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消托补三法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复习题及答案单选题1.外科七恶辨证主要依据是()A.局部症状B.全身症状C.局部和全身症状D.以上都不是2.外科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A.风温、风热B.火毒、热毒C.气郁、火郁D.湿热、寒湿3.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已尽时,宜使用下列哪一种掺药()A.九一丹B.白降丹C.生肌散D.青黛散4.发生于人体上部的疮疡其病因多为( )A.风温、风热B.风寒、风湿C.湿热、寒湿D.气滞、血瘀5.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在6~9cm。

应诊断()A.疖 B.疔 C.有头疽 D.痈6.乳核相当于西医的()A.乳腺纤维腺瘤B.乳房异常发育症C.乳腺增生症D.乳房结核7.石瘿的病因病机是()A.忧思郁怒,湿痰凝结B.气郁、湿痰、瘀血凝滞C. 产后亏虚,外邪侵入D.平常饮水和饮食中含碘不足8.热疮典型皮损为()A.簇集性水疱B.散在性水疱C.簇集性脓疱D.散在性脓疱9.淋病的临床特点是()A.尿频、尿急、尿痛B.尿频、尿急、尿道刺痛、尿道溢脓C.排尿困难和尿潴留D.尿道滴白10.内痔初发的主要症状是()A.肛门疼痛B.肛门坠胀C.便秘D.无痛性便血11.破伤风发作出现肌肉强直形痉挛,一般先发生于()A.头面B.四肢C.颈项D.躯干12.精癃的临床特点是()A.尿频、尿急、尿痛B.排尿困难和尿潴留C.不射精D.尿痛、流脓13.脱疽的好发部位是()A.上肢末端B.四肢末端C.下肢末端D.小腿14.瘾疹的主要皮损为()A.风团B.抓痕C.丘疹D.红斑15.发生走黄的原因为()A.正虚邪盛B.肝郁化火C.热入心包D.火毒炽盛16.阳证肿疡外敷首选油膏是( )A.冲和膏B.金黄膏C. 回阳玉龙膏D. 生肌玉红膏17.颈痈初起治疗宜选用( )A. 五昧消毒饮B. 黄连解毒汤C.仙方活命饮D.牛蒡解肌汤18.治疗肉瘿的代表方剂为( )A. 海藻玉壶汤B. 四海舒郁丸C. 普济消毒饮D. 逍遥丸19.疥疮好发部位为( )A. 皮肤薄嫩和皱褶处B. 四肢C. 躯干D. 外阴和肛周20.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头溢液的特点是( )A. 间歇、自发、血性B. 间歇、挤压、水样C. 多孔、乳汁样D. 双侧多孔、浆液性21.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其成因为( )A.热B.寒C.风D.气22.外科七恶辨证主要依据是()A.局部症状B.全身症状C.局部和全身症状D.以上都不是23.外科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A.风温、风热B.火毒、热毒C.气郁、火郁D.湿热、寒湿24.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已尽时,宜使用下列哪一种掺药()A.九一丹B.白降丹C.生肌散D.青黛散25.发生于人体下部的疮疡其病因多为( )A.风温、风热B.风寒、风湿C.湿热、寒湿D.气滞、血瘀26.最易引起走黄疔疮是()A.手足部疔疮B.疫疔C.红丝疔D.颜面疔疮27.乳痈初起的内治法则是()A. 理气化痰散结B.益气和营托毒C.疏肝清胃、通乳消肿D.清热解毒、托里透脓28.黄水疮的典型皮损为()A.红斑、丘疹B.水疱、脓疱C.丘疹、丘疱疹D.脓疱、脓痂29.疥疮的主要病因为()A.接触疥虫B.湿热蕴结C.外感风热D.饮食不节30.精癃的临床特点是()A.尿频、尿急、尿痛B.排尿困难和尿潴留C.不射精D.尿痛、流脓31.内痔初发的主要症状是()A.肛门疼痛B.肛门坠胀C.便秘D.无痛性便血32.破伤风发作出现肌肉强直形痉挛,一般先发生于()A.头面B.上肢C.颈项D.下肢33.脱疽的好发部位是()A.上肢末端B.四肢末端C.下肢末端D.小腿E.股部34.瘾疹的主要皮损为()A.风团B.抓痕C.水肿D.红斑35.热疮好发部位为()A.颜面B.躯干C.四肢D.皮肤粘膜交界处.36.项部皮肤初起粟粒样脓头,继而增大,坚硬肿胀作痛,脓头增多,溃后状如蜂窝。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51.“托法”合用于()[单选题] *A.外疡中期,正虚毒盛者(对的答案)B.早期肿疡C.溃疡后期,疮口难敛者D.肿疡疮形已成者E.外科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答案解析:托法就是采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品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溃疡后期,疮口难敛者适宜用补法辅助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创口早日愈合。

2.补法合用于下列何症()[单选题] *A.外疡中期,正虚毒盛者B.早期肿疡C.溃疡后期,疮口难敛者(对的答案)D.肿疡疮形已成者E.外科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答案解析:补法合用于溃疡后期,疮口难敛者;托法合用于外疡中期,正虚毒盛者。

3.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溃后脓出不畅者,内治方药宜选用()[单选题] * A.透脓散(对的答案)B.仙方活命饮C.黄连解毒汤D.托里消毒散E.清✲解✲汤答案解析:托里消毒散用于疮疽元气虚弱,或行攻伐,不能溃散;透脓散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溃后脓出不畅者。

4.下列选项不是疮疡阳证的体现的是()[单选题] *A.急性发作B.肿胀局限,根脚收束C.疼痛激烈D.溃后脓液稠厚E.皮肤温度微热(对的答案)答案解析:疮疡阳证体现为皮肤温度灼热,急性发作,肿胀局限,根脚收束,脓液稠厚。

5.✲证疮疡,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

其病机为()[单选题] *A.邪盛毒势不聚B.气血不充(对的答案)C.热毒壅盛D.脾阳不振E.✲虚火✁答案解析:✲证疮疡因气血不充会体现为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

6.疮疡内治清气分热代表方为()[单选题] *A.内疏黄连汤B.☎虎汤C.五味消毒饮D.黄连解毒汤(对的答案)E.清营汤答案解析:疮疡内治清气分热代表方为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法代表方是五味消毒饮。

7.外科疾病内治法总则为()[单选题] *A.温、通、下B.清、消、通C.消、托、补(对的答案)D.消、通、补E.宣、清、温答案解析:外科疾病内治法总则为消、托、补三法。

8.痈疽肿硬,发热烦躁,大便秘结,舌干口苦,脉沉实者,治宜()[单选题] *A.内疏黄连汤(对的答案)B.大承气汤C.润肠汤D.☎虎汤E.黄连解毒汤9.下列选项不是外科清热利湿代表方的是()[单选题] *A.二妙丸B.豨莶丸(对的答案)C.五神汤D.萆薢渗湿汤E.龙胆泻✲汤答案解析:二妙丸能够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带,✲囊湿痒。

中医外科疗法

中医外科疗法

中医外科疗法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分内治和外治两大类,内治之法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但其中透脓、托毒等法为外科的特点。

外治中的外用药物、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中的药线、垫棉,则为外科所独有,大部分外科疾病必须内、外治并重。

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不同的致病因素,辨别阴阳及经络部位,确定疾病的性质,然后立出内治和外治的法则,运用不同方药,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内治法:内治法除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着手外,还要依据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首先确立总的治疗原则。

明代《外科正宗》根据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一般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总则:1、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

2、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

此法适用于外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

3、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

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内治法的具体运用:消、托、补三个大法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三个总则。

但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情的变化不一,因此在临床具林运用时,治法很多,归纳起来有11个治法:1、解表法: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2、通里法: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3、清热法: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4、温通法: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5、祛痰法: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6、理湿法:五神汤(《外科真诠》)7、行气法:清肝解郁汤(《外科正宗》)8、和营法:活血化坚汤(《外科正宗》)9、内托法:透脓散(《外科正宗》)10、补益法: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

11、养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浊及清养胃阴等法外治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消”、“托”、“补”三法在治疗化脓性骨髓炎中的应用

“消”、“托”、“补”三法在治疗化脓性骨髓炎中的应用
个阶段 , 治疗 原则 亦 相应 分 为“ ” “ ” “ ” 个基 其 消 、托 、补 三
本法则 。在具体 方 法 上 , 分为 大类 。 外 两
在溃 破或 术后初 期 , 用方 药 为 增 液 汤 ( 地 黄 、 常 生 玄参 、
称 “ 骨 痈 ” 急 性 骨 髓 炎 ) “ 骨 疽 ” 慢 性 骨 髓 炎 ) 因 附 ( 或 附 ( ,
采用透托 的药物 托邪 外 出 , 促进 毒热 腐 肉早 日成脓 或消 散 , 未成脓者易 消 , 已成 脓者 易溃 , 使毒 邪 随脓排 出 。 本法在具 体应用 中又 分为消托法 、 托法和补托法 。 透 1 .消 托法 : 法适 用 于脓将 成 而未 成 熟 时期 , 部 此 局 表现 为半 软半 硬 , 肿疼 痛 , 界 未清 。常用方 药为 : 红 边 玄 参、 天花 粉 、 皂角 刺 、 陈皮 、 白芷 、 梗 、 归 、 桔 当 赤芍 、 银 金
化脓性 骨髓 炎治疗 中的应 用 , 简述 如下 。 做
消 法
采 用消 散 的药 物 , 病 损 得 到早 期 消散 , 类 法 则 使 这
统 称 为 消 法 。 临 床 上 比 较 重 视 这 个 法 则 , 此 有 “ 消 因 以 为贵” 说法 。 的 本法 适用 于急 性骨髓 炎 或慢性 骨 髓炎 的急 性发 作 。
花、 翘 、 草。 连 甘 2 .透 托 法 : 法 适 用 于 脓 已 成 , 部 已 溃 的 阶 段 。 此 局
其溃后常形成 窦道 , 可有死 骨脱 出 , 而又 称“ 脱骨 疽” 。而 无论是“ 附骨疽 ” 是“ 还 脱骨疽” 属 中医外科“ 均 疮疡 ” 。 类 根据疮疡 的病 理 过程 一般 分 为初 期 、 脓 和溃 后 三 成

中医外科副高题库

中医外科副高题库

选择题
中医外科中,痈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 寒邪
B. 热毒
C. 湿邪
D. 瘀血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外科疮疡内治法的三个总则为?
A. 消法
B. 托法
C. 补法
D. 泻法
丹毒的主要发病部位是?
A. 手足
B. 面部及下肢
C. 胸背
D. 腹部
乳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疾病?
A. 乳腺炎
B. 乳腺增生
C. 乳腺囊肿
D. 乳腺癌
中医外科的“缠腰火丹”指的是哪种疾病?
A. 疖
B. 痈
C. 带状疱疹
D. 湿疹
脱疽的早期表现不包括?
A. 患肢发凉
B. 疼痛
C. 间歇性跛行
D. 患肢红肿热痛
填空题
中医外科“消、托、补”三法中,______ 法多用于病未成脓之时。

瘰疬的主要病机为______。

______ 是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发病机理。

蛇串疮的病变特点是皮肤上出现______。

肠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______。

乳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______。

简答题
简述中医外科痈的辨证要点。

简述中医外科疮疡的成脓期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脱疽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乳痈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简述中医外科中“消法”的适用范围及常用方剂。

瘰疬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中医外科内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

理湿法
定义:用燥湿或淡渗利湿祛除湿邪的治法
上焦宜化 中焦宜燥 下焦宜利
理湿法
湿邪夹热
湿热两胜,流连气分——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热下注膀胱——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蕴结肝胆——清肝泻火、利湿化浊
湿邪夹风
风湿袭于肌表——祛风除湿
理湿法
燥湿运脾——适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运之 证,如平胃散
方剂和适应证
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交并之证,如二
中医外科学
——内治法
历史沿革
金 刘完素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
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与托里法
明代《疡医准绳》、《外科正宗》将外科疾
病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 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成脓期:瘀久化热、腐肉成脓—— 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
3
和营法在临床上有时需与 其他治法合并应用;
1
定义
注意点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之外科疾病
方如桃红四物汤
活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凝滞、闭阻经络之外科疾病
方如大黄蛰虫丸
适应证
2
托法
• 定义:运用补养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正 托毒,使毒邪不致扩散及内陷的一种内治 法。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 • 适应症:脓将成至腐肉脱落的疮疡中期 • 治则:祛邪与扶正并用(攻补兼施) • 注意事项:不能过早运用补法,以防犯实 实之戒。托者,起也。已成之时,不能突起,亦难溃脓
祛痰法——适应证
疏风化痰法——风热夹痰之证 清热化痰法——痰火凝聚之证 解郁化痰法——气郁夹痰之证 养营化痰法——体虚夹痰之证
祛痰法——注意点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外科学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外科学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内治法考点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消法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 2008 2011含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分类: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

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法含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

适应症: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是治疗虚证的法则。

考点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

和营法外科病中疮疡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成,所以和营法在内治法中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大致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两种治法。

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寓有“扶正达邪”之意。

外治法※考点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

各个阶段。

太乙膏、千捶膏: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通用方。

太乙膏性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千捶膏性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

2008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此外,薄型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勤换;厚型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天调换一次。

注意点:过敏。

油膏现称软膏。

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适用于疮疡阳证。

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对肿而有结块,尤其是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更适宜。

中医外科内治法(1)

中医外科内治法(1)
中医外科学
——内治法
历史沿革
金 刘完素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
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与托里法
明代《疡医准绳》、《外科正宗》将外科疾 病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 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消法 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托法 成脓期:瘀久化热、腐肉成脓—— 补法 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
外感风寒证 如麻风病初起、风寒证附骨疽 初起、风寒证瘾疹等,证见局 部肿痛酸楚,皮色不变;或皮 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 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有恶寒 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 痛、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 者。
解表法
4.注意点
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
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
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
明•《薛氏医案》
认为疽“若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以壮元气,助令腐溃”, 强调补托可以促使化脓及脓毒外泄。
明•《医学入门》
认为:痈疽“毒在外感发者,内为便溺阻隔,外有六经形证, 肿痛虽甚,饮食如常,脉浮数,邪在表也,直托里微汗以表 散之”,指出了托里与表散可同时运用。
托法的应用
“溃后气血大虚,惟恐毒 陷,托里之法,一日不可缺 也,……,盖托里则气血壮
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适应证
攻下法
表证已罢,热毒入腑,内 结不散的实证、热证。如 外科疾病局部焮红肿胀, 疼痛剧烈,或皮肤病之皮 损焮红灼热,并伴口干饮 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 脉沉数有力者。
润下法
阴虚肠燥便秘,如疮疡、 肛肠疾病、皮肤病等阴虚 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 干食少,大便秘结,脘腹 痞胀,舌干质红,苔黄腻 或薄黄,脉象细数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消托补三法临床应用学术思想基本特点:①辨证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诊断明确。

②治疗主张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③突出中医外科内、外结合治疗的特色。

④结合西医学理论和研究用药。

⑤通过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中医外科学。

1.辨证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诊断明确,中医外科独特的辨证方法,是以中医学辨证体系为基础,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1)从整体观念出发,整体与局部辨证并重:外科疾病大都生于体表,既有全身表现又有局部表现,所以中医外科辨证特点是既要全身辨证,又要局部辨证。

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就是强调用“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本诸内”的人体内、外统一理论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姜兆俊历来主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准确的辨证是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的依据。

因此,在辨证时一直强调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整体与局部辨证并重,并把二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既重视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在外科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又注意局部病变对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影响,从而达到辨证的完整性,以此观念来指导临床实践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例如,发生于体表的慢性皮肤溃疡特点为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造成其疗效差的原因之一就是往往以局部辨证代替了整体辨证,局部治疗取代了全身治疗,忽视了全身因素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慢性溃疡的病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姜兆俊认为“气虚”和“血瘀”为慢性溃疡的基本病理特点。

故临床治疗以益气活血为本,治疗中强调要采取以内治为主,配合外治的内外结合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内治以益气活血为主,重在改善“虚”和“瘀”情况,通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和血液循环,使脓腐组织尽快脱落,肉芽组织尽早生长,加速疮面愈合。

(2)诊疗疾病明确诊断为先: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明确诊断为先。

因此姜兆俊在临床中特别强调要诊断明确,将通过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从疾病主要症状入手,结合伴随症状和阳性体征进行再分析、归纳和综合以明确诊断,为今后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甲状腺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形式呈多样化和不典型,常常造成误诊与漏诊,甚至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导致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因此,正确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临床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姜兆俊在临床上特别强调两点:首先是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其次要明确诊断。

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和部分实验室检查。

只要详细询问病史,注重甲状腺局部表现,对甲状腺肿大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特点进行详细了解,同时结合本病所特有的实验检查方面的改变,即可正确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

2.治疗主张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和规范性的指导作用。

姜兆俊在治疗学上的基本学术思想就是以辨病论治为主,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1)中医外科实施辨病论治的可行性和优势:辨病和辨证,是中医学从不同角度对疾病本质进行认识的方法,通过辨病,揭示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对疾病以后发展有客观的和概括性了解;通过辨证,把握疾病现阶段主要矛盾,使诊断更加深入细致。

中医外科历来强调自身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诊断时,先辨病后辨证;治疗时以病为纲,据病立法,拟定专方专药,然后结合寒热虚实辨证加减用药,实现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

相对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更注重疾病的整体性和主要矛盾以及自身发生发展规律,注意总结疾病的辨治规律,探索疾病演变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它有着辨证论治无法代替的诊治方法。

(2)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的必要性:中医外科辨病论治历史源远流长,几乎所有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治,无论从外科学专著还是临床实践看都是辨病辨证论治。

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中医外科对各种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都有了较深刻认识,对每一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详尽了解,其中的宝贵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中医外科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疾病本质属性来分类,以临床主要特征来命名的合理、科学的病名体系,每一个病名都比较限定,概念比较明确,其所定义的内涵大多都可与西医学的一个或几个疾病相对应,为外科辨病论治的完善和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3)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结合方式:根据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要求和中医外科疾病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二者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

1)分期论治:根据外科疾病发病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主要适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

姜兆俊认为此种方式的关键是病机辨证,重在详察各阶级的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姜兆俊根据乳痈发生发展的过程,详察其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在临床实践中将其分为六期进行辨病辨证论治。

①瘀滞期:多见于初发阶段,病机为肝气郁结,乳汁郁积,气血凝滞。

治则为疏肝解郁,通乳和营,解毒消肿。

②化热期:病机为肝郁化火,胃热壅滞。

治则为清热解毒,通乳消肿。

同时,这也是根据乳痈的基本病因、病机所确立的基本治则。

姜兆俊认为,此时发热恶寒,为气血瘀滞化热后,热毒壅盛,正盛邪实,正邪相搏所致,并非表证,应以清热解毒治疗为主,反对使用解表法,牛蒡子可弃而不用。

姜兆俊在治疗外科感染性疾病时,特别重视活血化瘀法的运用。

乳痈初期,除以清热解毒法为主外,还需佐以和营行气通络之品,从而使热毒得清,经络疏通,气血通畅而恢复正常。

③脓始成期:病机为热毒炽盛,脓将成或部分成脓。

治则为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托脓消散。

此时姜兆俊习用生小蓟,取其清润寒凉之性,能清热活血、解毒消肿,可“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以加强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使部分病例脓将成者停止酿脓、化脓较少者吸收消散。

④脓成熟期:病机为热盛肉腐,脓已成熟。

治则为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姜兆俊认为此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外治宜切开排脓,能使毒邪及时地随脓液排泄于外,内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二者配合,可有效控制毒邪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⑤溃后期:多见于溃后早期,病机为脓毒外泄,正气损伤,余毒未尽所导致的正虚毒恋,治则为益气和营,清热托毒;见气血两虚诸证者,治则为补气养血。

⑥硬块期:急性炎症控制后,或疮口愈合后,遗留硬块不消者,治则以行气活血散结为主。

2)以固定方加减论治:就是针对某病的病因病机固定一方为基础,再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通治一病。

除感染性疾病外,姜兆俊在治疗外科其他疾病时使用最多的就是这种方式,其核心和关键就是要谨守病机,详察变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这种学术思想集中体现于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上。

姜兆俊主张要从整体与局部关系出发去认识乳腺增生病的病情,从脏腑辨证角度去分析其病理变化。

姜兆俊认为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与肝、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

肝郁肾虚同为乳腺增生病发病之根本,在发病学上占主导地位,早期以肝郁为主,后期以肾虚为主;而由肝郁肾虚导致的气滞、血瘀、痰凝则为发病之标。

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多从肝气郁结和冲任失调出发进行分型辨证论治。

姜兆俊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根据乳腺增生病基本病因病机,首先进行辨病论治,然后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变化进行辨证论治。

临床上以疏肝补肾、理气活血、化痰散结为基本治疗原则。

拟定基本方,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

中医外科的治疗特点在于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内外合治法,这是整体观念在外科治疗学上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局部结合整体,治标结合治本的治疗思想,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姜兆俊在外科疾病治疗中就很好地贯彻了上述学术思想。

例如对慢性皮肤溃疡,除了全身以“气虚”“血瘀”为基本病因病机论治外,对其局部病理变化也做了详细分析,并确定了相应外治法则和方药。

姜兆俊主任医师认为慢性溃疡由于溃破日久,脓水不断,疮面脓腐组织部分或大部分已脱落,同时又有部分新生肉芽组织存在,二者之间无明显界限。

因此治疗时宜祛腐生肌并用,临床根据脓腐组织多少、腐脱难易、肉芽组织有无,辨证使用祛腐类药和生肌类药。

临床上以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中的“生肌玉红膏”为基础进行了适当加减,组成了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祛腐生肌膏。

若脓腐较多或患处红肿热痛甚至出血,证属余毒未清者,可用牛黄散,增强解毒化腐力量(参见本书急性乳腺炎);疮面脓水淋漓不断,渗出明显者加用煅炉甘石、煅石膏以燥湿敛疮;后期可用生肌散以加速生肌收口。

西医学借助于各种先进的检测系统不断认识不同疾病各自的病因、病位、病理变化等特点,揭示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明确诊断,确立治则,指导治疗。

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或西医学研究成果,从中医学角度重新认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变化和预后转归,将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同时利用现代药理、药效学研究中药,已成为筛选有效方药的重要手段。

在辨病和辨证论治前提下,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辨证用药,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

姜兆俊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视这一点,并不断吸收西医学研究的新成果来指导临床。

例如西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发生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或乳腺组织对性激素敏感性增加所致。

姜兆俊治疗乳腺增生病时非常注意结合西医学理论和研究遣方用药,如:①温阳药中的鹿茸、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等具有促性激素样作用或雄性激素样作用,可调整内分泌,拮抗雌激素,促进黄体水平。

西医学研究已证实此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轴各个环节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整体的综合调节,使靶腺功能明显恢复,对乳腺增生病有直接防治作用。

②海藻、昆布:内含丰富的碘,可刺激垂体产生黄体生成素,使卵巢滤泡囊肿黄体化,雌激素降低,恢复卵巢功能,同时有消痰软坚散结作用。

③麦芽、生山楂、鸡血藤:有调整黄体功能,拮抗雌激素和泌乳素的作用。

④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全身和乳房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灭活和改善局部的充血水肿状况,并可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活力,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从而促使乳腺内肿块及纤维吸收,终止或逆转本病的病理变化。

生何首乌也有类似作用。

5.通过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中医外科学,姜兆俊从中医外科学基本理论出发,在辨病与辨证基础上,对临床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和总结,形成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外科学。

在亚急性甲状腺炎和乳腺增生病等疾病的许多问题上都有新观点和新方法。

(1)亚急性甲状腺炎:主要有两点:①注重阴虚内热在发病中的作用。

一般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多由肝郁胃热,外感风热,热毒循经上攻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