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话文学为新文学之正宗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文学哲学类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文学哲学类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主张的是()A.李大钊B.鲁迅C.陈独秀D.胡适【答案】 D2、-i(后)是()A.舌尖、前、高、不圆唇单韵母B.舌尖、后、高、不圆唇单韵母C.舌面、前、高、圆唇单韵母D.舌尖、前、高、圆唇单韵母【答案】 B3、意大利城市威尼斯于16世纪出现了商业化报纸,历史上称为()A.邸报B.商业新闻C.手抄新闻D.威尼斯新闻【答案】 C4、声韵相拼时,声韵之间()A.必须停顿B.有时可以停顿C.不能停顿D.停顿不停顿要根据具体音节而定【答案】 C5、普通话音节最多可以有()A.三个音素B.四个音素C.五个音素D.六个音素【答案】 B6、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答案】 A7、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A.未名社B.创造社C.文学研究会D.新月社【答案】 C8、《七月》刊物的主编是()A.艾青B.胡风C.田间D.阿垅【答案】 B9、鸳鸯蝴蝶派文学盛行的时间是()A.辛亥革命前B.辛亥革命后C.“五四”以后D.20世纪20~30年代【答案】 B10、“七星诗社”诗歌是哪国的人文主义文学?()A.英国B.意大利C.西班牙D.法国【答案】 D11、在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中,可列为生态脆弱区的有()。
A.沙尘暴源区B.石漠化地区C.热带雨林区D.山地平原交界带的山麓【答案】 A12、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最近状态的()A.原始驱动力B.记录和表达C.诱因D.决定因素【答案】 B13、某河流控制断面的上游河段有甲、乙两个污染源,设计流量下控制断面的增量浓度可由甲、乙两个源的排放负荷与断面浓度线性响应关系简单线性叠加得到,其前提条件有()。
A.排污水量与河流设计流量相比可忽略B.污染物符合一级降解规律C.污染物符合二级降解规律D.污染物为难降解化学物质【答案】 A14、()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东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秋在线作业1答案_73312

(单选题)1: 创作讽刺喜剧《一只马蜂》、《压迫》的剧作家是( )
A: 丁西林
B: 李健吾
C: 陈白尘
D: 田汉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在现代小说家中,为农民写作,写农民,作品具有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的作家是( )
A: 周立波
B: 丁玲
C: 孙犁
D: 赵树理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3: 穆旦是哪个诗派的成员( )
A: 七月诗派
B: 九叶诗派
C: 现代诗派
D: 中国诗歌会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4: 《慕尼黑》一诗采用的艺术手法是( )
A: 比喻
B: 拟人
C: 象征
D: 对比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5: 在中国文学史上,把议论性散文发展为具有文学性杂文的是 (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鲁迅
D: 瞿秋白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6: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
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这一人生感悟出之于( )
A: 《棋王》中的"我"
B: 《棋王》中的画家
C: 《棋王》中的脚卵
D: 《棋王》中的专区文教书记
正确答案: A。
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

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罗志田内容提要 20世纪20年代初,文学研究会在上海的一些人曾有力地呼应了胡适提倡最力的整理国故,但双方在具体观念上又颇有歧异,这些歧异多与“白话”相关。
文学研究会的严既澄指责胡适有“用白话的标准去估量旧韵文”的倾向,双方就此展开了论争,其核心议题即“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流”。
当白话文出现走向欧化的趋势而致时人抱怨看不懂时,文学研究会的同人多认为应该是读者转换思想以适应欧化的文风,也有人主张白话文同时向“欧化”和文言开放,而胡适明确表示不同意,认为只须向大众方向努力。
关键词 白话文 文学史研究 胡适 文学研究会 整理国故20世纪20年代前期中国学界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整理国故呈风靡全国的趋势。
张彭春在1923年发现,“中国所谓‘学’的都偏于史,所谓‘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现在公认的学问家如同梁、胡,也是对于古书专作整理的工夫。
”①按梁启超固久负盛名,胡适成为“公认的学问家”不过是最近之事,那几年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不少具体观念都相当不同,而竟能从不同角度出发皆提倡研究国学,当然使国学的吸引力大增。
张氏本人就曾①张彭春:《日程草案》(即日记),1923年8月12日。
原件藏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本文使用的是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的微缩胶卷。
想尝试一下国学研究,他知道自己“古书的底子太浅了”,但仍希望“可以给将来的学生做一个试验,看看一个没读过古书的人能否作国学的研究”。
①今日的专家或会以为让没怎么读过古书的人来作国学的研究不免想像力太丰富了一点,但这恰提示了国学的吸引力,印证了时人对研究国学之必要性或正当性的认可。
胡适自己在1923年也说,“这四五年来,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询问‘治国学有何门径’的信”②。
这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胡适提到的追随摹仿而欲治“国学”者乃是“青年”,这在反传统情绪甚强的新文化运动之后应是相当特别的现象。
胡适《尝试集》:白话新诗的实地试验

胡适《尝试集》:白话新诗的实地试验胡适提倡新文学有两个重要主张:第一,白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
第二,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
胡适留美时与任叔永、梅光迪等人的辩驳关注的是第二个问题。
《尝试集》的创作只有一个目的:通过白话韵文的实地试验,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
胡适复张厚载的中写道:“《尝试集》之作,欲实地试验白话是否可以作诗,及白话入诗有如何效果,此外并无他种奢望。
”胡适回忆《尝试集》的创作情形:“做五言诗,七言诗,做严格的词,做极不整齐的长短句;做有韵诗,做无韵诗,做种种音节上的试验——要看白话是不是可以做好诗,要看白话诗是不是比文言诗要更好一点。
”《尝试集》作为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遭受了太多的批评,比如胡先骕认为它是“必死必朽之作”;朱湘认为它“内容粗浅,艺术幼稚”;成仿吾说“《尝试集》中没有一首是诗”;劭洵美说“‘胡适之体’的诗,虽然照他自己所说,是有体的,但没有的乃是‘诗’”;胡怀琛以二十余年写古诗的经验,为《尝试集》改诗,认为《江上》、《中秋》、《寒江》、《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等从古体诗歌中脱出来的诗是好诗,让胡适自己觉得莫名其妙。
胡适自己认为,《关不住了》是“新诗”成立的新纪元,《应该》是创体,《威权》、《乐观》、《上山》、《周岁》、《一颗遭劫的星》等都是“极自由”“极自然”的新诗;而朱湘以第二代白话新诗的开拓者把“内容肤浅,艺术幼稚”八个字加之《尝试集》,独把《老鸦》推为《尝试集》的第一首诗(P362)。
对白话新诗的态度不同,对白话新诗创作的体验不同,对《尝试集》的评价自然不一样。
这里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白话新诗有自己的诗学规范吗?笔者以为,在白话新诗的开创阶段,这个诗学规范不可能形成。
一白话新诗的音节:自然胡适在《谈新诗》的第四节中专门谈新诗的音节,写道:诗的音节全靠两个重要分子:一是语气的自然节奏,二是每句内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谐,至于句末的韵脚,句中的平仄,都是不重要的事。
语气自然,用字和谐,就是句末无韵也不要紧。
_汉语新文学_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汉语文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积累,其中新文学的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建构、开拓与发展,亦以其不断扩大的规模与日益充实的内蕴,成为文学研究学术格局中颇为活跃及颇具潜力的学科。
不过这一学科从概念而言尚缺少有力的学术整合:明明都是以区别于传统文言作品的汉语各体新文学写作为内涵,却被习惯性地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不同领域,各自凸显的乃是某种时代属性或空域属性,汉语新文学整体遭到了人为的切割且被切割得有些纷乱、错杂。
“汉语新文学”的概念整合不仅能够在相关学科的设置上克服上述纷乱、错杂并奏繁就简之效,而且有利于相关学术领域学术规范性的建设。
汉语新文学研究者即使面对一些并不科学并不规范的学科概念也常常习惯于保持默认姿态,轻易放弃了汉语新文学名实关系的思索与论辩,其结果往往导致学科的纷乱与学术的失范;缺少明确、稳定和科学的学术内涵和外延的支撑,相应学科的学术规范性便会受到频繁的干扰。
根据学术范畴的一般原理,学术活动乃由“构成性规则”和“范导性规则”所规范,而“构成性规则”是基础,也是核心。
[1](P76)汉语新文学研究领域被长期分割成上述明显缺乏学术整合且相互之间夹缠含混的学科板块,正是其“构成性规则”相对紊乱的体现;而其“构成性规则”的紊乱直接导致“范导性规则”的薄弱,学科的规范性建设因而显得任重道远。
以白话文为主体语言写作的现代文学,从其诞生之时就被先驱者命名为“新文学”,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新文学“名学”传统的恢复。
新文学的命名体现着先驱者对所倡导和建设的文学性质、形态,特别是其所必然体现的新的文学传统的深刻认知与准确把握,从而构成了汉语新文学概念坚实的学术基础。
这一学术基础中的语言因素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卓越的凸现,虽然它在后来的“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朱寿桐作者简介朱寿桐,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广州,510632);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
中国现代文学作业评讲

《中国现代文学》作业评讲一、单项选择题1 .在《新青年》、《新潮》上发表小说的除鲁迅外,还有()A.沈尹默B.刘半农C.杨振声D.冰心2 .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的是()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李大钊3 .凌叔华的小说集《花之寺》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主要属于()A.知识女性B.高门巨族的少妇C.时代女性D.叛逆女性4 .茅盾描写从“五四”到“五卅”一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长篇小说是()A.《蚀》B.《虹》C.《路》D.《霜叶红似二月花》5 .冯至所属的新文学社团是()A.弥洒社B.莽原社C.未名社D.沉钟社6 .鸳鸯蝴蝶派的主流从题材、内容上来说是()A.言情小说B.黑幕小说C.武侠小说D.侦探小说7 .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戏剧团体是()A.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B.南国社C.民众戏剧社D.上海戏剧协社8 . 丁玲对知识女性性爱的矛盾心理进行大胆、细腻描写的作品是()A.《在医院中》B.《水》C.《莎菲女士的日记》D.《夜》9 .《蚀》三部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A.五卅运动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大革命前后D.大革命失败后10 .叶圣陶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A.冷隽平实B.明丽典雅C.感伤悲哀D.古朴晦涩11 .中篇小说《二月》的作者是()A.蒋光慈B.殷夫C.胡也频D.柔石12 .王统照的小说《沉思》属于()A.乡土小说B.问题小说C.抒情小说D.心理分析小说13 .《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A.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B.虎妞与祥子的感情纠葛C.虎妞、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D.祥子与刘四、虎妞的矛盾冲突14 .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属于()A.寓言体小说B.写实小说C.社会剖析小说口.心理分析小说15 .巴金的《雪》描写的题材是()A.工人生活B.家庭生活C.社会革命D.女性生活16 .台静农在五四时期参加的文学社团是()A.文学研究会B.语丝社C.未名社D.莽原社17 .一直称自己是“乡下人”的作家是()A.王统照B.赵树理C.沈从文D.柳青18 .长篇小说《风萧萧》的情节特点是()A.英雄传奇B.爱情传奇C.间谍传奇D.爱情传奇与间谍传奇19 .穆旦《诗八首》抒写的是A.爱情B.自我C.爱情与自我D.爱国之情20 .下列作品中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是()A.《高干大》B.《李家庄的变迁》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种谷记》21 .下列表现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是()A.《在医院中》B.《白毛女》C.《倾城之恋》D.《终身大身》22 .下列属于李健吾剧作的是()A.《这不过是春天》、《心防》B.《芳草天涯》、《梁允达》C.《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D.《芳草天涯》、《心防》23 .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点是()A.乡土情与民族性B.哲理性与爱国主义C.恋土情结与爱国主义D.本土性、本族性与人性的哲理思考24 .沈从文小说创造了多种文体形态,下列不属于沈从文小说文体形态的是()A.写实故事B.浪漫传奇。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文学哲学类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文学哲学类通关试题库(有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某厂现有工程SO2排放量为300t/a。
扩建工程SO2产生量为200t/a,脱硫效率75%,“以新带老”削减量为75t/a。
扩建工程完成后全厂SO2排放量为()。
A.50t/aB.125t/aC.275t/aD.350t/a【答案】 C2、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答案】 B3、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主张的是()A.李大钊B.鲁迅C.陈独秀D.胡适【答案】 D4、冯友兰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大师(),专攻西方哲学。
A.约翰·杜威B.尼采C.泰戈尔D.罗素【答案】 A5、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答案】 C6、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地点是()A.北京B.上海C.南京D.广州【答案】 A7、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品《玉梨魂》的作者是()B.徐枕亚C.周瘦鹃D.李涵秋【答案】 B8、“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
”这句话是谁提出来的()A.莱布尼茨B.霍布斯C.休谟D.笛卡儿【答案】 C9、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答案】 C10、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歌派别是()A.茶陵诗派B.前七子C.台阁体【答案】 A11、在模拟电视系统中,电视屏幕每秒显示25帧的电视信号,每帧()。
A.620行B.623行C.625行D.627行【答案】 C12、提倡和多发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文章的新文学社团是()A.浅草社B.新月社C.莽原社D.创造社【答案】 C13、苦吟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论现代白话文学的确立——以胡适的白话文学主张为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现代白话文学的确立——以胡适的白话文学主张为中心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2.5.1论现代白话文学的确立——以胡适的白话文学主张为中一C袁红涛摘要胡适的白话文学主张是对现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或重估的基本资源。
本文以胡适的文学活动和著述为中心,从近代以来语言、文学变革运动、价值观念的转变与倡导者的主观意识等方面相结合的整体视野考察“白话”上升为现代文学语言的过程,期望有助于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认识。
,正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追溯了白话上升的时代背暴。
慨与社会结构的调整相关(国语运动是集中体现),也有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因。
近代语言改革运动首先着眼于教育普及、开启民智的需要。
随着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身份的凸现,提出了语言统一的要求。
国语运动成为语言改革运动的主流,它以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现代共同语为目标。
国语运动的深入逐渐对文言文的地位提出了挑战,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白话文成为现代共同语的选择。
同时,在文学领域内,白话文体的繁荣,促进了作家语言意识的自觉和创作的时代感增强。
整体上,白话文学与以文言为取向的雅文学观念是无法谐调的。
本文从上述两个方面追述白话上升的背景,也是表达这样~种认识,即笼统地将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是不恰切的。
它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语言观念有一个产生的过程。
国语是现代语言概念。
在没有建立“现代共同语”的要求和意识的时候,自然不会考虑到以白话作为共同语。
同样,作家语言意识的自觉、作家认识到语言是文学创作的要素,也有一个过程。
因此直接批评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局限或者直接以现代语言概念从晚清“白话文运动”中寻找现代性因素的做法都是缺乏历史感的表现y第二部分以胡适为中心,侧重于从逻辑层面对其倡导白话文学的主张和活动加以梳理,对文学革命的进程加以辨析。
{不同于此前的改革者在雅俗、古今之间徘徊犹豫,胡适对语言、文学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几乎不受既有价值观念的影响,而是十分坚定地立足于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白话文学为新文学之正宗摘要:白话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多次文学改革提倡和推崇的结果,对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促使中国文学由官方的文言文学向大众的普通白话文学转变,对中国文学的普及和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有重大作用;是自孔子打破官方教育垄断以来的一次对受教育范围限制的打破,促进了中华民族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白话文学革命之缘起13——16世纪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给欧洲带来一段艺术与科学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晚清到民国初年这一段时期在中国的也发生了一场在思想和文化史上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变革运动会晚清至五四这一段历史进程,其实也可被描述为书面语言的一段变迁史。
在其间,文言、白话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形式形成了复杂交错的关系。
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高雅”的文言文不可避免地由中心趋向于边缘,千百年来被视作“低俗”的白话文则取而代之,由边缘进入了社会文化的中心,成为了社会通用的书面语,一种新型的具有现代意味的文学语言也藉此而产生。
诚然,语言的变革并非两种话语模式之间的简单转移、置换,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演变过程。
分别兴起于晚清、五四的两场白话文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无疑具备了某种标志性的意义“白话”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
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社会上普遍应用。
今天一提及“白话文”这一概念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辈们的努力而不是之前或之后的白话文。
其实白话文并不是“五四”时期创造出来的早已有之,在“五四”以前一千多年历史中就有不少禅门语录、理学语录、信札传奇、诗词曲调、白话小说等白话文学作品。
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有意识的提倡白话,兴起称为“新文体”的“通俗文言文”。
例如,黄遵宪引俗话入诗,反对崇古,他在1868年写的新诗,是文体解放的开路先锋:“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惊为古烂斑!”裘廷梁说中国虽然有文学而没有成为“智国”,民众识字却不是“智民”,就是因为“文言为害”,因而主张“白话是维新之本”。
黄遵宪倡导语言与文字合一的“诗界革命”。
维新巨子梁启超,用他那特有的打破了一切“义法”“家法”,条理分明却又富于刺激性的通俗浅显辞句,开创了一代“新文体”风格的散文,确立了可以不守有清一代桐城派古文枷锁的事实。
陈荣衮是提倡报纸改用白话的第一人。
王照制订字母,拼写“北人俗话”,不拼写文言。
这时候,白话书报在各地涌现,日见兴盛,其中白话报纸有10多种,白话教科书有50多种,白话小说有1500多种。
可是,直到辛亥革命之前,还没有人自觉地去实现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个重大的变革。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接连出现了几件可以决定文体改革方向的大事: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二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三是粉碎了袁世凯的称帝梦想(1905),《新青年》发出提倡科学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号召。
思想的解放带来文体的解放,觉醒了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民主主义的浪潮,为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
但是无论是这些维新人士提倡“白话”也好,还是后来的革命党人出于革命需要,办白话报刊,用白话写普及革命读物也好,他们所从事的白话文学革新努力,都有着两个方面缺陷:一是对文言文为主体的旧文学始终不敢正面冲击,主张渐进改良;二是由这些人中对“千古之至美”古文难以割舍的留恋中,可以看出胡适所指的“我们”和“他们”的区别,即高贵的“我们”与贩夫走卒引浆卖车等大众使用语言的区别。
胡适在白话文学运动中的作用意大意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先行者是但丁。
但丁,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和意大利文学的奠基人,不仅以《神曲》奠定了他文坛巨人的地位,而且在理论上大力倡导俗语,号召人们抛弃僵化的、与日常生活脱节的拉丁文,要求在俗语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意大利语。
他的《论俗语》和《飨宴篇》,有力地论证了俗语的作用和地位,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乃至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的语言现实与文艺复兴前夕意大利的情形极为相似,远在美国的胡适,以极为睿智的思维和敏感的眼光,意识到了二者间的相通处和暗合点,形成自己的白话语言观。
他决心在中国成就但丁一样的伟业,在中国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现代白话文运动,迎来中国的文艺复兴。
今日看来,现代白话文运动,虽是时代的感召,但胡适的个人作用也不容小觑。
正如萨丕尔所说:“文学史上进行思考,行动,梦想和反叛总是具体的个人,个体的行为在文学变革中的作用常常成为一个显现的历史创举。
”19胡适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完备的知识结构,独特的自身经历和敏感思变的先天素质等综合因素,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1915年,24岁留美学生胡适于这年的暑假开始,就中国的文字改良问题,在与旅美的中国同学任鸿隽、梅光迪、杨杏佛等辩论之中,得出了“文言是半死的文字”结论,进而提出要以白话为正宗的“文学革命”主张。
胡适认为:“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白话并不鄙俗,俗儒乃谓之俗耳;凡文言之所长,白话皆有之;白话乃是文言之进化;白话可以产生第一流文学;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又听得懂。
”他还发现一部中国文学史,便是一部中国文学工具变迁的历史,也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
胡适提出白话不仅可以作文,也可以作诗,并且以自古成功在尝试的勇气,作了第一批白话新诗。
1917年1月,经过两年多时间与朋友的诘难辩驳后,坚定要作白话文学革命掌旗健儿的胡适,把自己的“文学革命八条件”主张,改用《文学改良刍议》为题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以历史进化的眼光,视“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胡适的主张得到老革命家陈独秀高调呼应。
在紧接着的第2卷6号上,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公开宣称不怕冒与全国学究为敌的危险,高悬文学革命大旗,为胡适声援。
革命军大旗上要大书特书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社会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由此,胡适的白话文学正宗论主张因《新青年》的鼓吹宣传而弘扬中国,并在成长中为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发挥了巨大的功能效用。
鲁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文中说过一段话,“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
但当一九一五年九月中在上海开始出版的时候,却全部是文言的。
苏曼殊的创作小说,陈暇和刘半农的翻译小说,都是文言,到第二年,胡适的‘改良文学刍议’发表了,作品也只有胡适的诗文和小说是白话。
后来白话作者逐渐多了起来……”我们由这段话不难看出胡适在新文学革命前期的作用。
白话文学革命,为以创造新文化为己任社会革新者找到了一个新载体。
(台湾的李敖先生曾经评论道:“七年一月,《新青年》以新面目出版了,六个教授轮流编辑,想开始为中国奠定‘非政治的学术基础’,培养一个思想自由的批评风气。
那一两年间,他们最大的成绩当然是胡适领导下的文学革命。
这个革命在建设方面的成绩,第一在救活了当时瘫痪的国语运动,因为没有文学的国语就不会有真正的国语;第二把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变成了正宗的‘白话文学’,正名为‘国语文学’;第三产生了新的白话文学作品;第四介绍了欧美的新文学,给国语的欧化做了起点。
”)白话文学的全面兴起白话文学革命当然不仅是形式和体裁的变化,它对文学内容的自由表达和精神解放提供了优良的平台,新思想和新精神随之而来。
此后的历史正如新文化史论者常常写到的场景:新文学大军在陈独秀、胡适两位的引导下,如狂飙突进,席卷旧文学的营垒。
陈独秀、钱玄同直指“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胡适进一步提出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字方案;周作人很快宣传起反载道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理论;他还用清新的“小品散文”作品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旧迷信;鲁迅明白,在传统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
在轻视的眼光下,自从十八世纪末的《红楼梦》以后,实在没有产生什么较伟大的作品。
“小说家的侵入文坛,仅是开始‘文学革命’运动,即一九一七年以来的事。
”他所贡献出《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深刻尖锐的小说,揭露封建旧伦理的“吃人”历史,痛切鞭挞消极贫弱的国民性,开创了新文学中白话小说的先河。
白话新诗创作继胡适开风气的《尝试集》后,俞平伯用实践“民众化的诗”态度写出《冬夜》;康白情用“散文的语风,剪裁时代的东西”,表现个人的冲动,自由吐出心里的《草儿》;汪静之大胆袒露一个追求个性解放青年的《惠的风》;郭沫若用《女神》,把白话新诗的创作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白话新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几大领域,全面开拓,以其创作实绩巩固了文学革命的前进阵地。
新文化也因为白话新文学取得的累累硕果,为国人展现了毋庸置疑的前景。
尤其是革新后的白话文学作品,以其承载的厚重深刻的文学内容,成为抨击旧伦理、旧道德,倡导民主科学、价值启蒙、思想解放的新文化的极重要的载体,负载着新思想、新文化走向社会,唤起平民大众心声。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促成白话报刊进一步流行大众社会。
有人不完全统计,在1919年之内,全国就出版了400多种白话报刊。
著名的有《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建设》、《解放与改造》等。
报纸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如日报的附张原先大多刊载戏子妓女的新闻,其后逐渐改登白话的时论、译著、小说、新诗了。
原先被认为持重的《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大型文学杂志,在一些著名的新文化刊物带动下,也逐渐采用白话发表文学作品。
甚至军阀政客办的报纸,为应时顺势也不得不找几个青年学生办一个白话副刊。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国民小学的国文使用白话语文教材。
在白话文传播几成“一日千里”大势之下,白话也开始改称为国语,一个为社会各阶层共有的真正的新的语体文化时代,来到了中国。
个人认为白话文学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学的正宗,处于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泰山北斗;主要是因为白话文学运动处于中国新旧交替的社会历史大变革,其白话文学自身具有许多相对于文言文学的时代特点;它的兴起代表了社会各界群众对文学改良的迫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