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光学实验题专项练习【含答案】资料讲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如图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蜡烛A的懒〔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选填“竖立〞、“斜立〞〕在白纸上.〔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其目的是.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选填“靠近〞、“远离〞〕玻璃板,像〔选填“变大〞“变小〞“不变〞〕.〔4〕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重趣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o【答案】竖立为了比拟物像的大小关系便于比拟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远离不变玻璃的两个外表同时反射,每个表而成一个像【解析】【分析】〔1〕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那么不管怎样移动后而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便于比拟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析此题.【详解】〔1〕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立放置,如果不竖立,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而的蜡烛是摆在桌而上的,不管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而蜡烛的像完全重合.〔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拟物像的大小关系;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便于比拟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3〕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假设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那么像将远离玻璃板移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等于物体的大小〕.〔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2.小勇同学利用如下图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0〔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而镜,是为了便于.〔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时,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并将其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与蜡烛A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观察到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3 〕在实验中,小弟将蜡烛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了3cm,再次将蜡烛B移到蜡烛A 像的位置,经测量,蜡烛A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化了cm,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大小相等6不变【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而,它们到镜而的距离相等,根据成像的特点分析实验操作的要求:〔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3〕平面镜成像,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详解】〔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同时还可以确定像的位置.〔3〕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远离3cm,蜡烛A的像也向玻璃板远离3cm:因此,再将蜡烛B 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发现蜡烛R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6cm: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此过程像的大小不变.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大小相等〔3〕. 6 〔4〕.不变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实验时应选较—〔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2〕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一〔选填“前面〞或“后而〞〕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3〕当棋子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o〔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像〔5〕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反面,挡住玻璃板后而的光,人眼在玻腐板前—〔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6〕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拟像与物体的: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拟 .〔7〕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画出了A、B、C三点做标记〔如图乙〕,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他应分别测出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答案】薄前而不变虚能大小关系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大小关系A、C【解析】【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反射形成的虚像,应在A的一侧进行观察像实验;〔3〕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4〕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承现在光屏上.〔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6〕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可以比拟像和物的大小关系;通过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可以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7〕为了比拟物距和像距,应找到对应的点进行测量.【详解】〔1〕玻璃板两个面都能成像,当越薄时,两个反射而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所以选薄的玻璃板:〔2〕由于平面镜是反射形成的虚像,故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4〕由于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5〕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而,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仍能看见棋子A的像.〔6〕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当后面的棋子和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拟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可得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结论: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拟像和物体到镜而的距离大小关系.〔7〕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画出了A、B、C三点做标记〔如图乙〕,由图知,A点在蜡烛的左侧边缘,根据成像时像与物对称的特点,A的对应像点在B点,所以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他应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而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4.小明同学根据课本中的“试一试〞,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⑴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的像AB.⑵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像的高度H E 1.02,0 3.04,0 5.0像到小孔的距离5/cm 2.0 4.0 6.0S.010.0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以下图坐标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像:⑶从图像中可以看出h与s的关系为:.【答案】见解析所示见解析所示h与S成正比【解析】⑴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分别做出由A、B两点在透明纸上的像,从而得出AB的像,如下图:小孔B 甲⑵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3)从图象中看出;h随s的变大而变大,且增大的倍数相同,即h与s成正比关系; 因此,此题正确答案是:(1),见解析所示(2).见解析所示(3).h与s成正比【的距离】〔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半透明纸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过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2〕找出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中的对应点,然后连接成平滑的曲线;〔3〕可以看出,当像离小孔越远,像的大小是变大的.5.如图是小红“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小红的实验装置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 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0〔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拟像与物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拟像与物的关系.〔4〕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腐板代替平而镜,虽然成像不如平而镜清楚,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5〕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 .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o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一o〔6〕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那么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像〔填“虚〞或“实〞〕.〔7〕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o〔8〕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以下哪一项操作?〔〕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屡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屡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较黑暗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重合相等垂直相等不能虚不变B【解析】〔1〕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燃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从而便于比拟物像大小.〔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是来测量像到镜的距离和物到镜的距离,从而得出二者的关系.〔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而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实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拟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4〕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比照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楚;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比照度大,成像更清楚.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楚,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5〕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进一步观察A. 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6〕由于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因此移走后面的蜡烛B,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R的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7〕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8〕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防止实验现象的偶然性, 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点睛: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物体和环境的比照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成像越清楚.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⑴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举措是_______________ :⑵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而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石.方向入射,如图丙所示,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填“A〞或"B" 〕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 射到.点〔如图丁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而镜垂直,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答案】A减小水的质量B在【解析】【分析】⑴沸腾前,上层的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遇低温液化,气泡减小.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举措是减少水的质量、加盖或者提升水的初温.⑵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详解】⑴田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所以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A 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⑵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举措是减小水的质量.⑵⑶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而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0方向入射,如图丙所示,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B绕OV向前或向后弯折,观察纸板B上有没有反射光线.⑷任何反射现象都要遵循反射定律,所以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也在同一平面内.7.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用镀膜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电子蜡烛a、b可以发光〕进行实验,如下图:⑴为了便于观察蜡烛的像,以下一些做法可行的是;A.将玻璃板镀膜的一面朝向蜡烛a8.在较暗的实验室让a蜡烛发光C.在较暗的实验室让a、b蜡烛都发光D.用手电筒对着玻璃板照射⑵为了在实验中精确测量物距和像距,小王同学在白纸上标记蜡烛a底端上的一个点〔图中的A点〕,在玻璃板后移动另一只蜡烛b,使之和像完全重合,也在白纸上标记蜡烛b 底端上的一个点,量出两点到玻璃板的距离,那么蜡烛b上符合实验要求的点是⑶当把蜡烛a远离玻璃板,其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不变〞〕o【答案】AB C不变【解析】【分析】【详解】⑴田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因此用一而镀了膜的玻璃板做实验时,镀膜的一面应该 朝向像一侧放置,一面镀膜的玻璃板反射水平比拟强,成像比拟清楚,便于测量物距和像 距,故A 符合题意;在比拟明亮的环境中,有较多干扰人视线的光,在较黑暗的环境中, 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而镜的光最多,反射光最多,进入人眼的光最多,感觉蜡烛的 像最亮,所以最好在比拟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B 符合题意、C 不符合题意;物体成 像要清楚,就必须让物体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像,而不是让平面镜上有足够的光 线,故D 不符合题意:应选AB .⑵⑵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蜡烛b 上符合实验要求的点是C ⑶⑶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大小相等,故当把蜡烛a 远离玻璃板,其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不 变.8.如图甲所示,小丽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 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 和B 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只点燃蜡烛A 〕,在此实⑴如果有5 mm 厚和2 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⑵小滨应在玻璃板 〔填“前而〞或“后面〞〕观察蜡烛A 经玻璃板.射〞或“折射〞〕所成的像;⑶实验中,假设用一张黑纸完全遮住Bf 那么的镜面,将— 镜中观察到烛焰的像:⑷假设向左倾斜玻璃板,如图乙所示,蜡烛A 的像将向 “左〞“右〞 “上〞 “下〞或“不〞〕 【答案】2; 黑暗:前面;反射:能;上.【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仪器选用、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点.【详解】 ⑴[1]]由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 应选用较薄即2mm 厚的玻璃板:⑵这个实验探究要求成像物体尽量亮,而环境尽量暗,这样可以防止环境中的光线对成像 的干扰,从而能观察到更清楚的像,所以应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⑵⑶蜡烛所成的像在玻璃板后,所以为了观察成像的情况,小滨应在玻璃板前:⑷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而此探究中用玻璃析代替平面镜,所以经过玻璃板成像 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⑶⑸平面镜本来就是不透光的,即光射到镜而被反射回来而成像,并不是光透过镜而成 像,所以用黑纸遮住B 侧琉璃而,虽然光不能透过玻璃,但会被反射回来而成像,故能继 续观察到烛焰的像:⑸⑹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当镜而竖直放置时,像和物的连线在 水平方向.而〔填“反〔填“能〞或“不能〞〕继续在 移动.〔填镜面向左倾斜时,像与物体的连线要稍向上偏离水平线才能与镜面垂直,故像将向上移动.9.在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小梦设计了如以下图所示的实验,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两块长方形硬白纸板,F可绕接缝ON转动.〔1〕组装器材时,应将纸板与平面镜之间保持o〔2〕为了显示光路,应使光束射向平而镜.〔3〕请你为小梦设计一个在纸板上记录光的传播径迹的方法:.〔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测得一组数据后,为得到普遍规律,接下来应—,可以得到两角之间的关系是.〔5〕在图乙中,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那么在纸板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答案】垂直贴着E板先使光束贴着E板入射,在E纸板上做出入射光线,保持E板不动,反复折转右半局部F板,直到F板上也出现一条反射光线为止,再做出反射光线屡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同一平而内【解析】【详解】〔1〕口]组装器材时,为了使法线与平面镜垂直,应将纸板与平而镜保持垂直;⑵⑵为了显示光路,应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向平面镜:⑶⑶先使光束贴着E板入射,在纸板上作出入射光线,保持E板不动,反复折转右半局部F板,直到F板上也出现一条反射光线为止,再作出反射光线;〔4〕[4]⑸测出两角后,为得到普遍规律,接下来应屡次实验测量,可得出两角关系,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6][7]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后,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10.在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活动过程:甲乙〔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应选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而镜,是为了方便确定,此时成像的清楚度比日常使用平面镜〔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3〕实验时,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的另一恻,边移动、边观察,使它与A的像重合,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如图乙中处观察〔选填"a"、"b"、"c"或"d"〕,蜡烛B的位置即是的位置.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选填"蜡烛A"或"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如图中的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a"、"b"、"c"或"d"〕;〔4〕在实验中,小军看到蜡烛A有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减小这个影响,以下做法可行的是〔选填序号〕:A.换用较薄的玻璃板B.换用较厚的玻璃板C.调整观察的角度,使像重合〔5〕如图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应是如图丙中的〔填序号〕:〔6〕如图丁所示,假设将玻璃板与水平桌而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填选项字母〕运动:A.水平向右B.水平向左C.竖直向下D.竖直向上〔7〕移动蜡烛A进行屡次实验,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8〕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像和物相距20cmD.假设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缓慢平移,蜡烛的像也跟着向上平移【答案】较暗像的位置差一些a像蜡烛B b A A C得到普遍规律D【解析】【分析】【详解】⑴田在实验时,为了能看到更加清楚的像,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⑵⑵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我们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方便确定像的位置,此时有部分光透过玻璃板射出,因此清楚度要比平面镜差一些:(3)[4]⑸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因此要在蜡烛的同侧观察,透过玻璃板来确定像的位置,因此应该在图乙的.处观察,把B放在像所在的位置,B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⑹⑺要确定像是虚像,可在成像位置,即B处放一个光屏,然后在图中b处观察光屏上是否会成像,如果接收不到,说明是虚像;⑷网成两个不重合的像可能是玻璃板较厚,在玻璃板两个而上都成像,因此要消除此影响,可换用较薄的玻璃板,应选A:(5)⑼平面镜成像时所成的像是等大的,左右对称的,因此A为小军的像:(6)[10]图丁中蜡烛成像关于玻璃板对称,当蜡烛右移靠近玻璃板时,像也靠近玻璃板,因为玻璃板与桌而成45°角,因此它的像原来在桌面正上方,向桌面移动,即竖直向下移动,应选C:(7)[11]移动蜡烛屡次实验是为了得到多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8)[12]A.平面镜成像时所成的像是等大的像,与距离无关,A正确,不符合题意:B.蜡烛与像是关于玻璃板对称的,因此它们的连线是与玻璃板垂直的,B正确,不符合题意;C.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C正确,不符合题意:D.蜡烛的成像位置与蜡烛的位置有关,与玻璃板的位置无关,D错误,符合题意.。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专题05光现象实验(解析版)含答案

专题05 光现象实验(解析版)类型一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方法技巧】考点:(1)验证三线共面。
(2)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3)入射角变化时反射角的变化规律总结、光路可逆性。
技巧:解答时从实验器材的特点入手,通过纸板的翻折验证出三线共面、根据两角的关系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专项训练】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 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ON 折转,ON 垂直于平面镜.(1)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 沿AO 射向平面镜上的O 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 和反射角r ,记录如上表.比较r 和i ,可以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2)纸板EF 右侧没有沿ON 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_.(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 沿BO 射到O 点,光沿图中的OA 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________的.(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答案】(1)等于 (2)同一平面内 (3)可逆 (4) 漫反射【解析】(1)由表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得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纸板EF 右侧没有沿ON 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是因为折转时左右两侧不在同一平面,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4)实验时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是由于纸板表面凹凸不平,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2.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初二物理光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光学试题答案及解析1.月亮在河里倒影的“影”、立竿见影的“影”、雨过天晴后悬挂在天空的“彩虹”,分析它们的成因其原理不同,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和引起的。
【答案】反射;直线传播;色散【解析】月亮在河里倒影的“影”是平面镜成的虚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立竿见影的“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彩虹”的成因是光的色散。
【考点】光现象2.我市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往年难得一见的彩虹重现在雨过天晴的空中,这是光的现象;不同色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 (填“相同”或“不同”)的;雨后彩虹说明太阳光是一种光(填‘复合光”或“单色光”)【答案】色散、不同、复合【解析】当太阳光射入雨后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太阳光经过折射发生色散,从而形成彩虹;不同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但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大,紫光的传播速度最小.雨后彩虹说明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
3.一张白纸上画有一朵红花,拿到暗室用红光照,则纸呈______色;若用蓝光照,则花呈____色。
【答案】红、黑【解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其它色光照在它上面时全部被吸收,只反射与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一张白纸上画有一朵红花,拿到暗室用红光照,则纸呈红色;若用蓝光照,则花呈黑色。
4.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看到钞票上隐藏的标记B.日食的形成C.看到花草上的露珠D.影子的形成【答案】AC【解析】解:A、看到钞票上隐藏的标记,是利用紫外线的化学效应,通过反射产生荧光,故A 正确;B、日食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C、看到花草上的露珠,是由于露水反射光,射人我们眼睛的缘故,故C正确;D、影子的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AC.【考点】光的反射.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点评:此题查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一些规律,请任意写出其中的三条: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答案】当光垂直入射到空气与水或玻璃的分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解析】解:结合表中的数据,归纳总结可得,(1)由表格中的第一列可知,当光垂直入射到空气与水或玻璃的分界面时,不发生折射;(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4)玻璃对光的折射程度比水的强等等.答:当光垂直入射到空气与水或玻璃的分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光的折射规律的能力.6.2011年12月10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观测到了月食的全过程,并欣赏到了一轮美丽的红月亮,一度称为媒体热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学实验题》分类精编(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学实验题》分类精编(含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学实验题》分类精编一、光的反射实验1.(2021·山东周村·二模)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其中 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 ON 折转,ON 垂直于 CD。
(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2)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纸板 ABCD________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 ON 垂直于镜面;(3)当入射光线靠近平面镜时,反射角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4)实验结束后,小明将平面镜平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电筒的光正对着镜子照射,如图丙,从侧面看,白纸更________(选填“亮”或“暗”),原因是白纸发生了________反射。
2.(2021·东县实验中学初三三模)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 A沿 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 B 上可看到光线沿 OF 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光线EO和OF的轨迹,则EO与垂直镜面的直线ON 的夹角i是选填_____.(“入射角”成“反射角”)(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序号∠i ∠r 1 30° 30° 2 45° 45° 3 50° 50° 分析^p 数据可得:反射角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光线 OF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直线ON.(3)以直线 ON 为轴线.把纸板 B 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 B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OF,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4)实验中,从教室各个方向都能观察到粗糙纸板表面反射的光线,这种反射属于_____(选填“镜面反第 2 页,总 17 页射”或“漫反射) 3.(2021·山东青岛·初二期末)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 折转的 E、F两块板组成。
初中物理光学专题训练30题含参考答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光学专题训练30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雨过天晴时,蔬菜塑料大棚的积水窝相当于一个镜,此时为防止阳光灼伤蔬菜,菜农总是及时将积水除掉,这是因为凸透镜对阳光有作用。
2.小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实验前调整烛焰中心、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如图所示 . 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若蜡烛放置在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 若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若蜡烛放置在45cm刻度线处,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根据此规律制成了.3.阳光明媚的春天,白水带桃花盛开,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桃花,是因为太阳光在桃花表面发生的缘故;夏天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太阳光的现象;夏日炎炎,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
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通过调节,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合适的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小芳实验时对此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LED灯、光屏贴上方格纸,请写出改进后其中一个优点:.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当蜡烛距凸透镜30.0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将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动到适当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就将光屏向(远离/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二、单选题6.下面是四位同学所画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A.B.C.D.7.如图所示,将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并在容器底部形成一光斑,这时往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将()A.慢慢向右移动B.慢慢向左移动C.慢慢向水面移动D.仍在原来位置不动8.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的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C.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D.黑字比白纸反射的本领强9.如图所示,在水杯后放置一个小泥娃,透过水杯观察小泥娃,改变小泥娃与水杯的距离,下列关于看到的像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人眼看到的像一定是虚像B.当泥娃靠近水杯时,可能看到泥娃变高又变粗的像C.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可能看到泥娃上下倒立又变短的像D.当泥娃离水杯一定距离时,可能无论人眼在什么位置都看不清泥娃的像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矫正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B.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是液化现象C.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D.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11.如图是常用的插线板,闭合开关,指示灯发光,且插孔可以提供工作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试电笔插入C孔,其氖管会发光B.图中A与火线相连,B与零线相连C.若指示灯损坏不能发光,则插孔不能提供工作电压D.若A、B两孔发生短路,则其它插孔仍可提供工作电压12.如图所示,A在水面上方,B在水面下方,AC、BD垂直于水面,垂足分别是C和D,AB连线与水面相交与E点,若从A处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能够照射到B点,则射出的激光在水面上的入射位置是A.E点B.D点C.D与E之间的某一个点D.C与E之间的某一个点13.2021年5月26日晚,本年度最大满月携月全食“组合出道”。
初中物理光学专题训练30题含答案解析(5篇)

初中物理光学专题训练30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烛焰S点发出三条光线(图中没画出),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到S'点。
①请画出图中三条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及烛焰S点;②烛焰经凸透镜成的像,相对于物是的(选填“放大”“缩小”)。
2.如图所示,是一个自制照相机。
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
纸筒A能在纸筒B中前后移动。
用该照相机观察物体时,应该使物体恰好处于透镜的(选填“两倍焦距之外”“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或“一倍焦距以内”)。
把纸筒B对着明亮的室外,半透明纸上恰能呈现清晰的像。
若想看到更多的景物,应该将照相机(选填“靠近”或“远离”)景物,同时(选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凸透镜和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
3.为什么黑板反光看不清字?答:黑板不太粗糙,射到上面的光接近发生反射,从而射向某一方向的同学的眼睛中,光线较(强或弱),而粉笔字很,射到它上面的光发生反射,进入这一方向的同学的眼睛中的光很(强或弱),所以觉得有些耀眼而看不清字.4.题图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cm,当物距为20cm时,所成的像是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当物距为32cm时,其成像特点可应用于(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5.如图所示,用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模拟视力矫正的情况。
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要想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可以不改变蜡烛和透镜的位置,将光屏向移动;也可以不改变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将蜡烛向移动,还可以不改变器材的位置,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合适的(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片。
二、单选题6.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发散,应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A.平板玻璃B.平面镜C.凹透镜D.凸透镜7.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人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B.能从不同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是由于发生了漫反射C.电视画面色彩多样,都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混合而成的D.科学家们通过天文望远镜拍摄地外星系图片是利用了光的反射8.如题图所示,一束激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当水面下降时()A.入射角变大B.反射角变小C.折射角变小D.折射点A点将向右移9.下面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是()A.影子的形成B.小孔成像C.看不见高墙后在的物体D.闪电后才听到雷声10.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飞船与地面联系利用的是()A.次声波B.紫外线C.红外线D.电磁波11.下列是同学们所画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A.家庭电路的部分连接情况B.杠杆重力的力臂LC.异名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情况D.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12.图中能正确解释用鱼叉很难叉到河里的鱼的光路图是()A.B.C.D.13.“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等,如图,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投影﹣凸透镜成像B.倒影﹣光的折射C.手影﹣平面镜成像D.摄影﹣光的反射14.如图所示是无锡拍客的四幅摄影作品,下列对图中光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图甲中,雪浪山紫色的薰衣草是因为薰衣草吸收了紫光B.图乙中,蠡湖之光帆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C.图丙中,太湖新城高楼的阴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D.图丁中,雨后新吴区万亩良田上空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15.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时,为了使看到的像再大一些,应该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的()A.焦点以内,且在焦点附近B.焦点以外,且在焦点附近C.焦点以内,且远离焦点D.焦点以外,且远离焦点16.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互垂直,则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A.0°B.90°C.45°D.60°17.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草之所以呈绿色是因为草吸收的所有的绿光B.小孔成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C.夏天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实像D.人在岸边看见水里鱼的位置,在鱼实际位置的下方18.下列四幅图的光学现象与日食形成原理相同的是()A.筷子弯折B.雨后彩虹C.日晷计时D.水中倒影19.为保证行车安全,汽车中安装了多个光学仪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车头灯照明利用了凹面镜反射原理B.夜间行驶时车内不开灯是防止车内物品在前挡风玻璃上成像影响安全驾驶C.行车记录仪相当于一台数码相机,其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D.后视镜利用了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和成正立、缩小实像的特点20.如图,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密林中的阳光B.筷子弯折C.水中倒影D.海市蜃楼三、多选题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C.用紫外线拍出的“热谱图”,有助于对疾病做出诊断D.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可以看到用红外线来灭菌22.如图所示,小明利用图甲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6cmB.当u=10cm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C.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在靠近凸透镜的左侧放一眼镜片,缓慢向右移动光屏至光具座端点,光屏上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该眼镜片一定是老花镜D.把蜡烛从距凸透镜40cm处移动到12cm处的过程中,物、像之间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23.(多选题)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往往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是5m。
初中物理中考专题复习《光学实验》(附参考答案)

初中物理中考专题复习《光学实验》(附参考答案)考点一、平面镜成像规律解题关键:等大、等距、垂直、虚像1.例题1: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2)图乙是小强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为 cm,则蜡烛B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cm;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丙所示,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选填“①”或“②”)处。
考点总结:1.平面镜成像规律:对称(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光屏无法承接)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3.寻找蜡烛像的位置,眼睛应位于哪一侧?2.变式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的操作是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考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题关键: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异侧倒立、虚像同侧正立。
初二物理光学实验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二物理光学实验题专项练习一、光的反射定律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点为入射点,ON1.如图1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EOOD;当入射光为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 OF.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时,反射光为反射角入射光线入射角实验序号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初51AO50当光发生反射时,结论是:CO °402 °4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EO °203 20°是探究光的反射规22、如图律的两个步骤1图(1)请你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
反射角入射角实验序号 50°1 50 2 40°40° 3 20°20°2 图“垂直”)__于平面镜。
(填“平行”或“垂直”)(2)实验中,纸板应_ ____;_____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由甲图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由乙图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4重合,说)与“不会”OA(5)如果光线沿BO的顺序射向平面镜,则反射光线____会_____(填“会”或_ ____。
明了______当光发生反射时,_光路是可逆的光线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角 33、如图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第一步:如图3A改变入射把纸张的右3B 度是怎样改变?实验结论是:_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第二步:如图当光发生反射光线,实验结论是:看不到,说明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还能看到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平面镜平面镜4图 3 BA 图所示,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器材进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其中有一个可折4、4如图)写出两条转的光屏,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o o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光学实验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初二物理光学实验题专项练习一、光的反射定律1.如图1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 点为入射点,ON 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 时,反射光为OB ;当入射光为CO 时,反射光为OD ;当入射光为EO 时,反射光为OF .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2、如图2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两个步骤(1) 请你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
(2)实验中,纸板应_“垂直”)__于平面镜。
(填“平行”或“垂直”)(3)由甲图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____; (4)由乙图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___。
(5)如果光线沿BO 的顺序射向平面镜,则反射光线____会_____(填“会”或 “不会”)与OA 重合,说明了______当光发生反射时,_光路是可逆的_ ____。
3、如图3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第一步:如图3A 改变 入射 光线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角度是怎样改变?实验结论是:_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第二步:如图3B 把纸张的右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还能看到 反射 光线,实验结论是: 看不到,说明 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序号入射光线 入射角反射角 1 AO50° 50° 2 CO 40° 40° 3EO20°20°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50° 50 2 40° 40° 320°20°图2图4、如图4所示,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器材进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o ,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20o。
(3)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o 、30o 、45o 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图所示。
经检查,三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
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将反射光线与反射面(或镜面)的夹角作为反射角 。
5、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
⑴请在图5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⑵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如图把折转的光屏沿ON 右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还能看到 反射光线,⑶如果让光线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表明:_当光发生反射时,_光路是可逆的_ 二、平面镜成像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平面镜平面镜图4图540o6、小明利用如图6所示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请你解答以下问题:(1)该实验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是因为 薄透明平板玻璃可以象平面镜一样反射光成像,也可以透过光看见后面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 和B ,是为了观察蜡烛B 是否与蜡烛A 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7.如图7所示,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再取两支等长的蜡烛A 和B 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的刻度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 ,并如图那样观察,当蜡烛B 移到与蜡烛A 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1)由刻度尺读出玻璃板到物(蜡烛A )、玻璃板到像(即到蜡烛B )的距离分别为u 和v ,得到的结果是v = u (选填“>”、“=”或“<”); (2)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屏观察,看不到蜡烛A 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像 . 8、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时(1)李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 ,如图7所示,对蜡烛A 和B 的要求是完全一样,这是为了观察蜡烛B 是否与蜡烛A 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比较像和物大小关系 。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A (填“A”或“B”)这一侧观察。
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放的和桌面没有垂直 。
(3)张红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
请你帮她想个办法看清跳棋的像:用光源将前面的棋子照亮些。
图6图79、小明实验小组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的实验课上,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因为它既可以象平面镜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成像,又可以透光,以便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实验中要用到刻度尺来测量距离,实验完毕后,画出了图8所示的实验图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1)、请你分析,此探究过程中得到平面镜成像的哪些特点: _像与物体等大 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2)、小丽用平面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当人靠近平面镜时,从镜子中观察到的景物的范围将变大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小丽拿一支12cm 长的钢笔立在平面镜前15cm 处,请你帮她判断:她看到钢笔的像高是 cm ,钢笔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cm 。
10、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图9是这位同学做完实验后白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 是他实验时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 .B 是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所在的位置,A1、B1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薄透明平板玻璃可以象平面镜一样反射光成像,也可以透过光看见后面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不能,因为进行了两次实验,一次相等,另一次不相等(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每一个表面成一个像。
(4)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甲,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乙,甲和乙的要求是高度、粗细相同,原因 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
(5)在寻找像的位置时,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它重合,请你猜想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1图8图9(6)小明还发现实验时,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但看不清跳棋的虚像,于是他用灯光将玻璃板两侧都照亮,他能看见跳棋的像吗?不能你的改进方法是用手电筒只照亮前面的跳棋。
11、如图10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图10像与物的大小_相等;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垂直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相等_____.(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B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12、小芳在家中照镜子时,发现镜中的她“远小近大”:于是她猜想: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是否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1)为了验证猜想,她选用薄玻璃板(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和两只相同_的蜡烛及刻度尺来完成实验。
(2)实验中她把蜡烛分别放在镜前的不同位置,发现像与镜后的蜡烛总是_完全重合_的。
(3)她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像实验思考1用薄玻璃而不用平面镜的原因是2用薄玻璃而不能用厚玻璃的原因是3薄玻璃在桌面上应怎样放置?4为什么要用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5什么会用到刻度尺?6平面镜成像特点三、凸透镜成像13.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桌上有A 、B 、C 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 的焦距为10cm ,凸透镜B 的焦距为50cm ,凸透镜C 的焦距未知。
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15所示。
(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放好仪器,调节 、 和 ,使它们中心的高度 ,即都处在透镜的主轴上,叫共轴调节.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小明在做实验时,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光屏上也接收不到烛焰的像,可能的原因是(3)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 凸透镜(选填“A ”或“B ”)。
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 处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的实像。
(选填“放大”或“缩小”)(4)小华将凸透镜C 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 刻线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 到40cm 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 到30cm 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由此可判断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 刻线处时,烛焰的像是放大、 的 像。
(5)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14、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12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图11(3)按如图12所示的方案进行实验和观察,并将观测记录在右表中.①上表中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为,实验序号4中像距为 cm。
②当烛焰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③若在光屏上得到如图12所示的图像,成像在光屏的左上角。
若要通过调整透镜让像在光屏的中央,应向_____________(右下,左上,右上,左下)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