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_三氧化硫的吸收..

合集下载

化学第五章第一节硫及化合物知识点

化学第五章第一节硫及化合物知识点

化学第五章第一节硫及化合物知识点(一)硫单质1. 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硫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海洋、大气和地壳中,乃至动植物体内,都含有硫元素.2. 认识硫单质硫单质的物理性质硫单质俗称硫磺. 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黄色或淡黄色的固体;很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CS2),熔点和沸点较低说明:①洗涤试管内壁附着的硫不宜用酒精而宜用CS2。

②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能稳定存在的是斜方硫和单斜硫。

3. 硫的化学性质①硫与金属的反应2Cu+ S ==Cu2S(黑色)Fe+ S==FeS(黑色)2Na+ S== Na2S(加热时爆炸)2Al+ 3S ==Al2S3(制取硫化铝只能用此法)Hg+ S== HgS(常温下反应,除汞的方法)②硫与非金属的反应S+O2== SO2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反应中硫表现还原性。

S+H2H2S硫必须加热到蒸气才能与H2化合,反应中硫表现氧化性。

③硫与某些化合物的反应(黑火药的反应原理)S+ 2KNO3 + 3C K2S +3CO2↑+ N2↑④硫的用途硫磺具有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于制造硫酸、化肥、火柴及杀虫剂等,还用于制造火药、烟花爆竹等。

(二)二氧化硫1. 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

2. 化学性质(1)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SO2+H2O== H2SO3②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2NaOH=Na2SO3+H2OSO2+ Ca(OH)2=CaSO3↓+H2O若SO2过量,则还可以继续跟生成的盐反应生成酸式盐,此性质与CO2相似,反应方程式为:SO2+ Na2SO3 +H2O= 2NaHSO3SO2+ CaSO3 +H2O= Ca(HSO3)2如果将这两个方程式分别与上述两个方程式相加,即是过量的SO2通入碱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NaOH= NaHSO32SO2+ Ca(OH )2=Ca(HSO3)2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含氧酸盐SO2+CaO CaSO3(2)氧化性和还原性从SO2中的S的化合价分析:SO2既能失电子被氧化做还原剂,又能得电子被还原做氧化剂。

三氧化硫吸收的反应

三氧化硫吸收的反应

三氧化硫吸收的反应
硫化物(SOx)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清洁物质,它主要来源于燃烧燃料,比如煤、石油、天然
气等,以及工业废气中的氨和固体来源排放出来的硫排放,如催化重整装置中的含硫产品,以及来自海水中的溶解硫。

其中硫化氢(H2S)和硫酸(SO2)是最常见的硫化物,其能够参与
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以细粒、固体或液体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硫氧化物(SOx)在大气中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含收或沉积,通常使用吸收剂如三氧化硫(SO3)
的吸收。

这种吸收可以通过催化剂催化的反应来实现,即氧化产物物质使水溶液中的三氧
化硫吸收,实现气体和溶剂之间的转移。

三氧化硫的吸收反应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受热的SO2气体在阳性催化剂的作用下挥发,使反应物中的SO2转变为潜热成分,这时SO3从气体状态转化为液体或固体状态;第二步
是当反应物中的SO3溶于水介质,经过阴性催化剂作用,再次转变为空气中可以形态的
SO3。

三氧化硫吸收的反应一般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同时需要催化剂的参与,以完成
吸收,可以有效地消除大气中的SOx。

此外,三氧化硫吸收反应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它无需添加任何添加剂,安全操作方便;
反应产物操作简单,可以直接处理或重新排放;。

第五章__三氧化硫的吸收..

第五章__三氧化硫的吸收..

第五章 三氧化硫的吸收吸收即指使用浓硫酸吸收转化气中SO 3的过程该过程是制酸过程中第三个化学变化过程。

5.1 基本原理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之后,气体进入吸收系统用发烟硫酸或浓硫酸吸收,制成不同规格的产品硫酸。

吸收过程可用下式表示:SO 3(g )+H 2O(l)=H 2SO 4(l) △H 298O =-134.2kJ (1—5—1)接触法生产的商品酸,通常有大于92.5%浓硫酸,大于98%浓硫酸、含游离SO 3>20%标准发烟硫酸,含游离SO 365%高浓度发烟硫酸(近年来这种发烟硫酸在化学工业等部门应用愈来愈广泛)。

三氧化硫的吸收,实际上是从气相中分离SO 3分子使之尽可能完全地转化为硫酸的过程。

该过程与净化系统所述的SO 3去除,在机理上是不同的。

采用湿法净化时,炉气中SO 3先形成酸雾,然后再从气相中清除酸雾液滴。

而在这里是采用吸收剂——硫酸直接将分子态SO 3吸收。

5.1.1 影响发烟硫酸吸收过程的主要因素吸收系统生产发烟硫酸时,首先将净转化气送往发烟硫酸吸收塔,用于产品酸浓度相近的发烟硫酸喷淋吸收。

用发烟硫酸吸收SO 3的过程并非单纯的物理过程,属化学吸收过程。

一般情况下,该吸收过程属于气膜扩散控制,吸收速率取决于传质推动力、传质系数和传质面积的大小,即: G =kF •Δp式中 G —一吸收速率;k ——吸收速率常数;F ——传质面积:Δp ——吸收推动力。

在气液相逆流接触的情况下,吸收过程的平均推动力可用下式表示。

()()()()'2"1"2'1'2"1"2'1lg 3.2p p p p p p p p p -----=∆ 式中 p 1’、p 2’——分别为进出口气体中SO 3分压,Pa ;p 1”、p 2”——分别为进出口发烟硫酸液面上SO 3的平衡分压,Pa 。

当气相中SO 3含量及吸收用发烟硫酸含量一定时,吸收报动力与吸收酸的温度密切相关。

【学生卷】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经典测试(课后培优)(2)

【学生卷】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经典测试(课后培优)(2)

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是A.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B.用焰色反应(焰色试验)鉴别NaCl和 Na2SO4C.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 KCl和 MnO2固体D.用NaOH溶液和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NH+4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O2、NO2以及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B.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和用臭氧漂白纸浆的原理相同C.为防止压缩饼干类食品受潮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铁粉D.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与用卤水点豆腐都体现了胶体聚沉的性质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20.0g NaHSO4与MgSO4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离子总数为2N AB.1.0L 1.0mol/L的NaHCO3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C.0.1mol Fe恰好溶解在100mL某浓度的硝酸溶液中,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 A D.反应KClO3+6HCl=KCl+3Cl2↑+3H2O中,生成3mol氯气时转移6N A个电子4.下列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1.0 mol·L-1的KNO3溶液:H+、Fe2+、Cl-、SO24-B.1.0 mol·L-1的FeCl2溶液:NO3-、Na+、K+、ClO-C.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Na+、Cl-、SO24-、Fe3+D.酸性溶液中:NO3-、SO24-、Fe3+、Mg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A.0.1 mol 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N AB.密闭容器中,2 mol SO2和1 mol 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 A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D.120 g NaHSO4和KHSO3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的阳离子数为N A6.运输化学药品浓硫酸的车辆,应该张贴的标志为( )A.B.C.D.7.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C.以NH4Cl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NH3D.装置④b口进气可收集H2、NO等气体8.依据下图中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X是N2O5B.用排空气法收集NOC.工业上以NH3、空气、水为原料生产硝酸D.从原理上看,NH3可与NO2反应实现NH3→N2的转化9.将2 g由Mg、Cu组成的混合物投入到一定量的稀HNO3溶液中,当混合物完全溶解时收集到的0.448 L(标准状况)NO气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2 mol/L NaOH溶液60 mL时金属离子恰好沉淀完全,则形成沉淀的质量为A.4.28g B.4.04 g C.3.02 g D.5.34 g10.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Ba2+、Mg2+、H+、OH-、Cl-、CO23-、SO24-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0.1 mol·L-1乙溶液中c(H+)>0.1mol·L-1;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

三氧化硫的吸收中所用酸的浓度

三氧化硫的吸收中所用酸的浓度

三氧化硫的吸收中所用酸的浓度
在吸收三氧化硫时,通常使用98%浓硫酸作为吸收剂。

这是因为三氧化硫与水反应会生成硫酸,而硫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因此需要使用高浓度的硫酸来确保吸收效果。

同时,由于三氧化硫的吸收是一个放热反应,因此需要注意吸收时的温度控制,避免吸收液温度过高而导致管道和设备腐蚀。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98%浓硫酸作为吸收剂时,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硫酸是一种强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毒性,因此在操作时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化学防护眼镜、化学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等。

同时,在吸收三氧化硫时,还需要注意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例如对尾气进行除尘处理等。

第五章__三氧化硫的吸收..

第五章__三氧化硫的吸收..

第五章 三氧化硫的吸收吸收即指使用浓硫酸吸收转化气中SO 3的过程该过程是制酸过程中第三个化学变化过程。

5.1 基本原理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之后,气体进入吸收系统用发烟硫酸或浓硫酸吸收,制成不同规格的产品硫酸。

吸收过程可用下式表示:SO 3(g )+H 2O(l)=H 2SO 4(l) △H 298O =-134.2kJ (1—5—1)接触法生产的商品酸,通常有大于92.5%浓硫酸,大于98%浓硫酸、含游离SO 3>20%标准发烟硫酸,含游离SO 365%高浓度发烟硫酸(近年来这种发烟硫酸在化学工业等部门应用愈来愈广泛)。

三氧化硫的吸收,实际上是从气相中分离SO 3分子使之尽可能完全地转化为硫酸的过程。

该过程与净化系统所述的SO 3去除,在机理上是不同的。

采用湿法净化时,炉气中SO 3先形成酸雾,然后再从气相中清除酸雾液滴。

而在这里是采用吸收剂——硫酸直接将分子态SO 3吸收。

5.1.1 影响发烟硫酸吸收过程的主要因素吸收系统生产发烟硫酸时,首先将净转化气送往发烟硫酸吸收塔,用于产品酸浓度相近的发烟硫酸喷淋吸收。

用发烟硫酸吸收SO 3的过程并非单纯的物理过程,属化学吸收过程。

一般情况下,该吸收过程属于气膜扩散控制,吸收速率取决于传质推动力、传质系数和传质面积的大小,即: G =kF •Δp式中 G —一吸收速率;k ——吸收速率常数;F ——传质面积:Δp ——吸收推动力。

在气液相逆流接触的情况下,吸收过程的平均推动力可用下式表示。

()()()()'2"1"2'1'2"1"2'1lg 3.2p p p p p p p p p -----=∆ 式中 p 1’、p 2’——分别为进出口气体中SO 3分压,Pa ;p 1”、p 2”——分别为进出口发烟硫酸液面上SO 3的平衡分压,Pa 。

当气相中SO 3含量及吸收用发烟硫酸含量一定时,吸收报动力与吸收酸的温度密切相关。

(完整word版)“化工原理”第5章《吸收》复习题

(完整word版)“化工原理”第5章《吸收》复习题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复习题一、填空题1。

质量传递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

***答案***吸收、蒸馏、萃取、吸附、干燥。

2. 吸收是指_______的过程,解吸是指_____的过程。

***答案***用液体吸收剂吸收气体,液相中的吸收质向气相扩散.3. 对接近常压的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增加时,亨利系数E____,相平衡常数m____,溶解度系数H____。

***答案*** 不变; 减少; 不变4. 指出下列组分,哪个是吸收质,哪个是吸收剂。

(1) 用水吸收HCl生产盐酸,H2O是____,HCl是_____.(2)用98。

3%H2SO4吸收SO3生产H2SO4,SO3,是___;H2SO4是___。

(3)用水吸收甲醛生产福尔马林,H2O是____;甲醛是___。

***答案***(1)吸收剂,吸收质。

(2)吸收质,吸收剂.(3)吸收剂,吸收质。

5. 吸收一般按有无化学反应分为_____,其吸收方法分为_______。

***答案***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喷淋吸收、鼓泡吸收、膜式吸收。

6。

传质的基本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答案*** 分子扩散,涡流扩散。

7。

吸收速度取决于_______,因此,要提高气-液两流体相对运动速率,可以____来增大吸收速率。

**答案***双膜的扩散速率,减少气膜、液膜厚度。

8。

由于吸收过程气相中的溶质分压总____液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所以吸收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____。

增加吸收剂用量,操作线的斜率____,则操作线向____平衡线的方向偏移,吸收过程推动力(y-y*)____。

***答案***大于上方增大远离增大9。

在气体流量,气相进出口组成和液相进口组成不变时,若减少吸收剂用量,则传质推动力将____,操作线将___平衡线。

***答案*** 减少; 靠近;10。

对一定操作条件下的填料吸收塔,如将塔料层增高一些,则塔的H OG将_____,N OG将_____(增加,减少,不变)。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方程式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方程式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1. 引言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该反应在工业和环境保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该反应的基本原理、实验条件、反应机制以及一些相关的应用。

2. 基本原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

在该反应中,氢氧化钠(NaOH)作为碱性物质与三氧化硫(SO3)作为酸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硫酸(H2SO4)和水(H2O),其平衡方程式如下:NaOH + SO3 → Na2SO4 + H2O3. 实验条件实验条件对于该反应的进行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条件:•温度:通常情况下,该反应在室温下进行。

•反应物浓度:较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提高反应速率。

•反应容器:选择适当的容器以容纳所需量的反应物和产物。

•搅拌:通过搅拌反应体系可以增加反应速率。

4. 反应机制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的反应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反应机制:1.初始阶段:SO3分子与NaOH分子发生碰撞。

2.反应中间体形成:SO3和NaOH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H2SO4和Na2SO4。

3.水解:生成的H2SO4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解反应,生成H3O+和HSO4-离子。

4.进一步水解:HSO4-离子与水分子再次发生水解反应,生成H3O+和SO42-离子。

5. 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在工业和环境保护中有多种应用。

5.1 环境保护三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它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可以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硫酸,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5.2 工业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例如,在硫酸生产过程中,三氧化硫是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

通过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可以将其转化为硫酸,从而实现硫酸的高效制备。

6. 结论综上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反应通过将三氧化硫转化为无害的硫酸,可以在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三氧化硫的吸收吸收即指使用浓硫酸吸收转化气中SO 3的过程该过程是制酸过程中第三个化学变化过程。

5.1 基本原理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之后,气体进入吸收系统用发烟硫酸或浓硫酸吸收,制成不同规格的产品硫酸。

吸收过程可用下式表示:SO 3(g )+H 2O(l)=H 2SO 4(l) △H 298O =-134.2kJ (1—5—1)接触法生产的商品酸,通常有大于92.5%浓硫酸,大于98%浓硫酸、含游离SO 3>20%标准发烟硫酸,含游离SO 365%高浓度发烟硫酸(近年来这种发烟硫酸在化学工业等部门应用愈来愈广泛)。

三氧化硫的吸收,实际上是从气相中分离SO 3分子使之尽可能完全地转化为硫酸的过程。

该过程与净化系统所述的SO 3去除,在机理上是不同的。

采用湿法净化时,炉气中SO 3先形成酸雾,然后再从气相中清除酸雾液滴。

而在这里是采用吸收剂——硫酸直接将分子态SO 3吸收。

5.1.1 影响发烟硫酸吸收过程的主要因素吸收系统生产发烟硫酸时,首先将净转化气送往发烟硫酸吸收塔,用于产品酸浓度相近的发烟硫酸喷淋吸收。

用发烟硫酸吸收SO 3的过程并非单纯的物理过程,属化学吸收过程。

一般情况下,该吸收过程属于气膜扩散控制,吸收速率取决于传质推动力、传质系数和传质面积的大小,即: G =kF •Δp式中 G —一吸收速率;k ——吸收速率常数;F ——传质面积:Δp ——吸收推动力。

在气液相逆流接触的情况下,吸收过程的平均推动力可用下式表示。

()()()()'2"1"2'1'2"1"2'1lg 3.2p p p p p p p p p -----=∆ 式中 p 1’、p 2’——分别为进出口气体中SO 3分压,Pa ;p 1”、p 2”——分别为进出口发烟硫酸液面上SO 3的平衡分压,Pa 。

当气相中SO 3含量及吸收用发烟硫酸含量一定时,吸收报动力与吸收酸的温度密切相关。

酸温愈高,酸液面上SO 3平衡分压愈高,推动力相对愈小,吸收过程的速度亦愈小;吸收酸温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推动力接近于零,吸收过程趋于停止.或将达不到所要求的发烟硫酸含量。

当气体中SO 3含量为7%时,不同酸温下所得发烟硫酸的最大含量如表l —5—l 所示。

由表l —5—l 可见,当气体中SO 3含量为7%时,吸收酸温度超过80℃,将不会得到标准发烟硫酸,吸收过程将停止进行。

在某条件下用游离SO 3为20%的发烟硫破吸收SO 3时,气相中SO 3含量及吸收酸温度对吸收率的影响,可用图l —5—1表示。

由图可见,吸收酸温度越高,吸收率越低;气相中SO3含量越低,吸收率越低。

由传递理论可知,传质系数主要受气液相间相对运动速率影响,相对运动速度越大传质系数越大。

而气液相对运动速度及传质面积主要取决于吸收塔的填料类型。

另外,在通常条件下,用发烟酸吸收SO3,吸收率不高。

转化气经发烟硫酸吸收塔后,气相中SO3含量仍较多,须经浓硫酸进一步吸收。

5.1.2 影响浓硫酸吸收过程的主要因射’iii温度/Y团1—5“L 用发烟硫醋吸收观的吸收串与湿度的关系浓硫酸吸收SO3的过程,是一个伴有化学反应的气液相吸收过程,也可以讲是一个气液反应过程。

研究表明,该过程属于气膜扩散控制,吸收速率亦可用式(1—5—2)表示。

影响该过程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有:用作吸收剂的硫酸含量、硫酸温度、气体温度、喷淋酸量、气速和设备结构等。

5.1.2.1 H2观含量的影响由三氧化硫吸收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从单纯完成化学反应的角度看,似乎水和任意含量的硫酸均可作为吸收剂。

但从提高明2吸收率和减少硫的损失着眼,需对酸含量进行认真选择。

研究表明,吸收酸的含量为98的程度。

含量过高成过低均不适宜c图l 52 吸收酸含量、湿度对吸收率的影响1—60℃;2—80℃;3一100℃;4一120℃.3%H2s04时,可以使气相中s03的吸收率达到最完全,参见图l—5—2。

吸收酸含量低于98.3%H2叭时,酸液面上sq平衡分压较低(9叭钧o),但水蒸气分压逐渐增大。

当气体中sq分于向酸液面扩散时.绝大部分被酸液吸收,很小部分与从酸液表面蒸发并扩数到气相主体中的水分子相遇,形成硫酸蒸气。

所形成的硫酸蒸气同三氧化硫一样可被酸液吸收,且其吸收速率亦由推动力、吸收速率常数决定。

当酸含量低到一定程度时,水蒸气平衡分压过高,水蒸气与三氧化硫反应生成的硫破蒸气过多,以至超过酸液的吸收速率,从而造成硫酸蒸气在气相中的积累,如此时硫酸蒸气含量超过其临界饱和含量,酸雾的形成就成为必然。

我们知道,酸雾不易被分离,通常随层气带走,排人大气。

一股吸收酸中H2D4含量众低,温度众高,酸雾形成量愈大.相应的Sq损失也众多。

相反,吸收酸含量高于98.3%H2观时,液面上水蒸气平衡分压接近于零(pK。

‘*o),而观的平衡分压较高,且随酸中H2讽含量提高逐渐增高。

sq平衡分压愈大,气相中sq的吸收宰相对愈低。

尾气中Sq在距烟囱一定距离时,会与大气中的水分形成青(蓝)色酸男。

上述两种情况都能恶化吸收过程,降低S03的吸收率,尾气排放后可见到酸雾。

但两种情况所具特征有差异,前者是在吸收过程中产生酸雾,因而尾气在烟囱出口呈白色雾状;而后者是在尾气离开烟囱一定距离后形成白色男状。

当含量为98.3%H2巩时,兼顾了酸液液面的s(〕;、H20、H2汛分压,对于三氧化硫具有最高的吸收效率。

一般只要进入吸收系统的气体本身是干燥的,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可使三氧化琉的吸收率达到99.95%以上。

这时,尾气烟囱出口处将看不到酸男。

5.1.2.2 吸收跋温度吸收酸温度对Sq吸收串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吸收酸温度升高,5q、E50、H2观的蒸气压升高,5q的吸收串降低。

因此,从吸收率角度考虑,酸温低好。

但是,酸温度亦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主要有两个原因:A.进塔气体一胶台有水分(规定<o.18/m’).尽管进塔气温较高,如酸温度很低,在传热传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局部温度低于硫酸蒸气的露点温度,此时会有相当数量的酸男产生。

B.由于气体温度较高以及吸收反应热,会导致吸收酸有较大温升,为保持较低酸温,需大量冷却水冷却,导致硫酸成本不必要的升高。

在酸液吸收SO3时.如用喷淋式冷却器来冷却吸收酸,酸温度应控制在60一75℃左右,酸温度过高p会加剧硫酸对铁制设备和管道的腐蚀。

即使采用新型防腐酸冷器亦会出现腐蚀加剧的情况。

近20年来,随两转两吸工艺的广泛应用,以及低温余热利用技术的成熟,采用较高酸温和进塔气温的高温吸收工艺既可避免酸雾的生成,减小酸冷器的换热面积,又可提高吸收酸余热利用的价值。

其中关镀在于设备和管道的防腐技术。

5.1.2.3 进塔气温的影响进塔气温对吸收SO3亦有较大影响。

在一放的吸收过程中,气体温度低有利于提高吸收率和减小吸收设备体积。

但在吸收转化气中SO3时,为避免生成酸雾,气体温度不能太低.尤其在转化气中水含量较高时,提高吸收塔的进气温度,能有效地减少酸雾的生成。

表1—5—2为转化气三氧化硫含量为7%时,水蒸气含量与转化气露点的关系。

从表l—5—2可以看出,当炉气干燥到含水蒸气只有0.1g/m3时,转化气进吸收塔温度必须高于112℃。

不过是否出现酸雾,还要视吸收酸温度,如其低到一定程度,首先会在液面附近(低温区)形成酸雾。

控制酸雾形成在严格控制酸温度、进塔气体温度下,降低净化气中水分是关键。

在高温吸收工艺中,进塔气体温度提高到180一230℃,这样气体在吸收塔中各部位均能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上,出转化器的气体不必冷却。

在两转两吸工艺中,采用高温吸收,提高进塔气体温度可很好地解决系统热平衡问题,尤其对中间吸收塔更为有利,可以减缓工艺中“热冷热”的弊病。

当然,采用高温吸收操作后.会出现管道、酸泵等腐蚀加剧问题。

目前许多装置采用合金管、低铬铸铁及硅铁管替代老式铸铁管,采用耐酸合金等耐腐材料制作酸泵,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垫片,较好地解决了高温热酸的腐蚀问题。

5.1.2.4 循环酸量的影响为较完全地吸收三氧化硫,循环酸量的大小亦很重要。

若酸量不足,酸在塔的进出口浓度、温度增长幅度较大,当超过规定指标后,吸收率下降。

吸收设备为填料塔时,酸量不足,填料的润湿率降低,传质面积减少,吸收率降低;相反,循环酸量亦不能过多,过多对提高吸收率无益,还会增加气体阻力,增加动力消耗,严重时还会造成气体夹带酸沫和液泛。

循环酸量通常以喷淋密度表示。

中国硫酸厂多取喷淋密度在15—25m3/(m2.h)范围内。

5.1.2.5 影响吸收速率的因素为了强化吸收过程,提高单位容积设备的效能和产率,还需注意与吸收速率有关的因素。

用硫酸吸收三氧化硫的速率很快,速率受气膜控制。

其中吸收速率系数k(湍流情况下)以用下式表示。

k=k0W0. 8式中k——吸收速率系数,kg/(m2·h·Pa);k0——常数,与温度及硫酸含量有关:W——吸收塔内气体的空塔速度,m/s。

由图可见,用温度为6D℃、含量为983%H2汛吸n收时(即S03总量为80%),A。

=0.175x 10’;而当用口合游离汛为20%(即s03总含量为85.3%)的发烟硫宣%酸吸收时,Af7=0.115x1D‘。

至*吸收速率系数k随气流速度的提高而增大。

气流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吸收速率系数即增加到原来的1.7倍。

图1-5-3吸收酸中H2SO4含量、温度对吸收速率系数k0的影响1一30℃时;2一60℃时但是,在重力场控制之下,气液逆流操作的塔,气流速度不能无限制增大。

塔的极限速度为液泛速度的60%一85%,通常选60%一70%作为操作速度,采用矩鞍环或阶梯环填料时,一般为1.0一1.5m/s。

个别可达到1.8m/s。

压力对吸收速度的影响很大,可从两方面的因素分析:在SO3与浓硫酸系统中,总的传质速度由气膜控制。

在分子扩散的条件下.传质系数与压力与反比。

但在实际操作中,气相的湍流程度很大,因而,湍流扩散远远超过分子扩散而占优势。

一般传质系数k传随压力的提高而下降。

这可用下式表示:k传=AP-nA——系数;P——压力,Pa;n——常数,板式塔取n=0.57~0.6,填料塔取n=0.2。

与此同时,气体的质量流速和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均随压力的提高而提高。

在常压下,吸收速率正比于质量流速的0.8次方,在1.0MPa时,吸收速度正比于质量流速的0.88次方。

综上所述,吸收速率随压力的提高而增加。

其间关系可用图1—5—4表示。

图l—5—4 压力对吸收速率的影响适当提高吸收过程的压力,可以缩小设备容积,提高单位容积设备的生产能力。

加压制酸工艺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5.1.3 干燥—吸收系统水平衡及发烟硫酸产率在干燥塔中,含93%H2SO4的硫酸因吸收炉气中水蒸气而变稀;在吸收塔中,98.3%H2SO4的硫酸因吸收转化气中SO3而变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