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常见的结构形式

合集下载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1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1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1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自然明白晓畅(简练生动)平淡质朴华美绚丽委婉含蓄沉郁顿挫(深沉凝重)雄奇豪放婉约细腻慷慨悲壮多用口语下列诗歌中的语言风格及特点1.XXX《鹿柴》空山不见人,但XXX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XXX《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语言风格:清新自然。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中。

如XXX,XXX的诗就比较清新。

2.XXX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XXX。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XXX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XXX后檐,XXX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语言风格:平淡质朴特点: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XXX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XXX《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简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炉。

XXX留远客,碧海挂新图。

虽对连山好,贪看XXX。

群仙不愁思,冉冉下蓬壶。

方丈XXX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XXX偏小,XXX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

野桥分子细,沙岸绕微茫。

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

浮查并坐得,仙老暂相将。

语言风格:华美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如“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

”“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XXX《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XXX,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典诗歌语言风格

古典诗歌语言风格

一、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豪放—-轼、辛弃疾婉约—-柳永、夔、清照隽永—-煜、禹锡(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朴素自然—-渊明、脁、灵运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商隐—-委婉含蓄清照—-婉约缠绵陆游——慷慨悲凉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辛弃疾——豪放悲慨杜牧——俊爽明快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二、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界定词语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1)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渊明),王唯,孟浩然。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渊明。

如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商隐(朦胧晦涩),贺(奇丽)。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明快。

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

特点:不绕弯子,毫不遮掩,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语道破,一语破的。

古典诗歌鉴语言风格

古典诗歌鉴语言风格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 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 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 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有 怎样的效果。
(九)绚烂飘逸
• 即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用华丽的辞藻、多样 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 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 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 绿、绚烂多彩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红。”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 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 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 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 那么明丽。
(七)幽默讽刺
• 指诗歌体现的诙谐、风趣、辛辣或讽刺的笔调和趣味。 • 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 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 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 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 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 郊,谁之永号?”公然将当政者比喻成人人唾骂的大老鼠, 形象贴切,入木三分,以简短的文字将人们对当政者重敛 盘剥的怨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诗讽 刺之深、激愤之极在中国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几乎是 空前绝后的。
(三)婉约细腻
• 在婉约词派的词作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往往体现 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 绵,笔触细腻,具有柔婉之美。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 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典诗词常见风格整理(语言风格+题材风格+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典诗词常见风格整理(语言风格+题材风格+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常见风格一、语言风格1.平淡(平实质朴、朴实无华、冲淡自然、多用口语)即语言不着意修饰,不堆砌典故。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此诗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既绘苔之形,又显苔之神,更写出了诗人的人格精神。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鸟鸣涧》)其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2.清新(清新自然、明快、清幽淡雅)即人们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

孟浩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

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诗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月光和音响的变化。

3.典雅、含蓄(含蓄隽永、委婉)含蓄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典雅: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如《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形象生动即运用绘形、绘声、绘色的语言对所写对象进行描摹或刻画。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九、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简介及诗歌语言鉴赏

九、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简介及诗歌语言鉴赏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迟”字,用意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写出了离愁别绪。
(二)诗歌语言鉴赏
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理解关键词句(炼字)。
1.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对“炼字”的判断,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参照。五言诗一般炼第二字、第三字、第五字,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七言诗一般炼第二字、第五字、第七字,如“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古典诗歌语言风格

古典诗歌语言风格

一、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豪放—-轼、辛弃疾婉约—-柳永、夔、清照隽永—-煜、禹锡(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朴素自然—-渊明、脁、灵运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商隐—-委婉含蓄清照—-婉约缠绵陆游——慷慨悲凉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辛弃疾——豪放悲慨杜牧——俊爽明快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二、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界定词语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1)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渊明),王唯,孟浩然。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渊明。

如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商隐(朦胧晦涩),贺(奇丽)。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明快。

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

特点:不绕弯子,毫不遮掩,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语道破,一语破的。

诗风格分类

诗风格分类

诗歌的风格分类是一个广泛的主题,通常基于诗歌的语言、结构、韵律、主题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歌风格分类:
古典诗歌:古典诗歌是指遵循传统形式和结构的诗歌,通常包括使用特定的韵律和节奏。

古典诗歌的例子包括十四行诗、赋、律诗等。

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强调自由的形式和对传统规则的打破。

现代诗歌可能没有明显的韵律和节奏,更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抒情诗:抒情诗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感受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常常包括诗人的个人经历、情感和思考。

叙事诗:叙事诗是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诗歌形式。

叙事诗可以包括古老的史诗,也可以是现代的叙事诗。

抽象诗:抽象诗注重表达情感、想法和印象,通常使用形象的语言和象征手法。

读者可能需要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社会诗:社会诗关注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人类经验,旨在引起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自然诗:自然诗强调对自然界的表达和赞美。

这类诗歌通常描绘自然景观、季节变化和生态系统。

象征主义诗:象征主义诗强调使用象征和隐喻,旨在传达深层次的心灵和情感状态。

现实主义诗:现实主义诗歌注重描绘真实的生活和经验,强调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描绘。

形式主义诗:形式主义诗注重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言的音韵。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诗歌风格分类,实际上,许多诗歌作品可能涵盖多个风格元素。

诗歌是一种非常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文学形式,其风格和主题可以根据诗人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意图而变化。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

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注意“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一、语言内容(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

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

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快简洁—— 像一幅线条简洁的淡墨山水
(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 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 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 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 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课堂示例
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语言有 何特点?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 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 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 之中。 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 的惆怅之情。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常见作家的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委婉含蓄—— 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
(6)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
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
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 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小时不识月,呼 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清新自然—— 像一池雨后出水的芙蓉
(三)、直击“转”句。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 (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 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 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 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示例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 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 "近乡情 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 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 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 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 "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 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 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 承转合。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 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 “善救 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 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 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 ” 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 “收句非 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 载《词概》) ”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 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 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 旨的一把钥匙。
课堂示例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 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 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 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 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1、“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① 。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②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③,归思欲沾巾。 ①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②淑气:和暖的天气。 ③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 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 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
明白晓畅—— 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 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 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 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 厚,理趣盎然。
示例、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
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 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 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 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 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 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 志"更有根基。
2、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 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 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 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 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 说· 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 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一、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 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 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 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 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 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 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1、 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 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 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 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 人情感。
总之,“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可 以概括如下: 1、 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 篇章; 2、 揭示诗歌的主旨。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 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 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 结构形式,常见的有照应、开门见山、层 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等。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 有助于鉴赏。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本诗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今日水犹寒"寓 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高度褒赞了荆轲在国家危 难之时冒险犯难挺身而出和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 而且还隐含了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水犹寒"一 语寄托了多少深沉的感慨啊!确实是"以景愈结情 语"。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 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 生不逢时,沉沦寂寞, 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 可洒的极大苦闷。
--陶渊明《归园田居》
冲淡质朴——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 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明净绚丽—— 像一株静静开放的牡丹
(4)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 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 线索。 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 )、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 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 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直笔明接,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 阐理。 二是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 (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 抱负或诗歌的主旨。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 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 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 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 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 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 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3、 伏笔照应 伏笔照应即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是指 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 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 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 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 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 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 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 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这样 使诗歌结构前呼后应,起承转合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