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版高三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精练:第一单元第四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4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练习课件(44张)(共4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4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练习课件(44张)(共44张PPT)
• ③何谓也 ④可谓仁乎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 解析 ①中“诸”用在句中,作兼词“之于”用;
②中“诸”用在句末,作兼词“之乎”用;③中“ 何谓”是“谓何”的倒装,“谓”作“说的是”讲; ④中“谓”作“称为”“叫做”讲。
”。B项古义为“担忧”。D项古义为“贫穷 ”。与今义均不同。 • 16.下列各句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克己复礼为仁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举直错诸枉
• D解析 “错”通“措”,译为“安置”。
•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 的一项是( )
• ①举直错诸枉 ②尧舜其犹病诸
• 答案 C
• 2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得复见将军于此 • A.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 B.仲尼岂贤于子乎 •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D.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 解析 D项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在。A项介
词,引出宾语,不译;B项介词,比;C项介词, 对。 • 答案 D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答案:D • 解析:①介词,凭借;②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并列。
•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做,实践
•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5分)
• 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 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ord版含解析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举直错.诸枉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措安排、安置②向先前③智精明①归⎩⎪⎨⎪⎧ 天下归.仁焉: 秦伯归.女五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臣请完璧归.赵: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②事⎩⎪⎨⎪⎧ 今日之事.何如: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举⎩⎪⎨⎪⎧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类迩而见义远: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答案 ①称许,赞许/出嫁/返回/归还/归聚 ②事情/事故,变故/事业/从事,实行/侍奉,服侍 ③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发动,出动/推荐,选拔/攻克,占领/拿,用/全,都(3)古今异义①樊迟问仁。

2018-2019学年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第一单元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8-2019学年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第一单元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愈是睿智的人,愈有宽广的胸襟。 ——斯达尔夫人 10.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卢梭 11.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 自己不需要宽容呢? ——屠格涅夫 12.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13.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 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八、名句默写 1.夫仁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2.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泰伯》) 答案:1.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士不可以不弘 毅 任重而道远
七、熟语积累 1.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杀身成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 “礼”。
答案:1.①动词,是 ②动词,治理 ③动词,认为 2. ①名词,智慧 ②动词,了解 ③动词,知道 ④动 词,主持 3.①动词,任用 ②动词,举起 ③动词, 发动 ④形容词,全 4.①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且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③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 叹
四、词类活用 1.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 人________________ . . 2.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不仁者远 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不可以长处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仁者安 仁,知者利 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1.使动用法,使……立,使……达 2.形容词作名 词,邪恶的人,正直公正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4.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生活 5.形容词作动词,安于; 名词作动词,利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共17张PPT)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对句精辟,气势磅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明白如何利用特殊的语言更好地 表现自己的思想。 对偶句式可以精确地揭示事物一分为二、对峙统一的奥秘。而 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其加以利用,创造出一系列或精警动 人或鞭辟入里的格言。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 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其精彩、深刻,何 须再置一词!这一类警句,孔子说得最多的还是关于君子小人的,“君 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无不可以让一切怀才不遇者在自比君子时引用,从而 得到一种鄙弃群小、傲世挺立、回肠荡气的快感。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4-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推荐,选拔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起,抬起 举类迩而见义远 提出,举出 (3)举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克,占领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全,整个
-5-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有仁义的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 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 点评:在孔子看来,追求仁德之心,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所以一切 的“士”,一切的“人”都应该自觉地去实现“仁”,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 也在所不惜。孔子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孟子,面对孔子的 “杀身以成仁”,孟子理直气壮地表示要“舍生取义”。
“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不管什 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 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 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 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2019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B精炼: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

2019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B精炼: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后篇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尧舜其犹病诸B.问知C.举直错诸枉D.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项,知,通“智”。

C项,错,通“措”,安排,安置。

D项,乡,通“向”,先前。

知,通“智”。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归附。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实行。

B.出门如见.大宾见:看见。

使民如承.大祭承:承当。

C.在邦无怨.怨:埋怨,责怪。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已:停止。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约束。

知者利.仁利:利用。

项,归:称许、赞许。

B项,见:接见。

D项,约:贫困。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士不可以不弘.毅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项,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B项,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

D项,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乐的生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A.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B.仲尼岂贤于.子乎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D.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项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表范围,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B项,介词,表比较,比;C项,介词,表对象,对。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雍.(yōnɡ) 樊.(Fán)迟 皋.(Gāo) 陶.(yáo) 伊尹.(yǐn) 取譬.(p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问知(“知”,通“智”)(2)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先前)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济⎩⎪⎨⎪⎧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帮助,接济,动词)同舟共济.(过河,渡过,动词)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动词) (2)克⎩⎪⎨⎪⎧克.己复礼为仁(克制,动词)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能够,动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胜,攻破,动词) (3)方⎩⎪⎨⎪⎧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名词)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名词)今齐地方.千里(方圆,名词)且知方.也(儒家的伦理道德,名词) (4)举⎩⎪⎨⎪⎧举.直错诸枉(选拔,动词)举.头望明月(抬起,动词)举.孝廉(推举,动词)西举.巴蜀(攻下,攻占,动词)举.世无双(全,形容词) (5)约⎩⎪⎨⎪⎧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形容词)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置办,动词)约.之以礼(约束,动词)与诸将约.(约定,动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大约,副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的一方。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3)非礼..忽视古义:不合乎礼今义:不礼貌的举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实行)(2)举直.错诸枉.(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3)不仁者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4)尧舜其犹病.诸(名词用作动词,担忧、忧虑)(5)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站得住)(6)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行得通)(7)仁者安.人,知者利.人(形容词作动词,安于,利于)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克己复礼为仁。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1单元 第4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训练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1单元 第4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训练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四课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怃.然(wǔ)孝悌.(dì) 樊.迟(fán)B.饥馑.(jǐn)讪.笑(shàn) 皋陶..(gāo yáo)C.窗牖(yǒu)盗跖.(zhí) 弘.(hónɡ)毅D.曲肱.(ɡōnɡ)谆.谆(zhūn)三省.吾身(xǐnɡ)【解析】悌:tì。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A.举直错诸枉.B.不仁者远.矣C.请事.斯语矣D.所谓立.之斯立【解析】都是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D)A.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资质愚钝,愿照此办理。

)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解析】一言:一个字。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叫“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解析】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A.纵观全文,孔子对“仁”的内涵的阐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克己复礼;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举直错.诸枉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措安排、安置②向先前③智精明(2)一词多义①归⎩⎪⎨⎪⎧ 天下归.仁焉: 秦伯归.女五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臣请完璧归.赵: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②事⎩⎪⎨⎪⎧ 今日之事.何如: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举⎩⎪⎨⎪⎧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类迩而见义远: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答案 ①称许,赞许/出嫁/返回/归还/归聚 ②事情/事故,变故/事业/从事,实行/侍奉,服侍 ③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发动,出动/推荐,选拔/攻克,占领/拿,用/全,都(3)古今异义①樊迟问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体验之旅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问知。

子曰:“知人。

”B.举直错诸枉C.乡也吾见于夫子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解析:A项中“问知”的“知”,通“智”;B项,“错”通“措”;C项“乡”通“向”。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为仁由.己(依靠)B.在家.无怨(古时大夫的家族)C.举直错诸枉.(邪恶的人)D.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全部)解析:D项中的“举”意为“提拔”。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下归仁焉.(句末语气词)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到)D.能使枉者.直(……的人)解析:B项中的“于”意为“给予”。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非礼勿言”中的“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名.之曰褒禅B.六王毕,四海一.C.素善.留侯张良D.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解析:例句中的“言”与A项中的“名”均为名词作动词:“言”,说;“名”,命名。

B项,“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C项,“善”,形容词作动词,对人友好。

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长处,以……为短处。

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雍也》)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子曰:“其.‘恕’乎!” (表推测,大概) B .可谓仁之方.也已 (方法) C .士不可以不弘.毅 (广大,志向远大) D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节约) 解析:D 项中的“约”意为“贫困”。

答案:D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②无求生以.害仁 ⎩⎪⎨⎪⎧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④任重而.道远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①中“以”,介词,表“用来”;②中“以”,连词,表转折;③④中“而”,连词,表并列。

答案:D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C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D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解析:D项为一般句式,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D8.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解析:A项中“恕”,不是宽恕,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推想别人。

答案:A9.“杀身成仁”是什么意思?它对人生有何积极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为信念而勇于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

虽然,其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曳两服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

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

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C.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D.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解析:“舜”“造父”均在句中作主语,据此断句即可。

答案: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骖,驾车时在两边的马;两服,驾车时在中间的两马。

B.寡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C.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D.公,敬辞,尊称男子。

中国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解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解析:A项,“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原文中未体现。

B项,“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同造父一样”与原文不符,原文“造父巧于使马……造父不穷其马力”。

D 项,孔子并未分析颜回的心理原因。

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席位站起来,(命人)催车速行,召见颜回。

(2)不知道先生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的?(3)自古至今,从没有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

参考译文: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

”鲁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

”颜回退回。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

”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席位站起来,(命人)催车速行,召见颜回。

颜回到了,鲁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的?”颜回回答说:“根据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马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地苛求马。

我根据这知道。

”鲁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自古至今,从没有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

”鲁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

不值得去夸奖!”三、语言表达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他人指正,吾必改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百密必有一疏。

所以别人或好意或恶语的指正均是一把刻刀,为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他人之对我抛砖,乃是他日我成才之奠基。

”马云笑谈别人对他的指正、批评甚至诽谤。

正是他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阿里巴巴蒸蒸日上。

答案: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人生的美玉添姿增彩③有过必改,善听人言的品质15.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国学”加以解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