反射性能好等特点,在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声纳是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用于测量距离、探测水下障碍物和鱼群等。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声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初中物理的声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也会随之振动,产生一系列的压缩和稀疏,从而形成声波。

常见的声音的产生包括人的声带振动、乐器的发声和机械的震动等。

2. 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一般是通过空气传播。

声波是横波,它通过压缩和稀疏作用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3.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不同乐器和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音色是由声波的谐波组成决定的。

4.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 反射:当声波遇到光滑的障碍物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即声波返回传播的过程。

声音在反射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同时声音的强度也会随着反射时的距离增加而减弱。

- 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即声波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折射是由于声波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不同而引起的。

5. 声音的吸收和干涉:- 吸收:当声波遇到吸声材料时,会被材料吸收,这会导致声音的能量转化为材料内部能量,从而减弱声音的强度。

- 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

构造干涉发生在声波波峰和波峰相遇,波谷和波谷相遇时声音增强;而破坏干涉发生在波峰和波谷相遇时,声音减弱或消失。

6. 声音的传感和应用:声音是人类重要的感知信息来源之一,人类通过耳朵接受声音信号并解读。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概述一、声音的基本概念1. 声音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或固体)传播并能被人耳捕捉到的现象。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

3. 声音的接收:人耳通过接收空气中的声波振动来感知声音。

二、声音的物理属性1. 音调(Pitch):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

频率高的声音音调高,频率低的声音音调低。

2. 响度(Loudness):响度是声音的强弱,与声波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振幅大、距离近的声音响度大。

3. 音色(Timbre):音色是声音的特征,由声源的振动模式和声音的频谱组成决定。

不同声源的音色各异。

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源振动: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形成声波。

2. 声波传播:声波通过介质中的粒子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 声速:声速是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受介质种类和温度影响。

在标准大气压和20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

四、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1. 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2. 折射:声波在不同介质或介质密度变化的环境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3. 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包括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

五、声音的应用1. 通讯:电话、广播、声纳等。

2. 医疗:超声波检查、治疗等。

3. 工业:声波清洗、焊接等。

4. 娱乐:音乐、电影声音效果等。

六、声音的控制和保护1. 隔音:通过隔音材料减少声音传播。

2. 吸音:使用吸音材料减少声音反射。

3. 消声:通过消声器降低声源的噪声。

4. 听力保护:佩戴耳塞、耳罩等保护听力。

七、声学实验1. 音调实验:通过不同频率的声波研究音调的变化。

2. 响度实验:探究声波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3. 音色实验:分析不同乐器和声源的音色特点。

4. 声速测量:通过实验测定声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归纳一、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震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振动的橡皮筋能产生声音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震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不能听到铃声(真空铃实验)
2、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空气疏密部分的传播形成声波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本身并没有随波向前移动,声波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1)隆隆的雷声—下雨
(2)爆竹升天,震耳欲聋
(3)听铁轨传声—判断火车的远近
(4)听蜜蜂飞行的声音--判断是否采蜜回来
(5)回声定位
(6)医疗:使用B超、听诊仪;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
(7)军事:声呐探测潜艇、鱼雷;超声波干扰信号
(8)工业:声呐测距;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探伤
三、声速
1、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

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

温度小,声速小。

5、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s=vt
四、回声
1、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

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
五、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呢?
一、人耳的构造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用途:用来收集声音。

2、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用途:用来传声。

3、内耳:耳蜗(听觉神经丰富)。

用途:用来感知声音。

人耳构造
二、人类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略)
三、耳聋的两种情况
1、传导障碍:鼓膜、听小骨损坏。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

四、认知
1、传导障碍可治疗或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2、神经性耳聋不能治疗也不能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六、声音的特性(三要素)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物理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就高;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2、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1)单位:赫兹,简称赫;(2)单位符号:Hz。

3、音调由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
(1)次声波:频率<20Hz (2)超声波:频率>20000Hz
(3)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超声波的应用:⑴制成声纳⑵B超⑶超声波速度测定器⑷超声波清洗器⑸超声波焊接器
(4)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
⑴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
⑵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5、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不同。

6、声音的波形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7、弦越紧,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度。

1、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由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3、响度还跟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

三、音色:声音的音质(也叫音品)
1、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就不同。

2、利用音色可以分辨发声体。

3、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音调、音色、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

但是,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反之,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声音的分类
1、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2、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

乐音也可能成为噪音。

3、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产生处,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使噪声减弱。

4、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0 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
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
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八、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九、噪音的控制
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噪音的传播---防止噪音进入耳朵。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十、声的利用
1、声能够传递信息。

(声纳:利用超声波导航和测距)
2、声能够传递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