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遗传学导论读书笔记
遗传学第一至四章课件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负责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根据功能和结构特征,基因可分为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和编码RNA的基因。
总结词
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负责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或RNA分子,从而影响生物体的功能。根据功能和结构特征,基因可分为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和编码RNA的基因,如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干扰基因等。
基因表达的启动调节
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调节涉及对mRNA的稳定性、翻译效率和蛋白质的修饰等方面的调节。
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调节
表观遗传学调节是指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方式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表观遗传学调节
基因表达的调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基因的概念与分类
总结词
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调控。转录调控主要涉及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元件的作用,而翻译调控则与mRNA的稳定性、蛋白质的修饰等有关。
详细描述
基因的表达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调控。在转录水平上,基因的表达受到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元件的调节,它们可以影响转录的起始和效率。此外,转录因子、miRNA等也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在翻译水平上,mRNA的稳定性、蛋白质的修饰等也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这些调控机制对于细胞内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应对不同环境刺激时的基因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孟德尔遗传定律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对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产生影响。
染色体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
染色体变异可能导致生物体出现异常表型,甚至引起疾病。
连锁遗传
染色体上相邻基因一起遗传的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有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书

有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书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书籍有很多值得推荐的。
首先,我想
推荐《分子生物学》这本书,它由James D. Watson、Tania A. Baker、Stephen P. Bell和Alexander Gann合著,涵盖了生物的
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DNA、RNA、基因表达
调控等内容,对于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很大帮助。
另外,还有《遗传学》这本书,由Benjamin A. Pierce编著,
这本书涵盖了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遗传变异、基因组学、人类遗传学等内容,适合想要深入了解遗传学的读者。
此外,还有《遗传学导论》这本书,由Griffiths、Wessler、Lewontin、Carroll和Doebly合著,这本书介绍了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读物。
除了以上几本书,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的书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总的来说,这
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
对于学习和研究生物学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无论大家是研究生、本 科生还是相关领域的工作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用的知识和启示。我强烈推 荐每一个热爱动物和生物学的人阅读这本书。
目录分析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是一本全面介绍动物分类学的专业书籍,它的目录 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以下是对该书的目录进行的分析。
最后一章介绍了动物分类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包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 态学研究、医学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动物分类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 点。这一部分有助于读者了解动物分类学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既适合作为动 物学专业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作为从事动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动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深入认识动 物的多样性和进化历程,为进一步从事动物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句话强调了形态学和遗传学在动物分类学中的重要性。形态学可以提供关 于动物形态和结构的信息,而遗传学则可以提供关于动物基因组和分子结构的信 息。这些信息对于正确地分类动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分类学者越来越重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这句话指出了现代分类学者越来越重视分子生物学在分类学中的应用。通过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可以获取关于动物基因组和分子结构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 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动物分类。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分类学
方法
动物
介绍
《分子生物学导论》笔记_学习笔记

《分子生物学导论》笔记第一章:分子生物学概述1.1分子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1.2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3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第二章:DNA的结构与功能2.1DNA的双螺旋结构2.2DNA的复制机制2.3DNA的修复与重组2.4DNA的功能与基因表达第三章:RNA的类型与作用3.1信使RNA(mRNA)3.2转运RNA(tRNA)3.3核糖体RNA(rRNA)3.4小RNA及其功能第四章: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4.1转录与翻译过程4.2蛋白质的结构层次4.3蛋白质的折叠与修饰4.4蛋白质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第五章:基因调控机制5.1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5.2转录因子与增强子5.3表观遗传学与基因表达5.4RNA干扰与基因沉默第六章:分子生物学的应用6.1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6.2分子生物学在农业中的应用6.3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6.4未来发展与挑战第1章:分子生物学概述分子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的科学,主要关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其核心内容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
分子生物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细胞组成的认识逐渐深入。
1940年代,随着DNA的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分子生物学开始正式形成。
关键概念包括:DNA(脱氧核糖核酸):遗传信息的载体,结构为双螺旋。
RNA(核糖核酸):在基因表达中起到中介作用,主要类型有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
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承担细胞内外的多种功能。
重要发展里程碑: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1961年,霍普金斯等人发现RNA的转译机制。
19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引入,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应用。
考点:分子生物学定义的准确描述DNA、RNA和蛋白质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核酸(DNA和RNA)、蛋白质、酶及其相互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历史地理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经济地理学 景观基因 报春花属 传统聚落 鸡油菌属 面板数据 陆面数据同化 陆栖哺乳动物 选址 过去300年 迁移 诺贝尔经济学奖 表现形式 行动者网络理论 蝗科 菜子岩 菌根 英国 耕地 老城 组成成分分析 索引 系统学 粒度 空间布局 磁化率 省时性 白云岩 生物相 生态习性 生产力假说 环境演变 环境因子 物种丰富度格局 澄湖 渭河水文 海平面变化 海峡两岸 河道变迁 沉积记录 植物化石 新经济地理 新组合 新名称 文化地理学 教材结构 教堂 担子菌 影响因素 异名 广西 广州
推荐指数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保育学课外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保育学是一门研究儿童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通过学习保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以下是我阅读《保育学》这本书的笔记摘抄,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1. 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婴儿期的儿童以生理发育为主,需要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护理;幼儿期儿童则开始学习语言、认知和社交能力;学龄前儿童则逐渐形成个性,开始学习自我管理。
2.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发展目标。
例如,学龄前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社交能力;学龄儿童则需要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
3. 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和需求。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生理和心理等方面。
遗传因素决定了儿童的智力、性格等基本特征;生理因素包括儿童的身体健康、营养状况等;心理因素则包括儿童的情绪、认知等。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社会文化等。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同伴关系和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教育因素教育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基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社会教育则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作文读书笔记800字(优秀8篇)

高中作文读书笔记800字(优秀8篇)高中作文读书笔记800字篇1读书笔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贾家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风俗、人情、婚姻、家庭等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述贾家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等问题。
其中,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官场腐败、人性扭曲等,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也让我思考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价值观。
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历史见证。
以下是一些个人的阅读体会:1.通过对贾家的描写,作者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等问题。
同时,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官场腐败、人性扭曲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2.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非常生动,特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无奈。
同时,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和细节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历史见证。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封建社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也更加深入地思考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价值观。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历史见证。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价值观。
高中作文读书笔记800字篇2《高中生物教师指南》读书笔记近日,我阅读了《高中生物教师指南》这本书,深受启发。
这本书是由一位资深生物教师撰写,旨在帮助高中生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教授生物学知识。
初中生物教师读书笔记

初中生物教师读书笔记2019年人教版初中生物会考“考前最后的叮咛”考前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如下:一.血液流经各器官或组织时血液成分变化:(1)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含氧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由于肺部的细胞也需要消耗营养物质,因此,营养物质也会减少。
1(2)流经肾小球时,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是动脉血,血液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滤过之外,水分、葡萄糖和氨基酸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单层上皮细胞)和肾小囊壁(单层上皮细胞)进入肾小囊,肾小囊中的液体即为原尿,因此,原尿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及全部的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而尿素则随尿液排出,由于肾小管发生的物质交换,除上述以外,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会进入肾小管处组织细胞,因此,肾静脉与入球小动脉中血液相比,流经肾小管之后,肾静脉中营养物质也会减少,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尿素含量大大减少。
注意:肾小球病变时,尿液中可能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肾小管病变时,尿液中有葡萄糖,但不叫糖尿病(糖尿病是胰岛素缺乏,导致降血糖功能受损)。
(3)血液流经小肠时,由于小肠绒毛毛细血管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因此,营养物质会增加,而小肠也是组织器官,因此,血液中含氧量会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则会增加,即由含营养物质少的动脉血变成含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
(4)血液流经其他组织(细胞)器官时,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除某些特殊情况外,一般都是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且营养物质会含量减少。
二.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变异(1)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单传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就不会遗传给后代,是不遗传的变异。
(2)书上小资料:如果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DNA结构发生变化,或者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都很可能引起变异,这些变异一般是可以遗传的。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这三种是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育遗传学导论读书笔记第一章绪论1、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面。
2、IUCN(1997)认为有12.5%的维管植物收到灭绝的威胁,其中裸子植物大大高于被子植物,分别为32%和9%。
3、从1600年有记录以来,有超过800个物种已经灭绝,其中大部分是岛屿物种。
例如,81%被记录的灭绝鸟类是岛屿生栖型的,虽然大约只有20%的鸟类生活在岛屿上(Myers 1979)。
4、濒危的定义(IUCN 1996): 灭绝可能性:极危(50%)、濒危(20%)、渐危(10%)。
5、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是栖息地的丧失、外来物种入侵、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
这些因素实际上都是由于人类活动和人口增长造成的。
6、随机的、群口的、环境的、灾难的和遗传的因素都会增加小居群灭绝的风险。
7、小居群会发生近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进而增加灭绝的风险,因此遗传管理的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如何减小居群中的近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
8、通过避免近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来降低灭绝的风险,例如,濒危物种美洲豹就是由于遗传多样性丧失和近交导致的缺陷,而引起了精子的数量和质量差及形态上的不正常等一系列遗传上的问题,为了减轻这些遗传上的不量影响,人们把最近缘的亚种——德克萨斯豹引入到美洲豹的居群。
9、澳大利亚的一种孑遗植物梧莱米松在几百个基因位点上没有遗传多样性,有极大的灭绝风险,且易感染枯梢性真菌病害,检测无抵抗力(Woodford 2000)。
10、对于红冠啄木鸟野生居群片断化并有显著遗传分化的情况,对其小居群移入外来近缘个体可以减少近交风险和遗传多样性丧失。
11、遗传标记有助于疑难分类群的界定。
如遗传分析表明没过乔治亚洲濒危的口袋地鼠和该地区的普通口袋地鼠没有区别,因此这种口袋鼠不是濒危的,没有必要保护这种迁徙的乔治亚口袋地鼠群体。
12、种内管理单元的确定可以保护不同环境条件适应下表现出明显遗传分化的特殊单元,如银鲑。
13、种间杂交可能导致遗传多样性丧失,如极危的埃塞俄比亚狼可能是被当地的家养狗杂交掉。
14、利用DNA分析可以找到濒危物种的回归引种地点,如北方毛鼻袋熊不只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有分布,在新南威尔也曾经有分布。
15、选择最适的“源居群”进行回归引种。
第二章遗传学理论与灭绝1、近交降低物种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即通常称为近交衰退。
2、1962年美国利诺伊州的草原榛鸡居群由于近交衰退导致繁殖力和孵化率降低,引入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后恢复了繁殖力和孵化率,居群数量随之增大。
3、近交系数F:对个体来说,近交系数是指它的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多近。
当它的亲本无近缘关系时,后代的F=0,然而,当它们是完全近交时,F=1。
4、遗传多样性:是指一个居群、一个种或几个种的集群中的可遗传变异的多少,如杂合度、等位基因的数量或遗传力。
5、群口随机性:出生率、死亡率以及性别比率的波动。
6、认为控制的实验近交居群及家养动植物近交居群的研究表明,近交增加灭绝速率(老鼠和果蝇通过兄妹近交交配(Bowman & Falconer 1960; Kosuda 1972;Rumball 1994)。
7、居口随机波动的影响很小,活在灭绝中根本不起作用(Frankhan 1995b)。
8、居群中死亡比例随着近交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但死亡不会再近交发生时就开始,只有近交达到中等或临界水平时才会开始。
9、哺乳动物、鸟类、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对近交衰退的敏感度差异很小。
10、灭绝漩涡:居群大小降低和遗传多样性丧失与近交之间的反馈作用。
11、小居群比大居群有更高的灭绝速率。
北美加拿大盘羊生存时间和居群大小之间的关系(Berger 1990)。
12、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正使生物的栖息地片断化,而导致“岛屿”居群的产生。
13、在自交不亲和植物的小居群中,自交不亲和位点遗传多样性丧失导致植物生殖健康度下降。
14、两个小的近交居群,由相应的等位基因组成的纯合子各自只能抗一种疾病。
相反,同时拥有这两个等位基因的大居群却能同时抵抗两种疾病。
第三章遗传多样性1、复合分析得到数据表明,居群平均杂合度与居群健康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eed and Frankham 2001)。
2、遗传多样性通常用多态性(P)、平均杂合度(H)、等位基因(A)多样性来描述。
3、多态位点常被定义为最高频率等位基因的频率应小于0.99或0.954、多态位点比率(P):多态位点与所有取样位点的比例。
如,如果3个位点多态,7个位点单态,则P=3/7=0.35、平均杂合度(H):所有位点杂合体比例的和与取样总位点数的比例。
如,一个居群的5个位点的杂合体的比例分别为0、0.10、0.20、0.50、0,那么H=(0+0.10+0.20+0.50+0)/5=0.076、等位基因多样性(A):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
如6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分别是1、2、3、2、1、1,则A=(1+2+3+2+1+1)/6=1.677、遗传距离:一种遗传差别的度量方法,反应两个居群或两个种间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别。
8、遗传多样性可以用数量性状、有害基因、蛋白质电泳和DNA多态性来检测,包括连续变化的(数量的)性状、有害等位基因、蛋白质、核DNA位点、线粒体DNA、叶绿体DNA 和染色体。
9、数量性状变异有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原因,通过对人工选择的反应和对有亲缘关系的个体极端相似性分析证明,遗传组分是独立于环境外的变异。
10、近亲交配可以使有害性等位基因暴露出来。
11、蛋白质电泳技术是按照蛋白质的净电荷和相对分子质量把不同形式的蛋白质分开,并且测度某一蛋白质位点的遗传变异水平。
大约30%的DNA碱基变化导致蛋白质电荷的变化,所以蛋白质电泳法会明显低估整个遗传多样性的水平。
12、基于PCR的ALFP或RAPD指纹标记缩写名称优点缺点RAPD 堆积扩增多态性DNA 分许多位点而不需要对基因组测序或设计引物,也可用于无损取样是显性遗传标记,且标记性差,条件严格AFLP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可重复性高显性遗传标记RFL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太性共显性标记,识别已知基因的而变异且具有适度可变需要大量的DNA,不适于无损取样,需有已知位点探针,可变性低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共显性标记,无损取样花费高,开发时间长SSCP 单链构象多态性不用测序13、种内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性状通常是不便的,但种间多有差异。
14、沉默置换:大部分的碱基变化并不导致氨基酸的替换。
15、远交种个体间的DNA序列在广泛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通常发生在非功能性位点上。
16、绝大多数DNA水平上的多太性是非功能的,因为它们发生在基因组的非编码区,活着是一些不改变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的。
17、重要功能区域多态性较低,而动物中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植物中自交不亲和位点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18、生活史性状的数量性状遗传变异是进化潜力的只要决定因子。
19、微卫星是当前检测据群内DNA变异最实际和最有效的分子技术手段。
20、遗传组成的空间差异关键取决于基因流、居群大小和选择。
21、非濒危物种的大居群通常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22、和近缘的非濒危物种相比,大多数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23、分类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大体上反应了它们在分类学上的分支。
第四章遗传多样性描述:单个位点1、居群的遗传组成经常用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来描述。
2、杂合度是描述单个位点遗传多样性的最常用指标。
3、表观杂合度H。
就是一个位点的杂合子数除以样本个体总数。
4、哈迪--温伯格平衡: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居群中,如果没有干扰压力(没有突变,迁移或选择)影响,一个常染色体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经过一代后将达到平衡。
5、观测值和预期值之间一致性估计的方法可用卡方检验,概率P<0.05时,观测基因型频率明显偏离预期值。
6、观测值和预期值之间一致性估计的方法可用卡方检验,概率P<0.05时,观测基因型频率明显偏离预期值。
7、预期杂合度He=2pq=1-p2-q2=1-∑p i2(p i为多位点第i个基因的频率)。
8、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通常用多个位点的平均杂合度来表示。
9、等位基因多样性也是用于表示遗传多样性的一个参数。
10、有效等位基因ne=1/∑p i2。
11、选型交配:相似基因型的优先交配。
(纯合度增加)12、非选型交配:不相似基因型的优先交配。
(杂合度增加)常发现于许多植物的自交不育系统。
13、基因流受到限制的片断化居群,其基因型频率相对于哈迪-温伯格预期值表现为杂合体缺乏。
14、在随机交配居群中,具有任何数目等位基因的常染色体位点都会出现哈迪-温伯格平衡。
15、连锁平衡:处于平衡状态下随机交配的大居群,其不同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16、连锁不平衡:位点间等位基因的非随机组合。
17、连锁不平衡在居群保护中的意义:①由于濒危物种的居群很小,连锁不平衡在濒危物种中普遍存在②居群瓶颈效应经常引起连锁不平衡③当处于连锁不平衡时,进化过程将改变④表现连锁不平衡的重要功能基因簇对于濒危物种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⑤连锁不平衡常用来检测不同居群混合的标志之一⑥连锁不平衡可以用来估计遗传有效居群大小18、连锁不平衡通过偏离连锁平衡单倍型频率来测定。
19、连锁不平衡速率的衰减与位点间的重组率有关。
20、通过对哈迪-温伯格平衡基因型频率偏离的检测,我们可以检测到近交、居群片断化、迁移和选择效应。
21、如果不同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一个等位基因的行为将受到毗邻位点上等位基因的影响。
连锁不平衡将以位点间重组率的速率衰减至平衡。
第五章遗传多样性描述:数量变异1、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决定生物适应进化的能力以及近交和远交对升值健康度的影响。
2、数量性状呈现典型的连续分布,而非离散分布,且受多位点控制并受环境的强烈影响。
3、数量性状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明显地小于质量性状。
4、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比较: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分布单峰和连续多峰和离散基因型-表型关系不完全密切位点位点多位点少环境影响大小描述参数平均数、方差、h2、Va p、q举例生殖健康度、重量、高度颜色不同的蜗牛壳5、对于数量性状,个体间所观察到的变异,部分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而非遗传因素。
6、数量性状一般是受多个位点控制的遗传变异。
7、遗传力h2:一个居群的总表现型方差中,由个体间遗传差异形成的那部分。
常用来度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8、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可通过不同的基因型或不同家系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比较数据来测定。
9、遗传方差:杂交变异幅度超出遗传上不变基因型(亲本和F1代)变异幅度的部分。
10、一个居群内的表型变异V P是遗传方差V G、环境方差V E与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简称G*E互作)的综合,表示为V P=V G+V E+2C o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