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合集下载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治国区别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治国区别

儒家法家道家治国思想比较(2010-04-27 17:03:06)转载▼标签: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导致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一)儒家孔子认为人民是可以教化的,“信”“仁”“礼”都是统治者教化的结果,而且人性相近,人性是教化的结果。

至于教化的手段则是以身作则和以道诲人。

孟子坚持性善论。

人的善性指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社会本性;人性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人性善是指人可以从善心培养出善性。

因此儒家在治国思想上坚持的观点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推恩之术,实行仁政。

与霸道相比,行王道才能平治天下。

服力不能使人心服,以德服人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以力对待他人,得不到他人的拥护。

行“仁政”者,则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帮助。

(二)法家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人的“欲利”本性是不能改造的。

因此法家认为统治者就应该用利这个杠杆去控制民众。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善也,而用其不得而非也”。

古代社会的仁爱礼让是由当时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的。

现代社会经济状况造成社会“争于气力”,要治理现代社会,就不能取法古代,而只能以法治国。

基于人们“好利”的本性,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关系。

因此韩非主张采用监督考察和阴谋诡计来驾驭臣属。

这样法术势相结合控制社会的手段。

(三)道家道家既不以仁义礼智,也不以欲利来判断人性,它认为这些都是有伤人性的。

道家认为人类本性之真乃是自然淳朴的,人应当顺其本来圆满的性命之情而生存,反对在此之上附加各种人为的因素。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就是一种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

老子从“道德自然”出发,主张柔弱、无为、无争,批判违背自然的“有为”。

批判统治者的强行妄为;批判道德法律;批判文明与知识。

因而,他反对一切人为“行为、制度、文明、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从人性自然出发,对社会文明都要毁掉,包括生产工具,政治制度,道德规范,文化艺术,政治活动。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一、儒家扬善儒家还是很有理想的,《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猛地一看这段话,是不是跟共产主义的理想长得很像?然而在那个时代,实现这个理想的最大障碍是国家权力的世袭制,首先“选贤举能”就不可能彻底实行。

孔子的主要思想,首先从一个“爱”字出发,由近及远,从亲到疏,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

礼,选贤举能之后的各安其职,各守其分。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花了更多精力劝说君主施行“仁政”,提出了一个超前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孟的思想主要在于“扬善”,然而恶人不听你这套怎么办?荀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隆礼重法”,“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

二、法家惩恶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最终都成为法家,韩非子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认为靠道德教化感悟人是行不通的,“利害”才是关键,要通过法令强制规范人的行为。

法家主要在于惩恶,法令是社会的底线,既然是底线就不宜定的过高过细,否则就容易让整个社会绷得太紧而失去韧性,一旦遇到强力冲击就会瞬间崩溃。

秦朝很快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独尊法家,严刑峻法,遇到冲击很快崩溃。

底线定的低,也有问题,会有人在模糊地带行小恶而无所顾忌。

对于模糊地带,此时应辅以道德教化,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使人自觉规范行为,或顾及舆论而不愿为小恶。

自汉代以后的中国帝国时代,有提法说中国实行的是“阳儒阴法”。

其实颁布法令和推行道德都是明面上的事,不存在“阴法”的问题,倒不如说“隆礼重法”更加客观。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统治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是三大学派:儒家、法家和道家。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管理方式。

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孔子在《中庸》中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将人作为管理的载体,把“治人”归结成为管理的本质。

同时,儒家学派强调用道德感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惩罚会收到更好效果。

正如《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凡事要“以德服人”,实行“中庸之道”。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礼为治的政治管理思想,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主要内容:①行“王道”,施“仁政”;②主张“贤能政治”;③“重民”思想;④“和为贵”思想;⑤“仁义”思想。

此外,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身的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2.道家管理思想: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做到天地相合,充分融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有似无,无为而治,达到一种较高的管理境界,即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关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异同

关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异同

关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异同儒、墨、道、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适应当时社会的思想,分别由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创立并得到发展。

一定的社会孕育一定的思想,且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必然的不同点。

相同点: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点:一、具体的思想不同:(1)儒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所提倡的社会规范思想是“礼”,其核心是“仁”;孟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他提出了“性善论”,包括“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论的发展(2)墨家: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即墨子的社会整合方案是“兼爱”,社会控制方案分别为“天志”、“明鬼”、“尚同”,社会平等的思想是“尚贤”(3)道家: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寡欲、无知、知足,并提出“愚民”和“无为”的思想,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提倡“以不治治天下”并且要“任其自然”,他沿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进一步推进,提出了一个与禽兽杂居、不对自然进行任何改造、人类没有私心和欲望、没有任何社会规范“乌托邦”社会;(4)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就是韩非,他支持性恶论,提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自力自为”,与孔子的“克己复礼”相反,韩非提倡“不期修古”并且要“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以法用人、以法制定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二、结果影响不同:(1)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期,不适用于具体社会的情况,因而没有被各个国家的君王所重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在古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仁爱、礼教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儒家强调君子之道,提倡君主以身作则,使民众服从。

儒家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主张礼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家庭和劳动力的管理也被高度重视。

通过尊重长辈,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和家庭规范,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家庭。

儒家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倡导君主通过实施仁政来管理国家,推行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方式。

道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管理。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来管理自己和社会。

道家管理思想主张官员应该放下个人欲望和功利心,以无为的态度去管理,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在道家的管理思想中,领导者注重从内而外的修身养性,通过自我修养来影响下属,而不是通过严格的管制和命令来管理。

法家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追求“法治”,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

法家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强大的统治者。

在法家管理思想中,法律被视为最高的准则,强调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建立来管理社会。

法家管理思想主张以严密的组织和制度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强调利益为导向,追求实际的利益和效益。

综合管理思想的应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常常有各种思想和理论的交融与融合。

例如,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注重道德和人伦的同时,也可以借鉴法家的理念来建立制度和规则,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在道家管理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的同时,也可以运用儒家的仁爱理念和法家的法治思想来确保社会的和谐。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社会在古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儒家、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道家、法家与儒家都主张“无为”,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道家、法家与儒家都主张“无为”,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道家、法家与儒家都主张“⽆为”,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道家、法家与儒家的“⽆为”吴钩我曾在微博上提到,儒家的理想治理形态就是“⽆为⽽治”。

当时有好⼏位朋友都提出疑问:儒家也讲“⽆为”吗?“⽆为”思想不是道家的吗?其实,不仅道家讲“⽆为”,儒家也讲“⽆为”,甚⾄连法家都有“⽆为”的思想。

但三种“⽆为”的境界⼜各不相同。

道家“⽆为”思想应该众所周知。

⽼⼦说,“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说,“我⽆为⽽民⾃化,我好静⽽民⾃正,我⽆为⽽民⾃富,我⽆欲⽽民⾃朴。

”以我的理解,道家,⾄少⽼⼦的“⽆为”主张是跟“绝圣弃知”的反智主义联系在⼀起的,有点接近于现代政治思潮中的“⽆政府主义”。

汉初的“黄⽼之术”为典型的道家“⽆为”之治,其特点就是政府不作为。

汉朝全套因袭了秦朝的政制与法律,只是以“⽆为”冻结秦制的严酷条款,就秦制本⾝⽽⾔,是没有改变的。

也所以,到了强势的武帝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申韩之术的回潮,酷吏政治⼤⾏其道。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董仲舒“复古更化”的意义才凸显出来,“复古”就是局部恢复先秦的治理之道,“更化”就是改⾰掉秦制中严酷的法家⾊彩。

与道家的“⽆政府主义”倾向相反,法家是典型的⼤政府专制主义论者,但法家也有“⽆为”的主张。

韩⾮认为,“君⽆为,法⽆不为”,君王应如“⽇⽉所照,四时所⾏,云布风动;不以智累⼼,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

法家式“⽆为”的理想状态就是商鞅所说的,“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这是什么意思呢?不要被字⾯的话所蛊惑。

法家的“⽆为”,说⽩了,就是要实现国家专制机器的流⽔线⾃动化运转,⼈民和官吏都⾃觉⾃动服从君主的⽴法,这样,就可以“不听君”、“不从官”了。

但“君”依然掌握着绝对的权⼒,不容违抗与质疑。

——嗯,不妨想想纳粹时代的“集中营”内,“犯⼈”们⾃觉遵守铁的纪律、井然有序地劳动的场⾯。

儒家经典谈及“⽆为⽽治”的章句,也不少见,如《周易·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裳⽽天下治。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

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

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

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

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

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

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

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

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

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展开全文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

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

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

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

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

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

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

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

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

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

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

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

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

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

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

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2.戒除干涉的思想
道家认为,人与人有着差异性,所以很难有一种绝对的规范可以治理所有的人。

因此治理过程中既不能施力过猛,又不能太过宽松,在对待任何事物时都应该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和天理,应戒除任何极端的举措。

三,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与儒家思想相反,法家强调的是人性本恶,法家讲究以“刑”为中心,来规范人的行为。

法家重视建立制度,通过奖罚来树立权威,达到被管理者服从管理者的目的。

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利论的观点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人性自利,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向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出发的。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就会发生种种损害他人的行为,法家认为要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就需要制定严格的法来制约。

2.抱法处世则治
法家观点认为,应该用法度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思想。

韩非子把法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则。

在这一原则下面,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例外,否则法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损害。

所谓”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就是在强调这一点。

四,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通过前面论述可以看出,在思想方面儒家和道家思想相对来说比较接近,都是站在人性本善的角度来实行管理。

儒家讲究通过礼和教化来激发人心中的善,使其行为得到规范,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认为社会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无需做过多的事来加固或改变这种稳定,所谓管理只是约束越过这种稳定的少数人,即无为而治。

法家则与上述两类观点相反,认为人性本恶,人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这种行为又会妨碍到别人的利益,所以应该用严厉的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从而避免损人利己的行为,达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道家儒家法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王芳华高松《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05期
【2】《儒家法家道家管理思想浅析》刘洪华《企业导报》2010年0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