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剧本分析
《北京人》《家》导演阐述

《北京人》《家》导演阐述《北京人》《家》创作提示朱彬博一《北京人》《家》所体现的曹禺剧作特色1浓郁的民族特色从剧作《北京人》《家》对众多人物的描写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脉相承的血肉联系。
剧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生活,都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民族土壤中,只有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在我们的历史中,才可见到这样的影子。
如:曾皓、高老太爷仿如贾政的后裔,思懿和几位姨太似与王熙凤孪生,梅表妹和愫芳恰与林妹妹同根,觉新和文清则与宝玉一脉相承,都是地道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子弟,书香门第出身。
讲的是忠孝仁义诗书礼仪,淌的是儒家的血脉,长的是道家的骨相,生的是旧时国人的灵魂,以至成为民族形象的象征。
2戏剧结构特色《北京人》和《家》的事件选择与情节构成,表面看去并没有什么巨大的突发性和惊心动魄之处。
但矛盾冲突的形成与发展却显得十分错综复杂,迂回曲折,起伏跌宕也异常强烈。
这正是剧作家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惯常事件,甚至是微小的细节,通过人物间的简单碰触,迅速纠葛在一起,使之变得紧张尖锐,充满着内在的张力与危机感。
如一张小小的字画被耗子嗑了,本是再平常不过的琐细小事,然而一加上思懿的纠缠,马上便引出了愫芳置于其间的不可调和的内在冲突,家中的气氛立刻变得紧张压抑,令人透不过气来;一只梅花的随意摆放,在瑞珏本出于好心,然一经觉新发现,却引出各自无限的隐痛与哀伤,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冲突暗暗拉开,令观众提心吊胆,哪怕再遇到一点点星火,也会使觉新、瑞珏和梅芬的爱情悲剧变得更加悲惨。
正是这种深刻而又具危机感的内在感情的巨大冲撞,产生出震撼观众心灵的戏剧效果。
3形象刻画特色这两部作品在形象刻画上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一方面,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外貌和精神气质的描绘,都有着格外细腻、逼真的笔触,很像中国绘画的工笔画那样细致入微,明晰真切,清新隽永,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极其传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甚至每个人物心脏的跳动,呼吸的强弱,身体的温热,观众都能清晰地感受得到;另一方面,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又极具复杂性与丰富性。
[总结]《北京人》赏析
![[总结]《北京人》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0cec1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b.png)
《北京人》赏析《北京人》是曹禺先生写的第四部杰作。
剧本中的诗的语言和诗的情调以及剧作者透过剧情,对于生活所表达的强烈鲜明的爱憎,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挖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只有在《北京人》中,才体现了曹禺“走向契可夫”的宿愿。
在曾家那间曾经煊赫一时、如今已显灰颓的小花厅里,生活被幽囚着。
一代人追忆昔日繁华,眼前只能等候死日的来临;另一代人痛心于少年时的错着,无可奈何地缅想那逝去的岁月和残破的梦境;再一代人则不甘心于死气沉沉的禁锢生活,抱着冲向新天地去的企望。
可是生活的羁绊,却使这些可怜虫群集在这间小花厅里。
难道人们就不想迈出一步去呼吸一下清新空气,享一下人间幸福?不过冲出这一生活的重重障碍却需要无畏的勇气,要明白这一点,却也不是件易事。
剧作者真替他们感到气愤,他借学者袁任敢的话,对于这孱弱的一代人,痛加谴责。
袁任敢告诉大家“北京人”曾经如何生活,他说:“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
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对比之下,像小耗子样生活着的人真该愧对祖先!但是剧作者却没有就此失望。
让卑怯者烂在土里,霉在屋里,让勇敢者跑出这囚笼似的小花厅走向宽广的生活去。
他对生活的信心也感染了我们,因此对曾皓、思懿、江泰、文彩之辈我们无所顾惜,而对文清、愫方、瑞贞、曾霆却寄以无限的同情。
愫方是《北京人》的主要人物也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
曹禺是根据他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是用了全部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用他的心灵塑造成的。
她是很文静的,这点已融入愫方的性格之中。
她不像愫方那样的具有一种坚强的耐性,也没有愫方那么痛苦。
但方瑞的个性,是他写愫方的依据,他是把对她的感情、思恋都写进了愫方的形象里,他是想着方瑞而写愫方的。
没有方瑞,是写不出来愫方的。
曹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愫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她是在封建束缚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善良妇女的化身。
从《雷雨》《日出》到《北京人》看曹禺话剧的批判精神

从《雷雨》《日出》到《北京人》看曹禺话剧的批判精神作者:于金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5期摘要:曹禺话剧现代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作品本身蕴含的批判精神,这种步步加深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封建传统中不合理内容的批判、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批判、对个体人物的批判。
关键词:雷雨;日出;北京人;批判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03-01曹禺作品现代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不是目的,通过批判达到解放个性从而改变个体的生存困境和张扬人的主体意识这才是目的。
人的文学固然要表现人生的问题,但是反映问题批判问题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注。
“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就使得曹禺深深陷入到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之中,曹禺发现要想摆脱痛苦焦灼的生存状态就必须要唤醒主体意识、掌握自我的命运,通过解放个性来打破这些现实的枷锁。
从《雷雨》到《北京人》,曹禺作品中的批判精神是步步加深的。
如果说《雷雨》中有所谓的宿命、伦理等因素来分散了作品中本来的批判精神的话,那么在《日出》和《北京人》中,作者则是用了古典绘画中写实的工笔来细细地描绘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和整个人鬼混合社会的腐朽和罪恶。
如果说《雷雨》中,作者把一些该批判的人物还写得深情款款的话,那么在《日出》《北京人》中,作者则是从那些该批判的人物身上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对封建传统中不合理内容的批判。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曹禺对一个个封建大家庭生活的揭露和批判中。
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要想摧毁带有封建专制性质的“国”或者说社会,就必须从家庭入手查找祸根,人必须要走出家庭的牢笼,呼吸外面的空气,追求主体的自由与权力。
《北京人》剧本推荐

1、主题
对于《北京人》主题的论说,最普遍的看法是:
通过描写三代北京人——原始北京人、“现实”北京人和“未来”北京人的比较,揭示出代替代表封建衰败势力的“昨日”北京人不可挽救和避免的衰亡灭亡的必然命运,和代表新生力量的“未来”北京人将获得新生的充满希望的历史发展趋势。
2、构思
曹禺先生的创作总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但是又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实去写。而《北京人》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其实在生活中也是有迹可循的。曹禺本身就出生自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和他抽鸦片烟的哥哥之间的许多事情就为戏中的曾皓和曾文清父子之间的纠葛提供了真实的素材。曹禺从小生活在封建的家庭社会中,又成长在这样一个思想和社会变革的时期,对此感受颇深,所以《北京人》的主体构思是描写了封建官宦世家“旧北京人”的败落,以及“新北京人”的无限未来和希望。
2)曾思懿
曾思懿的身上集中了封建大家庭主妇的那种尖酸、刻薄、谋权术、耍阴谋,她明里一盆火,暗地使脚绊,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的两面人的性格得到淋漓尽致表现。她作为旧制度的维护者、支持者,处处表现出来她的权威与慑服的力量。
儿媳曾思懿是曾家的新一代统治者,王熙凤式的人物,她费尽心机地对付着曾家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干练泼辣、能说会道,是作者所否定的那一代人的代表,但作家也真实地写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悲剧的命运。
大奶奶的儿媳瑞贞,从十六岁起便胡里糊涂地被人送进了这个封建的樊笼,夫妻之间视为路人。她既不愿逢场作戏,也不屑于用献媚来讨好婆婆,因而常常遭受婆婆的辱骂。
在这样一个家里,行将就木的老太爷曾皓,虽然诅咒思懿的阴险,怨恨文清的无能,但他却终救不了这个家,他唯一的希望是能守在那口已反复漆了十五年的寿木,然而因无力偿债,就连这样一口棺材也终被隔壁的大户“争抢”了去。
《北京人》剧本分析

《北京人》剧本分析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周口店挖出了第一块五十五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头盖骨,被称作“北京人”。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统治下开始了一段极为悲惨的历史。
曹禺先生与1940年完成了北京人剧本,作者的写作动机是: 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主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反封建束缚争取自由的斗争必然胜利。
曾家是这部剧发生的地点,也是所有事件围绕的一个中心,它代表着封建旧社会时的富贵人家逐渐落没的一个群体。
把自家的主客厅跟西厢房都租给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类学者。
袁任敢与女儿袁圆的散漫与曾家的“严格家教”似乎形成鲜明对比,虽只有一扇之隔,却如同两个世界。
而曾家虽迫于无奈将房屋租给袁家,却从心底瞧不上他们。
例如在第一幕中曾霆与袁圆在外戏耍打闹,甚至脱衣服泼水被大奶奶曾思懿认为“无法无天”“无教养”。
之后霆更是被曾家老太爷罚跪,以向袁家父女“示威”。
袁家跟曾家之间的矛盾旧社会与新社会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
而增加沦落至此是有很多原因的,封建的过分繁文缛礼已经彻底腐蚀了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家族。
例如怕死的曾老太爷一边看延年益寿的偏方吃着补药,一边漆着自己的寿棺。
这对他来说是两件头等大事,虽然他知道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威严逐渐消逝,但这两件事他是坚决不让步的。
曾老太爷似经常故意夸大他在家中当家长的威严。
但实际上她是很怕长媳曾思懿的,他是很怕死的。
年轻时过惯了阔少爷的生活,过惯了舒坦的日子。
但是没有什么治生的本领,只能坐吃山空。
他知道贫穷对一个士大夫家族中家长的地位是莫大的威胁。
他怕穷,更怕穷了以后子孙不会给他好脸色,所以他只能半死不活的生存在这个家中,将这个家交给了大奶奶。
他对女婿江泰是憎恶的,厌恶他的嚣张横肆,但是因为家族败落又不好对江泰说些什么,只能在心里厌恶。
曾老太爷对愫方是有所依赖的,首先是生理上的依赖,自己的年岁已大,不敢使唤大奶奶,迫于封建思想有不能让儿子孙子伺候,只能让这个外姓的外甥女伺候了二十多年。
北京人剧本读后感

北京人剧本读后感《北京人》是为数不多的以都市人生为主题的话剧作品之一。
这部剧本不仅展现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还深入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人性的脆弱性和挣扎。
通过读后感受,《北京人》引起了我对城市化与个人内心的关系的思考。
剧本以一个普通的北京家庭为蓝本,通过一连串的事件和对话,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生活的真实面貌。
剧中的角色都是经历过一些挫折和苦难的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压抑和困惑。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剧本成功地运用了细腻的情感和细节的描写,将观众引入了一个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世界。
剧本着重描绘了现代都市人在追求个人价值和幸福时所遇到的困境。
作为一个都市人,我们往往陷入了事业的压力和现实的困境中,追逐的是表面的物质和虚荣的外在。
这种追求的背后,隐藏着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人性的迷失。
剧本中的角色在物质的追求和内心的纷乱中摇摆不定,他们渴望变得更好,但却常常被现实击垮。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迷茫,无疑是我们当代都市人的真实写照。
剧本还通过对家庭关系的展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脆弱性。
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避风港,但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家庭关系变得岌岌可危。
剧本中的家庭关系既是温暖又是冷漠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被消解,表达情感的方式变得困难。
这使得家庭成员彼此陌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支持彼此。
这种家庭关系背后的痛苦,让人深思。
剧本中还有一些独立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城市人生活中的各种不尽人意和无奈。
这些故事让人反思现代都市人在自我追求中,是否真正得到了内心的满足。
剧本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这些各样的人物和情感,令人感慨万分。
通过读后感受,《北京人》让我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个人内心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们都渴望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但现实往往让我们迷失和困惑。
我们追逐物质和虚荣,但内心却常常空虚和疲惫。
我们注重个人价值,但在追求时又违背自己的内心。
而家庭关系,更是我们内心最温暖的寄托,但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和快节奏,让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支持彼此。
曹禺谈《北京人》

曹禺谈《北京人》曹禺谈《北京人》创作总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但是,它又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实那个样子去写。
创作也是复杂的,这其中有着许多似乎说不清楚的因素在起作用。
当你写作的时候,真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那些生活的印象,人物、场景、细节等等都汇入你的脑海之中,在化合,在融铸,在变化,是在创造新的形象、新的场景、新的意境。
我写《北京人》时,记忆不仅把我带到我的青年时代,而且带回到我的孩提时代。
那是非常奇怪的,不知怎么回事,那些童年的记忆就闯入我的构思之中。
譬如第三幕,愫方和瑞贞谈着知心话,在瑞贞说话的时候由远远城墙上断续传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一直到闭幕。
我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印象是有生活根据的。
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到宣化任镇守使。
我一个人非常寂寞,就常常走到城墙上坐着,经常听到那种单调的却又是非常凄凉的号声。
偌大的宣化城,我一个小孩子,知道自己没有了亲生的母亲,心情是十分悲凉的。
听到那号声似乎是在呜咽,在哭泣。
号声引起的是伤痛,是心灵的寂寞和孤独。
我写这一幕时,这种生活的印象和感受便进入形象思维之中,化入这场戏的意境和氛围之中。
它当然和我童年的生活有联系,但又不是我那时生活印象和感受的简单重现。
人们总爱问我,你剧中的人物是写的某某人吧?碰到这种发问,我总是不以为然。
我常说,我十分熟悉我剧中的人物,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写的就是生活中熟悉的某个人。
《北京人》中的曾皓这个人物,就有我父亲的影子,但曾皓毕竟不是我父亲的再现。
我对我的父亲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我爱他,也恨他,又怜悯他。
他是很疼爱我的,他盼着我出国留学。
那时,家境逐渐欠佳,他就对我说:“为了你留学,我再出去奔一奔,赚点钱!”曾皓的台词也有类似的话,就是从我父亲那里借来的。
还有,曾皓发现文清还偷着抽大烟,于是便跪在文清面前,求他不要再抽了。
这个细节也取自我的父亲。
我父亲这个人总是望子成龙,他看我的大哥不争气,便恨他。
《北京人》人物分析

《北京人》人物分析剧本《北京人》为曹禺先生于1940年创作的三幕悲喜剧。
表现的是旧北平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的没落,用含蓄委婉的笔触,将一个大家庭走向衰落的最后一个月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作者通过对曾家的没落过程的节选式典型的叙述,从民族根基上对封建文化进行形象的批判,更深一层的对中华民族大灾难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以此唤起人们的反抗斗争意识,救民族于危难。
故事始终在北平一个行将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曾家旧宅里进行,全剧从初秋明朗的上午开始展开情节,结束于暮秋黎明前的黑暗,第一、二幕发生在同一天,第三幕距第二幕有一个多月。
人物涉及曾家老小三代人及房客和家佣。
作者曹禺在编写剧本时,希望表现出的是一种“古老的感觉”,希望有点“味道”,将“现实主义的东西”表现的“不那么现实”(引自田本相《曹禺评传》)。
曾家曾是一个煊赫的家庭,而到本剧开场它已经破落了。
中秋节的正午,当曾家正忙着过节的时候,要债的人堵在了家门口。
曾老太爷还想挽回家庭的颓势,让大少爷曾文清当天离开家到外面找事情做。
多年前,曾文清被家庭逼迫娶了自己不喜欢的思懿为妻,而无力追求彼此有爱慕之情的表妹愫方,却让她在伺候老太爷的岁月中蹉跎了青春。
为了让老太爷曾皓早日抱重孙,曾文清的儿子曾霆15岁就被迫娶了比自己大一岁的瑞贞做妻,小夫妻俩在棺材一般的家庭里过着死一般的生活。
曾家的女儿曾文彩嫁给了一个留洋归来的江泰,他做了几次官都不得意,作后不体面地下了台,寄居在丈人家里。
中秋节的晚上,曾皓无意之中撞见曾文清不但没走还在抽鸦片,气得中风。
怕家里死了人房子不好卖的思懿强行将曾皓拽出家门,送了医院。
中秋节一个多月后,正是曾皓的生日。
曾文清已经出走,愫方对他寄予了自己全部的希望,她坚信曾文清能成“一个人”,为此她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然而,长期的优裕生活已经使曾文请成了成了一只飞不起来的鸽子,他在外面混了一个多月后,又回到了棺材一样的家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人》剧本分析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周口店挖出了第一块五十五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头盖骨,被称作“北京人”。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统治下开始了一段极为悲惨的历史。
曹禺先生与1940年完成了北京人剧本,作者的写作动机是: 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主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反封建束缚争取自由的斗争必然胜利。
曾家是这部剧发生的地点,也是所有事件围绕的一个中心,它代表着封建旧社会时的富贵人家逐渐落没的一个群体。
把自家的主客厅跟西厢房都租给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类学者。
袁任敢与女儿袁圆的散漫与曾家的“严格家教”似乎形成鲜明对比,虽只有一扇之隔,却如同两个世界。
而曾家虽迫于无奈将房屋租给袁家,却从心底瞧不上他们。
例如在第一幕中曾霆与袁圆在外戏耍打闹,甚至脱衣服泼水被大奶奶曾思懿认为“无法无天”“无教养”。
之后霆更是被曾家老太爷罚跪,以向袁家父女“示威”。
袁家跟曾家之间的矛盾旧社会与新社会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
而增加沦落至此是有很多原因的,封建的过分繁文缛礼已经彻底腐蚀了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家族。
例如怕死的曾老太爷一边看延年益寿的偏方吃着补药,一边漆着自己的寿棺。
这对他来说是两件头等大事,虽然他知道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威严逐渐消逝,但这两件事他是坚决不让步的。
曾老太爷似经常故意夸大他在家中当家长的威严。
但实际上她是很怕长媳曾思懿的,他是很怕死的。
年轻时过惯了阔少爷的生活,过惯了舒坦的日子。
但是没有什么治生的本领,只能坐吃山空。
他知道贫穷对一个士大夫家族中家长的地位是莫大的威胁。
他怕穷,更怕穷了以后子孙不会给他好脸色,所以他只能半死不活的生存在这个家中,将这个家交给了大奶奶。
他对女婿江泰是憎恶的,厌恶他的嚣张横肆,但是因为家族败落又不好对江泰说些什么,只能在心里厌恶。
曾老太爷对愫方是有所依赖的,首先是生理上的依赖,自己的年岁已大,不敢使唤大奶奶,迫于封建思想有不能让儿子孙子伺候,只能让这个外姓的外甥女伺候了二十多年。
从心理上对儿子是非常失望的,又惧怕儿媳,憎恶女婿,女儿身体虚弱,家族又败落,自己的心里失望到了极点。
从另一方面讲他又是被素芳可怜的,虽然嘴上说是为了养素芳这个未出嫁的老姑娘,实则是在剥削素芳的感情,这也看出了他的自私。
如果说他还有一丝的威严的话就是他对孙子曾霆的家教管教上了,将那些腐朽的繁文缛礼全部灌输给他的后代曾霆身上。
还想着传宗接代的大事,完全不顾及孙子的感受。
曾思懿,曾家长媳,曾文清的妻子。
她的气场似乎一直笼罩着整个家族,任何人都怕他,总是要装出一副贤惠的样子,但是心里一直怕别人算计她,心肠狠毒,却又怕死得很,欺软怕硬,例如在第一幕中他对文清与素芳互传信件的事愤怒不已,愤恨的说“恨不得把你的手切下来给我安上”但是听到江泰说要“杀死她”的话时又害怕的躲了起来。
她还是贪财的,在第一幕开场前对她的描述“腋下挂着一串亮闪闪的钥匙,手里拿着账本”,一直想着老太爷的银行存折,表面孝顺,实则一直想着老太爷快点死。
当她看到老太爷的存折时对老太爷愤恨不已,老太爷病危时她为将老太爷抬出去将老太爷的手咬出了血,只为了不让老太爷死在家里,以后房子能卖个好价钱。
由此也看出了她的狠毒。
他对素芳一直是很厌恶,一是怕她一直留在曾家等老太爷死后分她的财产,再者她看不过自己的丈夫文清与素芳之间的感情比自己深厚。
因此她一直想着要把素芳嫁出去。
她对江泰夫妇也是憎恨的,一样也是怕他们留在曾家分她的财产,一直想着要让他们搬出去。
并且她是看不过江泰的好吃懒做,又拿自己很当回事的样子,而且江泰也是这个家中唯一一个敢和她叫板的人。
她对文清是失望并且有些轻蔑的,在外人面前装出一副顺从丈夫,经常受丈夫欺负的贤惠妻子的样子,私底下则是对文清冷嘲热讽的。
一直想让他出门,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她的奸计:将素芳嫁出去,也是为了不让他跟素芳见面。
基本上就是一个泼妇的形象,一哭二闹三上吊,劝说无用就拿“出家”“上吊”逼迫。
第一幕开场对她的形象描述“两条乌黑的细眉像刀斩了一般地又齐又狠”表明了大奶奶的性格。
她对瑞珍是极不待见的,看不惯她性格柔弱,一直对她几乎是虐待的。
只有对曾霆是真心的好的,但是又不了解曾霆的真实感受,只是将那些旧社会的礼仪强加给他。
在第三幕得知她近四十岁的年级又有了身孕对曾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曾文清,曾家长子,自小就很聪明,有神童之称。
爱好广泛,琴棋书画似乎样样精通,但却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
对人是温厚可亲的,但因年感情受挫,喜欢的人不敢去说,只能与她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相互获得哀惜与慰藉。
面对家族一天天败落,自己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中不能自拔,只能忍哀耐痛的打发日子,久而久之就自暴自弃抽起了大麻,所以给人的感觉他是非常懒散的,让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一个有生命的空壳”,他是惧怕思懿的,他与素芳的感情深厚,但是却又不敢表露出来。
剧中陈奶妈送的鸽子本是一对,中途飞走了一只,文清给它取名叫孤独,喻示他们始终无法走到一起,文清的内心是孤独无望的。
他是非常挣扎矛盾的,一直想着逃离这个充满昏暗的家,又因自己性情懦弱不敢出去,最后出去了又因受不了苦返回了家里。
对自己彻底失望了,依赖鸦片度日。
在第三幕最后家族彻底垮塌,他也因受不了内性的矛盾冲突吞食鸦片而亡。
江泰,曾家的姑爷,老留学生,过着跟北平公子哥儿一样的舒适生活,好吃懒做,酗酒成性,好吹嘘,整天幻想着自己能发大财,却一直在丈人家牢骚满腹。
但他也有他的可爱之处,很直率,有时也很公平,为素芳一直留在曾家而打抱不平,肯说老实话,在他与袁交谈后对原北京人感慨不已,深恶痛绝现在“文明的北京人”但是他又是知错不改的,转身就跑到屋里喝酒撒疯。
在第三幕最后,他爱说大话,酗酒成性,使曾家从有一点希望迅速跌落至了谷底,使整部剧的矛盾冲突达到了一个顶峰。
素芳和文彩这两个曾家的妇女有着相同的性格,软弱,令人可怜,有时也麻木得有些令人憎恶,素芳甘愿伺候老太爷二十多年,家庭败落,父母双亡,寄篱在姨夫家,看人脸色,多少年来养成了隐忍的性格,有什么话都不愿说出来,对文的感情也深埋心底,不敢透露半分,在这个家中代表着弱势群体,也并不反抗。
曾家对她的嫁人一事意见不一,并且各怀心思,但是素芳这个当事人却“没意见”“没想法”仿佛甘愿充当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孤独”任人宰割,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令人有些怜悯,似乎别人幸福就是她的幸福。
他对文的感情是贯穿始末的一个线索,虽然互相怜惜但又不敢越界。
当文清离家时对素芳来说是有些许欣慰的,但是在第三幕中瑞贞说“天真的塌了,哑巴真的能说话”。
文的归来使素芳短暂的快乐又泯灭了。
最后跟瑞贞一起逃离了这个家庭。
文采一直是体弱多病的,受丈夫江泰的欺凌,是非常懦弱的,被夹在丈夫跟曾家之间,对丈夫是崇拜的,但又不敢反抗曾家,当江泰与曾老太爷发生矛盾时她也只能哭着向死去的妈妈诉苦,抱怨“丢下了她自己”。
瑞贞,曾家孙媳,原本豆蔻年华的年轻少女稀里糊涂的就被嫁到了曾家,与之前甚至都不曾谋面的曾霆同睡了两年多,受到婆婆近乎虐待的管教,还要孝顺曾老太爷,,只有素芳是她唯一能诉苦哭泣的知心人,在第一幕她就对素芳说了她怀孩子的事,但是因为害怕,恐惧而不敢说出来,怕婆婆的打骂,怕霆对她的冷漠,更是怕小毛毛出生后像她一样过着黑暗毫无希望的生活,她想要打掉这个孩子,但是又被愫劝说着留了下来。
她是怀有希望的,她要离开这个昏暗的家庭,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希望和幻想。
在最后如愿以偿和素芳跟着袁家父女逃离了这个像鸟笼一般的家庭。
曾霆,年十七,这个家庭中最小的牺牲品,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着。
生在这样一个士大夫家庭,注定了他会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似乎与他这个年龄该有的活泼绝缘,进了学校七个月才使他略有些异样,同伴间的生活,似乎让他多少恢复了应有的活泼,但这原本无异的事却引起了家里长辈的不满。
并且还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在同伴异样的目光中与自己并不相识的且只比自己大一岁的一个女孩入了洞房。
这给了他无比大的压力,他甚至是有些恐惧,害怕见到父母亲,害怕见到祖父,因为他们时常告诫他“是个有家室之累的大人了”他在家中甚至不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奔跑跳跃,他更恐惧见到瑞贞,因为他并不知道该和她如何生活,如何面对她。
他对这个家也是失望的。
当他看到袁圆时他失望的内心似乎有些复苏,甚至有了初恋般的感觉。
他跟她跑,跳,放风筝,泼水打闹,他过得很开心。
终于有一天当他问她长大后愿意嫁给他还是“北京人”时,她选了“北京人”,而且带有轻蔑的说他是只小耗子,像那只关在笼子里的“小可怜”,而且还告诉他当了父亲,此时他的内心失落了,他甚至想到了死,他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他自己的样子,跟文清,曾皓一样的落魄,甚至更惨,他此时的内心既愤怒又恐惧,而更多的是无助。
只能像他父亲一样无望的活着。
同样到第三幕的时候得知母亲怀有身孕的时候他彻底垮了,更是推动着整个戏剧冲突达到顶峰。
整部戏的戏剧冲突在第二幕结束时随着老太爷的病危达到了一个高潮。
到第三幕随着这个家族一直要保留的寿棺被杜家人抬走,长子文清吞鸦片而亡,素芳与瑞贞逃离,苦苦支撑的土墙也倒塌等一系列,预示着这个家族的彻底倒塌,而曾家的各种冲突也彻底崩溃。
剧中袁任敢对“北京人”的描述: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
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没有礼教来束缚,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与现实中的曾家人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大的讽刺意味。
也暗示出了整部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