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防止疾病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邪两方面,邪气入侵是疾病发
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则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既然疾病发生与邪正相关,所以未病先防就必须从邪
正入手。一方面提高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另一方面避免 邪气侵害。
调摄精神
锻炼形体 提高正气
抗邪能力 起居有节 未
病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先
防
避免邪气
叶天士治疗胃阴不足,在甘寒养胃药中,加入咸寒 滋肾阴之品,《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了“务必先安未受 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思想。
《难经·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 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 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 曰治已病也。”
第八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治未病)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与传变(加重)。 预防是医疗工作的首要任务,预防即是“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 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丹溪心法》:“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 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 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2、锻炼形体 经常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
病。 传统的健身方法很多,如太极拳、气功、武术、体
操等,对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都有积极作用。 3、起居有节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才能保持精力旺 盛,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
4、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 服用药物,或应用药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素问•遗篇•刺法论》:“小金丹,服十粒,无疫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
临床据此传变规律,常在治肝的同时,配合健运脾 胃之法,是既病防变原则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法则。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 制定的,对于临床立法、选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治法,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一)源自文库标治本 治病必当求本,而不应治标。《内经》作者根据标本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轻重缓急的变化,提出了治标与治本的 原则。
标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多种含义,在医学中用以 说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病邪的入侵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 《内经》中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避其毒
气”的记载。 具体措施有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防止水源和食物
的污染等;疫病流行时,要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的活动 以及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等。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发生以后,积极采取措施,防
止疾病的传变(加重)。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使疾病治愈于初 期阶段。
在治病过程中的防微杜渐思想,是中医预防的一个 特点,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早期诊治 疾病初期,病情轻浅,正气未衰,较易治疗。倘若
延误,病邪就会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以致病情危 笃,难以治疗。因此,既病之后,就要争取及早诊治, 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变重。
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是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 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体现。
治则与治法,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二者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的总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理 论依据,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治法是在治则指导 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治法是具体的,是灵活 多样的,但治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并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凡治
病必求于本”。
本是疾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证候,是疾病发 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疾病病因、病性、 病位和邪正力量对比的反映。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 症状是疾病的现象,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 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 针对着疾病的根本原因去进行治疗,才是治疗疾病 的基本原则。 临床运用治病求本,必须正确掌握“治标治本” 和“正治反治”。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于强壮 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延年 益寿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未病先防
治未病
避免邪气侵害 早期诊断治疗
既病防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做好预
侵害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正气的盛衰取决于体质的强弱和精神状态。因此,
调神练形,增强体质,扶助正气,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的关键。具体原则如下: 1、调摄精神
精神情志,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情绪好 坏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 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二)先安未受邪之地 疾病传变,有规律可循,“移皆有次”,只有掌握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 及时而适当地采取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阻止病邪的传 变,控制病情的发展,利于疾病的痊愈。
扶正祛邪是治则,在治则指导下,临床可根据不同 的病证,采用益气、助阳、养阴、补血或发汗、催吐、 泻下等具体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 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关系、三因(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六大治疗原则)。
(《内经》中提出的“因势利导”、乘势利导)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
干也。” 端午节,门挂菖蒲剑,路洒雄黄酒; 用苍术、白芷烟熏避秽; 用贯仲、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流脑和腮腺炎; 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人工免疫,十六世纪发明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是人工免疫的先驱,为后世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病邪入侵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避免
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则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既然疾病发生与邪正相关,所以未病先防就必须从邪
正入手。一方面提高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另一方面避免 邪气侵害。
调摄精神
锻炼形体 提高正气
抗邪能力 起居有节 未
病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先
防
避免邪气
叶天士治疗胃阴不足,在甘寒养胃药中,加入咸寒 滋肾阴之品,《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了“务必先安未受 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思想。
《难经·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 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 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 曰治已病也。”
第八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治未病)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与传变(加重)。 预防是医疗工作的首要任务,预防即是“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 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丹溪心法》:“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 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 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2、锻炼形体 经常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
病。 传统的健身方法很多,如太极拳、气功、武术、体
操等,对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都有积极作用。 3、起居有节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才能保持精力旺 盛,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
4、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 服用药物,或应用药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素问•遗篇•刺法论》:“小金丹,服十粒,无疫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
临床据此传变规律,常在治肝的同时,配合健运脾 胃之法,是既病防变原则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法则。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 制定的,对于临床立法、选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治法,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一)源自文库标治本 治病必当求本,而不应治标。《内经》作者根据标本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轻重缓急的变化,提出了治标与治本的 原则。
标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多种含义,在医学中用以 说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病邪的入侵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 《内经》中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避其毒
气”的记载。 具体措施有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防止水源和食物
的污染等;疫病流行时,要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的活动 以及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等。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发生以后,积极采取措施,防
止疾病的传变(加重)。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使疾病治愈于初 期阶段。
在治病过程中的防微杜渐思想,是中医预防的一个 特点,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早期诊治 疾病初期,病情轻浅,正气未衰,较易治疗。倘若
延误,病邪就会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以致病情危 笃,难以治疗。因此,既病之后,就要争取及早诊治, 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变重。
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是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 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体现。
治则与治法,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二者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的总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理 论依据,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治法是在治则指导 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治法是具体的,是灵活 多样的,但治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并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凡治
病必求于本”。
本是疾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证候,是疾病发 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疾病病因、病性、 病位和邪正力量对比的反映。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 症状是疾病的现象,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 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 针对着疾病的根本原因去进行治疗,才是治疗疾病 的基本原则。 临床运用治病求本,必须正确掌握“治标治本” 和“正治反治”。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于强壮 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延年 益寿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未病先防
治未病
避免邪气侵害 早期诊断治疗
既病防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做好预
侵害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正气的盛衰取决于体质的强弱和精神状态。因此,
调神练形,增强体质,扶助正气,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的关键。具体原则如下: 1、调摄精神
精神情志,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情绪好 坏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 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二)先安未受邪之地 疾病传变,有规律可循,“移皆有次”,只有掌握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 及时而适当地采取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阻止病邪的传 变,控制病情的发展,利于疾病的痊愈。
扶正祛邪是治则,在治则指导下,临床可根据不同 的病证,采用益气、助阳、养阴、补血或发汗、催吐、 泻下等具体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 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关系、三因(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六大治疗原则)。
(《内经》中提出的“因势利导”、乘势利导)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
干也。” 端午节,门挂菖蒲剑,路洒雄黄酒; 用苍术、白芷烟熏避秽; 用贯仲、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流脑和腮腺炎; 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人工免疫,十六世纪发明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是人工免疫的先驱,为后世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病邪入侵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