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正式版

合集下载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1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1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i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

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25分钟)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意图师:展示光绪帝像。

光绪(1871—1908),4岁即位,终身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中。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1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1
课题
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知道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4、戊戌政变
5、思考: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三、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讲授新课
(一)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反对议和,请求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北京。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3. 了解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引出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讲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外国列强的侵略、国家的贫困和落后等。

同时
介绍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形成小结。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身处维新运动时期,他们会选择支持维新运动还是反
对维新运动,为什么?
5.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归纳总结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对变法派的
改革措施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
1. 思考问题:回答上课思考问题,并写成一篇文章。

2. 阅读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维新运动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

下节课可以深入探讨维新运
动的影响和启示。

8.3.1《维新变法运动》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1《维新变法运动》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1《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起因,知道维新变法运动所起到的启蒙作用。

②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理解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体制下,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制作图表,归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②通过课外查找和阅读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有关资料,学生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③通过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小组讨论分析,学生初步掌握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是进步的,培养学生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先进事物的意识和精神;②通过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各阶段的主要表现、戊戌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维新变法运动面对中华民族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些事?活动2【讲授】粉墨登场——公车上书简单介绍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位维新派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然后设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导入“公车上书”。

引导学生观看“公车上书”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活动3【讲授】大展宏图——百日维新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是扩大了一定知名度,要想使更多的人了解维新思想,新派是如何宣传变法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3 页。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C.道光皇帝D.宣统皇帝
3.严复译述的《海国图志》,把(B)介绍到中国。
A.西方先进科技B.西方进化论学说
C.世界各国的地理和历史D.民主和科学
4.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B)。
①改革政治②兴办新式学校
③翻译外国书籍④建设海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作业
布置
完成《同步导练》P21-22
对比洋务派和维新派思想主张的异同,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兴起于民族危机加深之时的戊戌变法,是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变法革新的运动。
学习康梁等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开拓进取、变法革新的精神,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献身精神为榜样,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重点
难点
重点: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巩固
通过当堂选择题和《同步导练》P21-22的作业巩固。
给出问题,布置作业。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
当堂
训练
检测
当堂
训练
检测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
A.公车上书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C.《天演论》的发表D.《马关条约》的签订
2.颁布“明定国是”诏的皇帝是(B)。
A.慈禧太后B.光绪皇帝
3.作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主要内容及作用:
项目
内容
作用
政治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革新政治,维护统治;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
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1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2.活动建议: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分组模拟、自主探究等方式,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变法的意义,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3.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由梁启超的话导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2)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引入课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组辩论中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2、难点: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前面学习到封建地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口号是什么?它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了吗?其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

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2、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兴起、发展、高潮、结局,指导学生分组学习,通过阅读课本分别找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兴起A.背景教师: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人民陷入了迷茫之中,而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人民沉重的打击,让学生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有危害?中国人民反应如何?什么是公车?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在思考救国之路。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改革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了解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

2.提问:面对民族危机,当时的国人有何反应?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加剧、洋务运动的失败。

2.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科举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3.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思考: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案例分析1.介绍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一文,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主张。

2.分析梁启超在文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评价其改革思路的可行性。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时,部分学生对改革者妥协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双重压力——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吗?”学生:“列强的侵略,国内的腐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大连市112中学王馨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情况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因此,维新变法的背景不需要教师逐一展开来叙述,只要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即可。

但由于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内容很陌生,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能力,在本节课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生的辩论会,使学生体会到国家危亡之际,有识之士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学习是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所喜欢,这两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但本课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与学的方法上精心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对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对知识进行讨论、探究。

学生通过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通过讨论法,理解知识、学会合作学习,通过辩论法,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内化知识。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查阅戊戌变法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剪辑有关历史录像资料,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戊戌变法。

布置学生查找戊戌变法中自己所感兴趣的人物资料。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1895年的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请看资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8省在京应试的举人集会,他们推举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万余言的上皇帝书,六百多名举人在万言书上签名通过,联名上书皇帝。

”提问:你知道这件历史大事吗?你知道这部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吗?
(活动设计:教师出示资料和公车上书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本课的学习。


学习新课
一、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公车上书”的简单经过和名称的来历:(活动设计:指导学生了解“公车上
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主要内容、影响。

教师展示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的照
片,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做简单的介绍。

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康
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要求抵御外侮,救亡图强的心声,加强思想教育。


2、结合“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你能说出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要区别吗?(活
动设计: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二、《天演论》——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假如你是维新派中的一员,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你会怎样做?(活动设计:通过学生的猜想和争论,使学生认识到思想的宣传对于变法的重要性,体会到严复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百日维新”——维新运动的高潮
1、百日维新:
维新派的救国呼声,终于感动了大内的光绪皇帝,他召见了康有为,君臣两
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

为了不做亡国之君,光绪皇帝终于在1898年6月3日颁
布了《定国是诏》,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了。

我们来看一下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些措施的实行会对当时的清朝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活动设计:学生阅读,归纳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小组讨论其影响,为维新变法
失败原因的分析做好铺垫。


你认为戊戌变法会成功吗?为什么?
四、戊戌政变——维新运动的结束
谭嗣同为变法而死,你认为值得吗?请同学们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活动设计:通过辩论,使学生体会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课堂练习
一、选一选:
1、被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人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魏源
D、严复
2、将下列事件按时间的顺序排列:()
(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2)严复译述《天演论》
(3)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4)公车上书
A、(4)(3)(2)(1)
B、(4)(2)(3)(1)
C、(2)(3)(4)(1)
D、(3)(4)(2)(1)
3、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
B、“举国欢蹈鼓舞”
C、“人人皆谈西学”
D、民众对变法不了解,因此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
二、你能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放入相应的位置吗?
板书设计: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六、评价
本课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和效果双重性。

本课有讨论、有辩论等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较广,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自评的评价方式。

自评方式分两项“课前准备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表现,对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做的不好的地方进行总结,对自己做出评价;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学习效果检测,对学生作出辅助性评价。

最后,将两者综合,作出最总终评价。

这样既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有了认识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知识的学习做到踏实、有效。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课辩论会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在预案中是出于尝试状态的。

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采取此教学方法的时候很少,学生的史学知识、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让我对辩论这种教学方式不敢轻易尝试。

但本课学生的表现让我感想颇多。

学生的踊跃发言和独特的看法让我惊讶,特别是个别的男同学,他们的看法颇有见地,足以说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超出了我当初的预想,真正验证了那句话: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还给你一个惊喜。

初二的学生在稍有准备的情况下,(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戊戌变法中自己所感兴趣的人物资料),辩论这种教学方法是可以采用的,而且效果也是较为有效的。

但在辩论会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谭嗣同的不肯离京的做法都不认同,只有较少的几个学生对谭嗣同的选择持赞同的态度。

我既为学生不拘于课本和常想的思维而高兴,同时又有些隐隐的担忧,在一些特殊的时代,必须有一些人做出牺牲,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过程。

在危险面前退一步固然无可非议,但真需要我们做出牺牲的时候,我们今天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答案?看来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添加一些内容了!
八、教研员点评
本课教材涉及社会变革、思想内容,学生难以理解。

但教师在充分掌握课程标准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教与学的策略上突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采取了教师启发、引导、归纳、辩论活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特别是辩论问题,
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辩。

这样的辩论,无疑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