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杜甫诗歌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与《望岳》比较研究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与《望岳》比较研究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与《望岳》比较研究1. 引言介绍杜甫作为唐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本文将着重研究杜甫的两首诗作《登高》和《望岳》,分析它们在主题、意象、结构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点。

2. 杜甫与其时背景探讨杜甫创作《登高》和《望岳》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等因素对他创作产生的影响,以便理解这两首诗在情感和思想上的表达。

3. 主题比较比较《登高》和《望岳》两首诗在主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揭示杜甫对当时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命运追求等方面不同层次深入思考。

3.1 《登高》主题分析解读《登高》中表达出的主题,如纵情山水之美、豪情壮志以及反思命运等。

3.2 《望岳》主题分析探讨《望岳》所体现的主题,如对大自然力量的景仰、国家危局下的思考以及追求个人志向等。

4. 意象比较分析《登高》和《望岳》两首诗中使用的意象,比较其运用方式和效果。

包括山水、动物、自然与人文景色等意象,这些意象如何展示杜甫内心情感与思想抒发的多重层次。

5. 结构比较对比《登高》和《望岳》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深入研究其诗句布局以及韵律节奏。

通过分析诗歌形式和结构组织方式,探索杜甫如何利用语言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6. 表达方式比较研究《登高》和《望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从词句选择、修辞手法以及声音韵律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杜甫在不同题材中运用语言技巧带来的效果。

7. 结论总结比较研究的结果,指出《登高》和《望岳》两首诗所传达的共同和独特之处。

同时也可以提及对杜甫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的更深一步理解,并探讨这两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通过对杜甫《登高》与《望岳》这两首诗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艺术追求。

同时也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唐代文化和文学发展的认知。

《登高》《客至》《蜀相》《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登高》《客至》《蜀相》《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跨越千年时空,叹我华夏诗圣——《登高》《客至》《蜀相》《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律诗严整的格律(顿挫)。

2.分析对比不同诗歌中的不同艺术手法和情感,深入理解杜甫在暂时安稳生活中“忧”的底色(沉郁)。

3.结合名家点评,感受李杜二人不同的风格和境界。

【学习过程】一、《登高》767年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于重阳节登高望远,他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改写为散文文段。

借分析学生作品的景物特点,回扣诗句中的俯仰结合,色彩凄清,叠词特点。

仰:高远空旷、清白色调茫无边际的萧瑟凄凉的秋景俯广漠汹涌、沉郁悲凉清冷叠词:音韵朗朗上口音韵之美,“无边落木萧萧下”词义形象化同步消逝《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舒缓轻盈柔和)2.首联中一字奠定了诗歌整体情感基调,在此之后抒情集中在哪里?哀借景抒情3.请你从诗歌颈联找出杜甫的“八重愁”八重愁因:1百年——年老体衰2多病3独——孤独4秋——悲5万里——远离家乡、漂泊6常——永远在漂泊7做客——客居他乡8登台——登高望远一般都是祈求延年长寿,此时的杜甫却愁更愁,怅惘无奈,惹恨添悲总结悲哀:自身原因:潦倒的生活之苦家国原因:家国破败之际时事艰难《望岳》杜甫735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豪壮之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学对比以上两首登高诗作,结合杜甫生平分析杜甫形象的变化。

答:《登高》中,杜甫是一个哀怨、凄凉、常年漂泊、多病缠身、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老年诗人形象;《望岳》中的杜甫是不畏困难、勇攀绝顶、俯视一切、豪情万丈、雄心壮志的青年诗人形象;这之间,杜甫经历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洗刷,时代的磨难,家国的破碎。

1.诵读诗歌·大声诵读杜甫以下诗作,在每首诗中勾画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老杜思想情感的字词。

李杜诗歌对比

李杜诗歌对比

二、李七言古诗之比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三、李杜的文学风格: 1、李白的“清雄飘逸”: 2、杜甫的“沉郁顿挫”: 论文摘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是思想上的承接和发扬者,是时代文化的充分体现者,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孕育和个人才性契合的产物,并且散见于他们的创作之中。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关键词:创作风格、七言古诗、清雄飘逸、沉郁顿挫
正文:
李白与杜甫在创作风格上都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曾说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表达了自己的述作之志。这种认识显然来自先秦和汉儒的文学理念。两个人也都反对一味地讲求绮丽靡艳。李白在《古风·其一》中曾说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乔象钟等学者根据李白这首诗而认为李白有复古倾向。李白确实受到了陈子昂的主张的影响,指出了“道丧”的现实情况,并且标举风雅汉魏,但是,李白并不是完全否定建安以后的文学。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看,李白明显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诗骚的影响有之,而元嘉永明的影响也有。李白的很多作品都曾对陶谢鲍庾等诗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杜甫也曾把李白比作“庾开府、鲍参军”。可见,李白并不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复古者。据罗

6.杜甫诗四首

6.杜甫诗四首

6《兵车行》【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明白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学习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往常,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差不多上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诈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扬,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期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跑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期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

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望岳》1.岱.(dài)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汉古诗《冉冉孤生竹》与杜甫《新婚别》之对比赏析

汉古诗《冉冉孤生竹》与杜甫《新婚别》之对比赏析
王 晓妮
( 陕西师范大学 , 陕西西安 70 6 ) 102
摘 要 : 人 认 为 杜 甫 诗 歌 对 汉 代 古 诗 有 诸 多方 面 的 继 承 与 发 前 展 , 别 从 《 婚 别》 《 冉 孤 生 竹 》 方 面 面 的 契 合 可 窥 见 一 特 新 与 冉 方 斑 。 本 文 意欲 从 时代 背 景 与 主 题 思 想 ; 妇 形 象 心 理 探 微 ; 而 新 和 不 同的 艺 术表 现 手 法 三 个 方 面 对 两 首诗 歌 进 行 对 比 赏析 , 以期 明
晓两 者 之 间 的 内在 联 系与 差 异 。 关键词 : 婚 ; 新 时代 ; 理 ; 术手 法 心 艺
的反 映 , 而更 可 能 是 汉 代 广 阔 的社 会 背 景 和 意 识 形 态 下 文人 士子
人 生 短 促 、 游 伤 别 思 妇 的感 伤 之 作 。 远 “ 君 令 人 老 , 车来 何 迟 ” 句 即 向我 们 透 露 了 一 些 信 息 : 思 轩 两 轩 车 , 屏 障 的 车 , 古 代 大 夫 以上 官 员所 乘 坐 。 可 见 丈 夫 婚 后 有 乃
“ 三吏 ” “ 、三别 ” 新婚别》 。《 便是这一组诗 中的一首 。 相隔几百年的汉代文人五言诗《 冉孤生竹》 冉 与唐代杜 甫诗 歌《 新婚别》 往被诗评 者联 系在一 起 , 往 主要是 因为 两者都 以新 婚 之 别 为 题 材 , 在 古 典 诗 歌 送 别 题 材 中并 不 常见 。为 了更 深 刻 这
亡的文诰。
无端 , 油然善入 。 《 ” 冉冉孤生竹》 古诗十九首》 为《 之一 , 以夫 妻新
婚离别为题材。
唐 代 由 盛 世 急 剧 衰 落 的安 史 之 乱 之 际 , 诗 人 杜 甫 颠 沛 流 大 离, 目睹 战争 中普 通 人 民 的 生 活 惨 状 , 诗 记 史 , 下 了 著 名 的 以 写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蜀相》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蜀相》

探究:诗人游武侯祠这一古 迹、借诸葛亮这一古人究竟 要表达什么情怀?
讨论:杜甫和诸葛亮有哪些相似点?
挖掘二者连接点
人物
角度
诸葛亮 战争频仍 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被重用,施展才能抱负


时代背 景
才情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许身社稷,志在匡国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不被重用,仕途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 屡遭贬谪,失意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难耐。 中军帐
总结情感与手法:
诗人追念诸葛亮这一古人,以 诸葛亮自况。在给予诸葛亮赞美 与惋惜的同时,借诸葛武侯这一 古人抒发自己不被重用、壮志难 酬的失落与怅惘。 手法:借古抒怀。
此词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 什么情怀?
分析:上阕:孙仲谋、寄奴这些京口历史人物建 立丰功伟绩 ——对比自己,隐约地表达自己的 抗敌救国的心情。( 怀古伤己) 下阕: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 衰的伤感 (怀古伤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廉颇——同病相怜,不忘为国效力( 怀古伤己)
手为 法表 。达 情 感 作 者 运 用 了 什 么

诗抓 句情 ,感 体词 悟, 诗结 人合 要标 表题 达、 什作 么者 。、

事抓 是意 什象 么、 明 。古 人 、 古 迹 、 古

鉴 赏 咏 史 诗 三 步 骤
用此方法研讨选修教材中咏 史怀古诗《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பைடு நூலக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聆听
From Team Three
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
杜甫之诗,是诗的星空上最璀璨的星辰之一, 它们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 挫”四字能够准确概括出杜甫的作品风格。他生 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 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 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 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 的忧患意识。杜甫有着圣人的思想,登峰造极的 诗艺,品读他的诗,我们不免能感受到他在那动 荡的社会中无奈的自嘲与深深的惋惜。仕途不顺 不会使他放弃,安史之乱不能让他低头,他就是 他,爱国的他!
渚(zhǔ)
•远大抱负,心系苍生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
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 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春望》本诗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 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 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总结:两首诗虽都是由同一位诗人写的,而且都体现了爱国情怀,但是 写作背景不同,所以在情感上还是有所出处。《望岳》一诗主要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春望》一诗则是诗人对国家凄凉景象第一种感叹。
杜甫
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眦(zì )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目录
Contest
了解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远大抱负 心系苍生 善用手法 千变万化 朝气蓬勃 沉郁孤愁 总结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 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 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 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 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 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簪(zān)
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黑(hè)
四、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几首杜甫诗歌的比较分析
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 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 工巧、悲天悯人的方面更为伟大。 ——摘自《苏东坡传》
杜甫既是才华横溢的诗圣,也是忧国忧民 的爱国者,更是颠沛流离的苦难者。他的 一生似乎坎坷不尽,其实不然,他用着从 未改变的仁心与爱国之情谱写了一篇又一 篇震撼人心的华章。这次我们选取了他早 期的《望岳》,中期的《春望》,晚期的 《春夜喜雨》、《登高》,从内容、情感、 风格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可 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读懂杜甫。
《望岳》
•善用手法,千变万化
《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对偶: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拟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炼字:阴阳割昏晓中的“割”
拟人:造化钟神秀
《登高》
对偶: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春望》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衬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朝气蓬勃,沉郁孤愁
《望岳》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 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 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 磅礴的气象,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登高》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 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 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 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 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 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 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 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 人心弦。 总结:从朝气蓬勃到老病孤愁,诗歌的风格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一首是诗人年轻时所 写,年少轻狂;一首是诗人垂暮之年时所写,沉痛悲哀。安史之乱后带来的社会混乱、潘 镇割据、剥削加重、边疆不稳等一连串的问题都给予了杜甫这位爱国诗人致命一击。谁又 能想到,现在鼎鼎有名的诗圣最终竟然在雪中孤身一人,寂寞而又悲叹,写下最后一首诗 后凄惨逝世呢?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 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 强不息的仙字精神,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 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 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 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气概。 《春望》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 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 术风格。 《春夜喜雨》通过拟人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 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雨的 喜爱之情。 《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 错综之妙,通过种种描绘,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 便跃然张上。 总结:景物描写往往能够烘托出某种气氛,抒 发作者的感情。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看到相同的景 色心境都会有所变化,杜甫一生颠簸不尽,他的 诗歌也充分反映出了他内心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