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陆地2

课题
2、地球上的陆地
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
1、了解地球上的陆地,主要是指七大洲的资料。
2、清楚地球上陆地资源。
难点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预习
学习新课
进行探索
1、导入:上次课我们了解了地球上的海洋资源,现在我们来了解地球上的陆地。
2、预习新课,提出“大陆漂移说”
地球上的资源:
实践小活动
1、导入:陆地虽然在地球上只占了30%左右,但地球上的七十多亿人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我们要值得好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
2、深入学习:
地球上的景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大的刚果盆地、世界最高的非洲高原、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的亚马孙平原。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地球上的资源:油田、南非的黄金和钻石、水力资源、森林资源、荷兰的风车、澳大利亚的羊毛、因纽特人的“雪屋”。
板书设计
2、地球上的陆地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人类探险的目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六(上)第1课教案
课题
2、地球上的陆地
课时
第二课时
重点
1、了解地球上的陆地,主要是指七大洲的资料。
2、清楚地球上陆地资源。
难点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
学习新课
看书,把地球上的陆地共有七块,它们的名称分清楚。
认真阅读小资料内的东西,把它积累下来。
在你认为不懂的地方用“?”标示出来。
3、深入学习
七大洲是指: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使学生掌握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培养学生绘制地图和观察地球仪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2. 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 世界的海陆分布4. 中国的海陆分布5.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
2. 教学难点:世界的海陆分布,中国的海陆分布。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 小组讨论法:讨论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 实践活动法:绘制地图,展示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中国的海陆分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介绍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讲解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
3. 教学环节二:讨论世界的海陆分布(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讨论世界的海陆分布;(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教学环节三:讨论中国的海陆分布(1)让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图,了解中国的海陆分布;(2)小组讨论中国的海陆分布特点及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1)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价值;(2)讨论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和措施;(3)提高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6.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陆地和海洋的探索游戏:通过在线地图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搜索不同大陆和海洋的位置。
地理教案: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特征

地理教案: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特征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广袤的陆地和广阔的水域构成。
在地理学中,我们学习了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的特征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特征,让我们深入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
一、陆地特征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没有被水覆盖的地区。
陆地占据地球表面面积的29.2%,分布在不同的大洲和岛屿上。
陆地的特征包括地貌、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1. 地貌:地球上的陆地地貌多种多样,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沙漠等。
山地是由峰、山脉、山谷和山间平原组成,常常由地壳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形成。
高原是指地面相对较平坦,海拔较高的地区,常见于大陆内部和高山地区。
平原是指地表相对平坦的广阔地区,适合农业和居住。
盆地是指由山脉包围的低洼地区,常伴随着富饶的土壤和水源。
沙漠则是指极度干旱的地区,植被稀疏,几乎没有降水。
2. 山脉:山脉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是陆地中最常见的地貌。
世界上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洛基山脉等。
山脉分布广泛,它们给地球表面带来巨大的地形变化,并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3. 平原:平原是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大洲的中心和沿海地区。
平原通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业和居住。
全球最著名的平原包括亚马逊平原、恩德贝勒平原和北美大平原等。
4. 河流和湖泊:河流是陆地上最重要的水系统,它们源自高山,穿过山谷流向海洋或湖泊。
世界上著名的河流有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密西西比河等。
湖泊是陆地上的水体积聚,它们有各种不同的形成方式,如地壳运动、冰川作用和火山活动等。
著名的湖泊有五大湖、巴伦支海和喀斯特地区的洞穴湖泊等。
二、水域特征水域是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区域,包括海洋、海湾、海峡、湖泊、河流、冰川和沼泽等。
水域覆盖地球表面的70.8%,在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
1. 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占据了水域的绝大部分。
世界上的五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第13课《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1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第13课《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球上的陆地》是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第13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分布、地形地貌以及人类活动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陆地的多样性和人类活动与陆地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陆地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球上的大陆、岛屿、半岛等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陆地分布、地形地貌以及人类活动对陆地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做到环保还需要指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分布、地形地貌以及人类活动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陆地资源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的陆地分布、地形地貌以及人类活动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保护陆地资源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地图、图片和实例等,以便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于展示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和实例,如高山、平原、沙漠等,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陆地地形地貌的多样性。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概念、特点及分布2. 海洋的概念、特点及分布3.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基本特征。
2. 难点: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2.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概念、特点及分布。
3. 分析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4.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特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第二章:海陆分布与地理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2. 难点: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
2. 讲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分析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4.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_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泰山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十三课《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收集资料,展开探究,了解陆地的划分,使学生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改变带来的好处和造成的危害,从而树立“保护地球,爱我家园”的意识。
2、行为与习惯:引导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知识与技能:会利用地球仪查找陆地上的大陆,半岛,岛屿。
认识各种地形及形成原因,了解地形的演变过程。
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并制作课件,地球仪。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地球上陆地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陆地上的三大类划分,不同地形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难点:通过了解与学习,激发学生珍惜土地,树立“保护地球,爱我家园”的意识。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谈话,质疑:同学们,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对球的了解少之甚少,你们想不想了解地球是怎样的一个星球哪?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块去揭开地球它神秘的面纱。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图片。
师:你看到什么,说一说。
生:美丽的地球上高低不平的陆地和蓝色的海洋。
师:地球就是由广阔的陆地和蔚蓝色的海洋两部分组成。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先学习地球上的陆地。
出示课件,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上的陆地》。
(二)看一看,走一走,感知陆地的广袤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陆地作了初步的预习和了解。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的预习,借助地球仪,仔细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有哪些发现。
师:地球上有哪几大洲?生: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师:地球上的陆地分为几大陆?生:大陆、半岛、岛屿三类师:谁能说一说地球表面的陆地分布情况?生:地球表面的陆地分布是不均匀的,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的陆地面积仅占其总面积的19%。
2地球上的陆地

2、地球上的陆地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上的七大洲及其分布和位置,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和赤道2、知道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及其基本征,了解地球丰富的自然资源,感受地球的神奇和美丽。
3、感受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教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学习探究,构建新知识。
·七大洲·四大洋·活动·归纳小结·思考教学困难及媒体设计:困难:1、有些教学内容距其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吃力;2、一些地理名词及位置分布理解、背诵困难。
媒体设计:1、大洲、大洋的风光片,在欣赏大洲大洋的优美景色的同时,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我身边;2、利用多媒体Flash交互式动画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的概念。
课程实施: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大洲和大洋的风光片,――“草原、大地、海洋1、海洋2、海洋3、自然风光1、自然风光2、自然风光3、自然风光4”,请学生欣赏。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进一步观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认识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二、利用学习提纲和自制课件,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新知识提问:同学们,你能在图上分辨出这些地理事物吗?再放一遍录像,利用暂停键由学生判断哪些是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
提问:你能概括一下它们的概念吗?我们先来学习与大洲有关的知识。
同学们手中有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份学习提纲,请根据提纲内容进行自学。
5分钟后抢答有关问题。
(一)七大洲1、名称及轮廓第一步:(学习提纲第一题)回答一组抢答题:⑴、说出地球上七大洲的名称?然后展示“七大洲地理位置”⑵、亚洲是哪个洲的简称?⑶、“阳光灼热的大陆”指哪个洲?⑷、大洋洲怎样得名?第二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练习识、认大洲的轮廓,展开你的想象,描述一下七大洲的轮廓特征;第三步:教师用空白的七大洲轮廓图和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来抢答。
地理教案: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特征

地理教案: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特征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特征一、介绍地球上的陆地特征1.1 大陆分布及特点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其中以亚洲为最大的大陆。
大部分大陆集中在北半球是因为南半球主要由水域覆盖,例如南极洲几乎全部是冰盖。
除了亚洲外,还有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其他大陆。
每个大陆都具有独特的形状和地形特征。
亚洲是最大的大陆,在东西方向上延伸较长,同时拥有高山脉和广阔的平原;非洲则以撒哈拉沙漠为特色,并且拥有较多的高原;欧洲则以复杂的岛屿群体和广袤而肥沃的平原著称;北美洲与南美洲则拥有壮丽的山脉和广袤的森林。
1.2 地壳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地壳板块运动是造成地球表面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板块运动理论,地理学家将全球划分为数个巨大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移动。
板块碰撞产生了山脉和火山,而板块分离则形成了海洋。
例如,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因此该地区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洲及南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形成了环绕太平洋的环太平洋火山带。
1.3 气候与植被分布菊花秀丽的大陆自然景观是多样化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由于纬度和海拔高度产生的差异,地球不同地区具有各种气候类型。
亚热带、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人们常说到的四大气候带。
在这些气候带中,植被种类也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气候常见的有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温带则主要包含森林和草原。
二、介绍地球上的水域特征2.1 海洋与海洋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水域是海洋,它们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包含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
例如,珊瑚礁和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成员。
此外,海洋还对全球气候有深远影响。
它们吸收和储存了大量的热量,并通过海流和风带来调节气候变化。
2.2 湖泊与河流除了海洋外,地球上还有许多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淡水水域。
这些水域对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是被陆地包围并保持相对静止的淡水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陆地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改造带来的好处和造成的危害。
2.能力目标: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认知目标:认识各种地形及形成原因,了解地形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改造带来的好处和造成的.危害。
2.认识各种地形及形成原因,了解地形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球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太空中的地球。
提问: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2.在地球表面,有的地方是陆地,有的地方是海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
3.板书课题:海洋和陆地
二、通过活动认识海陆分布
1.提出问题:刚才大家看到的太空中的地球,它的表面主要由哪些颜色构成你知道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吗(蓝色:海洋;黄色、绿色:陆地)
2.测量和统计活动一:地球表面有的地方是海洋,有的地方是陆地,究竟谁的面积大呢?我们来做这样一个统计实验。
(1)分组活动:将充气地球模型抛起,然后用双手抓住,手指接触到地球仪的表面后不能移动,然后观察右手大拇指触摸到的地方是陆地还是海洋。
进行记录。
如果所触摸的地方既有陆地也有海洋,则此次实验不做统计。
每个小组抛球10次。
将每次统计的结果写到纸上。
看看10次抛球后,有多少次触摸到海洋,有多少次触摸到陆地。
小组汇报统计结果。
(2)分析实验数据,获得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的结果判断出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谁的面积更大一些?
(3)推测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比例。
根据实验的数据估算一下,地球表面陆地、海洋各自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3.测量和统计活动二:分组活动:将带方格的塑料纸蒙在地图上,利用数方格地方法测算地球上海陆分布比例。
4.总结概括:
(1).学生归纳概括:我们经过两次粗略的测算,得出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教师讲解:科学家们经过精确地测算,目前地球表面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陆地的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
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三、拓展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
1.借助地图学习大陆、岛屿、大洲、大洋等概念。
小组活动:观察研究大陆、岛屿的区别。
小结:大陆面积较大,岛屿面积较小。
2.练习在地图中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表面由海洋与陆地构成,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0%,陆地占地球表面的约30%。
人们把陆地分成了七个大洲,把海洋分成了四个大洋。
【板书设计】
13.地球上的陆地
广袤的土地多样的地表形态形状
地形的演变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