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管理的护理分析
气道管理-护理

气道管理的目标
01
02
03
保持气道通畅
通过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调整患者体位等方式,确 保患者呼吸道畅通无阻。
维持氧合与通气
通过给氧、机械通气等手 段,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 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维 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预防肺部感染
通过加强口腔护理、呼吸 道湿化等方法,降低肺部 感染的风险。
气道管理的基本原则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定期检查口腔黏膜有无破损、感染等, 并使用适当的口腔护理产品预防感染。
气道湿化
湿化方式
采用加温加湿器、雾化器或气管内滴注等方式进 行气道湿化。
湿化液选择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湿化液,如蒸馏水、生 理盐水等。
湿化效果监测
定期监测湿化效果,确保气道通畅和湿润。
04
气道护理的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节奏 和声音,以及是否有呼吸困难、 发绀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神志等变化, 判断是否存在缺氧、窒息等危险
情况。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 血压、体温等,以便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
注意患者体位和姿势
01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 的体位和姿势,如半卧位、侧卧 位等,以利于呼吸和排痰。
详细描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通常是由于呼吸 道狭窄或阻塞引起。患者可能会出现 打鼾、夜间憋醒等症状,需要采取措 施改善睡眠质量,如使用无创呼吸机 等。
03
气道护理的技巧和方法
正确体位
半卧位
头低足高位
将床头抬高30-45度,以保持呼吸道 通畅,有利于呼吸和引流。
适用于肺部分泌物引流,有助于痰液 的咳出。
吸痰方式
人工气道的护理与管理策略

人工气道的护理与管理策略人工气道的护理与管理策略是指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插管和管理的一套综合措施。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插入患者的气道,以帮助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和气体交换。
针对人工气道的护理与管理需有科学的策略和方法,下面将从护理、感染控制、患者安全等方面介绍相关的内容。
护理方面,人工气道的护理重要性不可小觑。
护理人员应进行规范的操作和监测,确保气道通畅和患者安全。
首先,在插管前需评估患者的气道状况,包括气道通畅度、气道分泌物、咽喉病情等情况,以便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插管过程中要注意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维持患者的稳定状态,防止误吸。
在插管后要及时调整插管位置,确保插入深度合适,同时通过观察患者胸廓和腹部的运动等来判断气道通气情况。
对于插管后的护理,要定期检查气囊压力,抽取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感染控制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人工气道患者易受到呼吸道感染的侵袭,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首先,护理人员需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消毒手部,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其次,在更换插管中的呼吸机回路时,要注意保持回路的无菌环境,避免污染。
进一步,要注意患者口腔的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护理,避免细菌滋生。
另外,护理人员要定期更换气囊和导管,以防止细菌的滋生和传播。
对于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的患者,可以选择质子泵抑制剂或胃肠道道冲洗来预防肺炎的发生。
患者安全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重点,护理人员需加强监测和预防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首先,要定期监测气囊压力,控制在压力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发生。
其次,护理人员要注意定期监测呼吸机设置,确保设备工作正常。
另外,要保持患者的体位调整,避免压疮的发生。
此外,在协助患者进行吞咽和呼吸训练时要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性,合理安排各项护理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综上所述,人工气道的护理与管理策略应包括护理、感染控制和患者安全等方面。
《气道管理护理》课件

案例二
总结词
持续治疗,生活调理
详细描述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气道管理护理需要长期持续治疗,包括使用支气管舒张 剂、抗炎药物等。此外,老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保持室内空 气湿度适中。在冬季或流感高发季节,应特别注意保暖和预防感冒。
案例三: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护理
总结词
严密监测,及时干预
新技术的应用
智能护理系统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智能护理系 统,实现气道管理护理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远程监控技术
利用远程监控技术,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D打印技术
利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的气道管理器具, 提高护理效果。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发展
基因检测与气道管理
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气道管理 护理能够确保呼吸机正常工作,预防 呼吸道并发症。
02
CATALOGUE
气道管理护理的基本知识
气道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气道结构
气道由鼻腔、喉、气管和 支气管等部分组成,各部 分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
气道功能
气道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空 气,为身体提供所需的氧 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重要性
气道管理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 要,尤其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或机械通 气的患者,保持气道通畅和预防呼吸 道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气道管理护理的目标
预防呼吸道并发症
通过有效的气道管理,预防患者 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如肺炎、肺
不张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
通过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呼吸道通 畅,保证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
气道管理护理的实践操作
气道评估
评估患者年龄、性别、病史和症状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管理及效果分析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管理及效果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外科手术在治疗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等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一些复杂病例中,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更细致的护理管理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本文旨在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管理及其效果,并对其进行分析。
一、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建立危重患者在神经外科手术后需要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
这个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来完成。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方式,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
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保障在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中患者不会发生呼吸道堵塞、呼吸道分泌物积聚等情况。
还需要对建立的人工气道进行适当的固定,避免在操作或翻身的过程中出现意外脱位。
二、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管理1. 气道通畅保障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需要对呼吸道进行定期清洁和护理,保持通畅。
在进行护理工作时,需要注重卫生,避免引入细菌感染。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保障人工气道的通畅,并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进行处理。
2. 分泌物管理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容易出现呼吸道分泌物积聚的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洁,避免引起呼吸道感染和气道阻塞。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气道吸引,将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避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3. 皮肤护理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容易出现局部皮肤损害和感染的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的部位进行定期观察和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引起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4. 安全固定建立人工气道后的固定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在操作或翻身的过程中出现意外脱位。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确保人工气道的牢固和安全。
三、危重患者人工气道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危重患者人工气道护理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的分析报告气道管理与呼吸道感染风险评估

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的分析报告气道管理与呼吸道感染风险评估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的分析报告气道管理与呼吸道感染风险评估概述有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护理措施,用于协助呼吸功能受限的患者维持氧合和通气。
然而,机械通气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与气道管理和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风险。
本文将对有创机械通气护理中的气道管理和呼吸道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旨在提供对该护理措施的科学理解和有效管理。
一、气道管理1. 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有创机械通气的常见方式,它可以确保气道通畅,并直接通过插管进行氧合和通气。
然而,插管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误吸、声门下区炎症和气管狭窄等。
为避免这些风险,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插管,并定期监测气道情况以及患者的呼吸状态。
2. 导管固定和护理气管插管后,导管的固定和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确保导管的位置稳定和气道的有效管理。
护理人员应该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来固定导管,如头环或贴片固定器,并及时清洁导管,以避免感染的风险。
3. 气道护理在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持续的气道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洁和吸痰,以防止气道阻塞和感染的发生。
此外,定期更换气道护理用具和定期评估气道的通畅性也是重要的护理步骤。
二、呼吸道感染风险评估1. 感染源的评估呼吸道感染的来源多样,可能源于外界环境、导管、气道分泌物或患者的内源性感染。
在机械通气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细致地评估患者周围环境以及气管插管周围的情况,以及患者的感染病史。
同时,定期监测气道分泌物的性状和数量,以及评估患者的炎症指标,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早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呼吸道感染源。
2. 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为了更客观地评估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护理人员可以使用一些评估工具,如CDC(美国疾控中心)的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评分工具。
这些工具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对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有助于护理人员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和风险管理措施。
气道护理的护理措施

气道护理的护理措施引言气道护理是医疗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维持和保护呼吸道的健康及功能。
气道护理的护理措施包括清理呼吸道、提供适当的氧气输送和辅助呼吸、管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道护理的护理措施,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气道护理,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和功能。
1. 清理呼吸道呼吸道的清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基本措施。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1.1. 咳嗽和痰液清理•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帮助清除呼吸道中的积痰。
•口腔清洁,定期清洗口腔,防止口腔分泌物滞留在呼吸道中。
•频繁更换床单和口罩等物品,以保持清洁。
1.2. 气管吸痰•定期对有气道分泌物滞留的患者进行气管吸痰,以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
•在进行气管吸痰时应采用无菌操作,注意手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1.3. 湿化气道•使用湿化器将干燥的气体转化为湿润的气体,以防止呼吸道黏膜的干燥和刺激。
•注射生理盐水或药物溶液进行湿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湿化剂的浓度和流速。
2. 提供适当的氧气输送和辅助呼吸提供适当的氧气输送和辅助呼吸是保证患者氧气供应和呼吸功能正常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2.1. 高浓度氧气输送•使用面罩或氧气管给予患者高浓度的氧气,确保患者的氧气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氧气的流量和浓度。
2.2. 辅助呼吸•在患者呼吸困难或呼吸功能不足时,可采用辅助呼吸措施,如人工气道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等。
3. 管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辅助呼吸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相关的护理措施:3.1. 气管插管护理•对已经插管的患者进行定期的气管插管护理,包括清洁插管周围皮肤、翻身和体位改变、吸痰等。
•确保插管畅通,避免插管脱出或堵塞。
3.2. 气管切开护理•对已经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定期的切口护理,包括清洁伤口、更换切口敷料、吸痰等。
•监测气管切开患者的切口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切口相关并发症。
护理 气道管理

护理气道管理气道管理是指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以维持其呼吸功能的正常运作。
气道管理包括各种呼吸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管内插管等操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气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之一,任何呼吸道问题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气道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气道通畅,使患者能够正常呼吸。
在患者呼吸道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护士需要迅速采取措施,防止呼吸道阻塞,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气道管理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处理。
气道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包括呼吸困难、气道阻塞、呼吸衰竭等。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疾病、外伤、手术等原因引起的。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
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呼吸音等信息,以便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2. 采取有效措施。
在患者呼吸困难或气道阻塞的情况下,护士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给予氧气、调整体位、进行呼吸道吸引等。
3. 随时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
护士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 操作呼吸机械通气等设备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护士需要了解呼吸机械通气等设备的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气道管理的方法包括手动气道管理和机械气道管理。
手动气道管理主要是通过手动操作来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手动气道管理包括体位调整、氧气给予、呼吸道吸引等操作。
机械气道管理是通过呼吸机械通气等设备来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机械气道管理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管内插管等操作。
在进行气道管理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提前准备好所需设备和药物。
在进行气道管理时,护士需要提前准备好所需的设备和药物,以便迅速采取措施。
2.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在进行气道管理时,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3. 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
在进行气道管理时,护士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气道护理的护理措施

在医疗护理领域中,气道护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呼吸道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保持气道的通畅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是在手术中、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还是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中,气道护理的护理措施都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精准实施。
本文将详细探讨气道护理的各类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指导。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气道护理的首要任务。
这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如痰液、血液、呕吐物等。
对于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咳痰,协助其采取正确的体位,如半卧位、坐位等,以利于痰液的引流。
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疗法,通过雾化液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起到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
也可使用吸痰器进行吸痰操作,但吸痰时应注意动作轻柔、熟练,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二、氧疗护理氧疗是改善患者缺氧状况的重要措施。
在进行氧疗护理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氧饱和度等指标,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无创正压通气等。
要确保吸氧装置的连接紧密、通畅,调节好氧流量和浓度,并密切观察患者吸氧后的反应,如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
定期检查吸氧装置的性能,及时更换氧气管、湿化瓶等部件,保持吸氧环境的清洁和适宜的温湿度,以提高氧疗效果。
三、人工气道的管理当患者病情需要建立人工气道时,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妥善固定人工气道,防止其移位或脱出。
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并定期检查固定的牢固性。
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及时清除人工气道内的分泌物,定期进行气道冲洗。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避免感染的发生。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人工气道的压力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对于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设置合适的呼吸机参数,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并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评估通气效果和调整呼吸机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道管理的护理分析
1气道湿化的进展
鼻腔、呼吸道粘膜对吸人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
当呼吸困难、张口
呼吸、给氧、建立人工气道时,大量吸人气湿化不足进人肺内,易引
起气道粘膜损伤,纤毛运动受限,痰痴阻塞。
川实验证明,肺部感染
率随气道湿化水准的降低而升高。
1.1湿化液与气道分泌物用纱布分隔。
对吸人氧气湿化,尤其是对气
管切开后患者的呼吸道湿化,一直是困扰临床护理的难题。
超声雾化,气道冲洗及气道内持续滴注等渗液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潘亚菊2认为
常规方法是0.45%的盐水气管套管内持续滴人,每分钟0.2一0.24耐。
她在常规方法基础上气管套管口覆盖一纱布并固定,将滴人针头别在
纱布上,以同样的速度滴人湿化液,并与常规方法进行白兔实验对照。
结果表明,两组气管粘膜的纤毛层均明显变薄(P<0.01),但实验组较
常规组轻(尸<0.01),表现为纤毛层较常规组厚且完整,常规组的纤毛
已粘结在一起。
从而证实,针头与气道分泌物经一层纱布分隔开,湿
化液首先通过一层潮湿的纱布而进人下气道,湿化效果可以得到进一
步增强。
1.2小雾量短时间间断雾化。
超声雾化可将药液变成直径5脚以下的
细微的气雾,随病人的吸气达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但较长时间雾化
可致患者血氧分压下降。
31Medell等:4认为是因为超声雾化剂进人
终末气道而致肺不张,增加肺内分流所致。
鉴于喷雾治疗后引起储留
分泌物增加,不利于氧合效应,对心肺功能有损害或Paq下降者,必
须慎重使用雾化治疗。
杨晶等5提出采用小雾量短时间间断雾化法,
每隔雾化吸人10min,管口气雾温度保持32一35℃。
2排痰的进展
吸痰是一项重要护理操作,对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控制感染都
是极为重要的。
01若操作不当,可致缺氧或低氧血症,吸引时间过长
压力过高或吸引管太粗等都可能导致肺不张、气道痉挛、心律失常、
血压变化、颅内压升高或气道损伤等。
2.1必要时吸痰。
过去常规定为每Zh吸痰一次,经验证明更易误伤气管,不必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多。
新观点认为,只有在病人有吸
痰必要时再操作。
8我们通常根据①通气机管系压力有升高;②病人呼
吸时对呼吸机有抵抗、咳嗽、听诊有锣音;③血氧分压(Pa(玉),血氧
饱和度(3q)下降等进行吸引。
2.2吸痰技巧。
吸痰前,气管导管内不要滴注生理盐水,用盐水注洗
影响氧合,又易引起感染。
s1我们常规用1朋俪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
素8万U,糜蛋白酶sn艰,吸痰前注人2而,稀释痰液。
选用较细但
内径大的吸引管,吸管太粗影响气体的进人,我们体会小儿胃管比吸
痰管好,插人较深。
一次吸引,吸引管进出的次数不宜太多,在痰多
处来回2一3次。
否则容易误伤也不易保持黝q正常。
痰一次不能吸
净的病人.先吸氧或连接呼吸机,待Paq,豁飞回升后再行吸引。
也不
要在吸管近端用拇指断断续续按压控制,这不但无效又容易引起气管
壁损伤。
2.3脱水患者多饮水。
脱水可致痰液干燥难以咳出,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尿液保持清亮为度,有助痰液稀释,但对全身性水肿患者不台适。
2.4气铃内注药位置。
临床有时在吸痰,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同时,采
用气竹内注药以控制感染、动物实验表明:若在喉头附近导竹自日本
大耳白兔环甲间隙插人Icm注药,无论采取何种卧位,药液仅在气竹
内存留并向喉头方向逐渐被排除‘若导竹自白兔环甲间隙插入srm,导竹端置于总气竹分叉之前0.5一Icm处注药,则药液可大多数到达肺内。
,且动物体位与气竹内注药药液在肺内分布具有明披关系。
、实
验结果指导临床在为气针切开病人作气竹内滴药时,在气钟套竹处滴药,一般不易达到肺内,只能在气竹内起到抑菌和湿润痰液的作用。
控制肺部感染的气竹内注药的适宜位置在总气管分叉之前用吸痰竹从
气竹切开处插人scrn,且可根据肺炎等不同感染部位采取适宜的体位
进行注药}。
2.5肺内高频叩打仪的应用肺内高频叩打仪可有效地洁除肺内分泌物,稀释痰液、‘机械通气患者宜取半卧位机械通气患者t)%一70%可发生
吸人性肺炎,其原因与胃内容物吸入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气竹插竹
行机械通气患者取半卧位,可以防止部分胃内容物的吸人,而平卧及
保持平卧位时间的延长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
3氧疗的进展
氧疗应根据不同疾病和血氧选择氧流城、给氧方式以达到最理想的氧
合状态)
3.1无创性血气测定。
目前临床危重症给氧常依据无创性血气测定。
经皮软分压测定(Pl“飞)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及婴儿,在儿童危重病
例监测中亦有重要价值,婴幼儿的皮肤薄且未充分发存,几乎是R(姚
=Pa(毛,特别是脐动脉抽血有困难时,采用Pt(工万监测更为方便。
不过成人因皮耳的原因,Pt联飞并不总与Paq相关,通常Pt(X毛较
Pa(毛低2(》‘沁50%,可用于动态观察比较。
r’41脉冲血氧测定(锹飞)是无创性的氧饱和度测定。
肠q和S代飞的关系比较固定,在大龄
儿童和成人的危重监测中S代几价值较大。
l51如发现S只飞低于90%,立即抽取动脉血监测血气。
f’61我们在使用时注意皮肤要洁洁,传感器密着在皮肤上。
3.2吸痰前的供氧。
吸痰时特别是使用呼吸机病人吸痰时可致血氧分
压降低,血压下降,共至心跳骤停。
吸痰前后有时需使用徒手操作的
换气囊给病人供氧。
先将气囊充分充盈,供氧业15L/min,每5秒钟呼吸一次。
机械通气病人,若病人肺功能正常,机械通气时间又不长,
吸引前加大吸权浓度即可,不必过度通气、吸儿口喊立即吸痰,血坡
饱和度(黝(五)不致降低。
如果肺功能欠佳吸纯氧后吸痰使Sa(飞下降,应监测血压和心率并给过度通气{、一般1一5秒即可,过度通z毛不
超过3次圈。
3.3吸痰时的供氧,对于应用呼吸机病人吸痰时,我们取一次性输液
硅胶竹穿刺针剪去针头,连接氧气机,将硅胶竹插入气竹插竹内或气
竹套竹侧孔供板经SI戈飞监测效果好。
3.4充氧一吸痰双腔竹的应用认为充氧一吸痰双腔竹更且优越性,对
预防吸痰诱发的低氧血症效果明极,尤其适用于危重病人的吸痰操作、充氧一吸痰竹有两个腔,一腔为吸痰用,一腔供氧用;可在吸痰的同时
不中断氧气供给,并且不增加病人窘迫感,临床应川3()例自身对照血气结果显示,与常规吸痰方法相比能敏著提升代飞和(万1’2,从而达到预防吸痰诱发的低氧血症.又无吸痰前氧合时引起的病人焦躁不安,
使分泌物进入肺等副作用,使用机械辅助呼吸时.每次吸痰间隔>smin,完全可代偿因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
4小结
气道竹理中湿化、排痰、氧疗是护理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湿
化液与气道分泌物用纱布分隔.小雾从短时间间断雾化有助于减轻气道
纤毛层的损伤和对血氧的影响有吸痰必要时吸痰,吸痰技巧的掌握,
气竹内注药的适宜部位的研究提升了排痰效果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力度,无创性血气分析和充氧双腔管等的应用对危重症的血氧监测和牡疗发
挥了积极作用。
气道管理的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