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发育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为复杂和精密的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信息、协调各种生理功能,并对环境刺激做出响应。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发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成熟后的功能。
一、胚胎期的神经系统发育在胚胎期,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成始于胚胎的中胚层。
胚胎向前发展,形成神经胚,神经胚进一步分化形成神经鱼。
头部的神经鱼最终发展成大脑和脊髓。
大脑分为脑干、小脑和大脑半球。
脑干负责基本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和心跳。
小脑协调肌肉运动。
而大脑半球则负责感知、思维和决策等高级智能活动。
二、婴儿期的神经系统发育在婴儿期,神经系统继续发育并逐渐成熟。
最显著的发展是神经元和突触的形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负责传输信息。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连,形成神经元网络。
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整合,以建立稳定的神经回路。
同时,婴儿期还是大脑皮层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脑皮层是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区域,包括感觉、运动、记忆和语言等。
在婴儿期,大脑皮层的六个层次的神经细胞逐渐发展,并建立起复杂的神经环路。
这个过程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到了青少年时期才基本成熟。
三、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神经系统发育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神经系统的发育进一步完善。
神经元和突触的形成继续增加,神经元网络的连接不断增强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关键任务是神经系统和外界环境的互动。
神经系统通过感知环境刺激、接受学习和经验,并进行适应和调整。
此外,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还涉及到脑功能的重塑和特化。
脑功能区域在这一阶段继续巩固和优化,逐渐形成专门的功能区域,如听觉皮层、运动皮层和语言中枢等。
这种特化有助于提高大脑对特定任务的处理效率。
四、成人期的神经系统成熟到了成人期,神经系统基本上达到了成熟状态。
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基本停止,但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进行调整和改善。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对个体的身体和认知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系统发育及感觉统合

胎儿期
胎儿期大脑继续快速发育,神经元数量不 断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开始形成。
学龄前期至青春期
在这个阶段,大脑的髓鞘化过程逐渐完成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提高,同时 大脑的功能区域逐渐专业化。
新生儿期至幼儿期
在这个阶段,大脑继续快速生长,神经元 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开始出现 突触修剪的过程,去除不必要的连接。
02
感觉统合理论
感觉统合理论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遗传因素
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脑部损伤或脑功能失调可能导致神经 传导通路异常,影响感觉信息的整合 和处理。
环境因素
孕期和婴儿期接触有害物质、缺乏足 够的刺激和关爱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 致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
01
02
03
04
触觉过敏或迟钝
对疼痛、温度、触觉等感觉过 敏或迟钝,表现为不喜欢被触
碰或过度敏感。
前庭感觉失调
平衡感和空间感知能力差,表 现为晕车、晕船、容易摔倒等
。
本体感觉失调
对身体姿势和运动控制不良, 表现为动作不协调、容易摔跤
等。
听觉和视觉失调
对声音和光线的敏感度异常, 表现为对噪音过敏或喜欢强光
感觉统合疗法
03
研究和实践感觉统合疗法的有效性,以帮助那些在感觉处理方
面存在障碍的人。
提高公众对神经系统发育及感觉统合的认识与重视
科普教育
通过媒体、教育机构和社区活动 等途径,向公众普及神经系统发
育和感觉统合的基本知识。
政策倡导
倡导政府和教育机构将神经系统 发育和感觉统合纳入儿童早期教
3岁-6岁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标准

3岁至6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阶段。
以下是一些通常被认为是该年龄段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些标准:
1. 运动能力发展:
- 3岁时,能够独立行走、跑步和跳跃。
- 4岁时,能够熟练地奔跑、上下楼梯和开始学习踢球、接球等基本运动技能。
- 5岁时,能够熟练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做一些较为复杂的运动,如滑板、骑自行车等。
2. 眼手协调发展:
- 3岁时,能够使用简单的握笔和画出基本的图形,如圆圈、直线。
- 4岁时,能够进行剪纸、插积木等手工活动,更有精细的动作控制。
- 5岁时,能够描绘出更复杂的图形、写出简单的字母,进行拼图等。
3. 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
- 3岁时,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
- 4岁时,能够进行基本的对话,使用更多的词汇和句子,
并能够描述一些日常事件。
- 5岁时,能够用更复杂的句子和语言表达思想,理解和使用更多的词汇。
4. 社交和情绪发展:
- 3岁时,开始展现对玩伴的兴趣,主动参与一些社交活动。
- 4岁时,能够与其他孩子合作玩耍,展现懂得分享和互助的行为。
- 5岁时,更有社交技能,能够与其他人建立和维持友好的互动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宝宝的发育速度会有所不同。
以上列举的标准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如果您对宝宝的发育有任何担忧,建议咨询儿科医生或发育专家,以获得专业的评估和建议。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变化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变化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控制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行为。
神经系统在胎儿时期就开始发育,而成年后又会经历许多变化。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变化,以期加深读者对这一主题的了解。
一、胎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从受精卵开始,胎儿的神经系统就开始发育。
在全胚期,胚胎体内的外胚层细胞会发育成为神经板,这是神经系统形成的基础。
此后,神经板会在头部和躯干的两端分化成为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是两个重要的细胞类型。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单元,它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所有的身体行为。
神经胶质细胞则在神经系统中起着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它们与神经元一起构成了神经系统。
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并在分化和迁移的过程中形成神经元网络和神经胶质网。
这些网络和网格构成了复杂的神经系统,使得人体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二、儿童期神经系统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神经系统会经历许多变化。
例如,在儿童早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密度会逐渐增加,这是因为神经元在这个阶段会不断生长和分裂,而神经胶质细胞则负责支持和滋养这些神经元。
此外,在儿童期,神经系统的分化和组织也会经历诸多变化。
例如,儿童的前额叶皮层,这是人体最高级的思维中心之一,会逐渐发育和壮大。
这使得儿童能够执行越来越复杂的任务,例如学习语言和理解抽象概念。
然而,儿童期神经系统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变化需要长时间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果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良或受到创伤,就可能出现学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问题等问题。
三、成年期神经系统的变化当人体成熟成年后,神经系统仍然会经历诸多变化。
例如,在成年早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密度会逐渐下降,这是因为神经元的生长和分裂开始减缓,而老化和死亡的速率却开始加快。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重要生理过程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重要生理过程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信号,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神经系统的发育是从胚胎期开始的,它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细胞、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生成和连接。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重要生理过程。
神经系统发育的过程在胚胎期,神经系统是从神经板发展而来的。
神经板是一层胚胎细胞,它在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并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类型。
随着神经轴的形成,最初的神经元形成了神经管。
神经管随后发展为脑和脊髓,这些器官负责人体的大部分功能,包括呼吸、运动、感受和理解。
在神经系统发育的早期阶段,神经元不是很复杂,它们只是由一个细胞体和一些突触组成。
随着神经元的成长和突触的形成,它们变得更为复杂,从而使神经系统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
此外,神经元的分化和突触的形成也需要大量的信号和化学物质的参与,以确保这个过程顺利进行。
神经系统发育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变化在婴儿出生前后,神经系统经历了大量形态学和生理学上的变化。
在出生前,脑已经发育到足够的程度,它能够控制胎儿的基本生理功能,如心率和呼吸。
出生后,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婴儿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并对其做出反应。
在早期生命中,神经系统发育的过程是非常迅速的。
婴儿的大脑每天都会形成成千上万的新神经元和神经突触。
这个过程持续到儿童时期,然后逐渐放缓直到成年期。
此外,神经系统发育还受到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些疾病和外部刺激可以影响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形成和连接,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重要生理过程神经系统的功能是非常复杂的,它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包括呼吸、运动、观察和思考。
下面将介绍几个最重要的生理过程:1. 感官处理神经系统通过感官器官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并将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感官处理是从眼睛、耳朵和皮肤等感官器官接收信息的开始。
然后,神经系统会将这些信息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脑中的区域进行处理。
神经系统发育认识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神经系统发育认识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组织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协调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
神经系统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胚胎期和婴幼儿期的各个阶段。
本文将从受精卵到婴幼儿期来认识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1. 受精卵阶段在受精卵阶段,被精子和卵子合并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随后开始经历细胞分裂和增殖,逐渐形成一个多细胞胚胎。
在这个阶段,胚胎中已经存在了未来神经系统的前体细胞。
2. 胚胎期在胚胎期,受精卵继续发育成为一个胚胎。
最先形成的是胚胎的外胚层和内胚层。
外胚层随后分化出神经外胚层,它将成为未来的神经系统。
内胚层则形成了胚胎的内部器官。
神经外胚层继续发展,在早期形成了神经板。
随着神经板的形成,神经系统的发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3. 神经管的形成神经板逐渐向内凹陷,形成神经沟。
随着神经沟的深化和融合,神经沟最终形成了神经管。
神经管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它是未来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神经管内部的细胞开始分化成为神经细胞和脊髓。
4. 神经细胞分化随着神经细胞的分化,神经管内部形成了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
最先形成的是脑部,然后是脊髓。
脑部进一步分化成为大脑、小脑和脑干等不同的区域。
这些区域将成为人体各种功能的控制中心。
5. 神经细胞迁移和连接随着神经细胞的分化,它们不断地迁移和连接形成特定的神经回路和连接。
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细胞迁移和轴突导向。
神经细胞通过长长的轴突与其他神经细胞或组织相连,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6. 神经元的成熟和突触形成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元不断成熟并形成突触。
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点,它们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突触的形成和发展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过程。
7. 婴幼儿期在婴幼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在继续。
大脑的皮层细胞继续增加,并与其他神经细胞建立更多的连接。
这个阶段对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涉及到多个阶段和复杂的生理过程。
(课件)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

3.轴突的髓鞘化
• 刚出生的新生儿,许多轴突(神经纤维)还没有髓鞘,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 神经纤维逐渐穿上了这层外衣(相当于“电线绝缘皮”)。在髓鞘还没有完全 形成时,会发生“串电、跑电”现象,这使学前儿童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慢且不 精确。到了6岁左右,儿童大脑半球神经传导通路髓鞘化完成,儿童对刺激的 反应日益迅速准确,条件反射的形成比较稳定。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速度不均衡
• 大脑髓质发育较早,皮层发育较晚,即先皮下,后皮上。 • 新生儿出生时,脊髓和延脑的发育基本成熟,功能基本完善,所以保证了婴幼儿
的呼吸、消化、血液循环和排泄等器官的正常活动。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这 使婴儿肌肉活动不协调。1岁时,小脑发育迅速,此时动作发育较快(学会很多基 本动作)。3岁时,小脑发育基本与成人相同,幼儿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大大增强, 幼儿的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这为3岁儿童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提供了生理基础 。 • 大脑皮层的发育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成熟。出生时沟回较浅,神经元体积小, 轴突短,分支少,对外来刺激不能迅速准确传导和分化,直到8岁时皮层的发育才 接近成人。
(五)脑能量来源单一
• 大脑正常活动所需能量只有糖类才能提供,也就是说,学前儿童要维持脑的正 常活动必须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糖类,即碳水化合物。所以,米、面等主食的 量每天必须供应足量。
汇报完毕
谢谢观看
2.条件反射建立少
• 学前儿童对外界感知相对较少,所以条件反射建立较少,这使学前儿童的知识 较为贫乏,因此对外界实物充满兴趣,表现为好奇、好问、好模仿,有强烈求 知欲,所以学前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积极地科学施教。
3.第一信号系统发育早于第二信号系统
• 6岁之前,儿童语言中枢发育不成熟,左脑没有定型,基本上活在右脑的形象 世界里,用右脑观察和分析事物。所以学前儿童的第一信号系统发育早于第二 信号系统,容易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感兴趣,且注意时间较长。因此,学前 教育教学活动应以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实践性活动为主。
神经系统发育

• 第一节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图式形成 •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织分化 • 第三节 神经连接的形成
第一节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图式形成
• 一、中枢神经系统前-后轴的形成 • 二、脊髓背-腹轴的图式形成
一、中枢神经系统前-后轴的图式形成
• 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 二中枢神经系统前-后轴图式形成机制
• 2 BMP则促进背部神经元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而抑 制腹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图12-6
3 原神经基因促进细胞转化为神经元
• 1 原神经基因抑制其周围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原神 经基因编码bHLH转录因子:即Ngn、Mash、Math 家族因子;其中Ngn在腹侧表达、Mash、Math在背 侧表达图12-6;作用机制如下:
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 1、由外胚层发育而来;外胚层在脊索的诱导下形成神经板;由组织者产生 的BMP抑制因子诱导产生;神经板卷折成神经管;神经管前端发育为前脑、 中脑和后脑;后部神经管发育为脊髓&
• 2、来源于神经胚的3个部分:神经板、神经嵴和外胚层基板&神经板形成 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神经嵴和外胚层基板形成于神经板和外胚层的 交界区域;参与周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节、头部感觉器官等的形成&
• 原神经基因的作用机制:原神经基因通过Notch信 号途径介导侧向抑制相邻细胞中原神经基因;原神 经基因激活Notch的配体Delta;配体与Notch受体结 合;抑制相邻细胞中的原神经基因&图12-7
抑制神经胶 质细胞分化 因子
激活依赖周期 蛋白激酶抑制
激活神经元 分化相关基 因
3 原神经基因促进细胞转化为神经 元
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为原
神 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原神经基因促进细胞转化为神经元
• (1) 原神经基因抑制其周围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原 神经基因编码bHLH转录因子:即Ngn、Mash、 Math家族因子,其中Ngn在腹侧表达、Mash、Math 在背侧表达(图12-6),作用机制如下: • 原神经基因的作用机制:原神经基因通过Notch信 号途径介导侧向抑制相邻细胞中原神经基因,原神 经基因激活Notch的配体(Delta),配体与Notch受体 结合,抑制相邻细胞中的原神经基因。(图12-7)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的发育
• 第一节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图式形成 •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织分化 • 第三节 神经连接的形成
第一节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图式形成
• 一、中枢神经系统前-后轴的形成 • 二、脊髓背-腹轴的图式形成
一、中枢神经系统前-后轴的图式形成
• (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 (二)中枢神经系统前-后轴图式形成机制
1-峡部
3
2
2
5 5 4 4
后部化 因子
22
7 9
6 6
6
6
9
8
(二) 中枢神经系统前后轴图式形成机制
• 3、后脑分节及图式形成的分子机制(图12-4) • 1) 菱脑节分节与命运:后脑由前-后分为8个菱脑 节,是暂时结构,发育后期逐渐消失,部分由后 脑产生的结构仍然保持分节。 • 2) 菱脑节分节的转录因子 • (1) 区域特化因子 • ① 转录因子Krox20在预定3和5菱脑节中最早表达 • ② 转录因子Kreisler在预定5-6中菱脑节表达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织分化
• • • • 一、神经管细胞的增殖 二、神经管细胞的迁移 三、神经上皮的分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分化
一、神经管细胞的增殖
• 1、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 2、神经管细胞的增殖 • 3、神经管细胞的分裂方式与调控因子
1、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 神经细胞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是 高度特化的细胞,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是高等动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类有1000亿 个神经细胞,其中大脑皮层140亿,分为感觉神经 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另一大类细胞,起支持、 保护、营养、修复和形成髓鞘的功能。中枢神经系 统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 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包括雪旺氏细胞和神经 节卫星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比神经元多10-50倍。
(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 1、由外胚层发育而来,外胚层在脊索的诱导下形成神经板,由组 织者产生的BMP抑制因子诱导产生,神经板卷折成神经管,神经 管前端发育为前脑、中脑和后脑,后部神经管发育为脊髓。 • 2、来源于神经胚的3个部分:神经板、神经嵴和外胚层基板。神 经板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神经嵴和外胚层基板形成于 神经板和外胚层的交界区域,参与周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节、头 部感觉器官等)的形成。 • 3、神经管形成的2种方式: • 1) 初级神经管形成:神经板中央凹陷,两侧形成神经褶,神经褶 在中轴背侧及前后封闭形成神经管,大多数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形 成属于此方式。 • 2) 次级神经管形成:神经细胞先形成实心的细胞索,进而中空形 成神经管,鱼类完全属于此,而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尾部神 经管的形成属于此方式。 • 缺陷:无脑、脊髓裂、脑膨出等
图2 神经上皮经细胞的分化 • 2、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 3、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分类
1、神经细胞的分化
• 1) 神经上皮C分化为神经细胞和 神经胶质细胞。当C开始迁移时, 神经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而 神经胶质细胞则具有终身的分裂 能力。 • 2) 在外套层中,神经细胞和神经 胶质细胞无形态差异,为无极成 神经细胞。以后发出2突起,成为 双极成神经细胞;之后双极成神 经细胞朝向管腔的一侧的突起退 化消失,成为单极成神经细胞; 伸向边缘层的1个突起迅速增长, 形成原始轴突,单极成神经细胞 的内侧端又形成短突起,为原始 树突,为多级成神经细胞。
激活
顶板和外胚 层分泌BMP
抑制
抑制 激活 底板和脊索 分泌shh
2) BMP和Shh调节脊髓区域划分
• BMP和Shh调节脊髓背-腹轴不同位置的基因表达, 将脊髓划分为不同的区 • (1) Shh抑制背部特异性基因(Pax6、Pax7、Dbx1、 Dbx2、Msx1和Irx3)的表达,而激活腹部特异性 基因(Nkx2.2 、Nkx6.1 、Nkx6.2和Oligo2)的表达; • (2) BMP则促进背部神经元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而抑制腹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图12-6)
3、神经管细胞的分裂方式与调控因子
• 1) 神经细胞早期,垂直分裂占优势,分裂后产生的 2个子细胞仍然保留在脑室层继续分裂增殖。 • 2) 后期,以水平分裂为主,脑室远端的细胞开始向 外迁移,失去分裂能力,其余的子细胞则停留在脑 室层继续分裂。 • 3) 细胞命运由某些转录因子的不对称分配决定。 Notch-1 与 Numb 分别位于脑室层神经细胞的两极, 当细胞水平裂时,Notch1被分配到需要迁移离去的 子细胞中,Numb则留在继续分裂的子细胞中; • 细胞垂直分裂时,Notch-1与Numb对称分配到2个子 细胞中,Notch1能激活某些基因表达,使细胞停止 分裂。
2、神经管细胞的增殖
• 神经管上皮由假复层上皮(神经上皮)构成,其内外 侧面覆有内外界膜,细胞基底面附着于管腔面,神 经细胞的增殖有一个在神经管底壁内往返迁移的过 程,分为分裂期(M期)和分裂间期(G1、S、G2)(图 10-1)。 • M期:M期细胞体接近管腔(内壁)处,顶部胞质突 起脱离神经管外壁,基底部胞质突起缩短 。 • G1期:M期的细胞体离开管腔向外移动,从细胞体 上伸出突起附着于神经管的内外侧壁。 • S期:当细胞体移至接近神经管外侧壁时为S期。 • G2期:细胞体又从接近神经管外侧壁的位置移向接 近管腔内表面时,为G2期。
图
神 经 上 皮 细 胞 的 分 化
12-11
图
神 经 上 皮 细 胞 的 分 化
二、神经管细胞的迁移
• 1、外套层形成: NC不断分裂增殖,部分细胞迁移至神经上皮的 外周,成为成神经细胞(neuroblast)。之后神经上皮又分化出成神 经胶质细胞(glioblast),也迁移至神经上皮的外周。并在神经上皮 的外周由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一层新细胞层,为 外套层(mantle zone, MZ)或中间层(intermediate zone , IZ)。(图12-9, 12-10) • 2、室管膜层形成:此时原位的神经上皮停止分化,变成1层立方 形或矮柱状细胞,称为室管膜层。 (图12-9,12-10) • 3、边缘层形成:外套层的成神经细胞很快由圆形长出突起,并 伸出外套层外周形成一层新的边缘层。外套层中成神经细胞分化 出成星形胶质细胞和成少突胶质细胞,并有部分细胞进入边缘层。 • 4、外套层中,含有细胞体,染色较深的,为灰质,而含有轴突 和树突的边缘层不容易着色,为白质。 • 5、迁移:NC沿神经胶质C的形成的辐射状突起(为辐射纤维)迁移。 大脑发育中约有1/3的成神经细胞水平迁移到皮层。当细胞迁移 完成时,辐射纤维即缩回。(图12-10,图2)。
3,5菱脑节中表达 5-6菱脑节中表达
奇数菱脑节中表达 偶数菱脑节中表达
(3) 菱脑节的分化 (图12-5)
•
•
•
• •
① Hox基因使菱脑节分化,小鼠的hox基因与果蝇的同源 异形复合体同源。 ② 小鼠共有39个hox基因,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4个 基因簇中,每个基因簇中包括9~11个基因。 ③ hox基因沿胚胎前后轴表达区域、时间和对视黄酸的 敏感度与其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次序呈线性关系:越靠近3’ 端的基因表达区域越靠前,开始表达越早,对视黄酸诱导 越敏感 ④ hox基因第1~4同源组基因在菱脑节相互嵌套特异性 表达,菱脑节1不表达hox基因;hox基因中4~13基因在脊 髓中表达并决定脊髓的前后轴分化。 ⑤ hox基因也参与了体节前后轴的图式形成。
(2)菱脑节的建立(图12-4)
• ① Ephrin信号途径决定菱脑的特化;Ephrin信号 途径受体为Eph家族酪氨酸激酶,其配体为一类膜 结合型配体。其中A类配体通过糖磷脂酰肌醇连 于细胞膜上,B类配体为跨膜蛋白。 • ② ephrin-B2、 ephrin-B3主要在偶数菱脑节中表达; EphA4、 EphB2、 EphB3 主要在奇数菱脑节中表 达,从而建立明确的节间界限。
激活神经元 分化相关基 因 抑制神经胶 质细胞分化 因子
激活依赖周期 蛋白激酶抑制
3) 原神经基因促进细胞转化为神经 元
• (2) 促进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抑制其发育为神经 胶质细胞 • 原神经基因激活neuroD、math2、Ebf3的神经元分化 相关基因,促进其发育为神经元;而抑制BMP和 CNTF胶质细胞分化因子,抑制其发育为神经胶质细 胞。(图12-7) • (3) 调节细胞周期:神经细胞分化时会退出细胞周期, 原神经基因会抑制细胞分裂而促进其分化,可能通 过间接激活依赖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的表达 来实现。(图12-7)
抑 制
组织者产生的 抑制因子 Dikkopf1, FrizB
(二)中枢神经系统前后轴图式形成机制
• 2、峡部组织者形成的分子机制 • 峡部位置和功能:峡部(IsO)位于中、后脑的交界处,峡部组织指 导中后脑的形成。 • 1) 峡部位置确定因子:由转录因子Otx2和Gbx2在神经板期表达确 定 • 2) 转录因子激活:头部中、内胚层信号激活Otx2和Gbx2表达 • 3) Gbx2转录因子调控:后部化因子可能参与Gbx2的调控 • 4) pax2和En的调控:头部中胚层的FGF4因子可能参与了pax2和En 的调控 • 5) pax2和En的表达:随后转录因子Engraild(En)和Pax2在峡部前后 表达; • 6) FGF8的表达在峡部后脑一侧表达:En和Gbx2可诱导FGF8的表达, Otx2则抑制FGF8的表达,所以FGF8只有在峡部后脑一侧表达; • 7) FGF8诱导中脑表达Wnt1:FGF8进而诱导中脑细胞表达Wnt1; • 8) En从峡部向前和向后分别形成浓度梯度,确定中后脑的极性和脑 部的进一步分化; • 9) Wnt1主要促进细胞分裂和维持En的表达。(图12-2,图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