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西方翻译理论史》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史》课件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对原作的解构和重构,认为原作的意义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解读和诠释来理 解。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包括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主义思想和韦努蒂(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等 。
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解读和诠释,挖掘其潜在意义,同时注重译作的 独立性和创造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
总结词
重视人文主义与修辞学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强调人文主义精神,重视原文的意义和修辞特点的传达。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注重语言 的自然表达和风格的再现,代表人物有伊拉斯谟、约翰·德莱顿等。
03
近代翻译理论
理性主义翻译理论
总结词
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详细描述
理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必须准确 传达原作的意义,强调忠实性。它认 为翻译是语言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 ,要求译者具备语言学、逻辑学和修 辞学等方面的知识。
总结词:重视翻译实践和经验 总结词:提倡意译 总结词:重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详细描述:经验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实践和经验在翻 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技巧,需要通过 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翻译水平。
详细描述:经验主义翻译理论主张意译,认为译者应该 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功能派
功能派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关注译文在特定语境 中的交际功能,主张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 技巧。
文学派
文学派强调译文的文学性和创造性,关注译文的审美价值 和艺术效果,主张译文应保持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
文化派
文化派强调翻译的文化交流性质,关注译文中文化信息的 传递和解释,主张译文应反映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 环境。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 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 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 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有2000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4个主要的阶段:①古代、中世纪翻译安德罗尼柯、西塞罗早期《圣经》翻译和哲罗姆、奥古斯丁中世纪初期翻译和波伊提乌中世纪中期翻译和托莱多“翻译院”②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德国翻译和路德法国翻译和阿米欧、多雷英国翻译和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查普曼③近代翻译法国翻译和巴特德国翻译和施莱尔马赫、洪堡英国翻译和德莱顿、泰特勒俄国翻译和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别林斯基④ 现、当代翻译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学派二战后,科技、语言学和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机器翻译也悄然兴起。

人们对翻译的看法也随之而改变。

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或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与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数控论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相关但又自成体系的科学。

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哲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而成为语言和翻译研究专家进行系统探讨的严肃课题。

因此,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纳入语言学范畴,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鲜明对照;(2)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

理论家通过论著、杂志、论文集等方式,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

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业的进步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现,各国翻译理论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5)译作的生命在于更新。在动手翻译之前,读者最好先了解一下当代通用的语言形式在何种程度上适应于他的翻译,而不必煞费苦心地考虑这些词过去的功过。
英国二十年代的另一位著名翻译理论家是菲利莫尔(J.S.Philimore)。他发表了《略谈翻译和译者》(Some Remarks on Translators)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英语翻译论著,比同时代人的见解高出一筹。
1.4 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
1.5 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2.伦敦学派
创始人弗斯(J.R.Firth,1890—1960)。
西奥多.萨瓦里是一位语言学者,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进而把文学翻译比作绘画,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按照他的观点,翻译可分为四类:(1)完美翻译(perfect translation);(2)等值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3)综合翻译(composite translation);(4)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f learned,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practical matter)。
这是一本漫谈翻译的小册子,主要论述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译文词汇的合理选择以及文学译作的欣赏性、文学性等方面的问题。
其后英国还有一位重要的译论家斯图尔特.贝次(E.Stuart Bates),他著有《现代翻译》(Modern Translation),193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翻译的主要同波斯盖特相似,但涉及的问题更广泛更系统。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
*新时期的翻译理论
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被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 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 ,因而明显地带有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2)打破了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互不交流的局面。现代西欧和美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派:(1)布拉格派;(2)伦敦派;(3)美国结构派;(4)交际理论派。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

翻译科学之父切斯特曼
总结词
翻译科学派创始人
详细描述
切斯特曼是翻译科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将 翻译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 的“五步骤”理论,即分析、转换、重构、 验证和接受。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强调了翻 译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后来的翻译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
翻译等值论者尤金·奈达
总结词
功能对等理论创始人
诸如许渊冲、杨宪益等,都是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是指将商务文件、合同 、协议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 种语言的过程。商务翻译要求翻 译者具备专业的商务知识和语言
表达能力。
翻译要点
商务翻译的要点是准确、专业、 严谨,确保译文在商务场合中能
够被准确理解和使用。
实际应用
商务翻译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例如国际贸易、投资、法律等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挑战
语言与文化差异
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之一。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文化意象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原文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重 要的问题。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 造成的误解和歧义。
01
强调译本的功能和目的,关注译本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
多元化翻译理论的涌现
02
包括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关注译本与
权力、性别等议题的关系。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结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强调译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关注文化差异的处理和传递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 要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Peter Newmark 西方翻译理论

Peter Newmark 西方翻译理论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这两 个概念的提出,扩展了传统的直译和意 译的概念,为翻译研究指出了新的思路 和方向。正如纽马克自己所说,这是他 “对普通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
(1)理论背景
(2)理论基础
(3)定义 (4)比较 (5)再发展
理论背景
直译 意译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F.语义翻译是一门艺术,只能由一个人单独承 担,不能有不准确的翻译,但由于造成了认知
意义和语用意义的走失,语义翻译译文一般不
及原文。
交际翻译是一门技巧,有时可由多人承担。由
于重效果,简洁明了,弥补了语义翻译中意义
的走失,又经过了适当的润色,交际翻译译文
一般优于原文。
适用文本
语义翻译: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 性文本,其表达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 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宗教、 政治、科技作品都用语义翻译。
Bao-yu played “Racing Go”with the other maids. This was a game in which you moved your Gopieces across the boar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row of dice, the object being to reach the opposite side before every thing else and pocket all the stakes.(David Hawkes &John Minford)
“内心言语本身就是一种功能,而不是外在言语
的内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内心言语才是纯
粹意义上的思维。”
据此,纽马克认为成年人运用语言的目 的和运用语言进行的最基本的活动是思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 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 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 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 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 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 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 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 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 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 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 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 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 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 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这时兴起,针对翻译语言学派 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 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 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目的论影响深 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 “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 “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 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 “雨后春笋”。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 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 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 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 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 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 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 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 藏在字里行间里。
汉斯.佛米尔Hans Vermeer
试图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断裂,提出目的论 (skopos theory)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 缚中摆脱出来。在于来世莱斯合著的《普通翻 译理论原则》(1984)中对该理论的框架进行 阐述。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指行为的目标、功 能或意图。
到了中世纪,阐释学成为《圣经》研究的一个分支,通 过对宗教典籍的注释、说明向人们澄清上帝的意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阐释学的研究领域不再拘泥 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整个古代文化经典的阐释。 这一时期可以被看做古典阐释学时期。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和阐释学的密切关系:语言室理解本身得 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进行方法就是解释, 翻译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周旋,因此可以看 做阐释学最有代表型的范例。
在这本书中,莱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 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 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认为理想 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 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样的翻译称为综合性 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优先考 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主要从事德英互译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提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两者
的区别在于:前者产生的效果力求接近原文文本, 后者则在目标语结构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再现原 文意义和语境 提出将“直译”和“逐行翻译”这两类翻译方法 互为参照 同逐行翻译相比,语义翻译更重视目的语的语法 结构;和直译相比,语义翻译更尊重语言的使用 场合 交际翻译并非处处适用,在有些问题和场合当中, 语义翻译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雅科布逊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 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所 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 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所谓 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 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所谓符际翻 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 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2) 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他认为,在语言学习和语言 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3)准确的翻译取 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 息。(4)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 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言进行 处理。(5)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 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这时兴起,针对翻译语言学派 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 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 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目的论影响深 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最早可以追溯到凯瑟琳娜.莱斯于1971年出版的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 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 “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 语言学传统。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 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 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 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 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 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 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 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 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 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 再现源语文化。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 有奈达、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 Newmark)、哈蒂姆(Hatim)等。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 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 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 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 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 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 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 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 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 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 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 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 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 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 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 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 出,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 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 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 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 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 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 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富, 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 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把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研
究,认为翻译即交际,创立了翻译研究的交际学 派 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并进而从社会 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功能对 等”的翻译原则 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 和“检验”的四步模式。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 科,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希腊神话中, 赫尔墨斯(Hermes)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 使者。
古希腊时期的阐释学主要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其目的不外乎消除文本的 歧义和误解。
1813年,施莱尔马赫宣读了论文《论翻译的方 法》。文化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 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翻译的原则和途 径,指出翻译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译者不打扰 原作者,带读者靠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 者,使作者靠近读者。论文对笔译与口译活动、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都加以区分并进行阐述。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1975年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被视为当代西方翻译研究领域里的 里程碑式的著作。
该书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为基础,提出“理 解也是翻译”的观点,赋予翻译以更宽泛的含 义,将翻译的过程看作阐释的运作(the hermeneutic motion),并把翻译分为四个步骤, 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 (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 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 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 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 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 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 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 源语的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