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后巩固提升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石钟山记(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夯实基础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彭蠡.(lǐ)鼓桴.(bāo)铿.然(kēng)B.磔.磔(zhé) 噌.吰(chēng) 石穴罅.(xià)C.窾.坎(kuǎn) 涵澹.(zhān) 镗鞳.(tà)D.鹳.鹤(ɡuàn) 无射.(shè) 栖鹘.(hú)项,“鼓桴”的“桴”读“fú”。
C项,“涵澹”的“澹”读“dàn”;D项,“无射”的“射”读“yì”。
2.下列对“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噌吰如钟鼓.不绝鼓:敲击B.一鼓.作气鼓:击鼓C.令赵王鼓.瑟鼓:弹奏D.微风鼓.浪鼓:激荡,掀动:名词,乐器名。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C.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泊:停泊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证:敲打。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的“而”表示并列关系。
5.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B.空中..而多窍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项,“空中”,中间是空的,今指天空中。
C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D项,“其实”,“其”,代词,那,“实”,指“事实真相”;今义,副词,实际上。
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探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
《石钟山记》知识总结与习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知识总结与习题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其人,理解其求实探究精神,体会作品创作的背景;2.背诵课文,掌握“适”“固”“绝”“向”识”“殆”“鼓”“鸣”等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与苏轼生平、思想,学习其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2.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
文学常识储备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集》和《东坡乐府》传世。
②文学成就: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豪放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
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
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关于石钟山:湖口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
石钟山历史悠久,其得名由来,据北魏郦道元说,是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
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教版)课后习题

12石钟山记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更深刻,更沉重。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①,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②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
直到在苏轼这里,它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③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到苏轼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②矫揉造作③随遇而安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陶渊明只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B.无怪乎在古今诗词中,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C.无怪乎在古今诗词中,陶渊明只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D.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
直到在苏轼这里,它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可见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应当是陶渊明及其诗歌。
石钟山记》复习巩固案

▪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 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 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 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 答案:C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 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 得吾心矣。”
▪ 厌:心服。见“厌服”
▪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 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 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 为我尽力。”
▪ 徙知:调任掌管 ▪ 溢:漫 ▪ 城:城墙 ▪ 败:毁坏 ▪ 是:这里 ▪ 决:一定 ▪ 诣:到 ▪ 卒长:士兵头目 ▪ 虽:即使
▪ D.《水经注》,是北朝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是中 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 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 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6.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石钟山记》 作业设计方案

《石钟山记》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石钟山记》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基础知识巩固1、背诵《石钟山记》全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2、解释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噌吰”“窾坎镗鞳”“莫能名者”等,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等特殊句式。
3、翻译全文,注意做到“信、达、雅”。
(二)文本分析1、分析作者苏轼探访石钟山的原因和经过,概括其探索精神。
2、探讨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对石钟山夜景的描写是如何烘托氛围的。
3、思考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三)拓展阅读1、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比较其在写作风格和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2、查找与石钟山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进一步了解石钟山的文化内涵。
(四)写作训练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要求结合《石钟山记》及苏轼的其他作品,展现对苏轼的认识和评价。
2、假设你是苏轼,重游石钟山,写一篇游记,描述再次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完成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练习题,书写工整、规范。
(2)撰写文本分析和写作训练的文章,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2、口头作业(1)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展示,互相评价。
(2)小组讨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四、作业时间安排1、基础知识巩固:在学习课文后的两天内完成,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解。
2、文本分析:一周内完成,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形成小组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3、拓展阅读:两周内完成,学生自主阅读,并记录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分享。
4、写作训练:两周内完成,教师对作文进行批改和讲评,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展示。
五、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1)基础知识巩固: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准确性。
12石钟山记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师用书教学设计(统编版)

-测试: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小测验或讨论题,测试学生对《石钟山记》的重点知识点、词句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
2.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12石钟山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12石钟山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12石钟山记》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与《12石钟山记》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次,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太积极参与,他们更喜欢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增加一些个人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次,我在课堂中强调了《12石钟山记》的重点和难点,并设计了随堂练习和错题订正环节,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对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不太理想,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反馈。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增加一些一对一的指导和反馈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4.教学手段: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பைடு நூலகம்: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12石钟山记》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12石钟山记》的内容做好准备。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无射也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2.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今以钟磬置水中3.对原文第2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
B.在绝壁下,作者看到的和听到的令人感觉恐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石钟山命名的来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B.汝识之乎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早缫而绪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B.空中而多窍C.此世所以不传也D.自以为得其实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B.C.D.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石之铿然有声者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大王来何操D.微斯人,吾谁与归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
《石钟山记》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含答案)

《石钟山记》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解释上面段落中加点的词语①虽()②访()③函胡()④清越() ⑤桴() ⑥腾()⑦余韵() ⑧徐歇()2.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石钟山记》中,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2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 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答案: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 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 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
语言表达
Verbal expression
13.这篇题为“石钟山记”的文章是苏轼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 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臆 断”固然不能获得真理,但“目见耳闻”了,就一定能得到 正确认识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③苦笑
④嘲笑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课内阅读 In-class reading
课内阅读 In-class reading
11.翻译下列语句。 (1)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译文: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声音洪亮像不断的敲钟击鼓。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语言表达
Verbal expression
12. 试 以 “ 纪 念 碑 ” 为 本 体 和 喻 体 , 各 写 一 个 比 喻 句 。 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课程结束 下次再见
《石钟山记》课后巩固提升
—苏轼
基础巩固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C A.桴止响腾(fú) 无射(shè) B.栖鹘(hú) 磔磔(zhè) C.石穴罅(xià) 窾(kuǎn)坎镗鞳(tà) D.汝识之乎(shí) 噌(shēng)吰
基础巩固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课内阅读 In-class reading
7.下面四个“笑”字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因笑谓迈曰
④而笑李渤之陋也
A.①心中感到可笑 ②干笑 ③高兴地笑 ④讥笑
B.①讥笑 ②大笑 ③会意地笑 ④嘲笑
C.①不以为然地笑 ②喜笑 ③得意地笑 ④讥笑
D.①讥笑 ②干笑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基础巩固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B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课内阅读 In-class re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
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 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 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 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 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 吞吐, 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 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 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们进行衬托。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中的比喻,要求把握住本体和喻体 的相似点。比喻恰当、揭示原因、语句通畅即可。
答案:驿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 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这片 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C ①自以为得其实 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③自以为得之矣 ④得双石于潭上 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A.①⑤⑥/②/③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⑤/②/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基础巩固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基础巩固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5.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余之所得也
基础巩固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6.诵读时,语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A.有大石/当中/流 B.有大石/当/中流 C.有/大石/当中流 D.有/大石/当/中流
课内阅读 In-class reading 9.下列句子中,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B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课内阅读 In-class reading
10.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 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和听到的景象令人可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 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由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