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所有地形
关于火山的知识

关于火山的知识
1、关于火山的知识:火山(Volcano),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组成的地貌景观,通常火山形状为锥形,主要由火山锥、火山口和喷出口组成。
2、火山根据火山喷发物质和火山地形特点,可分为盾火山、火山渣锥、复合火山、熔岩穹窿、熔岩高原和大洋中脊6类[1] ;依据喷发时间则可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3类。
3、火山在全球呈带状分布,形成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东非裂谷带3大火山带[2] ;火山在中国则以台湾一带最为活跃,东北地区、内蒙古高原东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腾冲、羌塘高原、昆仑山、太行山东麓及华北平原等地亦有分布。
我国火山资料

8.海南琼北火山
雷琼地区是华南沿海新生代火山岩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片火山岩,火山活动始于早第三纪,延续至全新世。火山岩面积达7300km2,可辨认的火山口共计177座,海拔均低于300m。海南岛北部(琼北)第四纪火山区的石山、永兴一带大小三十几个火山口明显地呈北西方向排列,形成典型的中心式火山群,是琼北最新期火山。
7.台湾岛大屯火山和龟山岛火山
大屯火山群和龟山岛火山分别位于台湾岛西北部和东部海上。大屯火山群由20余座大小不等的火山组成。火山活动始于2.8~2.5Ma,最近的喷发活动发生在0.2~0.1Ma左右,但现今的水热活动和地震活动性却令人对火山可能的重新喷发担忧。火山区内温泉遍布,有名的至少就有16处,还有一些无名的温泉,且地表温度可达100°C左右,阳明山等地强烈的喷气活动和地表的泉华足以证明大屯火山区水热活动的强度。He同位素示踪表明,大屯火山区的He主要是来自岩浆的气体,自然使人联想到可能存在地下岩浆房。大屯火山区附近的微震活动频繁,尤其集中在马槽地区,震级常小于3.0。1986年发生在阳明山竹子湖地区超过5级地震,可能是造成震后的马槽地区大规模山崩和泥石流的直接原因。大屯火山与最近喷发距今15~7.5万年的美国西部黄石公园火山有相似之处。按照现有定义,大屯火山与黄石公园火山均属“死”火山,但它们都有强烈的地表和地下活动性,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活火山相似,而被视为可能会死灰复燃的活火山。
4.吉林龙岗火山
龙岗火山群有160余座星罗棋布低矮火山锥,显示高密度、多中心爆炸式喷发特点。靖宇县城以西至靖宇-辉南交界以龙湾为代表的低平火山口 (maar)成为龙岗火山群的一大景观,其中大龙湾和三角龙湾已开发成为我国境内唯一的、风景优美的低平火山口旅游风景区。就在龙湾环绕的地区一座高耸的火山锥—金龙顶子火山拔地而起。龙岗火山是中国少数几个近代仍有喷发活动的第四纪火山之一。
火山口是如何形成的

火山口是如何形成的火山口是指火山顶部的开口,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陷地形。
火山口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息息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火山口的形成过程。
一、地壳板块运动引发火山活动火山口的形成与地壳板块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都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地壳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
当板块运动时,会引发地下岩浆的上升和喷发,形成火山。
二、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岩浆是由地球内部高温的熔融岩石组成。
当地下岩浆上升到地壳与大气层交界处时,由于压力释放和气体溶解度降低,岩浆迅速膨胀,并以极高速度喷发出来形成巨大的喷发柱。
喷发的岩浆随着重力的作用流动,最终形成火山形态。
三、火山颈和口塌陷形成火山口火山颈是由固化的岩浆和岩石组成的柱状物,它连接火山的岩浆室和火山口。
当火山活动停止或者岩浆通道堵塞时,火山颈无法继续承受上方的重力,从而导致火山颈和火山口塌陷形成火山口。
四、火山口的特征与分类火山口的形状和尺寸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火山活动的类型和岩浆喷发的特点。
一般来说,火山口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火山喷发口:位于火山顶部的开口,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
火山喷发口通常是喷发岩浆和气体的主要出口。
2. 火山断口: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火山支撑岩层出现位移或裂缝而形成的火山口。
火山断口通常是火山侧壁的一部分,形状较不规则。
3. 火山漏斗口:由于火山颈和岩浆室坍塌而形成的宽阔的火山口。
火山漏斗口通常呈碗状或杯状,直径较大。
4. 火山咽喉:火山颈和岩浆室之间的狭窄部分,类似于咽喉的形状。
火山咽喉通常是岩浆喷发的狭缩段,形成大量岩浆、气体和火山灰的集中喷发口。
五、火山口的演化过程火山口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准备阶段:在地壳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开始从地下上升,岩浆室和火山颈逐渐形成。
2. 喷发阶段:当岩浆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时,火山活动达到高峰,形成巨大的喷发柱。
3. 塌陷阶段:火山活动停止,岩浆通道堵塞,火山颈和火山口受到重力的作用逐渐塌陷形成火山口。
自然奇观探秘长白山的火山地貌

自然奇观探秘长白山的火山地貌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是一座蕴藏丰富火山地貌的自然奇观。
这里有着壮丽的火山口、火山岩和火山喷发造成的奇特地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科学家前来探秘。
本文将带您一起深入了解长白山的火山地貌,揭示这个神秘世界的奥秘。
一、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形成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形成源于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岩浆的喷发。
长白山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形成了众多的火山口和火山岩。
长白山主要由玄武岩火山和火山岩构成。
玄武岩火山是一种喷发速度较快的火山,其喷发物质富含硅、镁、铁等元素,形成了黑色的岩石。
而火山岩则是指火山喷发物在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具有多样的颜色和质地。
二、长白山火山地貌的特点长白山火山地貌的特点在于其多样性和壮丽景观。
这里有座座大小不一的火山口,形状各异,有圆锥形、碗状和破口形等。
火山口内部常常有如湖泊般清澈的火山湖,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
除了火山口,长白山的火山地貌还包括火山喷发组成的火山岩地貌。
这些火山岩遍布整个山区,形成了陡峭的山峰和奔腾的岩石瀑布。
在阳光的照射下,火山岩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犹如一片片明亮的宝石。
三、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发展历史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
在漫长的地质变迁过程中,长白山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形成了今天的独特景观。
长白山曾经是繁华的热火山期,那时的火山频繁喷发,喷发物质不断堆积,逐渐形成了火山岩地貌。
随着火山活动的减弱,长白山逐渐进入了休眠期,火山喷发减少,地壳开始平缓下沉。
如今的长白山已经成为了一座地质遗迹,记录着地球亿万年来的变迁和演化。
火山地貌是长白山宝贵的地质资源,也是了解地球演化历史的窗口。
四、长白山火山地貌的意义与保护长白山火山地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壮丽景观,更在于其科学价值和生态意义。
火山地貌是地球地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火山地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
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地形地貌

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地形地貌火山喷发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它不仅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还能够形成各种独特的地形地貌。
本文将探讨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地貌景观,介绍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坑、火山湖和火山岛等具有代表性的地貌。
一、火山锥火山锥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它是由火山口喷发出来的岩浆和火山碎屑物堆积而成的。
火山锥通常呈圆锥形,顶部较尖,底部较宽,从远处望去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
火山锥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次喷发和堆积,每次喷发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岩浆和碎屑物,逐渐形成高大的火山锥。
二、火山口火山口是火山喷发时喷发物和岩浆从地下喷出的通道,它是火山喷发的出口。
火山口通常位于火山锥的顶部,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
火山口的形成是由于岩浆在地下聚集并受到巨大的压力作用,最终通过火山口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
三、火山坑火山坑是火山口喷发后形成的凹陷地形,它是由火山口喷发后熔岩流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火山坑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陡峭,底部平坦。
火山坑的形成是由于岩浆在喷发时迅速冷却凝固,形成了一个凹陷的区域,称为火山坑。
火山坑通常是由于火山口喷发后岩浆流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反应产生的爆炸作用而形成的。
四、火山湖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湖泊,它是由火山口或火山坑中聚集的水形成的。
火山湖通常位于火山口或火山坑的底部,水深较深,湖水清澈见底。
火山湖的形成是由于火山活动导致地下水渗透到火山口或火山坑中,形成了一个水体聚集的区域。
火山湖常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成为周边地区的重要水源。
五、火山岛火山岛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岛屿,它是由火山口喷发的岩浆在海底喷出并逐渐堆积而成的。
火山岛通常位于海洋中,周围被海水环绕。
火山岛的形成是由于岩浆在喷发时迅速冷却凝固,形成了一个岩浆堆积的区域,逐渐形成了一个岛屿。
火山岛常常具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旅游和科学研究的热点。
总结: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包括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坑、火山湖和火山岛等。
全球火山大全

(微软雅黑)用料:(rgb0,0,0)18号1. 嫩豆腐2块2. 鲜虾仁250克3. 鸡蛋1个(rgb13,13,13)16号4. 肥猪肉30克5. 葱末、精盐、淀粉、胡椒粉、味精各适量6. 花生油500克做法:1. 豆腐放锅内,放入清水、精盐,煮沸,取出,沥去水分。
雍和宫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原为雍正帝即位前的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今名。
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23m位于智利北部同阿根延接壤的边界以西安第斯山中段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南美州尤耶亚科火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其最高峰海拔6739米(22110英尺)。
这个层状火山是由稠密的熔岩流以及火山灰和岩石碎片等喷发物所形成的连续层堆积而成的锥形火山,位于一个更老的层状火山之上。
据历史记载,尤耶亚科火山上一次爆发发生于1877年。
该火山海拔6885米,由于其顶峰下海拔6499.9米处有个小火山口不断向外冒热气,故也有人认为它同时是最高的活火山和最高的考古点。
雷尼尔火山美国华盛顿州雷尼尔山国家公园的雷尼尔山峰海拔4391米,.雷尼尔山Rainier, Mount 亦译来尼尔山。
雷尼尔山国家公园是一座以雷尼尔山为中心的公园,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部,西雅图的南面。
海拔4,391米,圆锥型火山,是美国最高的火山。
基盘为花岗岩,火山体为安山岩。
最近一次喷发在1870年,现仅喷少量蒸汽。
附近有温泉。
山麓和低坡生长着针叶林(冷杉、松等),海拔2,600—2,800米为高山草甸,更高为永久积雪和冰川。
1899年辟为雷尼尔国家公园。
1899年为保护雪裹冰封的雷尼尔山自然景色而建立了国家公园。
雷尼尔山国家公园包含原始的老生雨林及高原,面积980 平方千米。
雷尼尔山是喀斯喀特山脉的大火山之一,有不少冒汽的岩洞和温泉。
雷尼尔国家山公园不仅是华盛顿州的地标,许多器物皆以此山为图案,而且对该州的人而言,更带有几分神秘与传说的色彩,颇具有神圣的地位。
火山地貌的形成与特征分析

火山地貌的形成与特征分析火山地貌是地球表面上独特而引人注目的一种地形特征。
它们是由地下的岩浆和气体喷发到地表形成的。
然而,火山地貌不仅仅是一座座巍峨的火山口,还有其他种类如火山喷发遗迹、火山锥、火山溢流岩和火山熔岩洞穴等。
本文将探讨火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其独特的特征。
一、形成过程火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地球形成初期的火山活动。
火山形成主要依赖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的岩石熔融形成的岩浆,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而进一步上升。
当岩浆接近地表时,地壳的压力逐渐减小,从而导致岩浆的喷发,形成火山口和火山熔岩。
火山口是整个火山地貌的中心。
它是岩浆和气体喷发的地方,形成一个圆锥形的凹陷部分。
火山口周围会形成斜坡,这是由于岩浆和熔岩冷却后形成的。
二、特征分析1. 火山锥火山锥是火山地貌的主要特征之一。
它们是由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的圆锥形山体。
火山锥包括火山口和周围的喷发物组成的斜坡。
火山锥的形成与岩浆的喷发频率和强度有关。
高频率和高强度的火山喷发,会导致火山锥的形成更加陡峭和巍峨。
2. 火山喷发遗迹火山喷发遗迹是火山地貌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它们是火山喷发活动后留下的痕迹。
这些遗迹可以包括火山喷发过程中释放的岩浆和气体留下的岩石碎片、遗骸以及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等。
这些遗迹通常覆盖在周围的土地上,形成一片干燥而贫瘠的区域。
3. 火山溢流岩火山溢流岩是由火山喷发活动中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这些岩石通常呈现出蜂窝状、粗糙而多孔的表面。
火山溢流岩的颜色和组成可以根据喷发过程中岩浆的成分和温度而变化。
它们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揭示火山活动的历史和特征。
4. 火山熔岩洞穴火山熔岩洞穴是地下的岩浆在冷却后形成的。
它们通常位于火山周围的岩石层下方,形成一个迷人的地下景观。
这些洞穴的形状和尺寸因岩浆的类型、冷却方式以及地质构造而有所不同。
火山熔岩洞穴对于了解火山系统的地下结构和活动至关重要。
结论火山地貌是地球上最令人震撼和神秘的地形之一。
火山形成的条件

火山形成的条件
x
一、火山形成的条件
火山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自然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地壳和地幔的结构以及地下的物质流动和释放。
下面介绍火山形成的主要条件:
1、地形特征:决定火山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地形。
通常,火山会出现在大陆边缘或大陆与海洋相连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洋边”或“大陆边缘”。
2、地质运动:火山会在两块大陆碰撞或者海床上抬升的时候形成。
此外,火山可能会因大地构造的移动而形成,或者海水的补给也会促进火山的形成。
3、活动的地层:火山通常会出现在活动的地层的边界上。
当质地比较脆弱的地层与质地比较坚韧的地层接触时,火山的形成可能会加速。
由于地层的移动,这种质地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火山的形成。
4、热液活动:另一个决定火山形成的因素是岩浆活动。
由于岩浆的存在,地壳和地幔里的岩石可能会熔化,高温的岩浆就会通过非常狭窄的缝隙逃到地表,形成新的火山。
总之,火山形成是由地形特征,地质运动,活动的地层以及热液活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状火山锥部分为熔岩流,部分为火山碎屑物相互成层、逐渐积累而成的截头圆锥状火山体。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均属此类,因剖面上成层构造明显,故称成层火山。
粘性较大的熔岩与火山碎屑物互层堆积而成的锥状火山。
喷发的碎屑物在火山口附近堆积下来,越近火山口部分,堆积物越大,数量也越多,坡度也越陡,最大可达40°,而远离火山口的地方,则坡度逐渐变缓。
顶部有火山口,如积水则成火口湖。
由于成层火山是火山碎屑物质与液态的熔岩混合组成。
成层火山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火山,日本的富士山,中朝边界的白头山都属此类。
寄生火山锥寄生火山锥的物质组成类似于母火山锥。
寄生火山锥可以沿着能反映火山基底构造走向的线或带排列。
在一个大的复合锥之上寄生火山锥的数量可以很多。
例如意大利的爱特纳火山上有200多个寄生火山锥主要沿辐射状裂隙排列。
日本富士山有60个寄生火山锥,它们以主火山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
它们可能是以中心火口为岩浆的通道向四周放射,以侵入岩脉群的形式升达地表,出露于地表上的地点即寄生火山锥的小火口。
寄生火山锥多由熔岩穹丘或碎屑锥构成。
混合火山锥有一定的演化史,且具不同组分的岩浆喷出和不同类型的爆破作用而均匀叠加和拼接的大型复合火山锥以及盾状火山。
这种复杂的火山锥可以称为混合火山锥,按其成因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正常型、回归型和颠倒型。
正常型混合火山锥是由主火山锥的玄武岩和安山岩组成,而在翼部的年轻的喷发产物则形成英安岩和流纹岩穹丘或形成玄武岩熔渣锥。
不同期的火山喷发是受岩浆分异作用所控制。
夏威夷的盾状火山和环太平洋带的许多大型复合火山锥都属于这一类型。
回归型混合火山锥喷发次序和岩浆类型重复出现的火山锥。
索马型复合火山就属这一类型,它主要由安山岩构成,由于大量的多硅质岩浆的喷发,在它的顶部塌陷形成破火山口。
在破火山口内又形成新的复合火山锥,随之又一新的类似的。
颠倒型混合火山锥是岩浆分异顺序颠倒的火山锥,即早期喷出形成的火山锥多硅质,而到晚期铁镁质反而增加。
泥火山锥泥火山锥是由泥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的各种大小不等的平顶锥形高地。
堆积物主要是泥和岩屑,外形与一般的火山锥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泥火山锥不是由岩浆喷出形成的。
集块火山锥喷出物为火山碎屑物,按构成物质的种类可区分为:浮石火山锥、火山渣锥和喷渣火山锥、火山灰火山锥等。
大多数集块火山锥基本是对称的,坡度平缓,一般为25°~40°,火山口为碟形、碗形或漏斗形。
一般较浅的喷发作用能形成宽而浅的火山口。
如果火山的喷发强度小,火山的坡面呈凹型;如果喷发强烈时则呈凸的坡。
火山渣锥是火山渣等火山碎屑是火山渣锥的构成物。
火山渣锥一般高度为几十米到数百米之间。
大部份火山渣锥在顶部都有一个碗形的火山口。
在火山渣锥的不活跃期,岩浆中的气泡渐渐消失,并停止喷发。
而火山渣锥本身也因为构造太为松散而无法支撑剧烈的喷发。
愈来愈稠密的岩浆会从松散的火山渣锥底部渗出在其周围形成一道熔岩流。
渗出停止时,火山锥扎就像是一个湖中的岛。
火山堆渣一般出现在盾形火山、成层火山和破火山口的两翼。
在夏威夷盾形火山莫纳克亚的两翼,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将近100座火山渣锥。
浮石火山锥。
浮石火山锥在形态、内部构造和粒级大小均类似于火渣锥,由浅色的、多硅质的火山抛出物组成,成分为流纹岩、英安岩、粗面岩或响岩。
缺裂火山锥具有缺裂火山口的火山锥。
一般为火山渣锥,在火山渣大量喷出堆积形成火山锥后,又有熔岩从火山口流出,因而把火山锥冲开缺口,形成缺裂火山锥。
熔壳火山锥表面凝结有一层熔岩的火山锥。
这是火山口中聚集的熔岩增多,升高到比周围的火山口壁还高,并从火口溢出,掩盖了整个火山锥的表面,火山活动减弱后,火山口中的熔岩下落,便形成了这种熔壳火山锥。
熔岩穹丘常见于火山口内或火山的侧翼,是一种圆顶状的突起,看起来类似某些植物的球根。
火山穹丘是由高黏度的熔岩形成的,由于其黏度太高,不能从火山口远流,在火山口上及其附近冷却凝固。
火山穹丘会成长,这是由于地底岩浆库的空间不足以容纳所有岩浆,导致部分岩浆挤入穹丘下方。
如果成长中的穹丘是位于陡峭的山坡上,其成长有可能导致重心的不稳定,最后导致山崩或火山碎屑流。
裂隙式火山裂隙式火山是岩浆沿地面上的长裂隙喷出而形成的火山。
这类火山的裂隙是较长的,喷出的物质主要是熔岩,且流动性强,形不成典型的地表形态。
盾状火山具有宽广缓和的斜坡,底部较大,整体看来就像是一个盾牌。
此种火山通常由玄武岩岩浆构成,流动性高,黏滞性较低,故能够分布在很大的区域,才能形成宽广的山形。
盾状火山锥是由一层层的岩流,流到火山周围而形成。
低平火山口是由岩浆和水相互作用发生爆炸而形成。
在地表下形成了深切到围岩的圆形火山口,并被一个低矮的碎屑环包围。
常常会积水而形成火山湖。
破火山口火山臼的面积大,直径通常达到数哩甚至数十哩;以往多认为火山臼的成因是由于猛烈的火山喷发作用(超级火山)所形成,但新的研究显示陷落才是主因。
Howel Williams认为部分锅状火口是纯粹由火山爆发所形成,称为喷发火山臼,不过这类的火口臼甚少且面积也较小。
无论火山的形状为何,最初的形成原因全都是由喷发作用开始,但是大量喷发之后导致火山锥下方空虚,引起火山锥顶陷落使得火山喷发口扩大,进而使得火山口的范围更加扩增,也因此许多火山臼都是先因喷发作用而后再由陷落导致的双重作用所形成,也因此有学者认为此说法应该称做“爆发陷落说”;另有少数火山臼可能是单纯因沈降作用而成,在此沈降发生的前后并未伴随喷发作用,例如夏威夷群岛上的莫纳洛亚火山口及吉劳亚火山口都是纯粹因为岩浆柱往下方低降导致较上地层陷落而造成,也因此火山口周围通常会发现断层崖壁,并且逐渐层移使火山口周围的崖壁陷落并扩大,之后就形成大型的火山臼;而在沉降火山臼之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称为锅状沉降,倘若有一块接近圆形的岩块沉落陷入岩浆穴当中,使下方岩浆受到上方压力而沿圆形周围的裂隙垂直窜升,冷却之后造成环状岩墙,因此锅状的火山口通常伴随着被被蚀的环状岩墙构造。
熔岩台地大规模的熔岩溢流覆盖所形成的平坦高地。
组成物质主要是玄武岩。
按规模大小可以分为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
当熔岩流流入低缓地区,熔岩从中心向四周运动,形成广阔的熔岩原野,称熔岩盖。
熔岩流还可以流入洼地形成熔岩湖,流入河谷内形成陡坎或熔岩瀑布等。
不同成分的熔岩、熔岩流原始温度及熔岩喷发的形式影响熔岩流的运动形式、岩流速度、距离及覆盖程度等。
熔岩高原当基性岩浆沿裂隙或火山口溢出地面时,就形成熔岩流。
固结后的熔岩,由于抗蚀力比较强,往往形成熔岩高原。
无根锥(伪火山口)是由于地表下的水变成蒸汽发生爆炸而不断形成。
火山沟由于地下岩浆空虚,引起上方地块向下发生断层作用形成宽沟。
火山颈更坚固的岩石组成。
它是整个火山大部分被破坏之后,幸存的剥蚀残余部分。
火山颈可以高达450米而直径通常小于1公里。
它由熔岩或固结得相当好的火山碎屑岩组成。
一个大火山颈(一个主火山残余部分)四周常有较小的火山颈,这些小火山颈来自于火山的寄生锥。
岩墙脊可从火山颈辐射出几公里远。
岩墙群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贯入而形成的板状岩体称岩墙。
它的特点是:1、岩墙产状一般较陡,规模有大有小,厚度从几厘米到几千米,长度从几十米到几百千米;2、岩性比较复杂,基性到酸性都有;3、岩墙切断围岩,呈不谐和接触;4、围岩可能有变质现象;5、根据岩墙和围岩的抵抗风化能力,岩墙在地貌上常表现为凸出的山脊或凹入的沟谷。
岩墙有时沿着一系列裂隙侵入,形成大体平行的岩墙群,如在北京八达岭关沟中就可见到数目繁多的岩墙群。
有时候在火山口的周围还可形成环状或放射状岩墙群。
岩脉火成岩的侵入岩脉有极高的长宽比,这代表它的厚度远低于其他两个维度。
厚度变化可以从1厘米以下到数米之间变化,而长度可以延伸到数公里以上。
岩脉是侵入呈开放交叉裂隙的的侵入岩,并且周围是先前存在的地层或岩体,这代表岩脉的年凌永远小于周围的岩石。
岩脉的走向通常是接近垂直的高角度,但形成之后的地质构造变形可能让岩脉的走向随周围地层改变而成为水平走向。
接近水平或贴合入侵造成的位于地层间平面侵入岩称为岩床。
有时候多个岩脉可能会成群出现,而数个到数百个岩脉可能会在单一或数量不定的入侵事件中形成,就会形成岩墙群(或称岩脉群)。
世界上最大的岩墙群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的马更些岩墙群。
岩脉的岩理和组成会随岩石种类而改变,岩石种类可以从辉绿岩或玄武岩到花岗岩或流纹岩之间变化,不过世界各地岩脉主要由玄武岩组成,这代表了整个地球历史中大量岩浆从地幔经由岩石圈裂隙上升的经过。
伟晶岩脉如果是颗粒极大的花岗岩质,经常和晚期的花岗岩侵入或变质岩分离结块有关。
细晶岩脉则是细颗粒或砂糖状岩理的花岗岩质侵入岩。
岩脉通常会在深成侵入岩、火山颈或火山锥喷发口周围以放射状或同心圆状成群形成。
以同心圆状成群的状态被称为环状岩脉。
环状岩脉一种侵入火成岩体。
它的化学、岩石学、外表状态和岩脉或岩床相同,但却是绕着火山活动区域中心呈现同心圆或径向分布,这代表它是次火山活动形成的。
岩床是岩浆沿着层面流动侵入体的一种,是厚度较均匀,产状近于水平并与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的岩浆岩侵入体。
其厚度可从数厘米至数百米,延伸长度可达数公里。
岩体以基性、超基性岩为常见,如中国河北下花园的辉绿岩岩床。
次火山次火山是岩浆上升接近地表部位被封存地下形成的小型岩浆体。
也叫地下火山。
岩基岩基几乎都是由酸性和中性岩浆构成的,像花岗岩,闪长岩。
向下延伸超过10公里,多由花岗岩类构成。
处于褶皱山脉的核部,长轴方向常平行于山脉。
岩体切穿围岩层理,呈不协和状。
它们是由于大规模的深位运动而形成的,所以大片岩浆缓慢地冷却,形成结晶体大的岩石(如花岗岩)。
后来,它们由于长期剥蚀作用而出露,成为广大的高地。
岩基的边缘陡削地下降到未知的深度,而侵入体与之接触的围岩常常由于热力接触而变质。
被挤碎的围岩碎块常掉入其中形成捕掳体。
岩株深成侵入岩的一类,是按出露情况划分的,与岩基相对。
出露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深成侵入体,称为岩株。
岩株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不规则的浑圆形,与围岩接触面比较陡。
一般认为岩株下面与岩基相连,是岩基的分枝部分。
岩株常由中酸性岩组成。
如北京周口店的花岗闪长岩岩体即为较典型的岩株。
岩瘤侵入体产状之一,在岩株顶部见有瘤状的突起,大小与岩株相近,但出露面积较小,且在平面上近于圆形,接触面陡立。
岩盘为上凸下平的似透镜状的侵入岩体。
岩盘规模不大,直径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以酸性岩、碱性岩居多。
通常认为,当岩浆粘度较大不易流动而展布不广时,则形成岩盘,反之则形成岩床。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亦可形成岩盘,如济南开元寺辉长岩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