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

“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

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

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

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

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

目录引言 (1)一、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流变 (1)(一)先秦时期的桃花意象 (2)(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桃花意象 (2)(三)盛唐诗歌的桃花意象 (2)二、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 (2)(一)杜甫诗歌桃花的春色春意意象 (3)(二)杜甫诗歌桃花的赠离恨别意象 (3)(三)伤时感怀的意象 (3)(四)桃花源意象 (3)(五)诗人身世的感慨 (4)三、杜甫诗歌桃花意象的特征 (4)(一)苍老雄浑的艺术风格 (4)(二)深具托喻与沉郁悲观的情怀 (4)(三)“民胞物与”的思想情感 (5)(四)杜甫桃花诗意象的现实主义色彩 (5)四、杜甫桃花诗的影响 (5)(一)悲凉身世的诗歌创作 (6)(二)杜甫桃花诗中人格象征的影响 (6)结语 (6)参考文献 (6)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摘要:桃花是我国古代诗歌重要的题材和植物意象,自古就有关于桃花的吟诵与描写。

桃花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据着相当篇幅,反映着唐代社会对桃花的普遍关注,杜甫的咏桃诗在唐诗中的艺术成就首屈一指。

杜甫的咏桃诗与传统古诗的美人意象相区别,也不同于陶渊明式的憧憬,他对桃花的刻画细致,具有深刻的托喻意味。

诗人描写了桃花的形象美和对桃花旺盛生命力,同时也展现出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与关怀,表现出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特征。

深入研究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对于认识唐诗的文化意蕴,增进唐诗多种意象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杜甫诗歌桃花意象形象美情感寓意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以花卉作为描写及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颇多。

花卉文学作品沉淀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心理,彰显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及文化内涵。

张潮在《幽梦影》中指出:“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所以,研究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对于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和时代文化背景,以及诗歌的价值与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桃花诗的兴起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桃花的吟颂作品,《周南·桃夭》篇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校区}本科毕业论文试论杜甫诗歌意象学生姓名李双艳院系名称中文系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班级2006级1班学号060003021052指导老师李太斌试论杜甫诗歌意象学生姓名:李双艳指导老师:李太斌内容提要杜甫诗歌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杜诗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是与其意象生成的独特个性密不可分的,杜诗意象种类繁多,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独具特征的意象群,其中以自然意象最多。

杜诗意象反映了其悲剧的一生,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诗独特风格体现在意象选择的个性化上,具有量多而富于变化的特点,并与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密不可分;体现在意象组合方式上:意象十分密集,组合相当紧密;运用对偶手法把两种意象相对举或相对应地组合起来;杜诗在以天然景物构成意象时,还开创了意象叠加法;体现在意象的构造上,具有新奇独特的特点,创造了一系列“骤看似无理”、“不通而通”的审美意象。

关键词杜甫意象个性化密集新奇独特Image of Du Fu's poetryAbstractDu Fu's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achieves the highest artistic achievements in poetry. Du Fu's has a special aesthetic value which is generated by its unique image personalization inseparable, Du Fu's poetry has a wide range of imagery and form a large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ry group, with a maximum of natural imagery. Du Fu's image reflects the tragedy of their life, with a strong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the poet's artistic style gloomy setback. Du Fu's unique style of choice in the image of the personality, with the volume of wealth to the many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Du Fu's gloomy setback inseparable from the artistic style; reflected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mage: Image of a very intensive, is fairly close; dual approach to the use of two types of image relative to cite or relative should be combined; Du Fu's natural features and to pose in the image, they also created the image superposition method; reflected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image with a new unique features, creating a series of "at first sight, appear unreasonable," "pass barrier" of the aesthetic image.Key words:DuFu Image Personalized Intensive Unique目录一、杜甫诗歌意象选择极具个性 (5)二、杜甫诗歌意象组合十分密集 (6)(一)排列紧密 (6)(二)对偶手法 (7)(三)意象叠加 (8)三、杜甫诗歌意象构造方式新奇独特 (8)参考文献 (10)试论杜甫诗歌意象杜甫是唐诗之集大成者,又是唐诗之革新者,杜甫对唐诗艺术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V1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V1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V1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创作了数百首诗歌。

他的诗歌在唐代就广泛传播,并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杜甫的诗歌形式多样,如长短不一的律诗、绝句、律绝等。

然而他的诗歌笔调庄重、语言含蓄朴素、意境深邃,使得他的诗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够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情感真挚深厚
杜甫的诗歌不仅有才华,而且有深厚的情感。

他的诗歌主题从国家政治到民生百态,从自然环境到人伦道德等等,但情感几乎全部体现出作者的深切感受。

他的情感真挚深厚,富有感染力。

三、立意高远深邃
杜甫的诗歌往往主题广泛,立意高远深邃。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与问题,更体现了刘宋理学及释道思想的深刻理解,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哲学等方面的广泛思考。

四、艺术表现手法多样
杜甫的诗歌艺术手法多样。

他善于使用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度。

他的诗歌中也常常穿插历史人物的典故,使得诗歌更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艺术特色多样丰富。

他的诗歌自形式到内容都
能够达到完美的统一,且情感真挚深厚、立意高远深邃、艺术表现手
法多样。

无论是对于现代文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诗人概述】杜甫(-),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文定义语言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备“悲凉”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有变化,讲究炼字炼句。

“悲凉”一词最早载于南朝,“体悲凉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下更以“沉郁顿挫”四字精确归纳出来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灵巧,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辨认出,其诗歌风格的构成,与其秉持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在盛世末期,少时存有雄心壮志,“可以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发动,国运衰弱,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非常大差距也并使杜诗诗风小存有转型,收敛现实主义。

意象杜诗对意象挑选的个性化,就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发生的意象,比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除了官吏、将军、无赖等权贵势力,都整体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期盼,对庶几乾坤的斥责,对横行霸道的愤怒,对飘泊流徙的哀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心肌梗塞的遗憾,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沈重情感的抒发,使杜诗的语言趋向“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者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再分”又云:“惟其意远,悉鹿句,即为人无法知下句”。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诗仙”写诗的特点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一)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

《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

《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

《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二)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吧!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歌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

“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

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

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

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

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

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

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

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

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

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

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杜甫的概括有的时候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

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

《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

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

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

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

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

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杜甫称赞王宰的山水画,说他的画有“咫尺万里”之势。

杜甫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

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

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如果说李白的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平凡的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

李白的诗让人惊叹,杜甫的诗让人亲近。

比如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

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

李白是这样写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李白是从天上俯视洛阳川,看到到处都是安史的军队,很多的老百姓都死在这场战乱里,而那些豺狼却做了高官。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种大刀阔斧的写法。

而杜甫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像《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

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

“群胡归来血洗箭”好像一个特写的电影镜头,很具体很细致地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

可见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再如他的《望岳》,是他年青时候写的一首五律。

“岳”是指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是指东岳泰山,说泰山很广大,泰山的青色一直横亘在齐鲁两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写泰山的广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阴”是山的北面,“阳”是山的南面。

山的北面和山的南面光线的明暗不同,因此这边是昏那边是晓。

这两句是写因为泰山的高峻,所以才“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远望层云叠起,而且云层在山腰里翻滚起自己的心胸不禁也激荡激荡,目送归鸟飞向远方,鸟的身影越来越小,所以要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它,以至眼眶都要睁裂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自己将要登上泰山的绝顶,从泰山上往下看,因为,泰山很高,其他的山久都显得很小,故曰“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写望泰山,在短短的八句诗里,就通过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角度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

头两句是远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近望,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细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想象自己要登山极目远望。

在八句诗里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可见杜甫的写法是很细致的。

我们再看他的另外一首题为《羌村》的诗,《羌村》一共有三首,我们看他的第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鄜州的家后写的。

诗曰: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归客”是杜甫指自己。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能活着回来,吃惊以后回想这一段分离的生活,感到很悲痛,流下了眼泪。

“夜阑更秉烛”的“夜阑”是夜深的意思,“更(gèng)”就是再一次的意思。

他们已经入睡了,但是睡不着,又起床,再点上蜡烛,再互相的看一看,到底这是真的呢,还是在做梦。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杜甫不相信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和家人团聚,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不相信他能够活着回来,所以刚刚见面的时候那一阵激动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入睡了,可是睡不着,再起来,又点上蜡烛,互相看着,好像是在做梦一样。

这首诗开始是写喜——回到家里的欢喜。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在一个傍晚的时分,一个日暮的黄昏的时分,杜甫回到了自己的家里,鸟雀在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也在欢迎他的回来。

接着写惊——“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刚进家门的时候很高兴,见到家人的时候,是一种吃惊的感情,一方面家人很奇怪,想不到杜甫能活着回来;另一方面杜甫也想不到能够一家团圆,家里人都那样平安,所以写了喜以后就写惊。

写了惊以后又写悲——“惊定还拭泪”。

写了悲以后是写疑,反而怀疑这是在做梦——“相对如梦寐”。

经过一场大的战乱,杜甫一个人在外边受到很多的磨难,忽然回到了家里,先喜,再惊,再悲,最后是疑。

杜甫把握住了心情的每一个起伏,写得很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的描写,逐步地推衍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又呈吴郎》都是这样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从自己住的那间茅草房被秋风吹破,然后写到天下的寒士;《又呈吴郎》是通过一个老太太联想到当时国家的局势。

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

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是拟人的写法,自己感叹时局,见花而流泪,觉得花也在流泪,自己怅恨离别,听到鸟叫惊心,觉得鸟也在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能够值万金,非常难得,这真是体察到了久别家人后接到家书的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说自己已经老了,头发不仅白了,而且也逐渐少了。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从大处着眼,写得很悲壮。

第三句和第四句角度改了,从小处落笔,用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去点缀沦陷了的京城,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伤时之深。

这样就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里的一个细小的侧面穿插起来写,这些细节也是表现那个重大的主题的。

又比如杜甫著名的《北征》这首诗,它是由国及家,再由家及国,先写国家的大事,然后写自己的家庭,写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又写国家的大事,用自己一个家庭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而写家庭的时候又是着重在儿女的衣着上,在纵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忽然插入一大段儿女的衣着的细致描写,这段是写得十分精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