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理论
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是根植于社会工作传统,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维护观点、市民权利和妇女运动,加上草根组织运动的孕育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实务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理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活跃起来。
该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一贯追求的目标基本吻合,而且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亦表现出明显的可行性和建设性。
本科时期的社会工作课程中讲到“赋权”,多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介入服务时把一系列权力下放给案主,让其自己做决定。
但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赋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都不系统。
我认真阅读了《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中的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并参考了其它相关书籍,对赋权理论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思考。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助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赋权理论

学者的解释
(4)Torre(1985):赋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人 们变得够强壮而足以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与机构, 以及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行分享,并努力改变他 们。 (5)Swift & Levin(1987):赋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 对权力的再分配、一个过程以及一个目标。 (6)斯坦堡(1991):赋权指获得权力、发展权力、夺取 权力,或者说是帮助使用权利或能够行使权力的过程。 (7)uiterrez(1998):赋权是一个增加个人权利、人际 权利或政治权利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 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主要理论
赋权的实践模式:个体主动模式与外力推动模式。 个体主动模式旨在提高个体赋权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个体 主动模式强调个人在赋权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其假设前提 是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张时飞.上海癌 症自助组织研究:组员参与、社会支持和社会学习的赋权 效果[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2001. );赋权的 关键在于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个体若无赋权意识,所 有努力都是白费。 外力推动模式旨在通过外力推动和保障以实现、激活弱势 群体,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构建以达到持续 赋权的目的。外力推动模式强调赋权过程中外部力量的推 动和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外力去激活弱势群体主体性,并 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建构以达到持续赋权的 目的(范斌,2004)。
❖ 其二,传授技巧。社会工作者教授案主所需要的特定技巧,个案工作者着重 教导案主有关母职、家管等技巧,社区组织人员则教授案主所需要的参与能 力,是为最早的赋权取向实践。
❖ 其三,重视案主的参与。此时期的社会工作文献或训练手册指出案主参与助 人过程的重要性,并提醒社会工作者应尽量少用怜悯同情(patronizing)的语 言,甚至邀请案主运用机构作为服务自我的活动地点。
赋权理论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赋权理论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的存在导致社会中一些个体或团体没有机会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社会分层、压迫和不平等是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
正是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人们获得权力和资源的水平也就不同。
而阶级分层正是基于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中到处可见的妇女、少数民族、男女同性恋者和其他弱势群体被压迫,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等困境。
故此,文章提出运用赋权理论帮助这些无权弱势群体消除压迫非常必要。
文章在讲述了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三个具体的赋权传统理论:女权理论、男女同性恋者赋权理论和社会工作赋权理论。
在讨论女权理论中,通过比较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这三种理论模式对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平等的解释,指出它们的缺点,进而提出在运用女性的赋权时要注重提升对父权制的意识和为谋求性别平等的社会行动。
《2024年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范文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下社会治理体系中,城市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其治理模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
赋权理论作为一种强调个体与集体赋权、参与和协商的理论框架,为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从赋权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
二、赋权理论概述赋权理论强调个体与集体的赋权、参与和协商,主张通过增强个体的能力和集体的决策权,以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在社区治理中,赋权理论重视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认为只有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向协商治理转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居民参与度不高、决策过程不透明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也制约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四、赋权理论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中的应用(一)增强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在赋权理论的指导下,城市社区应增强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通过建立居民参与平台、开展居民议事会等方式,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社区应尊重居民的决策权,让居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二)建立透明的决策过程为了确保决策的公正和透明,城市社区应建立透明的决策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包括居民、社区组织、政府等各方面的意见。
同时,决策过程应公开透明,让居民了解决策的依据和过程,增强决策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三)强化社区组织的角色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赋权理论强调社区组织的参与和协作,认为只有强化社区组织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城市社区应加强与社区组织的合作与协作,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协商治理中运用了赋权理论。
通过建立居民参与平台、开展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增强了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2赋权与倡导理论

二,赋权理论(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赋权理论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的存在导致社会中一些个体或团体没有机会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社会分层、压迫和不平等是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
正是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人们获得权力和资源的水平也就不同。
而阶级分层正是基于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中到处可见的妇女、少数民族、男女同性恋者和其他弱势群体被压迫,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等困境。
故此,文章提出运用赋权理论帮助这些无权弱势群体消除压迫非常必要。
1、社会工作赋权理论与实践因为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指向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一部分的弱势群体正是因为在社会环境中无权才产生问题,所以在实践中运用赋权策略就更为重要。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范文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伴随着社区治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赋权理念的兴起,协商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正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赋权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赋权理论与城市社区治理赋权理论强调个体或群体获得权力、资源、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赋权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居民参与、多元主体协同、社区自治等方面。
通过赋权,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能促进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正在向协商治理模式转变。
在协商治理模式下,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平等、公开、透明的协商过程,达成共识,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居民参与度不高、协商过程不透明、多元主体协同不够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协商治理的效果和效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赋权理论在协商治理中的应用在赋权理论的指导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居民参与度。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2. 推动多元主体协同。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促进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3. 实现信息公开和透明。
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居民了解社区治理的相关信息,促进协商过程的公开和透明。
4. 强化社区自治。
通过赋权居民和社区组织,推动社区自治的实现,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协商治理过程中,通过开展居民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共同参与,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六、小结......................................................................................................................37
七、参考书目..............................................................................................................38
二、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9
三、赋权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13
王和 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工作 2008 级
10081160122 文军
2010 年 6 月 28 日
1
目录
一、赋权理论的概念框架............................................................................................3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1. 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个人的无力感 (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员: 成员:李黎 杜海芳
服务对象
城乡社区组织动员、 城乡社区组织动员、社区健康服务 和基本医疗服务儿童妇女、残疾人、 和基本医疗服务儿童妇女、残疾人、 老年人、贫困者、艾滋病患者、 老年人、贫困者、艾滋病患者、慢 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 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农民与农 民工和其他高危人群是医务社会工 作的重点服务对象
工作过程与步骤
A.增强自我效能,培养进取精神。 A.增强自我效能,培养进取精神。 增强自我效能 B.培养团体意识 将个人、 培养团体意识, B.培养团体意识,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 题重新定义为力量和权利的缺乏, 题重新定义为力量和权利的缺乏,从而产生 对社会批判的观念。 对社会批判的观念。 C.减少自责 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减少自责, C.减少自责,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D.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 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 D.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学习知识和技 解决个人问题。 巧,解决个人问题。
案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的
通过社会中足以影响个人及社会团体的 有力团体,用特殊的策略以减少, 有力团体,用特殊的策略以减少,消除 和抵抗, 和抵抗,扭转有强势团体所赋予的负向 价值。 价值。 将个人所遇的困境与社会经济的公平之 间建立的关系, 间建立的关系,并提供一个整合性的架 构来满足受压迫团体成员的需求。 构来满足受压迫团体成员的需求。
工作重点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 对病人及其家庭的服务,对医 对病人及其家庭的服务, 院等医疗机构中的服务, 院等医疗机构中的服务,对社 区公共卫生的服务。 区公共卫生的服务。
注意事项
不能把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只是等同于现在 医院里医政科的工作,主要是化解医患矛盾。 医院里医政科的工作,主要是化解医患矛盾。 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社会工作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 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知晓或掌握相关的 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 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同时还需要较强的与 特殊服务对象——病人的沟通能力、与医护 病人的沟通能力、 特殊服务对象 病人的沟通能力 人员的协调能力、为病人找资源的能力。 人员的协调能力、为病人找资源的能力。
原则与策略
1.赋权是一个集体行动,案主与参与者以伙伴形式一起工作。 1.赋权是一个集体行动,案主与参与者以伙伴形式一起工作。 赋权是一个集体行动 2.在赋权过程中应该把案主看作为是有能力的群体 在赋权过程中应该把案主看作为是有能力的群体, 2.在赋权过程中应该把案主看作为是有能力的群体,从而应该使他们得 到资源和机会。 到资源和机会。 3.案主应该视自己为改变的动力 相信有能力改变未来。 案主应该视自己为改变的动力, 3.案主应该视自己为改变的动力,相信有能力改变未来。 4.能力是在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和获得提升 能力是在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和获得提升, 4.能力是在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和获得提升,特别是那些成功及有效的经 验。 5.任何情况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任何情况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5.任何情况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有效的解决办法 也必定有所不同。 也必定有所不同。 6.非正规社会网络对调解压力 非正规社会网络对调解压力、 6.非正规社会网络对调解压力、赋权能力及控制功能使一种重要的支持 力量。 力量。 7.人们必须亲自参与赋权行动 自己制定目的、手段及预期结果。 人们必须亲自参与赋权行动: 7.人们必须亲自参与赋权行动:自己制定目的、手段及预期结果。 8.意识觉醒程度直接影响赋权 讯息使转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意识觉醒程度直接影响赋权, 8.意识觉醒程度直接影响赋权,讯息使转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9.赋权包括得到资源及对资源的有效运用 赋权包括得到资源及对资源的有效运用。 9.赋权包括得到资源及对资源的有效运用。 10.赋权过程使动态的 不停改变的及进化的。 赋权过程使动态的、 10.赋权过程使动态的、不停改变的及进化的。 11.赋权通过个人及社会经济层面同时发展 赋权通过个人及社会经济层面同时发展。 11.赋权通过个人及社会经济层面同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