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羁旅思乡诗专练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①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①这首诗作于金陵。
①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表现出自己离家已久,对家人的思念。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3.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
B.“独鸟背人飞”暗喻着诗人的孤苦,蕴含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C.从全诗来看,诗人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展开景物的描写。
D.诗人在前三联中的景物描写,已将乡情旅思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
诗人捕捉“捣寒衣”的砧声入诗,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发了他满怀的悲愁痛苦。
4.首联用什么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羁旅思乡诗专练

2020 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羁旅思乡诗专练知识回顾:综合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9 分)临江仙·暮春赵长卿[注]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词人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
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浪,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
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2、词尾词人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6 分)答案:1、C解析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
2、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
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
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 分)如梦令①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坐党籍屡遭贬谪的晚年。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开首两句从总体上写出了词人夜宿驿舍的气氛和感受。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在长安。
1.本诗的题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风格是()A.清新淡远B.豪放飘逸C.含蓄蕴藉D.朦胧隐晦3.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颈联的写作手法。
甲鹧鸪天王寂【金】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乙思吴江歌张翰【晋】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
① 机:机灵。
4.对甲乙两首诗歌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都不是近体诗B.两首都是近体诗C.只有一首是近体诗D.两首都是古体诗5.以下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篇“晓云”二句运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晓云散尽、宿雨来时山间之朝暮变化。
B.甲篇写沙鸥见人不惊,说明作者已无人世机巧之心,突出其淡泊而恬远的情怀。
C.乙篇巧妙化用了“秋风鲈脍”“莼羹鲈脍”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乙篇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前因后果,畅达自然。
6.甲乙两首诗歌中都有“木叶”一词,结合课文《说“木叶”》,赏析这一意象在体现诗歌主旨上的作用。
岁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7.“岁除夜”是中国传统()A.春节B.中秋C.元宵D.除夕8.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思想情感题之羁旅思乡诗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思想情感题之羁旅思乡诗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羁旅思乡诗增分训练考点:1.戴复古《夜宿田家》2.(明)王守仁《元夕》3.卢纶《长安春望》4.王令《秋日寄满子权》5.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考点研究】一、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1.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2.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3.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4.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5.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
6.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7.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
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
二、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
其次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答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分析。
专题02 “羁旅思乡”主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主题考前冲刺练习(原卷版)

羁旅思乡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待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失意之苦。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唯“影”相伴。
“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末句“还应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诗人并没有指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白诗以语言浅近、平实著称,本诗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小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解连环·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②。
料因循③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④长门⑤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⑥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①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号玉田,宋亡后曾寄居浙江。
②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
③因循:迟延。
④谩:漫,徒然的意思。
⑤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
⑥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江空晚”,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
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
B.“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孤雁自怜神态的写照。
“顾影”,表示深自珍重。
其中一“欲”字,对孤雁犹豫迟疑的神态刻画地惟妙惟肖。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羁旅思乡诗鉴赏

教材中的羁旅思乡诗
初中:《次北固山下》(王湾)、《夜雨寄北》(李商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行 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 (苏轼)、《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春望》杜甫……
高中: 《登高》(杜甫)《声声慢》(李清照)
一、立足课内,温故知新
答案:①情感表达生动具体:诗人通过“云烟”聚集来写羁旅之愁, 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②情感表达含蓄悠远,耐人寻味:诗人通过“猿 声”来写羁旅之愁,猿声凄切悲凉,且“几处”,以景结情,使愁情延 绵不绝,含蓄悠远。③情感表达直接明白:尾联前句直抒胸臆,直接点 明“羁愁”,表达直接清晰。
四、课堂小结
“人言落日即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对故土家园的思 念,对亲情的期盼,对团聚的渴望,是中国诗歌史上永恒的主 题,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密码。
登高 唐·杜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千百年来,那些羁旅愁情的绝唱,是游子们漂泊路上内心 的酸楚苦涩,也是对故乡充满诗意和温情的怀念。
五、课后作业
1.熟记“羁旅思乡诗”的各类特征。 2.完成《导于练》的相关练习。
谢谢欣赏
明月
通过中秋赏月的描写,
借景抒情
表达作者思念亲人, 也抒发了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
托的美好祝愿。
《渔范家仲傲淹·秋思》浊燕酒然一未杯勒家归万无里计,。雁长城、烟、边、浊声落酒、日、号、 家角孤、、借用景典抒情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羁旅思乡诗提升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羁旅思乡诗提升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考点:古诗词题材之羁旅思乡诗解析与提升专练考点:1.杜甫《春日忆李白》2.杜甫《月夜》3.宋琬《蝶恋花》4.黄庭坚《思亲汝州作》5.《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6.许浑《旅夜怀远客》【考点解读】一、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此类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对接教材]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通性归纳]常见标题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意象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常见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
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语言特点①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②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
③浑厚悲凉,如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
④深沉委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羁旅思乡诗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羁旅思乡诗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羁旅思乡诗突破性训练考点:1.戎昱《桂州腊夜》2.柳永《八声甘州》3.欧阳修《青玉案》4.赵嘏《长安晚秋》5.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6.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考点研究】一、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序号类型解析1 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3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广义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三、诗歌表现手法技巧答题步骤1.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羁旅思乡诗专练知识回顾:题材特征借诗人旅途所见所闻,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乡怀亲之情。
常见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内容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
③对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综合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9分)临江仙·暮春赵长卿[注]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词人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
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浪,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
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2、词尾词人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6分)答案:1、C解析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
2、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
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
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如梦令①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坐党籍屡遭贬谪的晚年。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首两句从总体上写出了词人夜宿驿舍的气氛和感受。
“遥夜”即长夜,不仅讲出是夜深,而且表现出一种客舍之夜漫长难度的情味。
B.“梦破鼠窥灯”中的“窥”字得神,一方面表现了老鼠偷油时那种胆小警惕的神态,一方面也表现了驿舍的环境气氛和词人的主观心境。
C.“门外马嘶人起”,结得余意不尽。
一夜的清净冷寂,到此方显示出暖意和生气。
这意味着词人即将踏上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旅程。
D.这首词很短,却十分精练生动地勾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流程,由沉沉遥夜,到梦破难眠,再到马嘶人起,而在这流程中自然地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2.冯煦称:“少游之词,词心也。
”(《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这首词表达出词人怎样的“词心”?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3、C (“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理解有误,应为“踏上艰辛旅程,旅途的前景将是十分悲苦了无生趣、渺茫而又无望的”。
)4、①这首小令描写词人羁旅生活的感受和情怀,着重表现的是一位被放逐而漂泊的游子内心的悲苦、忧伤和生活的艰辛。
②词作也表现出词人怀才不遇、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的失意情绪。
③词人以内心的悲苦,去感受客观的物象和境界,通过某种景象、气氛的描绘与渲染,创造出一种凄哀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5—6)题。
(9分)一剪梅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隋,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6、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6分)答案:5、C.“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分析不正确。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这三句是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情景,属于虚写。
故答案为C。
6、①“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
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
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7—8)题。
(9分)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一个“寒”字用的极妙,既是秋寒节侯秋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B.“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作白丝带,写出了月光的明朗可见,营造了浓浓的相思意境,烘托了相思之苦。
“年年”强调时间,“人千里”强调空间,从时空的角度抒写相思之情,境界更为开阔。
C.“枕头欹”,作者以及为简练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夜读,寂然凝思的闲适神态。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
运用夸张手法,比《苏幕遮》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8、本词上下两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7、C项,“挑灯夜读,神态闲适”分析不当,应为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
8、①上片主要是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诗人深切的怀人之情。
②下片则主要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通过“愁”“孤”等字眼直接表达词人的离愁之苦。
③这两种抒情方式相结合,使词人的感情抒发既委婉含蓄,又浓烈饱满,能够强烈的感染读者。
译文: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
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
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
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
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9—10)题。
(9分)南乡子苏轼凉簟碧纱厨。
一枕清风昼睡余。
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
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发端写凉簟、清风,其意境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似。
B.“昼睡余”“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等语表现出词人公务不多,比较清闲。
C.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加之性情闲散随意,因而产生归隐田园的想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任上之闲,下片重议论,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10.“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三句包含了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A10.“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尽人间一味愚”的意思是: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了。
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下,作者通过自嘲,表达了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
同时,面对仕途的不顺,作者依然保持旷达的心境。
译文:簟席清凉,碧纱橱帐,白日里闲着睡觉醒来,枕边轻风拂过。
躺在床上听闻向晚的衙门里也没什么公事,慢慢地读完了床头的几卷书。
抓着脑袋吟诵起归隐的诗句来,感到自己对功名利欲已经没多少兴趣。
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