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比较欣赏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比较谈

2 0 年 5月 06
M a .2 0 v 0 6
李白、 杜甫诗歌 艺术比较谈
罗 艺
( 重庆江津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 江津 426) 010
摘 要: 李白和杜甫是我 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住伟 大诗人。在诗歌创作方法、 审美意象、 诗歌语 言、 创 作体裁等诸多方面各显异彩 , 风格迥异, 各有特长。李白长于七绝, 夸张大胆 、 想象奇特、 清新 自然、 天然浑成, 体现 了李 白追求 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杜甫尤善七律 , 取典型的人和事。 呈现广阔的社会 生活, 寓主观 于客观, 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 浸透着诗人忧 国忧 民的情怀。语 言精 练、 准确 , 体现着充满浓厚 生活气息的现 实主 义精神。同时两人均有现 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及精神体现 关键词 : 李白、 杜甫; 诗歌 艺术: 同 异 中图分类号: 0 I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2 0 6(06 0— 1 10 17— 0720 )3 03 — 3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浪漫主义 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 给后世文学 以深远影响。 李白和杜 甫由于生活经历、 思维性格等不同. 在诗歌艺术上也各有 特点。现对其诗歌艺术比较如下:
李白思想较复杂 , 既接受了儒家“ 兼济天下” 的思想 , 要求“ 济苍天”“ 、 安社稷”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 , 遗世独立的思想 ,追求绝对 自由。游侠思想对他影响颇 大 。以武犯禁 ”“ “ 、不爱其躯” 等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常
有体现 , 所以他蔑视封建秩序 、 于打破传统偶像 、 敢 轻尧
的惊心比喻 。 反衬阵亡士卒妻子那种绝望的悲哀 , 惊心动
魄。上述方面 。 都显示出李 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 杜甫诗歌艺术具有突 出的现 实主义特 色 二)
李杜诗歌的比较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一、总的评价:地位和评价。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
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
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
(裴斐观点)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
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
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一直以来被人们传颂不已。
然而,对于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文学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就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分析两位诗人在我国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对诗歌风格的全面评估1.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气干云著称,常常展现出豪情壮志、放浪形骸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情、叙事为主,情感真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用夸张手法,以及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写景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誉为“诗仙”。
2.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则以抒情写实、坦率率真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抒写社会现实、人生感慨为主题,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乏忧国忧民的政治关怀。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真挚,以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被誉为“诗圣”。
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1. 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差异的深层原因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两位诗人的性格、经历、思想观念息息相关。
李白放浪不羁,个性张扬,有着不可一世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特征相契合,多以个人感慨、抒发情感为主。
而杜甫则深受社会风云的熏陶,他的诗作常常承载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的关怀,其诗歌风格更加坦率、真挚,表现了一位有国家情怀的诗人的诗歌风格。
2. 李白与杜甫在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诗歌风格与思想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杜甫则在诗歌中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深情厚爱,被后人誉为“民族的良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更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不同性格与境遇所致。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给人以宏大、奔放的艺术享受;而杜甫的诗歌注重写实,表现了一种深沉、执着的情感,使人在从容、沉静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朝被人们称为"诗的黄金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中,李白和杜甫是两位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人。
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以豪放、奔放、超然脱俗为主要特点。
李白擅长描绘美丽壮丽的山河景色和广阔辽远的天地宇宙。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想象力。
李白的诗作多以自我表达为中心,强调个人感受与体验。
他常常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去感悟生命中深层次的意义。
同时,他也善于借助饮酒、游玩等方式表达自由不羁的个性。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则更偏向于社会现实题材和感伤之情。
杜甫视野较为广阔,对社会动荡、人民疾苦、政治腐败等时事问题表达了深刻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寓意、深沉和悲壮感。
杜甫的写作风格相对内敛一些,他善于运用叙述手法来揭示社会百态和人民生活困境。
同时,他还能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真实而质朴的语言去传递内心的痛苦与坚韧。
比较虽然李白与杜甫在写作风格上有明显差异,但依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在形式上,二者都相对倾向于律诗或绝句的形式。
这两种形式都限制了字数和韵律,要求作者以简洁精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
其次,在表达主题方面,他们都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以达到情感共鸣和意境的营造。
无论是李白的豪放激昂,还是杜甫的深沉凝重,他们都能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情感和思想。
然而,两位诗人在创作主题和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李白更加个人化、自由奔放,更注重表达对自然、人生和兴趣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国家变迁等社会问题,并以此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批判与思考。
总体而言,李白与杜甫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诗人。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导语: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盛唐之诗则为峰上的奇葩,李白、杜甫即是照耀这高峰的两个璀璨的星座,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
他们的名字就像两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盛唐历史上,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
然而,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人。
李白是诗仙,仙是超凡脱俗的。
他天马行空、豪放飘逸、傲岸不羁,他用众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杜甫是诗圣,圣是超凡人俗的。
他感时忧国、绪密思深、沉郁顿挫。
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若以音符来作比喻,李白是高音升调,银瓶乍破水浆迸;杜甫是低音降调,幽咽泉流冰下难。
因此,无论为文、为诗、为歌,甚至为人,李白和杜甫可以算作是两条道上的火车,很难走到一起。
然而,公元744年至745年,这两位诗人的运行轨道曾有过短暂的交接.公元744年,李白由于在政治上不得意,从长安来到了洛阳,时年44岁。
而34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
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天子钦定的桂冠诗人,诗名满天下。
而杜甫却是初出茅庐,诗名未就。
时年34岁的杜甫,对于长他10岁的李白十分仰慕。
他们在当时的东鲁,也就是现在的兖州同行同止、同唱同和、同饮同酌、同醉同酣,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当年的秋天,他们又一起游玩了梁、宋两地。
第二年,李杜又同游齐、鲁两地。
后来,杜甫总是在诗中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醉舞梁园夜,行歌泅水春”等等。
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犹如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重道的李白和崇儒的杜甫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
李白杜甫诗歌比较

“诗仙”与“诗圣”诗歌之较量“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可谓是古代文学银河中两颗闪亮的星,身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满腹才情、一腔爱国热忱,在他们作品中便可一览无余他们对国家炽热的感情,然而都仕途不顺,报国无门。
他们间的情谊可用“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玩”概括,其诗歌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生活背景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李白诗歌主要风格:豪放飘逸。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杜甫诗歌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风格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他恪守儒家思想,其二,仕途不济,命运多桀,使得理想与现实差距增大,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二、诗人思想不同李白思想可用以下四句概括:“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破灭了理想,渴求个性解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歌创作,主线为忧国忧民,主角为普通百姓。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所以他的作品堪称“诗史”。
三、他们的诗歌创作方面手法迥异。
李白善用浪漫主义手法,用绝妙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蓬勃的激情来勾勒出生活图景,他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

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很重要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对中国文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诗歌形式各有特点,包括他们的语言、思想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形式特点、意境特点和题材特点三个方面,对李白与杜甫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从形式特点方面来讨论李白与杜甫的诗歌。
李白在诗歌的形式上,偏爱采用对仗形式,喜欢创造琳琅满目的景象,多以抒情质朴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真挚情感。
而杜甫则擅长以平实接地气的语言,勾勒出生活的种种真实存在,刻画出人物形象,传达出社会深刻的思想性思考。
其次,我们从意境特点来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
李白善于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创造出伫立于云霄之上,离世而又饱蘸着远洋之涛的超然豪迈、神秘而恬静的意境。
而杜甫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他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着重表现的是求职的劳作、失意的忧虑中的令人深思的意境。
最后,从题材特点来看,李白的诗歌主要以缅怀家乡、寻寻唐代贤臣、表达对宇宙大自然的隐喻及形象的感情为主,或者是描绘世俗的清晨、春天等景色;而杜甫则写作题材更加灵活多变,他写政治和社会,写山水和风景,写传说小说和历史事件。
从上面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使他们的诗歌丰富多彩。
它们各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良好机会。
因此,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诗歌背后的文化精髓,更可以丰富我们的诗歌理解,引发我们对文学的趣味,激发我们立足自身所学,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发扬我国美好文化传统。
杜甫与李白 两位诗人的风格对比

杜甫与李白两位诗人的风格对比杜甫和李白,作为唐代两位杰出的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各自展示了不同的情感、主题和表达方式。
下面将对杜甫和李白两位诗人的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充满了真挚的激情和深沉的思考。
他通常以现实的社会问题为主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为素材,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社会的变革相结合。
他的诗歌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杜甫的诗作多表现出对民生困苦和社会动荡的关注。
他以坚实的笔触刻画出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国家的衰败困境。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他通过描绘茅屋倒塌、艰难求生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贫穷和不公的愤怒。
在这些作品中,杜甫常常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李白的诗歌风格相比之下,李白的诗歌风格更加奔放豪放、畅快淋漓。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幻想,展示了无拘无束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善于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奇特的氛围和多变的情感。
李白的诗作经常以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对山水、花草的描绘,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个人表现力和想象力。
例如《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他运用浓郁的想象力和诙谐的语言,将自己融入到仙人中,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三、两位诗人的风格对比杜甫和李白虽然都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但他们的风格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痛惜,他以清晰、深沉的语言描绘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困境。
李白则多以豪放洒脱的笔触表现个人的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他的诗歌常常带有夸张和奇特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狂野和放纵的情感。
在主题上,杜甫的作品更加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他以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的变迁为素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的愤怒之情。
而李白则更加偏爱自然和个人的情感,他以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为依托,表现了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情绪冲动 时情感喷发奔涌、起伏跌宕,让人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 丰富奇特的想象,这首诗借“梦游”的形式,
驰骋想象,描绘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梦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列缺 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 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 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 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某夜酒酣,李白写下一首《秋猎孟诸夜 归》, • 写的是“鹰豪鲁草白,狐兔多鲜肥”。 • 而杜甫望着茫茫大泽,也就着火光,默默 写下“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 •
•
在这个大情怀缺失的时代,我们见过 无数个“李白”。却太久没见到一个“杜 甫”。 • ——路上读书 拾文化
创作手法
• 李白——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诗仙 浪漫主义 • 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 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 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基本创作 方法。 • 杜甫——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诗圣 • 现实主义 • 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地表现典 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文学艺术基本创作方法。
三、语言苍劲凝练
• 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 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 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 例如他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人心。 ”一联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 又如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 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悄然之声,长江 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抒发了作者彼时 彼刻的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李白善于融汇传说、神话、驰骋 想象去描写客观世界。如《蜀道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 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 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神话传说, 烘托奇险的气氛。 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 话来驰骋幻想。
语言特色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诗冲口而出,不假雕饰。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 不休”。杜甫的诗语言则千锤百炼,一字不
个性与风格
李白酷爱自由、崇尚自然、蔑视权贵,思 想丰富,诗歌豪迈奔放、洒脱不羁。以 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 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杜甫忠君爱民,性格深沉、思想深邃。诗 风含蓄、感情内敛。他背负着对国家和 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 自己内心的感受。
• 话说,当年李白、杜甫和高适曾一同在孟 诸打猎。
(一)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李白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诗篇 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 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通过简练的语言来 作直捷爽快的抒发,他的诗是喷薄而出,奔 腾直泻。
如《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冰心主编《彩色插图中国文学
史》
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 艺术概括。
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 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 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 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 白说出。
二、雄浑壮阔的的艺术境界和细 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钱别校 书叔云》)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 成雪”(《将进酒》), •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 哉!”(《蜀道难》) •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 青天!”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四、清新明快的语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 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 “ 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人对酌》)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诗人, 他的心灵犹如一注滔滔汩汩流淌不尽的诗 的源泉。 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人事交往; 无论是所见所闻,还是所思所想, 在他的笔底统统可以谱成震撼人心的乐章。 而且,永远是那样雄浑而清新, 具有高山大河般的力量、初日芙蓉般纯粹 的美感。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比较学习
李杜诗歌艺术研讨会
1.诵读诗歌1遍,深入体会诗歌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的风格。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情感的复杂性,能够研究出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3.与同学们分享你对李杜的认识。
•
《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 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 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 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 学习任务: • 探究二人作品不同的艺术特色, 并比较。
•
李白人生行迹图
杜甫人生行迹图
•
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十一 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 时代。 • 那就是,他们将分别代表安史之乱前 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唐朝。李白的佳作,在 安史之乱以前大多已经写出,而杜甫的佳 作,则主要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后。 • ——余秋雨
(三)大胆的夸张与新奇的比喻。 如《望庐山瀑布》:
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 之又奇。“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早已成为文学 描写中夸张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会 须一三百杯”,“愁来饮酒饮二千石”。他 的登高,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 尺”“举手可近月”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