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概述主要内容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农作物简介演示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农作物概述 • 主要粮食作物 • 主要经济作物 • 农作物产业发展与挑战
01 农作物概述
定义与范围
定义
农作物是指人类为了获取其种子、果实、根、茎、叶、花等部位所含的营养物 质或其他经济价值,而种植的植物。
范围
农作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用途
大豆是食品和饲料的重要来源,可制作豆腐、豆 浆、豆酱等;大豆油也是食用油的一种重要来源 ;此外,大豆还可用于制造肥皂、油漆、塑料等 工业产品。
04 农作物产业发展 与挑战
农作物产业发展趋势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农作物产业 正逐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 置和市场拓展,为农民和农业企
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营养价值
水稻是提供能量的主要食物,含有丰 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以及多种 维生素和矿物质。
小麦
栽培和重要性
小麦是全球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其面 粉制品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
位。
类型和品种
按照籽粒的颜色和用途,小麦可分为 红小麦、白小麦等类型,各类型下也
有多个品种。
生长环境
小麦适应性较强,能在不同的气候和 土壤条件下生长,但仍以温带和寒带 地区为主要产地。
多样化需求增长
消费者对农作物的需求日益多样 化,对品质、口感、营养价值等 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推动农作物 产业向高品质、多样化方向发展
。
技术创新驱动
科技在农作物产业中的应用日益 广泛,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 ,为农作物育种、生产、加工等 环节带来革命性变革,提高产业
整体效益。
农作物生产面临的挑战
01
农作物的名词解释

农作物的名词解释农作物是指种植在田地或其他农业区域中,用于农业生产的植物。
它们通常是为了食物、饲料、纤维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而种植的。
农作物的丰富多样性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名词解释。
1.水稻: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为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要食物来源。
它喜欢湿润的生态环境,通常生长在稻田中。
水稻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素。
2.小麦: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制作面粉、面包和其他谷物产品。
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起源于亚洲地区。
小麦富含蛋白质、纤维和维生素,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3.玉米:玉米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现已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它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也可以用于食品加工、饲料和生物燃料生产。
玉米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人类和动物的重要能量来源。
4.大豆:大豆是一种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农作物。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用作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
大豆在亚洲地区的消费量尤为庞大,以豆浆、豆腐和豆油等形式被人们广泛食用。
5.棉花:棉花是一种纺织原料,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
棉花纤维柔软而结实,适合制作各种纺织品,如衣物、床上用品和毛巾。
它的栽培主要集中在温暖地区,全球棉花产量占据重要位置。
6.大米:大米是经过加工去壳的水稻种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它是亚洲地区主要的主食之一,同时也受到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青睐。
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来源。
7.番茄:番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和抗氧化剂,是人们饮食中的重要蔬菜之一。
番茄可以生吃、烹调或制成番茄酱和番茄汁等。
8.马铃薯:马铃薯是一种全年生长的块茎植物,以根茎作为食物来源。
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人均消费量最高的农作物。
农业学入门知识农作物和畜牧业基础

农业学入门知识农作物和畜牧业基础农业学入门知识:农作物和畜牧业基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而农作物和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两个重要分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作物和畜牧业的基础知识、发展历程、主要品种和技术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一、农作物基础知识1.农作物的定义和分类农作物是指人工种植用于食品、工业原料和草地的各种植物。
按其用途和特点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和园艺作物等。
粮食作物主要用于人类的食物需求,经济作物包括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和糖料作物等,蔬菜作物及园艺作物主要为人类提供营养和美化环境。
2.主要农作物品种(a)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等,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
(b)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甘蔗和大麻等,可用于纺织、食品加工和工业生产。
(c)蔬菜作物:如白菜、西红柿、胡萝卜和韭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
3.农作物的栽培技术(a)土壤管理:包括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确保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良好。
(b)种子选择:选用优质的种子,通过育苗、播种和移栽等方式进行农作物的繁育。
(c)田间管理:包括杂草控制、病虫害预防和农药使用等,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二、畜牧业基础知识1.畜牧业的定义和分类畜牧业是为了人类需求而养殖和饲养各种家畜家禽的行业。
根据养殖的动物种类可以分为牲畜养殖、家禽养殖和特种养殖等。
牲畜养殖主要养殖牛、猪、羊和马等,家禽养殖主要养殖鸡、鸭、鹅和鸽等,特种养殖指的是养殖珍稀或特殊用途的动物。
2.主要畜牧业品种(a)牲畜养殖:牛、猪、羊和马是人类重要的工作动物和食用动物。
(b)家禽养殖:鸡、鸭、鹅和鸽是人类主要的禽类食品来源。
(c)特种养殖:如养殖产蛇、皮毛动物和蜜蜂等,主要用于特定行业和产品的生产。
3.畜牧业的管理技术(a)场所条件:提供合适的圈舍、饲料和饮用水,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b)疫病防控:定期免疫、疾病监测和消毒等,保障畜禽健康。
农作物知识点

农作物知识点一、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是指人类为了满足食物、纤维、能源等需求而种植的植物。
根据其用途和特点,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作物等几大类。
1. 粮食作物:主要用于人类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如稻谷、小麦、玉米等。
粮食作物是人类的主要能源来源,对于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 经济作物:主要用于工业和商业用途,如棉花、油菜、甘蔗等。
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纤维、油料、糖料等原材料。
3. 饲料作物:主要用于动物饲养,如大豆、苜蓿、玉米秸秆等。
饲料作物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4. 绿肥作物:主要用于改良土壤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如豌豆、大豆、苜蓿等。
绿肥作物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二、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受到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1.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照、湿度、土壤和气候等因素。
不同的作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有所不同,例如水稻需要较高的湿度和温暖的气候,而小麦则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较为适中。
2. 生理因素:包括激素、营养物质和光周期等因素。
激素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赤霉素促进果实发育。
3. 遗传因素: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特征受到遗传基因的控制。
通过选育和遗传改良,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和需求的新品种。
三、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包括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环节。
1. 选种:选择适应本地环境和需求的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具有高产、抗病虫害、耐逆性强等特点,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育苗:通过育苗技术,提前培育出健壮的幼苗。
育苗过程中需要注意种子的选择、播种密度、温湿度的控制等因素。
3. 田间管理:包括耕作、施肥、灌溉、除草等操作。
合理的田间管理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4. 病虫害防治:采取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轮作、间作等方法,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农作物分类标准

农作物分类标准农作物是指人类种植、栽培或养殖的植物和动物,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农作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农作物的特性和生长习性。
一、按照用途分类。
1.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是指用于人类食用的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米、谷子等。
粮食作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主要食物来源。
2.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是指用于商业目的种植的作物,主要包括棉花、烟草、油料、果树、蔬菜等。
这些作物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对于农民的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饲料作物是指用于饲养家畜和禽类的作物,主要包括玉米、豆类、青贮料、饲草等。
饲料作物的种植和利用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按照生长周期分类。
1. 一年生作物。
一年生作物是指在一年内完成整个生长周期的作物,包括小麦、大豆、玉米等。
这类作物的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相对较低。
2. 多年生作物。
多年生作物是指生长周期超过一年的作物,包括果树、茶树、桑树等。
这类作物的生长周期长,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更加严格,但产量稳定,经济效益较高。
三、按照生长习性分类。
草本作物是指植株为草本植物的农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等。
这类作物的生长习性较为一致,对土壤和水分的要求相对较高。
2. 木本作物。
木本作物是指植株为木本植物的农作物,包括果树、桑树、茶树等。
这类作物的生长习性与草本作物有所不同,对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四、按照生长环境分类。
1. 旱作物。
旱作物是指在干旱地区生长的作物,包括小麦、棉花、油菜等。
这类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较低,适应性强,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长。
2. 水稻作物。
水稻作物是指在水田中生长的作物,主要包括水稻、莲藕等。
这类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较高,需要充足的水源才能生长和发育。
通过以上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类型的农作物,有助于我们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更加科学和合理地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学的入门知识农作物与养殖

农业科学的入门知识农作物与养殖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农作物和养殖是农业科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和食品供应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业科学的入门知识,重点关注农作物和养殖的相关内容。
一、农作物农作物是指人类栽植、培育或野生收获的植物,主要用于食品、饲料和纤维等用途。
农作物的生长受到环境因素、土壤质量、气候条件和种植技术等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农作物种类:1.1 粮食作物粮食作物是指用于人类食物消费的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等。
粮食作物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1.2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是指用于经济目的的作物,如棉花、大豆、油菜等。
这些作物不仅可以提供食品和饲料,还可以用于工业加工和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3 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是人类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蔬菜包括叶菜类、茎菜类、根茎菜类等,水果则包括苹果、香蕉、橙子等。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二、养殖养殖是指人工饲养和繁殖动物的活动,包括家禽、畜牧和水产养殖等。
养殖的目的是提供食品和其他动物产品,满足人类对蛋类、肉类和奶制品等的需求。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养殖项目:2.1 家禽养殖家禽养殖是指人类饲养家禽,如鸡、鸭、鹅等。
家禽可提供肉类和蛋类,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2.2 畜牧养殖畜牧养殖是指饲养家畜,如猪、牛、羊等。
畜牧业不仅可以提供肉类和奶制品,还能利用动物粪便和副产品等生产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
2.3 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体中饲养和培育水生动物,如鱼、虾、贝类等。
水产养殖可以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也是保护野生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手段。
三、农业科学的重要性农业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种植技术和畜牧养殖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业科学还可以通过改良作物品种、培育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推广科学灌溉技术等,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生长效率。
农业科学资格考试农作物知识点整理

农业科学资格考试农作物知识点整理农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而农作物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农业科学专业人士来说,了解农作物的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农作物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农业科学资格考试。
一、农作物分类农作物根据其用途和生长特点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绿肥作物等几大类。
粮食作物是指主要用于食物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是指主要用于经济目的的作物,如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绿肥作物是指用于改善土壤和保护环境的作物,如豆类、苜蓿等。
二、农作物生长环境要求不同的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条件。
温度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有些作物适合在寒冷地区生长,有些则适合在温暖地区生长。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对于光照要求较高的作物来说,适宜的光照条件能够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物质,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和利用养分。
土壤条件包括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和土壤pH值等,不同的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三、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作物进行适时的耕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作物的栽培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生长期制定相应的措施。
耕种是农作物栽培的基础工作,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
施肥是为了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作物的需要进行合理施肥。
病虫害防治是保证作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农作物育种农作物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和培育优良的品种或新品种,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农作物育种可以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两种方法进行。
传统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方法,利用作物自身的遗传变异,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农业科学入门知识农作物和畜牧业

农业科学入门知识农作物和畜牧业农业科学入门知识:农作物和畜牧业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而农业科学作为研究和应用农业的学科,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农业科学的入门知识,了解农作物和畜牧业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农作物和畜牧业两个方面来介绍农业科学的基础知识。
一、农作物1. 农作物的定义农作物是指人们为了食品、饲料、纤维等需要而种植的植物。
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等。
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等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可可等是用于生产各种商品的原材料,蔬菜则为人们提供各种营养物质。
2. 农作物的分类根据生物学特征、用途和产地等不同标准,农作物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如按用途分类,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按受益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单季农作物和双季农作物等。
3. 优质农作物的培育现代农业科学致力于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农作物品种。
通过遗传改良、选择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科学家们不断培育出适应各地气候条件、病虫害抗性较强的新品种,提高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畜牧业1. 畜牧业的定义畜牧业是利用家畜和禽类等动物生产肉类、奶类、蛋类以及皮毛等农产品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畜牧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动物性食品,还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
2. 畜牧业的分类畜牧业根据动物的种类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饲养家禽、饲养家畜和养蜂等几个主要类别。
饲养家禽主要包括鸡、鸭、鹅等;饲养家畜则包括猪、牛、羊等;养蜂则是为了蜜蜂的蜜、蜂蜡和蜂王浆等产品。
3. 畜牧业的管理为了提高畜牧业的产出和效益,科学家和农业从业者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保证动物的饲养环境、饲料供给、疾病防控等方面的需要。
例如,合理的饲养管理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兽医防控能够降低动物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总结:农业科学的入门知识中,对农作物和畜牧业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概述主要内容1.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2.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3.农作物栽培主要措施第一章农作物概念及分类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是农作物的概念掌握和农作物分类,难点是农作物分类,技能点是熟练区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一、农作物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一)农作物概念狭义: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作物或“庄稼”:指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
广义:人类栽培的,有利用价值的各种植物。
例如:五谷杂粮(二)农作物与野生植物区别:是否经过人工的驯化和栽培。
二、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种类很多,他们分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种。
通常按照以下分类法分类(一)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绿肥作物和药用作物。
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1)禾谷类作物多数属于禾本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农作物有大豆、豌豆、绿豆、小豆、蚕豆、小扁豆、鹰嘴豆、饭豆等(3)薯类作物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
主要农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芋、菊芋、山药、蕉藕等。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他作物。
(1)纤维作物主要有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苎麻、蕉麻、菠萝麻等。
(2)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等,有时大豆也归于此类。
前四种主要是食用油料作物,后面几种是工业用油料作物。
四大油料作物:花生、大豆、芝麻、棉花。
(3)糖料作物: 主要有甘蔗和甜菜,甜叶菊和芦粟等。
甘蔗主要是在南方种植,甜菜主要是东北,华北等地种植较多,甜叶菊济宁也有种植。
(4)嗜好性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可可等,此外还有一些挥发性香料作物,如香茅草等。
(5)其他作物主要有桑、橡胶、席草、芦苇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包括旱生的豆科、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及水生型饲料、绿肥作物。
(1)豆科绿肥作物:主要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犀、田菁(菁)、三叶草、沙打旺等。
(2)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主要有苏丹草、黑麦草、雀麦草等(3)水生型饲料、绿肥作物:主要有红萍、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4. 药用作物:主要有三七、天麻、人参、黄连、枸杞、白术(zhu)、白芍、半夏、红花、百合、何首乌、五味子等。
有些为药食兼用作物,有些还可以作观赏(二)依据作物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分类1.按照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2.按照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作用:引种、育种、调节花期)3.按照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不同:三碳作物和四碳作物4.按照作物播种期(播种时间)不同: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和冬播作物5.按照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第二章农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是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难点是不同类作物产量的计算方法,技能点是熟练计算不同类作物的产量。
一、作物产量(一)作物产量概念作物产量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总干物质的收获量。
所谓经济产量:是指因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如谷类作物的子实, 马铃薯作物的块茎,棉花的纤维,甜菜的块根、烟草的叶片。
(二)二者关系:作物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但生物产量中有多少干物质能转化为经济产量,要看转化效率。
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又称为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生物产量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一)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作物产量(经济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株数和单株产量两个因素构成的。
下面是几类主要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1)禾谷类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2)豆类株数每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粒重3)薯类株数每株结单薯数单薯重4)烟草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二)产量构成因素相互间关系以禾谷类作物为例每公顷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千粒重产量=106三者之间关系是:单位面积上穗数越多,每平均粒数越多,千粒重越大,也就是三者乘积越大,产量就越高。
但在实际生产上,这些因素很难同时增长,在一定栽培条件下,构成产量各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序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
例题:某小麦品种计划每公顷穗数600万,每穗平均粒数32粒,千粒重33克,计算该品种每公顷生产多少千克。
解:产量kg/kh =每公顷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千粒重(g)/106=600 ×104 ×32×33/ 106=6336本章小结:主要讲2个大问题,即作物分类与产量1.作物分类主要掌握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和药用作物4大类,每一类又分为若干小类。
2.作物产量主要有经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部分,主要掌握不同类农作物经济产量的计算方式。
3.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内株数、平均每株的粒数、平均粒重。
第三章农作物栽培主要措施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是农作物栽培主要措施和土壤耕作的方式,难点是农作物栽培主要措施,技能点是使学生学会农作物栽培管理。
(一)农作物栽培主要措施有以下五个方面,即土壤耕作、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措施和收获与贮藏1.土壤耕作:主要掌握土壤耕作的概念和任务。
(1)土壤耕作概念:是指使用农机具以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和地面状况等的综合技术体系。
土壤耕作的目的:利用机械的作用,创造疏松绵软、结构良好、土层深厚、松紧度适中、平整肥沃的耕层。
(2)土壤耕作的任务:为土壤创造固相、液相、气相比例适当而且持久、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环境,使作物能正常的生长发育,更好的发挥增产潜力。
土壤耕作是作物生产的重要环节,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
所以,农业生产活动的进步,首先反映在土壤耕作的手段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土壤耕作的内容包括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
另外还有少免耕基本耕作主要有1)翻耕,又叫耕地或犁地,利用铧犁和圆盘犁进行全耕层翻土。
耕翻的目的是改善耕作层的土壤结构,翻埋和拌匀肥料,使土壤融合加速,并有保蓄水分、灭除杂草、杀灭虫卵等作用。
深松耕,也叫深松土,是利用无壁犁或深松铲进行不翻土的耕作2)旋耕,用旋耕机对土壤进行切割、打碎和掺和,起到松土碎土作用表土耕作也称辅助耕作或次级耕作,是改善0-10cm耕层和表土状况的措施。
主要有:耙地、耱地(耢地)、镇压、作畦、起垄、中耕。
免耕法与少耕法免耕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留茬耕作。
即在前作物收获后,不单独进行土壤耕作,而在茬地上直接播种后作物的一种耕作方式。
免耕的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土壤耕次数,减少土壤镇压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多雨地区可以避免烂耕烂种而影响播种质量,但是残茬覆盖和土温较低时影响作物生长长期免耕会带来土壤板结和加重病、虫、草害等问题。
少耕法:免耕法的一种变通耕作方式,有时不易与免耕区分,常混称少免耕。
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少耕法与免耕相比缺点减少,优点增加。
少、免耕的技术原理1)以生物措施代替机械的基本耕作措施松土、改善耕层构造的作用;2)以化学措施代替传统措施的机械除草、翻埋害虫和病菌的作用。
2.播种1)种子准备:首先要种子清选。
作为播种材料的种子,纯度应在98%以上,净度不低于95%,发芽率不低于90%。
因此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清选。
常用的清选方法有:筛选、粒选、风选、液体比重选等。
其次要进行种子清理。
主要包括:⑴晒种⑵种子消毒,常用方法:药剂拌种、浸种和种子包衣等。
⑶种子包衣及种子生物处理⑷浸种发芽2)播种:首先注意小麦的播种量即单位面积内播下的种子量,播种量因作物、品种和栽培环境不同而异。
一般肥力高的地块、分蘖(分枝)强的品种,播种量少,反之则多其次注意小麦的播种期,不同的作物种子播期不同或者根据苗床的实际日期来进行播种。
再次注意小麦的播种方式,主要有条播、撒播、点播、精量播种3)播后管理:小麦播种后要进行田间的管理,主要包括开沟理墒盖土镇压、化学除草、破处土面防止闷种、查苗补缺间苗定苗等。
3.育苗移栽1)育苗移栽的意义优点:可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提早播种,延长作物生育期,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便于精细管理,有利培育壮苗,确保大田用苗;能实行集约经营,节省种子、肥料和农药等;能按计划移栽,保证预定行、株距和种植密度缺点:育苗移栽费工较多,成本较高;有些作物根系入土较浅,不利于根系吸收土壤深层养分,抗倒伏力较弱。
2)育苗方式露地育苗:露地育苗方法简便,省工、省料,管理方便。
使用范围广:有湿润育秧、方格育苗、营养钵育苗等。
温床育苗:温床育苗增温效果好,有生物能(酿热)温床育苗、蒸汽温床育苗、电热温床育苗、日光能温床育苗等。
3)苗床管理关键是控制好苗床的温度和水分。
苗床温度的高低和水分的多少和壮苗关系很大。
薄膜保温育苗,发芽出苗阶段要求温度较高一般在20-25℃为宜,不超过35℃.采用日揭夜盖进行控温,苗床土壤含水量以17%-20%为宜,齐苗后宜及时除草、间苗、定苗,防止病虫害,使用好肥水等。
4)移栽移栽时期应根据作物种类、适宜苗龄和茬口等确定,比如一般水稻中苗适宜的移栽叶龄为4-6叶移栽为好移栽可带土或不带土,移栽前要先浇好水,以不伤根或少伤根为好。
要提高移栽质量,保证移栽密度,栽后要及时施肥浇水,以促进早活颗和幼苗的生长。
四、田间管理措施田间管理包括从作物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育过程中在田间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田间管理的目的在于给作物生育创造最理想的条件,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发挥作物最大的生产潜力。
主要包括:查苗补苗、间苗定苗、中耕培土、施肥、灌溉排水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五、收获与贮藏收获主要包括不同类作物的收获时期确定和收获的方法1.以收获种子或果实的作物,其收获适期一般为生理成熟期。
2.以收获地下块根、块茎营养器官的作物,一般以地上部茎叶停止生长,叶片变黄,地下贮藏器官膨大基本停止,干物重为最大时为适宜收获期3.收获方法:刈割法、摘取法、挖取法贮藏:农产品作物收获后应根据用途立即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