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篇一:《建筑十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建筑十书》简介《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深入多了,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

《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维特鲁威的态度是科学的、求实的。

《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故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部分摘录一、建筑的构成建筑是由希腊人称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称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称做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1、法式: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

这是由量——希腊人称做波索忒斯——构成的。

2、布置:布置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

布置的式样——希腊人称做伊得埃——就是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

3、比例:比例指优美的外貌。

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的关系。

4、均衡: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称。

5、适合:适合是以受赞许的细部作为权威而组成完美无缺的建筑整体。

但对于习惯来说适合是这样表现的:门厅要相对豪华的内部处理得协调而优美。

因为内部的面貌华丽,而入口却低陋,它就不够适合了。

6、经营:经营就是适当地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价。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一、城市建筑学综述
1.1 城市建筑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对建筑空间结构、风貌、功能分布、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实现城市的科学化、自然化及社会化管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城市建筑学是一门研究城市及其环境质量的学科,它研究城市建筑、景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并从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

1.2 主要方法
城市建筑学主要方法有经济方法、社会方法、空间方法和艺术方法,其中经济方法包括投资分析、经济评估和税收分析;社会方法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和社会政治学;空间方法包括空间结构分析、空间形态分析和街区研究;艺术方法包括艺术理论、建筑艺术及景观艺术。

二、城市建筑学历史
2.1 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城市建筑学主要集中于中国、希腊和罗马三个伟大文明国家,他们的建筑以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为代表,把爱好美的情怀融入建筑设计,注重景观,崇尚简洁,主张精致,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古典时期的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是一种艺术形式,古典建筑的代表作有希腊的雅典娜神庙、罗马的凯旋门等。

2.2 现代时期
在现代时期,城市建筑学的发展也变得更加迅速,现代建筑的风格更加现代化,以简洁的线条、清晰的轮廓、准确的外形和精确的比例来组成,强调科学与实用。

现代建筑以功能为主,以节约为目的,以经济为要求,并利用自然资源、机械设备、新型原料和新型技术来构建建筑。

现代建筑的代表作有新加坡新加坡国会大厦、美国纽约帝国大厦。

建筑学笔记

建筑学笔记

建筑学是一门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涉及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建筑学笔记的要点: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领域,它涉及到建筑的外观、功能、空间布局、结构等方面。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用户需求、环境因素、建筑规范等多方面的因素。

建筑历史:建筑历史研究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材料等。

通过研究建筑历史,可以了解建筑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建筑技术:建筑技术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方面。

建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筑的进步,例如现代建筑中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

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指建筑的美学价值,包括建筑的形式、比例、色彩、纹理等方面。

建筑艺术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高建筑的观赏性和文化价值。

建筑环境:建筑环境包括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建筑环境的研究可以帮助建筑师更好地设计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

建筑规范:建筑规范是指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例如建筑防火规范、建筑节能规范等。

遵守建筑规范可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建筑教育:建筑教育包括建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建筑教育是培养建筑师的重要途径。

房屋建筑学读书笔记

房屋建筑学读书笔记

房屋建筑学读书笔记【篇一:房屋建筑工程学习心得】房屋建筑工程学习心得房屋建筑工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修工程。

“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的工程。

建筑工程施工在我们所学的专业中较其它专业课而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故我们需要去了解以及掌握了一些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去学习。

需要结合之前学习的《建筑结构设计原理》进行配套操作,《房屋建筑工程》是一门需要动手计算的学科,在学习中要自主地进行计算理解。

学习中有太多的繁杂公式需要理解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激发自己主动地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在班级一定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学习目标,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向先进看齐,多跟老师交流学习心得。

随着房屋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建筑结构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些年的建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结构体型更为复杂,这使得建筑结构分析和设计越来越复杂。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设计理念,更加熟练地掌握基础设计方式,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积累。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觉比较有兴趣的板块是有关建筑结构体系选型,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学习了不少的结构体系,例如混合结构体系、单层钢架结构体系、网架结构体系等等在学习混合结构了解到混合结构体系是指由钢筋混凝土楼盖和砖承重的结构体系。

优点:能够就地取材;刚度较大;造价低;砖墙在防寒、隔热、隔音和耐风雨侵袭、化学稳定性等建筑物理性能上是比较优越的。

缺点:房屋层数受到限制;抗震性能差;施工强度大。

应用:一般用于五层以下的楼房,如住宅、宿舍、办公楼、学楼、医院等民用建筑以及中小型工业建筑。

学习中结合大量实际案例,知道平时生活中的建筑使用了什么结构,这是一种十分奇妙的体验。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范⽂ 当品味完⼀本著作后,⼤家对⼈⽣或者事物⼀定产⽣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篇读书笔记了!是不是⽆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编整理的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范⽂,欢迎阅读与收藏。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1 城市建筑包含两种不同的意义:⼀⽅⾯,它表明城市是⼀个巨型的⼈造物体,⼀种庞⼤⽽复杂且历时增长的⼯程和建筑作品;另⼀⽅⾯,它指城市某些⾄关重要的⽅⾯即城市建筑体,其特征和城市本⾝⼀样,是由它们⾃⾝的历史和历史来决定的。

罗西认为,城市的建筑可以简约到⼏种基本类型,⽽建筑的形式语⾔也可以简约到⼏个简单、最典型的集合元素。

这些基本类型和典型元素存在于历史形成的传统城市建筑中,传统的城市建筑潜藏着⼀些历史积淀形成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决定着这个城市所有建筑的形式特征。

对于罗西来说,类型研究的⼀个关键就是去解释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建筑应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中。

城市是历史的场所,⼈们记忆中、历史性的以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反映社会及⽂化习俗的集体的表征,他们形成了⼀种“建筑构成的场所”。

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和建筑是紧密相连的,在他的类型学世界⾥,城市被当作元素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式产⽣的根本。

城市本⾝就是⼀个类,⼀个建筑类型层次的终端形式。

城市构成了建筑存在的场所,⽽建筑则构成了城市的⽚断。

城市建筑体 城市建筑体概括了城市形式。

罗西认为,城市建筑体包含两个不同的意义:⼀⽅⾯,它表明城市是⼀个巨⼤的⼈造物体,⼀种庞⼤⽽复杂且历时增长的⼯程和建筑作品;另⼀⽅⾯,它指城市某些⾄关重要的⽅⾯即城市的建筑,其特征和城市本⾝⼀样,是由他们⾃⾝的历史和形式来决定的。

在这两种意义中,虽然建筑只能反映复杂和庞⼤的实体或结构的某⼀⽅⾯,但作为这种实体或结构的基础,建筑却构成了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属性,其⼀是历史的内涵,其⼆是抽象特征。

建筑生读书笔记

建筑生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如果说文字的历史都可以被篡改和怀疑,那么唯一余下的信使就是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所倾诉所记录的历史。

建筑是有生命的,是灵动的,倾注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

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学院是由一位建筑师开创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凝固的历史。

建筑学首先是一门艺术。

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美学性并不矛盾。

建筑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既要理性,也需要激情。

诗意的栖居。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永远是建筑和景观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阅读建筑,可以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可以深刻的理解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我们敬重德国的庄严肃穆,欣赏法国的罗曼蒂克,喜欢意大利人的自由不羁。

这是他们民族的个性,也是他们的建筑的个性。

德国的建筑将功能美发挥到了极致,严谨、合理、精细、功能优越,这便是功能之美。

所有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而且具有艺术感。

功能美是德国建筑的主线。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天人合一,尺幅乾坤,表现的是天地的和谐。

现代科技解决了建筑中的力学和材料问题,使建筑的艺术特征越来越凸显。

好的建筑,当是不知艺术从何处终止也不知在何处开始。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对于建筑,同样是至理,有乃建筑实体,无乃建筑空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体。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

中国的古典园林仅仅是表面的无序,骨子里充满了老庄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隐藏的和谐。

这是西方的结构主义所不能理解的。

森严的宫阙体现的是儒家的正统观念,园林构筑则是道家的玄想所寓。

如今,由于急功近利,相同的房屋建筑比比皆是,不少楼盘一味得模仿样式建筑,千篇一律,与当地人文传统不合,就是一种矫情了。

中国园林中,北方园林,那是皇家园林,雄伟壮观,大有帝王之气,江南园林,那是私家园林,婉约秀丽,颇有书卷之味,还有岭南园林,中西合璧,布局精巧,幽深广阔。

中国园林追求隐蔽而和谐,乍一看杂乱无章,细细品读却又无穷意境。

西方园林,讲究整齐、对称、划一与和谐,布局上十分规范,成几何构图,几乎是图案式的,以对称为美,以规矩为美。

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建筑类读书笔记失忆的城市与建筑当人们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

而对于建筑中赋予文化特色的方法在此总结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建筑做理性思维之后的文化性表达,这种往往过于形式化,属于技术流;还有一种就是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尽力从中产生灵感,提取信息,然后做理性的分析表达,这是思想流,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追求但却难以达到的。

《建筑类型学》这本书为作者汪丽君的博士论文,文中所讲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提取历史本体进行创作的建筑设计方法。

文中首先提出建筑的最根本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也很快就意识到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命题的主旨。

其中建筑类型学的主要代表罗西就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它的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从建筑的大环境来表达建筑与其所处场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以类型学为核心的新理性主义美学明确指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出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而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建筑的一切美感都来自于历史,这更加肯定了建筑在历史环境中的重要性,甚至表达了一种建筑永远无法超越历史,而只是借用和发扬历史的涵义。

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继承的断代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城市空间的人情味尽失,这迫切的需要我们冲破传统建筑的表层,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建筑中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本书中奖类型学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第三种类型学。

原型类型学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范型类型学它是将手段——结果、原因——结果的辩证方法同经济准则结合以替代古代的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位一体说;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

房屋建筑学读书笔记.doc

房屋建筑学读书笔记.doc

房屋建筑学读书笔记.doc通过对房屋建筑学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有关建筑的设计规范、构造特点和建筑设计的要求。

理论知识武装了自己,但仍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巩固,学校特意为我们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周密安排了本次实习计划。

通过这五天的实习,收获颇多,下面,我就从我本次实习中所学有关房屋建筑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首先从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进行阐述。

建筑设计应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还应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正确选用建筑材料,根据建筑空间组合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结构、施工方案,使房屋坚固耐久、建筑方便;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如黑龙江科技学院的田径场观看台的建设,这个项目的启动实施,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我校田径场目前没有观看台,在每一届运动会上,观众都需要从教室搬桌椅,造***力、物力的浪费,同时暴露出我校硬件实施不够完善;第二点是我校仪江路以南的风景区、办公区、实验室所占的地被市政规划建设为沿江大道,而我校教学建筑面积有限,实验室的安置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针对以上两点,进行综合评估、规划——田径场观看台的可以满足以上两项功能要求,同时不占用我校有限的土地。

而结构的设计上则采用框架结构,布局灵活,方便今后实验室迁往新实验大楼后从新规划为体育俱乐部。

从建筑平面的设计、组合设计角度进行分析。

不同的建筑,由于性质的不同,就有不同的功能要求。

平面组合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合理的功能分区及明确的流线组织两个方面。

如黑龙江科技学院田径场观看台的建设在满足观众观看比赛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实验室的建设,所以内部空间需要足够大,满足消防、排水功能;而龙鸿阳光住宅小区需满足人们的住宅要求,采用框剪结构的高层建筑,两室一厅,客厅、房间朝南,厨房在北侧,此设计有效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而每单元都配有电梯、楼梯,楼梯的布设,满足防火规范要求;财富商城是要求满足商家摆设商品和存货、消费者购物,而同时还要求布局灵活,所以就采用框架结构,而单层的层高要比普通建筑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学读书笔记【篇一:建筑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

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

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

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

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

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

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

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

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

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

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

(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

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系的特征。

这一切让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的建筑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深刻内涵。

中国悠久的历史有着自身特有的建筑特色,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更多的将外国的建筑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

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艺术性。

建筑最重要的是设计,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介绍了,如何设计空间,如何用点、线、面来设计空间。

在《建筑:空间、时间秩序》在序言中就讲到了设计首先是一种意识很强的目的性的努力设计师首先必须把问题的现有条件详加整理,弄清来龙去脉,收集相关的资料加以消化。

丹麦诗人兼科学家p.海恩这样说过:“艺术在于解决问题,当人们在解决问题以前是不可能有什么模式的。

问题的形式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建筑的形式都是有点线面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了解三者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在书中较详细的讲述了点线面三者的几本特点,例如:1.点能和它所处的范围之间,造成了一个视觉上的紧张关系。

2.一条线的方向影响这它在视觉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条垂直线可以表达一种与重力平衡的状态;反之斜线是动态的,在视觉上的活跃因素,可以使之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3.面首要的是识别它的特征和形状,它决定与形成面之边界的轮廓线。

面起着限定容积界限的作用。

面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一个学期的读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理论知识,让我学到了建筑的真正涵义和其内在的美。

让我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了解建筑。

我们不仅要用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读书中养自己的灵感。

我相信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建筑的灵感,吸收其中的精华并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使自己的设计更加丰富。

在以后的时间中多读书,更看书,充实自己的头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具有创作的灵感。

【篇二: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作者:c.亚历山大 h.纳斯《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系统的描述了作者在1978年所做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实验,并为我们构想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这套新的理论中,他们强调了一种整体性的创建。

“创建城市整体性的任务只能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它不能单独靠设计来解决。

而只有当城市成形的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整体性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显然,“最重要的是过程创造整体性,而不仅仅在于形式。

如果我们创造出一个适宜的过程,就有希望再次出现具有整体感的城市”。

同时,作者将这本书称作定义这一过程的第一步。

的确,在我们分析欧洲过去城市发展的历程时,会发现许多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都具有一种亲切的整体性,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大的饭店、商店和公共花园,还是小的阳台和装饰物,在外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有机的统一。

然而,在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似乎都忙于解决单个结构或执行法规的规定,难以产生有机的整体感。

书中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单一”来创造整体性的过程,即“single makes wholes”。

集建筑师与规划师于一身的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和他的同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再现城市有机发展过程。

为了找到创建日益增长的城市整体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规,作者提出了一套初步法则,共七条,它们体现了实际发展的过程,与城市日益发展要求相吻合。

1. 渐进的发展。

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要确保一种合理的大小混合比,保证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2. 较大整体性的发展。

每个建设项目必须有助于在城市中形成至少一种更大的整体结构,它比起该项目自身要更大更重要。

经营某项工程的每个人必须清楚的知道这项工程将试图帮助哪一种更大的正在出现的整体结构,并知道它将如何有助于产生这些整体结构。

3. 构想。

这条法则确定单个建筑项目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建筑是“由健全的现有建筑的构想中产生,而不是由头脑内的某个概念产生”,“每个项目都必须先被感受和体验,然后才能将其表达为一种构想”,即它是什么,建在哪?4. 正向城市空间。

“每座建筑在其附近都必须创建既有机联系又优美典雅的公共场所”,保证行人空间、花园、街道、停车场由周围的建筑物形成,同时建筑的体量必须是简洁美观的。

5. 大型建筑物的布置。

“入口、主要通道、各建筑模块的主要分隔、内部露天广场、日照以及建筑物内部的运转都应与该建筑物在街道和周围街区的位置协调一致”。

从而使得建筑的布置显得有条理。

6. 施工。

包括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建筑的总体和细部。

就是说,要求建筑的整个施工和外观上形成整体性“,保证建筑构造和细部的完整特征。

7. 中心的形成。

这条细则如作者所说,目的在于解决不同规模真题的集合形状问题,它要求每个整体不但要自成中心,还要在它周围发散成一个中心体系。

随后作者对这些法则进行了试验,并与许多研究生一起,对旧金山高密集区进行模拟城市再设计。

启动了一项涉及大约90种不同的设计问题的项目,包括仓库、饭店、渔用码头、音乐厅和公共广场。

这种大范围的实验都按工程顺序一个个记录存档,并用楼层平面图、立面图、街道网络、立体投影图和按比例缩小的模型照片对各项工程如何满足这七条法则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为城市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种完全新型的理论框架,极大地弥补了今天的城市所存在的缺陷。

强调城市的整体性,其实是强调一种系统性—系统内的因素之间都是紧密相关的。

这个是最近一直的阅读的书籍的当代城市理论的共同方向,即: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来看待,将城市作为一种拥有多链接的网状结构来看待。

提倡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建立和发展、更性的方式。

这个应该和北京当下旧城更新的“微循环”是一致的。

当代城市观点不是一种或者说不赞成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态生长,而是强调以一种更合理的、反而是更富有深层秩序和组织性的方式来进行。

其实是在强调一种更紧密合理的组织性。

一种民主制度的组织性。

但是作者有一定的对于农业时代小型城镇的迷恋,这个会造成其一定的偏差。

他的东西更适合进行小型区域的具体的城市设计,似乎还不能够被称之为一种整体性的完成的城市思想。

作者的设计组织方法、设计过程思路有个非常新的、好的东西:如何将个人的“拍脑瓜”创造纳入城市的发展中来,使城市更加富有人性色彩。

作者其实强调了个人感性创造的重要性,而且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民主选举、三权制衡民主国家体制的设计制度来筛选和融合这种创造力,而且作者还强调了将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为积极空间、芦原信义所谓的“p”空间的重要性。

此外还强调了图底的紧密关系。

城市开放空间成为了整个城市的足够的”粘合剂“,成为了组构元素,正是这些开放空间将一个城市一层一层的逐步组构起来。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作者: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应该归结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的确如其名字一样。

一本书的内容其实体现的就是作者的习惯和思想,《城市发展史》一书的内涵十分广泛和深刻。

广泛是针对其论述过程中涉及学科领域数量之多,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地理、艺术、建筑、城市规划等;深刻则是从其论述城市起源发展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上来说的,他将以上相关学科与城市这个主题相互联系在一起,不仅叙述表面看得到的事实,而且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序言中总结的好:他“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芒福德在研究城市时获得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双丰收,因为他不仅在理论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而且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或者至少是以实践来检验其解决问题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惠及人类社会。

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城市规划专家所研究的对象。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土地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而且是一个更高文明层级的社会空间。

对于这样的研究对象,仅仅从城市规划角度去研究它,那是远远不够的。

城市研究需要渊博的学识,深邃的目光,敏锐的思想,和为人类担当的责任。

”他强调城市研究者的首要任务应是了解城市更远古的结构和更原始的功能,因而把类似于后来城市功能之一的贮存生命的容器的历史上溯到人类还未出现的史前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