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群落演替

合集下载

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演替

第6章 森林群落演替
6.1 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
定居
❖ 繁殖体迁移到新的地点后,进入定居过程。
❖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繁殖三个环节。
❖ 各环节能否顺利通过,决定于种的生物学、 生态学特征和定居地的生境。
第6章 森林群落演替
6.1 森林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
❖ 定居能否成功
❖ 首先决定于种子的发芽力(率)与发芽的条件 即发芽力保存期的长短,发芽率的高低,繁 殖体所处生境中的水、温、空气诸因子的适 宜与否和稳定程度
❖ 林木分化反映出竞争能力的强弱,而剧烈的 生存竞争,必然加速分化的进程。
❖ 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 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谓森林群落 “自然稀疏”。
森林群落竞争
第6章 森林群落演替
6.1 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
反应
❖ 通过定居过程,群落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 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不断进行,原来的生 境条件逐渐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反 应”。
发育盛期
❖ 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定型,相对的比较一致,这些 种类在同一类型的其他群落中,分布也是均匀和具 有其一致性,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他群落。
❖ 其次,这一时期中群落的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 在层次上有了良好的分化,每一层都有一定的植物 种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结构特点。群落的生活型 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具有较典型的 特点。
以及竞争中处于弱势等因素的有力补偿。 。
单元顶极论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等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
它是指一个区域的植被类型(如森林、草原、荒漠等)的发展过程,与植物区系的进化有关。
狭义森林演替:乔木层发生优势种变化

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模型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模型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模型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态学家们通过建立模型,试图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规律和机制。

本文将探讨一些用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模型,并分析这些模型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植被动态变化的模型1. 群落替代模型群落替代模型是最常用的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模型之一。

该模型基于群落动态演替的观察和统计数据,通过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预测不同物种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替代关系。

研究者们对种群的动态变化进行建模,考虑了物种间的竞争、协同和相互作用等因素。

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种的动态分布和群落结构的演变。

2. 植被演替序列模型植被演替序列模型是另一种用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模型。

该模型基于植被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通过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演替关系,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研究者们通过对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行建模,探究植被类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演替过程。

植被演替序列模型有助于我们预测和仿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被演替过程,为生态恢复和自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因素对演替过程的影响除了植被动态变化的模型外,研究者们还关注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尝试建立相应的模型。

1. 气候变化模型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演替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者们通过建立气候变化模型,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模型基于气象数据和生态学理论,考虑气候因子对物种分布和生命周期的影响,可以为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壤质量模型土壤质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建立土壤质量模型,模拟不同土壤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分析土壤质量对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这些模型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学过程,考虑土壤因子对植被生长、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可以为土壤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

1 简介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一片山坡上的丛林可因山崩全部毁坏,暴露出岩石面。

但又可经地衣、苔藓、草类、灌木和乔木等阶段逐步再发育出一片森林,包括重新孕育出土壤。

当一个群落的总初级生产力大于总群落呼吸量,而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动物摄食、微生物分解以及人类采伐量时,有机物质便要积累。

于是,群落便要增长直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而积累停止、生产与呼吸消耗平衡为止。

这整个过程称为演替(succession),而其最後的成熟阶段称为顶极(climax)。

顶极群落生产力并不最大,但生物量达到极值而净生态系生产量很低或甚至达到零;物种多样性可能最後又有降低,但群落结构最复杂而稳定性趋于最大。

不同于个体发育,群落没有个体那样的基因调节和神经体液的整合作用,演替道路完全决定于物种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物流、能流的平衡。

因此顶极群落的特征一方面取决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一方面依赖于所含物种。

2 一、按演替起始条件划分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即裸地类型可将植物群落演替分为初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与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1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

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

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

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次生演替实例:在某一林区,一片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后作为农田,种植作物;以后这块农田被废弃,在无外来因素干扰下,就生长出一系列植物群落,并且依次替代。

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杂草群落与禾草组成的群落;再后来是灌木群落和乔木的出现,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现象基本结束。

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

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

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森林群落演替这档子事儿。

你想啊,森林就像一个超级大舞台,各种植物啊动物啊都在上面尽情表演呢!一开始呢,这舞台可能啥都没有,空空荡荡的。

但别急,大自然这个神奇的导演有它的安排。

也许是一阵风,也许是一只小鸟,带来了第一颗种子。

嘿,这就像舞台上出现了第一个演员,怯生生地站在那。

然后呢,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慢慢长大。

周围也开始陆陆续续有其他植物出现啦,就像越来越多的演员加入了这场表演。

它们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这时候啊,你就看吧,长得快的植物就占了好位置,能吸收更多阳光和水分,就像舞台上的主角似的,特别耀眼。

那些长得慢的呢,也不气馁,在旁边默默努力,说不定哪天就突然冒出头来了。

随着时间推移,这片森林变得越来越热闹。

不同的植物形成了不同的层次,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多有意思啊!这就好比舞台上有了主角、配角,还有各种龙套,大家一起把这场戏演得热热闹闹的。

再后来呢,可能会发生一些意外,比如火灾啦,洪水啦。

哎呀,这可不得了,就像舞台上突然出了大乱子!但是别担心,森林可顽强了。

那些被破坏的地方,又会有新的植物长出来,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表演。

而且啊,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里的动物们也加入进来啦。

它们在森林里找吃的,找住的,和植物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这就像舞台上不光有演员,还有了观众,大家一起把这场戏变得更加精彩。

你说这森林群落演替是不是特别神奇?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有起有落,但总是充满希望。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像森林里的那些植物一样顽强,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所以啊,让我们一起爱护这些森林,让它们的表演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因为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风景,还为我们的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呢!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要是没有了森林,我们的生活可就大不一样啦!你说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第4章森林群落结构与演替

第4章森林群落结构与演替

第4章森林群落结构与演替森林群落结构与演替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森林群落结构的概念、特征,以及森林演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森林群落结构是指森林中各种植物和动物种群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数量关系。

森林群落结构的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气候、地形和生物因素等。

在不同的森林类型中,群落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森林群落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冠层、亚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这些层次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共同构成了森林群落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森林演替是指森林群落在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过程。

森林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原生演替发生在没有先前植被的地方,例如火山灰覆盖的岩石上或人工造林地。

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植被被干扰或破坏后的地方,例如森林火灾、疾病或人为砍伐后的地区。

森林演替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先锋植物阶段和气候植物阶段。

先锋植物阶段是指最先在裸露地面上定居的植物,它们能够忍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并改善土壤质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锋植物逐渐被更具竞争力的植物所取代,进入气候植物阶段。

森林演替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土壤因素和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的种子扩散能力和生长速度,动物的觅食习性和传播种子的能力等。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质地、养分含量和水分状况等。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条件、降水量和温度变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森林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森林群落结构与演替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森林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可以提供丰富的生境和资源,支持多样性的物种共存和相互作用。

森林演替可以恢复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并提供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如保持水质、控制气候和提供重要的栖息地。

总之,森林群落结构与演替是森林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森林群落结构的特征和森林演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森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的演替一、裸地(一)裸地概念和类型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

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

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

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

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

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

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

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

13第十二章森林演替

13第十二章森林演替

第十二章森林演替第一节森林演替的概念一、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1.森林演替的概念森林演替是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依次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替代,称为森林演替,或森林树种更替。

演替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但包括树种的变化,而且还有灌木、草本、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以及土壤和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森林演替是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被定义为:自然群落在物种组成方面的连续的、单方向的、系列变化。

按着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1)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森林群落从结构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群落)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分,改造环境的作用风强烈。

(2)逆行演替:在干扰条件(包括人为干扰和自然条件的改变或群落本身的原因),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较简单、稳定性较小的群落,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也相对较弱的群落。

演替这个术语可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相继定居的序列,例如弃耕农田经过百年之后可以观察到的那类变化;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群落相互取代核物理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

当此术语表达后一意义时,演替的结果被称为演替序列(sere),即在某特定环境中,原生群落受到破坏或新的次生裸地形成后,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定居和相互更替的许多生物群落形成的特征序列。

在没有有机质且从未被有机体以任何方式改变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山崩后新裸露出的岩面,冰川消融后的冰渍保护层、坝堰构成的新湖泊以及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都可能会经历原生演替。

在已经或多或少地被火有机体定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其改变的环境中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seco ndary successio n),森林采伐和火烧後在采伐基地和火烧及地上的延替就是次生演替。

根据开始演替时的环境开可以把演替分为旱生演替、水生演替和中生演替,同时,无论演替的起点环境特征如何,最终都会向着中生环境的方向发展,称此为中生性化。

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演替
.50
primary succession
.51
原生演替特点
• 原生演替从极端条件开始,向水分适中方向, 即中生化方向发展,经历的时间长,阶段多。 演替系列初始生境和植物群落差异可能很大, 但演替方向趋于相同。
• 演替系列的最后阶段不一定总是乔木时期, 只在湿润气候区演替系列的后期才出现森林, 在我国年降水量超过400mm的东部地区,出 现大面积天然林,年降水量250-300mm以下地 区,演替停留在草本植物时期。
.46
2.2.1.3中生演替系列
• 中生演替系列:原生演替中开始于具 有一定肥力土壤母质上的演替
– 裸露矿质土阶段 – 草本植物阶段 – 木本植物阶段
.47
2.2.2按起点裸地性质
• 裸地或荒原(bare, barren)是指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是植 物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
• 原生裸地(primary bare area, primary barren):指从来没有植 物生长过的地面,或者原来虽生长有植被,但被彻底地消 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 下的土壤。
• 这个过程或称为群落发生,也是地段被植 物占满的过程。
.18
为什么要研究森林演替?
• 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过程的模式、 原因、速度等等
• 由生态系统的现状推测过去,预见未来 • 使森林经营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19
2.2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 2.2.1按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划分 • 2.2.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 • 2.2.3按演替延续的时间划分 • 2.2.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 • 2.2.5按演替方向划分 • 2.2.6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 2.2.7刘慎谔教授(1959)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imary succession on bare rock in upper Michigan.
34
这石头还能存 在多长时间?
35
2.2.1.2水生演替系列
水生演替系列: 从积水发生的原生演替
沉水植物阶段:水深1~3m,金鱼藻、眼子菜等 浮水植物阶段:水深lm,睡莲、菱角等 挺水植物阶段:芦苇、香蒲等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灯心草、驴蹄菜等 疏林阶段 :耐水湿的灌木、乔木出现,柳、山茱萸 (Cornus)、杨、赤杨等 木本植物阶段:中生性或耐荫性的树种逐渐侵入, 在林下不能更新的先锋树种被逐渐排挤掉。
或很少受到破坏,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
48
大同火山群
flame mountain
印尼喀拉喀托火山
裸地类型
槟榔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
49
2.2.2.1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是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
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
上的群落演替。
9
Regeneration
植物群落的更新在颇大程度上决定于群落内的环境 条件或植被发育的反馈效应。 群落发育过程所创造的内部环境,常影响某些种群 幼苗更新过程。
鼎湖山厚壳桂森林群落所创造的郁闭的林荫条件,致使锥 栗(Castanopsis chinensis)、木荷(Schima superba)等优势树 种每年虽产生大量种子,但却不能正常地天然更新。 我国东北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天然更新,密切地与 林中动物(主要是鼠类)和皆伐方式相关,动物啄食和搬运 掉大量红树种子,皆伐后的阳性环境等,都是红松天然更 新的不利因素。
14
2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2.1森林群落演替的概念
2.2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2.3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2.4影响演替速度的因素
15
2.1森林群落演替(succession)的概念
生物群落演替:某一地段上的一种生物群落 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森林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种森林被另一
种森林所替代的过程,是森林内部各组成成
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在植物作用下填平
池塘的过程,每一阶段的群落都以抬高底
部而为下一个阶段群落出现创造条件。
该演替系列常可在一般的湖泊周围看到, 在不同深度的水生生境中,演替系列中各 阶段的植物群落成环带状分布,随着底部 的抬高逐个向前推进。
46
2.2.1.3中生演替系列
中生演替系列:原生演替中开始于具
21
海南三亚
22
张家界(裸露岩石阶段)
23
张家界(地衣苔藓阶段)
24
张家界(蕨类阶段)
25
海南三亚
26
海南三亚
27
栎叶蕨
张家界(苔藓蕨类草本阶段)
28
张家界(蕨类草本阶段)
29
张家界(草本阶段)
30
张家界(草本阶段)
31
张家界(草本木本阶段)
32
张家界(草本木本阶段)
33
Prim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36
黄河入海口(挺水植物阶段)
37
黄河入海口(挺水植物阶段)
38
黄河入海口(挺水湿生植物阶段)
39
黄河入海口(湿生植物阶段)
40
黄河入黄河入海口(湿生灌木阶段)
42
黄河入海口(湿生灌木木本阶段)
43
黄河入海口(湿生木本阶段)
44
黄河入海口(各系列)
45
水生演替系列
演替系列的最后阶段不一定总是乔木时期, 只在湿润气候区演替系列的后期才出现森林, 在我国年降水量超过400mm的东部地区,出 现大面积天然林,年降水量250-300mm以下地 区,演替停留在草本植物时期。
52
原生演替特点
旱生、水生演替系列早期阶段,生境的不利只能选 择专性最强的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顶极群落种只 在演替系列后期出现;中生演替系列,环境选择压 力微弱,仅排除典型的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顶极 植物种有可能生活在中期甚至早期群落中。 气候波动对三个演替系列影响各异。湿润时期会阻 滞、中止甚至使水生演替系列倒转,但会加速旱生 演替系列进程。干燥期对水生演替将起促进作用, 对旱生演替则相反。中生演替系列处于两者之间。 三个演替系列开始于原生裸地,是未经重大干扰的 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模式。事实上,绝大多数演替系 列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出现次生演替。
有一定肥力土壤母质上的演替
裸露矿质土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木本植物阶段
47
2.2.2按起点裸地性质
裸地或荒原(bare, barren)是指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是植
物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
原生裸地(primary bare area, primary barren):指从来没有植 物生长过的地面,或者原来虽生长有植被,但被彻底地消 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 下的土壤。 次生裸地(Secondary bare area, secondary barren):指原来有 植物生长的地段,在裸地形成的过程中,原来的植被破坏 而不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
一个广大面积的混合森林,可以当作一个镶嵌,每一个 镶嵌单位是优势种的不同组合,在任何一个小面积上, 不同的组合将表现为或多或少的循环式而互相继承
更新镶嵌理论是否能应用于一切混合雨林,能否对 热带林更新现象作出正确解释,尚难以决定
12
小演替序列(serule) 系列(microsere)
小演替序列或小演替系列是指一个群落内 部在动态上相关联的一些斑块的序列。 几乎任何一个个体植物群丛都是由许多小 面积的镶嵌结构所组成,每个镶嵌结构表 征着更新的不同时期,并具有一定的时间 上的关系。即一些小的斑块是年轻的,其 他部分是较老龄的,尚有一些成熟的,再 有一些是衰老的。
13
小演替序列特点
一个内部同质植被的未经历过干扰的区 域,也会连续不断地无限期地引起小演 替序列来; 随着时光的流逝,个体群丛的一般种类 组成,可能保持基本不变,尽管其内部 存在着骚动; 小演替序列往往取决于一个优势植物种 寿命的长短,或者取决于这种植物对腐 败的抗性; 在小演替序列中,腐生植物往往是重要 的先锋植物。
53
2.2.2.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是指开始于 次生裸地或 次生芜原(不 存在植被, 但在土壤或 基质中保留 有植物繁殖 体的裸地)上 的群落演替
54
Second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Secondary succession on a plowed, abandoned southeastern farm field.
原生演替系列包括从岩石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 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原生演替从极端条件开始,向水分适中方向, 即中生化方向发展,经历的时间长,阶段多。
50
primary succession
51
原生演替特点
原生演替从极端条件开始,向水分适中方向, 即中生化方向发展,经历的时间长,阶段多。 演替系列初始生境和植物群落差异可能很大, 但演替方向趋于相同。
11
镶嵌或循环理论(mosaic or cyclical of regeneration)
雨林中优势种的幼小个体,常常是极罕见,或者不 存在;森林上层的植物成分,常常是和将来要接替 它们的幼苗和小树的种类非常不同。 Aubreville(1938)根据这一事实,提出更新的镶嵌或 循环理论(mosaic or cyclical of regeneration)。
18
为什么要研究森林演替?
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过程的模式、 原因、速度等等
由生态系统的现状推测过去,预见未来
使森林经营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19
2.2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2.2.1按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划分
2.2.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
2.2.3按演替延续的时间划分
2.2.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 2.2.5按演替方向划分 2.2.6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2.2.7刘慎谔教授(1959)划分
气候、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 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自我调节,还可以回复到 接近于原来状态。 时期长(5-10年)。
5
波动性特点
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 常绿木本群落要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 在一个群落内部,许多定性特征(如种类组成、 种间关系、分层现象等)较定量特征(如密度、
第六章 森林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演替顶极学说 森林演替实例(自学) 森林动态模型(自学)
天然林保护工程(林业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
1
本章导读
识记:演替、演替系列、演替阶段、演替 不同类型、演替顶极等概念 领会:群落演替的原因;群落演替的顶极 理论;群落演替典型模式及其特点(水生、 旱生、中生)
简单应用:演替的研究方法 综合应用:演替动态模型;群落演替的实 例分析
2
生物群落的动态
生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包括
三方面的内容:
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
化与年际间变化)
群落的演替
地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
3
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群落的变化是指一个群落内部的季节 性变化,逐年变化以及群落的更新, 这种群落内部的变化虽然是经常的和
盖度、生物量等)稳定一些;
成熟的群落较之发育中的群落稳定。
不同的气候带内,群落的波动性不同,环境条
件越是严酷,群落的波动性越大。
6
决定因素
各种气象因素逐年变动的程度 生境的特征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动物群的组成 人类的活动 植物本身的发育节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