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二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哲学经典。

其中的第五十二章是其中的一篇精彩篇章,它探讨了人与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对于人生态度和道德准则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和研究这一章节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感悟与体会。

首先,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深刻地指出了人与道的互动关系。

文章开头写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这里的"母"指的就是道,而"子"则指的是人。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人是由道所生,人的存在离不开道的指引与滋养。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与道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追求与道的合一,才能找到生命的力量和方向。

其次,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在文章中,提到:"故不尊其身,而身尊;不爱其家,而家爱;不敬其民,而民敬;以此不亢,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里,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告诉我们,若能不自私且尊重他人,就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护。

这种道德的价值观使人们心生敬畏,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传递出积极向上的能量。

第三,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强调了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文字中写道:"孰能舍爱以求道?"这是一个反问句,意味着人们若要追求道,就必须舍弃一切的私欲与执念。

只有舍去贪婪与欲望,内心才能得到平静与安宁,才能真正获得道的指引。

这深刻地告诉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真善美。

第四,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启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

在研读这一章节时,我也不禁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经所宣扬的思想。

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追求与道的合一。

其次,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需求与感受,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再次,我们要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过好每一天,体验生活的美好与真实。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二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二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二章,还是接着第五十一章来说明,我们怎么可以得到道?那么得到道以后怎么样守道?我们世界上的人把“根本”和“枝末”分不清楚,所以“根本”丢掉了。

大家是完全所谓助浪随波,顺着流就下去了,只追着波浪走。

这样的话,你自己一辈子都倒霉,一辈子遇见不顺心的事情,我们不自己检讨,而我们会认为我的运气不好,我的命不好,我没碰上好人。

事实上怎么样呢?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根本”在什么地方,当你不知道“根本”在什么地方,你怎样把这个东西能够藏起来,知道怎么用,把这两样东西知道的话,我们可以活的长一点至少。

所以,开始就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我们知道,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按照道家,按照儒家来说,跟佛家不同。

佛家我们能够达到某一个程度的话,我们说无生法忍,但是,儒家跟道家都说要生,生生不已。

所以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是无极。

当到有,就是母,母生了,我们都是谁生的?都是母亲生的。

所以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亲呢,就是,道生之,德续之。

一切天地的万物都生于道。

而这个道,是天下万物的开始,万物都由道化生。

所以我们去讲,道生之,德续之,孤行之,事成之。

这样的话,道是天下万物的开始,道本身包括阴阳,包括雌雄,包括有无。

所以老子就说,我们知其雄,要守其雌。

老子兑于阴、柔、负、雌,他认为我们人都应该按照这个做。

当你知道雄是非常进取的,非常的竞争的,这个时候就是说你阳刚,你知道怎么进取,但是你怎么样才能够守住他。

所以老子非常注重与其进取,不停的进取有为,不如你知道怎么做,但不去那么做,而你把它守住。

所以老子非常赞同雌伏,雄雌的“雌”,伏是爬下来。

赞同阴柔。

他说我们天下有始,开始,这样话就是天下的母,你知道天下的母以后,知道万物的始,知道道化生一切。

那么这个道呢,一切都是由他生的,所以道是天下万物之始。

那么道就跟生我们的母亲一样的,我们在母亲得胎里,我们差不多把她身体里的养分全都吸收过来,然后变成我们,我们万物生存在宇宙间,就跟我们在娘胎里一样的。

道德经52章感悟心得分享

道德经52章感悟心得分享

道德经52章感悟心得分享道德经52章感悟心得分享道德经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包含了对于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深度思考。

其中第52章被认为是其中最能代表作者思想的章节之一。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于这一章的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语言解释这一章的开篇语言十分深刻:“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在我看来,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宇宙的本源,使我们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根源都来自于天地之间的母亲。

接下来,第52章讲到“终身不离其母,安而不倾,夷而不扰”。

这里的母,指的是第一句话中的天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源。

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含义呢?我想,它意味着我们应该时刻把自己和宇宙联系在一起,追求自己和宇宙的和谐统一。

第二部分:人生哲学第52章强调了对于宇宙的认识和亲近。

我们应当把自己和宇宙联系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生活在宇宙的膝下,享受它所给与我们的一切。

这一点对于人生哲学也有着很深的指导意义。

人应该追求自己和宇宙的融合,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第三部分:道德伦理道德经对于道德伦理的思考也是很透彻的。

我们应当不断追求自我的完美,首先要建立在对于宇宙的认识和亲近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在的和谐,更好地与外部世界交流和互动。

这也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的。

第四部分:实践指导最后,把52章的思想落到实处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只有真正地践行这些思想,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得更远、更远。

我们应当不断地告诫自己,时刻保持心中的宇宙意识,保持对于真理的卓越追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心愿。

总之,第52章道德经的思想含义涵盖了哲学、伦理方面的深刻思考,它对于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

我们不仅要在心中铭记这些思想,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努力做到和宇宙融为一体,实现将天下视为一家的理想。

这也是我今后的人生信仰和指导方针。

道德经详注第五十二章

道德经详注第五十二章

道德经详注第五十二章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王弼注: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

故天下有始,则可以为天下母矣。

今译:善于开创、起头的道,也善于养育。

所以天下的初始——道,也就可以做生养天下的母亲。

原文: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王弼注:母,本也。

子,末也。

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今译:母是主要的、根本的,子是次要的、非根本的,而不能舍弃主要的、根本的去追逐次要的、非根本的。

备注:(1、三十八章王弼注:“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

”2、淮南子《精神训》:“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

”3、苏辙《老子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方无名,则物之所资始也。

及其有名,则物之所资生也。

故谓之始,又谓之母。

其子则万物也。

圣人体道以周物,譬如以母知其子,了然无不察也。

虽其智能周之,然而未尝以物忘道,故终守其母也。

”)原文:塞其兑,闭其门,王弼注:兑,事欲之所由生。

门,事欲之所由从也。

今译:兑,事物将要由此出现、发生的开口;门,事物将会由这里向前发展。

备注:(淮南子《道应训》:“齐王后死,王欲置后而未定,使群臣议。

薛公欲中王之意,因献十珥而美其一。

旦日因问美珥之所在,因劝王立以为王后。

齐王大说,遂尊重薛公。

故人主之意欲见于外,则为人臣之所制。

故《老子》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原文:终身不勤。

王弼注:无事永逸,故终身不勤也。

今译:不受外物的影响,就没有事务让人劳累,所以安闲众生而不劳顿。

原文: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王弼注:不闭其原,而济其事,故虽终身不救。

今译:不止住来源、解决根本而要处理问题,到死也没有起效。

备注:(苏辙《老子解》:“天下皆具此道,然常患忘道而徇物。

目悦于色,耳悦于声,开其悦之之心,而以其事济之,是以终身而陷溺不能救。

夫圣人之所以终身不勤者,唯塞而闭之,未尝出而徇之也。

道德经: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道德经: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道德经: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本章节,老子认为,事物发展,有个总的根源,只要掌握它,就能认识各种事物。

认识了天下万物;又能,抓住总根源,就可以,照规律办事,避免危险。

老子,还强调,要克服偏见,杂念的干扰,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注解】天地万物本身都该有它的起点,它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总的根源若能知晓,那么认识万物就不会太难。

既然万事万物能认识,又能掌握万物总的根源,办事就会合规律,终身都不会遭遇到危险。

欲望之孔要塞住,杂念之门要闭严。

欲望杂念全排除,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且轻松没挂牵。

杂念之门若是打开了,杂事干扰就会凭空出现。

陷进困扰终生都不得救。

如果察觉到细微的,那叫“明察”,守住柔弱的,那就叫“强健”。

涵蓄之光向外射,返照内在的明,不要给自己招来祸殃,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本章老子,揭露了春秋时期,社会的黑暗、腐败。

当时仓库空虚,田地荒芜,统治阶级,搜刮榨取,过着奢侈的生活。

怪不得老子要痛骂他们是“盗竽(强盗头子)。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非道也哉!【注解】假使我,略有认识的还不够,独自在大道上行走。

惟一担心是什么?最怕邪路来引诱我。

大路朝天虽然平坦,但是人君却偏爱走邪径。

朝政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弄得农田荒芜没人耕。

仓库空虚无储备,而人君仍穿着锦绣服饰。

锋利宝剑随身佩带,饱餐佳肴美而精致。

搜刮占有财富多到数不清,该给这些人取啥名?应该叫他们强盗头子,这是多么的无道啊!老子不断地论述统治者要做到“无为而治”同时又论述到战争给国家,百姓带来的灾害,“战争过后,必是凶年”,这不无看出,老子是厌恶统治者的所作所为。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经典解读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经典解读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经典解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

其中的第五十二章是一篇言简意赅,却又富有哲理的章节。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进行经典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刻意义。

第五十二章的开头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这里“天下”指的是世界,而“有始”则是指天下万物的起源。

道德经认为,世界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起源,它们的诞生离不开一个共同的母亲,就像众多儿女离不开一个母亲一样。

这个“母亲”在道德经中被称为“道”,意指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和本源力量。

接着,第五十二章指出:“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意思是通过了解母亲,我们才能明白她所诞生的事物。

在这里,母亲指的是那个无形的道,而子则是指世界间的一切实在事物。

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在宇宙法则下的运行,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然后,第五十二章进一步指出:“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我们了解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应该始终遵循母亲,也就是道的原则。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牢记母亲的教诲,始终依循道的原则来行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坚定和不变,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第五十二章结束时说道:“无欲无求,无为无不为”。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无私无我。

道德经认为,欲望和追求是人之常情,但只有将欲望和追求放下,不为个人私利而行事,才能真正体会到道的力量。

同时,无所作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做事不贪求功利和个人名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通过对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的经典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道是宇宙的根源和母亲,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间的秘密。

其次,我们应该始终遵循道的原则,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所动摇,保持内心的坚定和不变。

最后,我们应该追求无私无我,不为个人私利而行事,以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的经典解读,不仅仅是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更是对人生道路的启示。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译文注释[原文]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

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⑧。

用其光,复归其明⑨,无遗身殃⑩;是为袭常⑾。

[译文]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如果知道根源,就能理解万物,如果理解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

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

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

使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注释]1、始:本始,此处指“道”。

2、母:根源,此处指“道”。

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4、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

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5、勤:劳作。

6、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7、见小曰明:小,细微。

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8、强:强健,自强不息。

9、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

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10、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11、袭常:袭承常道。

[引语]本章是继四十七章后再次论述哲学上的理解论问题。

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

人们理解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

在理解活动中,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评析]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

在这里,“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理解;本和末等关系的代名词。

张松如认为“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论证明,当作对具体事物理解的方法了。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字词】始:最开始,也可以理解最根本,女旁,母性,天下的始,指的就是老子说的无法言喻的道。

母:根源子:万物,由母派生出来兑:口,人身上的口,七窍,对应各种欲望,五色、五味,乐与饵,言语(贵言),也有解释为说话的口。

口为言所出,门为人所行门:还是口,房屋的口,对应各种事情。

勤:操劳小:细微明:日和月组成,光源,日月发出的叫光殆:危险救:说文解字中是止殃:祸害常:常道【引用译文】天下万物都从“有”开始起源,所以“有”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源头和根本。

既然知道它是一切的根本,那么把它的本质把握了,就可以用来了解种种由它变化出的发展;而对它繁衍出的种种现象、具体的物性充分了解后,反过来又能更深一步地来理解它们源头的精微,这样才能永远都不会失败。

封闭一切外来的诱惑、困扰,专注于内,精心修行,一辈子也不会劳苦。

运用各种感官、工具向外追寻,有心创立大功业,那就不可救药了。

能够明察秋毫、见微知著才能叫做“明”,能够柔弱安忍、韬光养晦才是真正的“强”。

内心深通一切、万象了然于胸中,却能收敛他的智慧之光,不给自己招来祸害,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

【通俗翻译】天下所有的事都是有个根源的,这个根源就是事物运行的规则,知道这个规则了,就能了解各种事物,了解各种事物了,还能遵守规则,一辈子都不会有出事。

想法少一点,事情少一点,一辈子都不操劳,想法多了,事情多了,这辈子就完了,能从细微处感知事物发展,就是很英明,能敢于柔弱,你才是真的强大,看事物的表面还有看到事物的根源,你就不会有灾难,这才是得道高人【解读】这一章分成三层,第一层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这里老子告诉我们两周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一种是先去掌握理论(既得其母),然后去在实践中验证(以知其子),另一种是通过实践(既知其子),然后归纳出理论(复守其母),这就类似于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综合法与分析法,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二章,还是接着第五十一章来说明,我们怎么可以得到道?那么得到道以后怎么样守道?我们世界上的人把“根本”和“枝末”分不清楚,所以“根本”丢掉了。

大家是完全所谓助浪随波,顺着流就下去了,只追着波浪走。

这样的话,你自己一辈子都倒霉,一辈子遇见不顺心的事情,我们不自己检讨,而我们会认为我的运气不好,我的命不好,我没碰上好人。

事实上怎么样呢?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根本”在什么地方,当你不知道“根本”在什么地方,你怎样把这个东西能够藏起来,知道怎么用,把这两样东西知道的话,我们可以活的长一点至少。

所以,开始就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我们知道,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按照道家,按照儒家来说,跟佛家不同。

佛家我们能够达到某一个程度的话,我们说无生法忍,但是,儒家跟道家都说要生,生生不已。

所以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是无极。

当到有,就是母,母生了,我们都是谁生的?都是母亲生的。

所以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亲呢,就是,道生之,德续之。

一切天地的万物都生于道。

而这个道,是天下万物的开始,万物都由道化生。

所以我们去讲,道生之,德续之,孤行之,事成之。

这样的话,道是天下万物的开始,道本身包括阴阳,包括雌雄,包括有无。

所以老子就说,我们知其雄,要守其雌。

老子兑于阴、柔、负、雌,他认为我们人都应该按照这个做。

当你知道雄是非常进取的,非常的竞争的,这个时候就是说你阳刚,你知道怎么进取,但是你怎么样才能够守住他。

所以老子非常注重与其进取,不停的进取有为,不如你知道怎么做,但不去那么做,而你把它守住。

所以老子非常赞同雌伏,雄雌的“雌”,伏是爬下来。

赞同阴柔。

他说我们天下有始,开始,这样话就是天下的母,你知道天下的母以后,知道万物的始,知道道化生一切。

那么这个道呢,一切都是由他生的,所以道是天下万物之始。

那么道就跟生我们的母亲一样的,我们在母亲得胎里,我们差不多把她身体里的养分全都吸收过来,然后变成我们,我们万物生存在宇宙间,就跟我们在娘胎里一样的。

于是把天地间的东西都吸收了,吸收以后这个天地间宇宙万有用一个字代替,就是道。

那么这个道起用的话就是德,道是本体。

它起用是德。

所以整个的道德经就是讲它的本体和起用。

那么当它起用了以后我们就知道,我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东西在基督教里根本就把道生一,上帝生了亚当,然后从亚当那里抽出一条肋条骨来,就一生二。

中国不这样说,中国根本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然后这么生生不已。

我们了解这个以后,知道母才是根本。

所以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我们既然得到了母亲,我们就知道她的孩子了。

那么,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你已经知道了这个子,知道这个知末是什么了。

然后复守其母,还要守他的母亲,这样的话,没身不殆。

一直到你死,身死了,你都不会遇到危险。

我们看底下的注:母,本也,子,没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我们母,根本是根本,子,是末。

一个树,最要紧的你根不好的,你的枝、你的干,你的叶,你的花全都不会好的,所以最要紧的怎么才能根深蒂固,然后自然枝叶非常茂盛,花卉很灿烂,果子非常甜美。

假如说我们只是注意它的枝末,花果,忘记了培植根本,枝末不会好的。

所以我们既得其母,而知道本的本性,于是我们知道这些东西完全由道生出来,道如果假设不生出来,根本没有道。

真如本体,假设它不能起作用,真如本体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讲弹经,所以六祖悟了道以后,六祖说了什么,说了何其自幸,何其自幸,说了很多自幸。

本不生畏,本不动摇,本来清静,都说本性的体,很要紧的最后一句话,何其自幸,能生万法。

这句话非常要紧,假设他不知道能生万法的话,我们怎么知道自幸。

所以真正了解这个的以后,这的道虽然是体,但是它怎么样呢,它是虚空的,它是无形象的,所以老子说:道视之不见,看,看不见。

听之不闻,你听,听不到它。

搏之不得,你抓它,抓不到。

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抓也抓不到,这是什么东西?没法见到它。

它虽然是虚无,但是万物都由它而生,当万物都由它而生的话,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假如我们只知道子,不知道母亲的话,很麻烦,我们怎么样?我们就会知道真空,而不知道妙有。

那么就会偏于什么呢,就是说外道。

断跟常两个外道,你这样的话就归于断面,死了,就死了,没有了,人死如灯灭。

那么人生跟死,在这个一个东西里面,这个真正从哪里来的,他们不知道,于是我们就觉得什么都没有,这个东西一切都空的。

所以佛家刚刚讲,释伽牟尼刚刚讲佛法的时候,他给人谈的一切都是无常、无我,所受皆苦。

那么真的本体是(涅盘寂静00:11:32)。

等到我们把这个知道了以后,他毁小向大,告诉你,虽然一切皆空,但是真空可以生出妙有来。

所以释伽牟尼他说只知道空的如同担板汉。

我们担着一个板子,只看到这一边,这边看不到,所以释伽牟尼管小称只是自私自利的,只是自求了结的,他管他叫担板汉,这个担板汉只看到空,没有看到有。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的话,知道母亲必须知道子,然后你知道这个本体是虚无的,是真空的。

但是这个虚无真空,他在阴阳和合的时候他生出妙有来。

某则的话,我们都是那里来得呢,所以你只知道母亲,你也必须知道儿子。

那么你这样的话,你假如只知道他的儿子,而不知道他的母,这样的话,你是只知道末而不知道本。

你只是看到物质了,你没有看到物质上面的形而上的东西。

所以,你就不能了解道体。

这样的话,我们就像我们一般人一样的,我们把生命本体完全埋在物质的欲望里了。

所以我们是以身来殉物,那么不是把物来为我们用,而我们做成了物的奴隶。

这叫殉物。

我们殉了物而成为物的奴隶,反而把本丢掉了,把道忘掉了。

那么你就把性真完全去掉了。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你知道他的子,你再守他的母。

没身不殆。

知道母又知道子,你怎么样,有体,有用,体跟用全都知道,那么体用都知道了,那么你就知道所有得用不能离开体。

而这个体必须有用才能显出体来。

所以我们常常拿电跟灯来比方,所有的电器这是起用,谁使这些东西起用的,是电。

但是,你这个电看它有没有电是看它起不起用啊。

没有这些电器的话的我们怎么知道有电呢。

但是,因为有这些电器,你才知道真有电,因为这些万法,你才真正知道有本体。

所以由这样话,于是你就知道怎么才能守其母。

这个电又没有,你电器再精良全都没有用处对不对?你怎么好都没用处,那么这样的话,你了解了,我们把这个电器精益求精,可以有很多的很多的电器,可是你要注意,没有电什么都没用啊,同样的我们知道万法,我们现在能够飞上天,能够深入到地里去。

这么些东西,现在世界上的物这么多,将来还更多,这些多从哪里来的?哪里离开的电?同样的万法之所以生,就是因为有道体在,所以我们能够真正体跟用两样都知道,都知道全全的,我们同时知道电,同时我们发明电器,这样体用都两全。

于是动跟静不是两个,动静都不二的,没有两个,因为没有它就没有它,没有它就不能显出它来,所以,我们就知道随缘而不变了,佛家里常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电永远不变的,这个电会说我变了会怎么样,没有。

电永远不变。

但是,它可以随缘,你让它亮、让它冷、让它热、让它发声音。

它全随缘,这个插销在里它的自己不变。

它虽然不变,它随缘,但是随缘,它自己还是不变。

所以这样的了解的话,你把这一东西的了解了,我们现在就是随缘吗?一切随缘,所以张卓秀才的《悟道式》随顺世缘不挂碍,我们能够随顺世间的缘,你就没有挂碍,我们就是不肯随缘,我们才有挂碍,我们强求,我们不应该有的。

强取我们不应该取的。

而且,就是这样我们一生忙忙碌碌不肯随缘,假设我们随顺世缘,什么呢?在禅宗说得很简单,饥来吃饭,困来眠,简单的不得了。

那么你能够随顺世缘的话你没有挂碍。

没有挂碍得失的心的就少了,当你得失的心少了,你没有得,就没有失。

我们之所以,这么多烦恼,为得之,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既患得之,又患失之。

我们就在这患得患失的中间,我们自己惹了非常多的麻烦,惹了非常多的烦恼。

所以你能够知道,我们能够随顺世缘,不著不执,这样你可以终身一辈子不会有危险。

所以这底下说:母,本也,子,末也。

得了本你才知道末。

有了电你才能知道怎么能用插销,怎么能够使灯亮,怎么使扩音机发声音,怎么使电冰箱冷,怎么使电炉热。

所以这个冷、热、动、静,这些东西都出于一个缘,都在这本缘上,所以你知道这个以后,你不要舍本以逐末也。

我们不管电,我们专门修电器,你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我们不知道本性,不知道喜怒哀乐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为什么发出来,然后我们就不停的用六根去追逐六尘,这样是舍本逐末啊。

就非常的危险了。

再一个底下说:塞其兄,闭其门,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

什么叫兑?兑就是说事情我们想要做的欲望,我们从哪儿生出来的。

然后事欲之所由从也,这个事欲,所以由这里跟着这么来的,也是这样来的。

这个“兑”代表什么,这个《易经》里代表兑挂,代表是少女,代表非常的柔润,还代表嘴。

说的更宽一点代表穴,这个穴道的穴,就是有动的,我们人生,脸上是七窍,另外还有两窍在底下,一共是九窍,九个动。

那么这九个动,出毛病都在这个动里头。

所以知道这个以后,这个兑在《易经》里代表喜悦。

代表着一切,事实上,真正的“兑”俗话说就代表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塞其兑,换句话说,头一个少言语,节饮食,先把这个动给它注意到,我们能够这样的话,终身不勤,勤就是说,没有事情,永远安逸,同时你终身不必累,类的意思,劳累。

我们能够沉默自守,闭,就是说把所有向外奔驰的门都守住,我们整天睁开眼睛,眼睛不停地去到外面追逐物色,耳朵不停的要听声音,鼻子要闻香,嘴巴要吃好的。

要不然就的不停的说,身体一定要让它不冷又不热。

然后我们心更是难琢磨它,不停地向外追逐,我们过去怎么样了,现在预备怎么样,将来会怎么样,永远忧虑,永远在这些东西,这样的话,我们非常的累,非常的劳。

这就是勤,勤快的勤虽然好,但是代表累。

所以道根本没有说过话,天也从来没说过话,但是天何言在,没说过什么,但是四至行焉,日月照焉,这四时不停的在动,太阳月亮都在按时候出来,天可没说过一句话。

我们自己不知道啊,“开口神气散”,就专门说嘴的话,道家告诉你不要说话,这个话说出来,你用丹田气说,伤气伤的不得了。

所以说,不但是守口、慎言语、节饮食,我们其他的这个九窍、八窍都得注意,能够把这个六根门头,所以我们称六根门头,跟门一样的能够开开的,我们整天开着门这个气全都散了。

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终,你话说多了,说到后来自己越说越觉得没什么可说了,你不如好好的守着这个终,本体,少说话,多把自己的本心真正能够抓住,所以,塞其兑,不只是指口而说,一切情欲都是从我们的九窍,也可以说九孔,也可以说九穴发出来的,外泄。

假如我们把情欲的穴孔给它塞起来,塞其兑,把这个向外奔逐的,追逐色、声、香、为、成、法的,把这些东西,这个门能够关一关,于是怎么样呢?内心就清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