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是什么现代文学是指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

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更加注重写作风格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照。

在探讨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主观体验与现实表达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作家立足于主观体验,通过对现实的真实表达来构建作品。

与古代文学强调的客观描述和中心地位的社会领袖形象不同,现代文学更多地关注个体心灵的呈现和独立思考的力量。

作家通过自身在现实中的亲身经历,通过对个人感受的深入体验,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思维方式贯穿于作品之中。

这一特点使得现代文学更加风格多样、表达多元。

二、现实主义与心理写实在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中,现实主义与心理写实是重要的概念。

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摹,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对社会矛盾的抨击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与之相呼应的是心理写实,即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现来体现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中,现实主义和心理写实的结合,使得作品在表达社会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呈现人类心灵的复杂和多样性。

三、实验性与形式创新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中,实验性和形式创新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对古典文学传统的颠覆和突破,更加注重形式的自由和创新。

作家们开始尝试以非线性结构、折叠叙事、多视角等方式来展现作品内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实验性的运用使得现代文学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个体化与多元性在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中,强调作品的个体化和多元性,也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作家们开始从不同的个体经验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多元性不仅仅体现在作品内容上,也包括作品的形式、风格和语言。

现代文学作质多样,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文学风格,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呈现。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1. 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体裁,以叙事为主,通过灵活的想象和多元的艺术形式描绘人物,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多样的情节织成故事。

2. 小说家:小说家是一种专业作家,负责创作以叙事文学体裁为主的小说作品。

3. 风俗小说:风俗小说是一种描写当时或某个特定地区的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揭示社会的弊端和展示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

4. 戏剧:戏剧是一种讲述故事的艺术,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展示故事的素材,运用卡司牌、服饰、舞台布景等来模拟真实的世界,把话剧中的内容演绎出来。

5. 尝试文学:尝试文学是一种具有实验性质的文学体裁,充分发挥作者想象力,从现实与虚构文学空间中挖掘故事,并以夸张的艺术形式表达语言文化特性,以实现创意丰富叙事。

6. 小说类型:小说类型是根据小说中各个要素而形成的小说分类,常见的小说类型是历史小说、情节小说、爱情小说、推理小说等。

7. 浪漫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是17世纪末和19世纪末诞生的一种文学体裁,追求自由和自然,强调超自然的力量和个人的心灵系统,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制度、崇尚自由和崇尚爱情。

8. 魔幻文学:魔幻文学是一种混合了现实和奇幻的文学体裁,描述的是完全不同于人们认知世界的奇妙世界,可以从中寻找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9. 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是一种把人们生活经历写在小说里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描述人们的社会角色及其动机,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关系,展示当下的主要社会现象来表达作者的思考。

10. 幻想小说:幻想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多样的虚构场景表现当前生活,让作者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它大多以童话、神话和其他奇幻文学形式为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新文学运动:指1917年至1927年间中国文化领域内出现的一系列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和文艺创新的运动。

2. 白话文运动:指新文学运动中,以推崇白话文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运动。

白话文是指白色文字表达的口语话语,是当时普通百姓普遍使用的语言。

3. 独立自由派:指新文学运动中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反对应用传统文艺观念,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文学流派。

4. 立体派: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注重诗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表达,采用现代派艺术手法,倡导诗歌立体化,力求用诗言志。

5. 五四文化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爆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现代文化的追求。

6. 文艺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艺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倡导民主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以扭转文艺长期沉闷和僵化的局面。

7. 江湖文化:是以小人物为主角,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的文化现象,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前现代文学的一种形式。

8. 没有主题的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小说领域内的
一种文学倾向,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强调个体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的多方面性。

现代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主义文学名词解释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它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上与传统观念相悖,讲究创新和突破。

现代主义文学名词包括:流派、手法、主题等,下面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一种常用的叙述手法。

通常用于描写一个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通过模拟人的思维流动、心理活动的连续性,以及思维的错综复杂性,达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熄时》就是运用了意识流手法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2. 碎片化(Fragmentation):现代主义文学偏好将事件、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进行碎片化处理。

通过打破传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非线性的结构呈现故事,强调主观和多元化的观点,使作品的结构更加难以捉摸,给读者留下更多的阅读空间。

例如,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中就运用了碎片化手法,将不同的场景和形象进行碎片化拼接。

3. 高难度作品(Difficulty):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复杂性,由此带来了作品的高难度性质。

作者采用复杂的句式、象征性的语言、深奥的思想等,挑战读者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

例如,由威廉·福克纳所写的《绮宴之帷》,通过多种叙述视角和非线性结构,使得作品的阅读难度大大增加。

4. 约定破裂(Breakdown of Conventions):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约定的突破也是其一个重要的特征。

它打破了传统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语言运用等传统规则,从而创造了全新的文学形式。

例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颠覆了传统的剧本结构,通过削减情节和对话,以及强调人物的孤独和绝望,展示了战后时期的现实主义。

综上所述,现代主义文学名词解释如上。

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创新和突破,运用意识流、碎片化、高难度作品和约定破裂等手法,打破传统的文学约定和形式规则,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文学形态。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7题考4题)1、七月诗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一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等,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他们创作多政治抒情、注重对重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

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雕琢修辞。

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代表作: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

2、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俞平伯和李叔同等汇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时期形成:“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善于在平凡之中发掘生活哲理、追求高原意境,严谨而有韵致”的散文风格,其中最杰出的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毛泽东于1942.5与延安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为什么”和“怎么为”为全篇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

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是指在20世纪产生并以20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及创作方式。

它是与传统文学相对应的概念,代表了新时代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首先,现代文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联系。

与传统文学中重视社会集体形象和大众情感不同,现代文学注重揭示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独立思考。

作家通过展示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矛盾,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现代文学关注社会变革和时代思潮。

20世纪是政治和
社会变革的时期,这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动力。

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批判精神,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触及,传达了对社会现象、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反思,倡导变革和革命。

此外,现代文学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艺术语言的探索。

现代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形式,而是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如意识流、流派性写作、实验性创作等,来表达作者的独特视角和理念。

同时,现代文学更加注重文字的感染力和形象的塑造,追求意象的新颖和语言的美感。

最后,现代文学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多元性。

现代文学以个体的自由表达和多样性为核心,呈现了不同作者的独特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作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独立选择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使现代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
面貌,并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

总之,现代文学是在20世纪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其核心是对个体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的揭示与反思,通过对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探索来表达作者的独特视角和理念,展现了个体的多样性和社会变革的思潮。

现代派文学的名词解释

现代派文学的名词解释

现代派文学的名词解释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现代派文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流派,它从20世纪初开始兴起,对传统文学观念和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构,打破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新的艺术形态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对现代派文学进行名词解释,深入探讨其概念、特点和影响。

一、概念解析现代派文学是20世纪初欧洲文学界发生的一场风潮,主要围绕着文学艺术创新展开。

它以“现代性”为核心,关注逆向和反叛,追求独特性和个体化表达。

相较于传统文学,现代派文学革新了表达手法、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主题选择等方面,通过语言的创新、形式的打破和意象的追求,向读者传达了不同寻常的文学体验。

二、特点剖析1.语言创新:现代派文学通过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和扭曲,打破了传统语言的约束和习惯用法,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

例如,诗歌中出现了断句、断字、断章的现象,采用了大胆的形象、隐喻和象征表达方式。

2.形式多样:现代派文学相较于传统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其中,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派系成为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边界也变得模糊,创作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3.思维跳跃:现代派文学以自由流动的思维方式表达,不再局限于线性的叙事结构。

作家通过跳跃性的叙述、短篇故事、碎片化的描写等手法,模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给读者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4.主题多元:现代派文学关注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矛盾冲突,并将个体经验与世界观相结合。

它探寻着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无解的命题,秉承着“写真实”而非“写真”的原则,也体现了高度的个体化表达。

三、对传统的冲击现代派文学的出现对传统文学观念和形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和颠覆。

传统的“写实主义”观念被打破,文学变得更加主观和个体化。

它不再局限于描写外在世界和现实生活,而更加关注内心世界和文学自身的表达力。

此外,现代派文学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创新,也引起了传统观念体系的震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小说:是1923年后出现在文坛上的一个小说创作上的流派,主要作家有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许杰、废名、彭家煌等等,其作品运用坚定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多取材于作家所熟悉的乡土生活,描绘传统乡村陋习和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它继承了鲁迅小说的业绩,成为飞架于现代文学前后三十年农村题材创作的一座桥梁。

浪漫抒情小说:也称“自叙传”体小说,产生于新文学初建20 年代,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美文:⑴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

⑵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

⑶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

其风格是"真实简明"。

"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

⑷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野草》:(1)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写于1924年秋至1926年夏的23篇散文诗。

(2)原名《自言自语》,《野草》是理解鲁迅的最好窗口,是他“荷戟独彷徨”时期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度透视。

(3)《野草》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黑暗,以苦闷、痛苦以及自剖、自省的意识为主,进行灵魂的拷问,表现出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4)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出奇幻壮美的艺术意境,富于哲理。

文明戏:⑴“文明”是进步的意思。

文明戏是对早期雏形话剧的称呼。

⑵1907年2月,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宣称有别于旧派演艺。

⑶这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主要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形式,时称"文明戏"。

⑷文明戏追求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演出采用幕表制。

后因商业性演出和小市民趣味的加剧,于1916年后全面衰落。

爱美剧:⑴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译)。

⑵针对文明戏职业化和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民众戏剧与戏剧协社的陈大悲、欧阳予倩、洪深等倡导"爱美剧",提出"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⑶使得1920年代初,素有传统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了一个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

文学研究会:⑴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⑵发起人有周作人、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

⑶刊物有《小说月报》等。

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⑷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

⑸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

⑹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时空定位;发起人;刊物、宗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


普罗文学:⑴Proletariat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音译。

又称为革命文学、左翼文学。

⑵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他们发起“革命文学”运动。

提出文学应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方向转换”。

⑶这些倡导者们还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往往以对作品思想的阶级分析代替对作品内容的全面分析,创作中,导致了标语口号化、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⑷代表作家有蒋光慈、华汉等人。


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2)1924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系英美留学生。

3)出版的期刊先后有《诗镌》、《新月》、《诗刊》等。

4)新月社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

5)新月社推崇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新格律诗:⑴20年代影响较大的新诗样式之一,以提倡、创作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现代格律著称。

⑵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⑶他们积极探索新诗的艺术形式,在诗歌艺术方面提出了“三美”的主张,⑷代表诗作有《死水》等。

⑸对新诗的建设与完善作出了贡献,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美主张:⑴闻一多1926年在《晨报·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他早期的新诗建设理论。

⑵提出了“三美”的主张,这就是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⑶闻一多、徐志摩、朱缃等人在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去实践,⑷他们在诗歌艺术方面的追求,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爱的哲学:⑴是冰心早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⑵主要由母爱、童真、大自然组成。

⑶这种哲学是五四时代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显示了冰心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给矛盾困惑中的青年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⑷冰心试图以它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作为改良社会人生的理想,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30年代初,冰心开始抛弃这一哲学思想。

语丝社:⑴因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语丝》周刊而得名。

⑵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川岛、李小峰、钱玄同等。

⑶共同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催促新的产生,对有害于新的旧物,竭力加以排击。

⑷1930年3月因思想分歧,因《语丝》停刊而终止
九叶诗人:⑴四十年代后期,国统区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群体,它的成员主要有九位诗人(杭约赫、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等)。

⑵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诗歌选集《九叶集》,故被秒为"九叶诗人"。

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眷恋,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对黑暗现实的进击意识,对艺术个性的执着追求,是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基本态度。

⑷艺术风格上,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象征派和现代派的影响,将象征与写实结合起来,使诗歌既含蓄又明朗。

现代派诗:⑴三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

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

⑵现代派诗歌是二十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的延续与发展,其创作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⑶1929年戴望舒创作《我底记忆》是起点;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独立和成熟;1936年,戴望舒等人主编《新诗》月刊,把现代派诗潮推向顶峰,1937年抗战爆发后这股诗潮才渐趋衰落。

⑷代表人物是戴望舒。

他的诗作追求抒情性和感伤性、意象的新颖朦胧,早期代表作有《雨巷》等。

新感觉派:⑴30年代著名的小说流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所以其小说又称“现代派小说”。

⑵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

⑶他们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意识流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冲突,以快速、跳跃的节奏来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⑷代表作品有《梅雨之夕》《上海狐步舞》《都市风景线》等。

⑸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现代派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