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1、从杜甫的生平中浅读杜诗1.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父亲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太宗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参加了由唐太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帅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抚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佐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负外廊。
严武死后,他离开成都,全家寄居**州。
两年后,离**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2.读懂杜甫—“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三月,有安排写成的作品。
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
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
在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
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
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
百姓老**甚至献出了生命。
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的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惟妙惟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
关于杜甫介绍范文

关于杜甫介绍范文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称杜工部,晚年号称杜草堂,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文坛上备受尊敬的文化名人。
他的诗歌以思想深刻、感情真挚、艺术完美而著称,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作品大都描绘了他生活中的坎坷经历、社会现实和国家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杜甫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少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顺遂,经历了一系列的困苦和逆境。
他的父亲本是名官员,但由于政治变故而贬职,使得家庭状况大不如前。
杜甫还有一个哥哥,他们的母亲逝世以后,哥哥继承了家族的财产,而杜甫只能自力更生。
他曾经尝试过从政,但是由于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他的许多努力最终无果而终。
他多次被贬职,生活过着贫穷而艰苦的日子,甚至一度被迫乞讨。
这些经历让他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
杜甫的诗歌作品既有出自他自身痛苦经历的感慨和思考,也有对社会动荡和国家命运的关注。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政治、社会和人道主义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历史和人生价值的反思,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智慧。
杜甫的诗歌作品多种多样,包括山水田园、人物感慨、抒怀自述和对古代文学的传承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风豪放激昂,无论是抒情抑或议论,都带有浓厚的个性特色。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自然,形象鲜明,行文流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所创作的诗歌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并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人类命运和自身的价值追求。
杜甫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他的诗被公认为优秀的作品,得到了许多文人雅士的推崇和传颂。
尤其是他所书写的关于民众苦难和政治动荡的诗篇,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
在唐代文化风气尚盛的时期,杜甫的作品成为了社会上各种新思潮和文化运动的重要表达方式,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读后感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情的《春望》、《月夜忧思》,又有写景抒情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三吏》、《三别》等。
阅读杜甫的诗歌,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1. 深刻的忧国忧民情怀: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他亲历了战争的惨状,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争苦难、民生疾苦的诗作。
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三吏》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都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2. 独特的审美情趣: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比喻、生动的形象、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色彩,创造出优美的诗意境界。
如《月夜忧思》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都展示了杜甫卓越的艺术才能。
3. 丰富的人生经历:杜甫一生坎坷,历经磨难。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
从年轻时的豪放不羁,到后来的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见证了他人生观念的转变和成长。
4. 高尚的人格品质:杜甫的诗歌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品质。
他关心民生,同情弱者,勇于直言,不畏权贵。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杜甫的诗歌,不仅可以领略到他卓越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杜甫的诗歌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杜甫的基本风格

杜甫的基本风格
1. 抒发时代疾苦: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社会批评家,他的诗作常常反映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公,并表达对人民痛苦的同情和对时事政治的关切。
2. 抒发人生哲理:杜甫的诗作常常关注人生的苦难和无常,透过自身经历和观察,他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并深入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 抒写山水田园:杜甫的诗作中也有不少描写山川河流、田园农境的作品,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的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自然的倾慕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4. 抒发豪情壮志:杜甫的诗作中也有很多表现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荣辱的关切,他将自身的追求和政治抱负融于作品之中,以此激励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目标。
5. 抒发离愁别绪:杜甫的诗作中也不乏有描写离别和忧伤的作品,他表达了对亲友离别、岁月流转的感伤和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基本风格是以真实感人的情感抒发为主,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同时兼顾对自然景色和国家命运的描写,使他的作品具有厚重的艺术感和社会意义。
杜甫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

杜甫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以深刻的思想、情感与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而闻名。
他的出生年份不甚确定,但可能出生于公元712年左右。
从小聪慧好学,爱好音乐,曾经在官府做过一些小差使,但是因为地位低微而没有得到重用,终身贫困潦倒。
他的诗歌风格深受后世诗人的喜爱和借鉴,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风格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对社会与政治的关切杜甫的诗歌中不乏对社会、政治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他对社会矛盾的关注以及对当前政治形势的担忧和愤怒。
例如,他的《石壕吏》中描绘了一个贪污腐败的世界,将贪官污吏的罪恶毒瘤揭示得淋漓尽致;《北征》则是对安史之乱、唐朝政治黑暗的深深关注和心灰意冷。
二、性情豪放、感情真挚杜甫在诗歌中表现出了豪迈而真挚的情感,他的文笔雄浑,咏史抒怀,表现出对音乐、酒、友谊等方面的极度痴迷与向往,对人、事、物有着强烈的感情。
例如,他的《登高》、《江畔独步寻花》都是表现他对自然、生命、心灵的独特感悟,使人对生命的追求与呼唤显得十分真切。
三、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甫在写作中常使用夸张和象征等手法,运用独特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达到了意境与情感的完美融合,使人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从诗歌中领悟到深层的人生哲学。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使用了“把酒问青天”这一耳熟能详的句子,表现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四、注重对人物的描写杜甫的诗歌中,对人物描写极其细致入微,如《丽人行》对于美女的描写,不仅仅只是对于外貌的赞美,更多的是深刻阐明了人物性格,情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塑造出一个不折不扣的“完整人”形象。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情感激昂、形象生动、意蕴深远等方面的独特特色,他用他诚挚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壮丽的人生画卷,使人感受到了大诗人的人生哲学意蕴,并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思想、情感与形式的融合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
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2.真挚感人: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关注人性和人情,善于通过
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3.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
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
4.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含蓄深远,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
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5.形象生动:杜甫的诗歌形象生动、刻画细致,常常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描绘
来表现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图。
6.继承与创新:杜甫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情感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社会背景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社会背景唐代,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文学巨匠。
其中,杜甫是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坚定的人道主义思想而著称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歌独具特色,承载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风貌。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风格、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以议论和批判色彩为主,他对政治腐败、灾难、人民的苦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带有浓厚的道德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情感力量。
例如在《丽人行》中,他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换来十年功成业,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一段文字放在今天已经不太适合,但在当时,它所表现出来的志向感和豪迈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相比于唐代其他的诗人,杜甫的诗歌不太追求艳丽的夸饰和出奇不意的修辞,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的是沉重的现实和充实的人性。
他的诗歌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强烈的社会批判。
他不仅对当时的政治负责人心怀忧患,而且还对百姓的疾苦产生了同情和关心。
他在《兵车行》中写道:“铁衣远戍辛勤久,岁井寒尽不知时。
仰观宿鹭飞稀处,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样的诗篇,无疑是把当时军士的艰苦辛酸称述得淋漓尽致。
二、杜甫的社会背景杜甫诞生在唐代的安禄山之乱后,那个时期的战乱和动荡给他的成长环境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他先后经历过战乱和困顿,而且自幼深受儒家道德思想的教育,所以蕴涵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唐代中叶,国势日益衰落,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纵横捭阖,苛捐杂税,强取豪夺,剥削百姓。
经济的滑坡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危机的加剧,对整个唐朝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深重的社会危机和民众的沉重压迫也反映在了杜甫的诗歌中。
例如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样的抒情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了人们日常所受的挣扎和折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
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
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
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
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
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
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
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
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生动地反映了青年诗人在当时所具有的那种豪放的胸怀,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还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望岳》诗里,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格调。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作品。
写作此诗时,诗人才二十多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人用设问的句式,极其自然地引出泰山来;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绘出泰山巍峨的形象。
诗人仅仅用“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
诗论家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只五字,真雄盖一世。
这里所用的“锺”和“割”字,都是别具匠心的。
前者是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具的“神秀”,而后者则是形象地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在诗人笔下,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伟!接着,杜甫以“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两句,进一步描写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
这两句并非完全写实,乃是诗人的假想。
正如王嗣奭所说:“‘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
‘决眥’句,状眼界之空阔。
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
”最后,诗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充满豪迈气概的诗句为全诗作结。
既然诗人面对这座如图如画的神秀峰峦,仰望之中业已使人心胸舒展,神采飞扬,那么何不亲身登上这座山峰之颠,以饱览泰山的风光呢?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登山的渴望。
“凌绝顶”,正反映了他的远大目光和豪迈气概。
这个“凌”字用的极为贴切、传神,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登临决心,简直跃然纸上。
这两句诗,杜甫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不仅进一步赞美泰山的雄伟姿态,而且也是以此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
从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年轻诗人的坚强信心和自恃态度,这也是杜甫早期积极进取思想的自然流露。
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数量很少。
这些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致,有着颇为张狂、富于浪漫气质的一面。
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在文学上,连屈原、贾谊、曹植、刘桢那样的人物都不放在眼里,可见他是多么骄傲。
在与李白、高适等人交游时,他们纵酒放歌、慷慨怀古、驰逐射猎,也很有几分任侠之气,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而同杜甫自己后来的作品有明显区别。
又如《房兵曹胡马》以“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写马,《画鹰》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写鹰,都有不可一世之概。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
因此,流响于刚刚过去的年代中的充满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了这里便戛然而止。
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已不够有力,而把持权柄的李林甫等人,又对引进人才采取阻碍的态度。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
杜甫在长安已滞留了将近十个年头,在此期间,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直到这年年底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危机。
处在逆境中的人容易看到现实中的弊病,当一场大崩溃即将到来时,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
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原来是唐王朝最高统治者为开拓疆土,不惜用人民“成海水”的鲜血频繁地发动侵略战争。
控诉之矛直指皇帝唐玄宗。
诗人在这首诗里如此大胆地指控,使我们看到一位胸怀正义的伟大诗人,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何等地激愤!接着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又将人们的视野从“行人”及“边庭”的“微观”世界引向“山东二百州”的“千村万落”这一“宏观”世界——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见不着男劳力,即使有一些妇女在把犁耕种,也难改变“禾生陇亩无东西”的局面。
这一层是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地揭示出“点行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役夫长年在外征战不息,家中却还遭官府催租之苦。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是反问句,以往人民是不敢申诉心中的怨恨的,但是现在愤怒的火焰终于喷涌而出:“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且如”二字,意思是且举一例,以见其余。
一句反问,但它却象一柄利刃,一下子就击中了统治者那无人耕作而还要缴纳租税的荒谬逻辑。
征夫的两次反问都是含蓄的,但后一次更显得柔中有刚,义正辞严,体现出他们的恨之切,怨之重。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把人们早已被扭曲的思想再来个弯上加弯,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篇末进一步通过描写战场的悲惨景象来诅咒拓边战争。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行人”对这次出征的前景形象化的预测。
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对“山东”大地的纵览和对家庭濒临破败的预感的描述之后,“行人”的感情象决堤的河水,滔滔的恨浪奔腾汹涌,一发而不可收。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的战争必败。
“行人”这撕肝裂肺、令人战栗的“瞻望辞”,是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战争的愤怒诅咒。
诗歌结尾这令人心惊胆寒、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与开头人声鼎沸的画面相对照,则更显示出“耶娘妻子走相送”这生离死别场面的悲惨。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它如同一页“诗史”。
说它是“史”,因为它具有“春秋”史家纪事的客观性、真实性。
特别是“耶娘妻子走相送”与“哭声直上干云霄”两句与《资治通鉴》中“于是行走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记叙的巧合,则更见出其“史”的价值。
此外,从“道傍过者”与“行人”的谈吐中也可见杜甫“史笔”的严肃性。
“道傍过者”是诗人,但他的动作只有一“问”,且连问的内容都只字未提,这就更使诗的思想主题具有了客观性。
至于“行人”的回话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也与史书中“士卒死者六万人”,“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之记载相合。
《兵车行》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寓情于叙事中。
这首诗无论是第一段的场景描写,还是第二段的答话记述,都充盈着诗人“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的忧心如焚的“非战”思想感情。
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写出《丽人行》,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长诗极尽杜甫沉郁顿挫之风。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杜甫由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出发,回鄜州(今陕西富县)探望在战乱中离别经年的妻子儿女。
这时,“安史之乱”发生已将近两年,唐肃宗的抵抗政权虽已进驻凤翔,准备收复长安;但局势仍非常艰难,广大人民正在饱尝着战争的苦难。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诗人秉着忧国忧民的襟怀,面对惨酷的现实,以历史见证者和人民代言人的身份,将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他诗集中这首最长的五言古体诗——《北征》。
这是他的力作,堪称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史诗。
诗的开头叙述“拜辞阙下”的忧虞不安的心情,用婉转曲折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郁结。
杜甫当时在凤翔政府中担任左拾遗的官职。
拾遗虽只是八品小官,却是皇帝的近侍,对国家大事可以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