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2. 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学会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

三、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学习:讲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3. 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小结:回顾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帮助学生总结和理解。

五、作业:
1. 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小议论文,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并能够分析其内容和影响。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结,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下节课应继续深入讲解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后果,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戊戌变法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度】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owerpoint 课件【组织过程】一、复习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二、导入(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导入语例示三]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

面对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入侵和疯狂瓜分,中国人民在思索着寻找一条救亡图存之路,在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中,戊戌变法拉开了帷幕(注意语气)。

本节课我们。

[导入语例示四]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一课。

我们清楚,《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在19世纪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紧要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救亡御侮。

主要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的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故称为“公车上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逐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

紧接着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和新疆划为势力范围。

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划为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把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的一部分划为势力范围。

日本除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外,又把福建划为势力范围。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有机地结合起来,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理解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根源。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理解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的贡献。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和启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巩固所学,提升认知。
6.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推荐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应学会尊重历史,尊重改革者,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学生应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培养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
5.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其深入的改革措施、影响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等方面可能仍存在理解不深、认识模糊的问题。
2.练习过程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归纳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影响及改革成败原因。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目的,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从而深刻领会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国内外环境、民族危机、康梁等人的倡导。

2. 戊戌变法的过程:维新派的兴起、光绪帝的支持、变法措施的实施。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守旧势力的反抗、变法派的内部矛盾、光绪帝的失去权力。

4.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启发了民众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以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具体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文献、论文、书籍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

2. 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危机。

3. 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维新派的兴起、光绪帝的支持以及变法措施的实施。

4.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5. 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6.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

戊戌变法教学案

戊戌变法教学案

戊戌变法教学案一、内容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内容特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初中历史戊戌变化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化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影响;
2. 掌握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推动者;
3.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
2.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和国家危机的背景,引出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习新知(1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起因、内容和推动者,并回答相关问题。

3. 深入探讨(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功和失败原因,并向全班汇报。

4. 活动设计(10分钟)
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表演戊戌变法的关键环节,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5. 练习与检测(10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文章,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作业;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戊戌变法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公车上书的时间、戊戌变法的时间及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能从一种理论成为一场重大革新运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历史事件是历史要求的直接表现。

难点:(一)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作为资本主义方案的一次尝试,虽告失败,但它体现出的进步性、启蒙性和爱国性,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以今日新闻的形式请同学播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并提出听闻此新闻的感受,借以吸引同学注意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也是沉沦的。

晚清70余年,中国逐步陷入了一种受侵略、受奴役的境地。

中国民众遭受着苦难,但是沉沦仅更多的体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政府行为),它也没有阻止帝国的官僚们,开明士大夫和广大的民众却未曾放弃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他们的努力也成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人们就自然会想到这一回可真要弄得国将不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了。

1895年以前皇帝、官僚、士绅大多数生活在传统的思想世界里。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也都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丧权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

但随着烽烟的暂平息,朝野上下在受过一阵惊恐和发生一番吵嚷之后,很快就又恢复老样子。

依旧是文恬武嬉,歌舞升平。

严重的内忧外患,不但未能使这个昏睡的,陷于麻木状态的帝国的大多数统治者们惊醒、振作。

他们在自欺欺人的‚自强中兴‛和所谓‚中外和好的‛的梦幻中自我陶醉。

甲午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形已和已往不同了。

一则是这次战争败得太惨,日本提出的条款太苛刻。

再则是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

战后社会各阶层都是极大的震撼和痛心疾首。

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

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

‛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张之洞和易顺鼎的奏折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

’结果会弄得‘民穷财尽,国防解体,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出’,‘地险商利,饷力兵权,一朝夺尽神人共愤。

’‘行见奉(天)、锦(州)、登(州)、(蓬)莱一带不复立锥,江浙粤各疆,不复能安忱,海口、海面,皆非我有,饷械无济,而海运即穷;战争无能布臵而海防又立穷。

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

’‛)生:(思考、回答)师: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模拟: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师: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第七课戊戌变法(注意戊戌的写法)一、公车上书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看课本29页大字部分,对其中不理解的字词加以勾画,并组建学习小组讨论引发公车上书的原因、领导者、意义。

生:(阅读教材,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生:回答师: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

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虽然公车上书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不屈不挠的维新人士为继续宣传改革思想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体会维新运动走向全国并蓬勃开展)学生表演短剧: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

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二、百日维新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师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

(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理解康梁维新派力量弱小,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策略;光绪帝不是维新派的皇帝)师:戊戌变法实施仅几月间,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州、振奋人心,出现了‚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

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的局面。

该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报道:‚激进的改革举世为之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对外国人的传统憎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鼓吹与列强友善与结盟的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他们改革了那个愚蠢傲慢、自称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复以中国文明与制度为自满,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起这个青年中国来,就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堂乎其后。

‛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其主编的《Cambridge: China History of The late Ching 1800~1911》(《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生:(思考、讨论回答)师:①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②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③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④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⑤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⑥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⑦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臵失当。

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

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三、戊戌政变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

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

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及其教训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并加以归纳失败原因、历史意义、教训)失败的原因⑴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⑵客观上: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资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⑶主观上:①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②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③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④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