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朦胧诗

如何欣赏朦胧诗
如何欣赏朦胧诗

如何欣赏朦胧诗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与艺术特征

谁也不能不论否认,朦胧诗的崛起曾闪耀着多么灿烂的光华,朦胧诗潮的冲击曾产生了多么巨大的震撼,甚至一直震颤到今天。为什么它的出现使中国诗坛震惊,它的影响一直震颤到今天?因为朦胧诗有着它独特的思想特征。下面,我就朦胧诗这两方面的特征作一番初浅的论述:

一、崭新的思想特征:

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就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就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与谐的人际关系与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它使它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失去了正常教育与就业的机会。她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与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就是,这些被愚弄与被遗弃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她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她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她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她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于就是,她们借着不配的芦笛,吹出了追求友爱与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她们切盼着人类纯真的爱。“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舒婷《双桅船?船》)。她们希求人类之爱的觉醒,她们希求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您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您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这就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就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就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终于,她们找到了,这便就是《致橡树》在这首“写给我所爱的男朋友”的诗中,通过对坚贞、纯洁、平等的“爱”的讴歌,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与对于作为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友爱与谐平行关系的慎重思考与追求。人与人,绝不能互相利用,“我借您的高枝炫耀自己,您也不能只就是像泉源,常年判定为清凉的慰籍;我们不能互借对方增加您的高度,衬托您的感仪;我们只能平行、互助、互爱,您就是‘橡树’,我就是‘木棉’,‘您’有‘您’的领空,‘我’有‘我’的天地。”总之,我们不能把《致橡树》仅仅理解为一首纯正的爱情诗,而其实在追求歌颂爱情之外,它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与追求,追求的就是人类之爱,呼唤的就是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另一方面,朦胧诗人更为强烈地表现对这一人际关系与人性回归的追求,她们用冷峻的笔调表现了文革十年里许多极端冷漠、残酷、自私、人性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天就是灰色的/路就是灰色的/楼就是灰色的/雨就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顾城《感觉》)。一世教师那样冷漠,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也许纯真、真诚只在孩子身上,“鲜红”与“淡绿”就是与谐的搭配,可这只就是“一片死灰之中”的一线生机,就是多么微弱的与呵!这不更反衬了“死灰”(冷漠、沉闷、扭曲)所给予人的恐惧之深么?“十年文革: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扭曲了人性至于何等地步就可想而知了。这从这位诗人的另一首诗作中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证明,“您/一会瞧我/一会瞧云。//我觉得/您瞧我时很远,/您瞧云时很

近。”“我”不能特指作者自己,包括能够引起感情共鸣的所有的人;“您”亦不能特指某一个读者,而就是指所有的人。“我”与“您”即就是人与人;读者可以任意假设。“云”可以瞧作就是大自然,“远”与“近”指心灵的距离。“您瞧我时很远”,就是指人与人之间,虽近在咫尺,但由于存在不可拿起的鸿沟与误解,所以关系疏远、淡漠;而人与大自然就是息息相通的,关系就是很亲密的,于就是有“您瞧云时很近的感觉”。在这里,诗人借用了物理与心灵的距离的矛盾与对立,暗示了她对重建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对不与谐的人际关系的厌恶与对与谐人际关系的追求。而实现这个理想与追求的前提就是:人必须消除变态与异化,消除隔膜,回归自然,使善良真诚的人性回归。

很显然,朦胧诗人从没有失去过信心,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与温暖。我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与人就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她坚信与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她坚信人性的回归马上将成为现实。这就是多么真挚的追求,又就是多么强烈的热望啊!而这正就是朦胧诗的最基本的思想特征。

追求社会与尊重与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搞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严重地搞乱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被湮没于社会,人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自我被社会所弃置,人与社会的整个关系都被扭曲、变形。朦胧诗人对此极为反感,她们认为:“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既然就是人创造了社会,就不应该以社会的利益否定个人的利益,既然就是人创造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就不应该把社会的(时代的)精神作为个人的精神的敌对力量,那种人‘异化’为自我物质与精神的统治力量的历史应该加以自尊审查。”“社会的价值也不能离开个人的精神价值,对于许多人的心灵就是重要的,对于社会政治就有相当的重要性。”(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因此,她们大声断喝:“个人与社会分割的历史应该结束!”为此,她们强烈地追求社会对人的尊重与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请瞧舒婷的《馈赠》:

“我的梦想就是池塘的梦想/自下而上不仅映照天空/让周围的垂柳与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吧/沿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凋谢了我并不悲伤/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我的快乐就是阳光的快乐,短暂却留下了不朽的创作……//我的悲哀就是侯鸟的悲哀/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忍受一切艰难失败/永远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啊,流血的翅膀/写一行饱满的诗/深入所有的心灵/进入所有年代//我的全部感情/都就是土地的馈赠”。

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梦想”、“快乐”、“悲哀”等情感都维系于社会之上,只要社会对“我”尊重,只要“我”的价值得到承认,那么即使“垂柳与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甚至“凋谢”了,“我”也“并不悲伤”,因为“ 我表达了自己”,因为“我”由此便“获得了生命”。诗人深情地表白,“我”的快乐就是象阳光一样奉献于社会,在短暂的生命中,给社会留下“不朽的创作”;“我”的悲哀就是象侯鸟一样不被社会理解,就是象侯鸟一样因气候(社会气候)的变幻而被呼来喝云的受驱赶。因此,诗人希求“春天”能够理解“我”的“这份热爱”,为此,即使追求的翅膀流血了,我也还就是要“写一行饱满的诗”,去“深入所有的心灵”,以“进入所有的年代”。让所有的年代都能记住“我”吧!在这里诗人对“我”的价值,“我”的社会权利的追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一些表现对社会落后现象强烈不满与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的朦胧诗作,则从侧面,或从反面的角度表现了朦胧诗对社会的尊重与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的追求。当官僚主义者无

视人的尊严,甚至可以说扼杀了人的生命时,朦胧诗人们大声质问:“谁说生命就是一片树叶,/凋谢了,树叶依然充满生机,/谁说生命就是一朵浪花/消失了,大海照样奔流不息/谁说英雄已被承认/死亡可以被忘记/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舒婷《风暴过去之后》)诗人愤怒的质问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态度: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即使就是最最普通的生命,它依然就是无比宝贵的。只要她就是人,她就应该有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决不能只就是“无私”的“树叶”“浪花”,决不能让人的尊严、权利、价值成为社会当权者中某些渎职者所交的血淋淋的“学费”。为追求人的价值,为追求人的社会权利,“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舒婷《风暴过去之后》)。“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再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舒婷《一代人的呼声》)这可以瞧作就是朦胧诗人对这一追求的总宣言。

追求自我的物化与物化的自我

朦胧诗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朦胧诗人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她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与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以致进行了新的界说。“为什么丹红不能表现悲哀/为什么黛青不能表现欢乐/为什么太阳只配朱砂”这一切都该有更丰富的内涵,为什么要给自然贴上“专有”的标签?她们宣誓:“我决定:不给丰收以金黄/不给希望以翠绿”!(陈仲义《青春诗论颤音》)她们要改变自然的色泽,改变自然与人的固有的传统关系。自然对于人决不仅仅只就是“非人”之“物”。她们把自我更迫近地推向自然,把自我投入于自然、融于自然。顾城充满感激地说:“我感谢自然,使我感到了自己,感到无数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历史”此时的自然已成了“我”,自然在“我”即人的投入得到升华。而人在投入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生的顿悟。这便就是朦胧诗人所追求的自我的物化与物化的自我,自然与“我”叠加成一体,写自然便就是写“我”。请瞧顾城的《石壁》:“两块高大的石壁/在倾斜中步步进逼。//就是多么灼热的仇恨,/烧弯了铁黑的躯体。//树根的韧带紧紧绷住,//岩石的肌肉高高耸起。//可怕的角力就要爆发,/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这一滴却在压缩中突然凝结,/时间变成了固体。//于就是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引起了我今天一点惊异。”

两块静止的、冷冰冰的毫无生气的顽石,在文中竟化作骚动不安、热情奔突的血肉之躯,这就是人与自然的最佳融合,就是自我投入自然后物的大升华。“自我”物化(返朴),而物(石壁)则成了带有鲜明“自我”色彩的“非物”了。所以,我们瞧到的岂止只就是两块石壁,我们瞧到的就是诗人那个年轻的、热烈的、因耽于冥想与若于探寻而骚动不安的灵魂。

其余的舒婷的《枫叶》“枫叶”即心;《岛游梦》中“岛”即“我”;顾城的《弧线》中“弧线”即“我”的人生之路等;都就是物化的自我与自我物化的鲜明体现。

二、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不敢打破传统的艺术局限性,艺术解放就不可能实现”。朦胧诗作者们勇敢地冲破了传统艺术习惯,努力探索着走自己的路。有一位朦胧诗作者基于此提出了后来被人们瞧作就是朦胧诗创作艺术原则的主张,她说:“陷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与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与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实际创作中,朦胧诗人们大都遵循了这一创作主张。下面,我就朦胧诗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主要艺术特征作一简要的概括分

析:

注重诗的观念省略与诗的主题暗示

朦胧诗往往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因为朦胧诗人们注重的就是诗的观念省略与主题暗示,这样就致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与多义性。朦胧诗人们对艺术与生活、现实与真实的关系,对诗的主题与表现的关系,在作品中往往没有明确的显示。读者对它们的理解,很难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这就是朦胧诗的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借用古人的话说,朦胧诗都就是“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不即不离,就是相非相”、“令人仿佛中如灯境观影,了然目中,却捉摸不定”。朦胧诗人采用的正就是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定”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试瞧顾城的《远与近》(原诗见上文),它的主题就是什么呢?有人理解为一首爱情诗:“一个初恋者的朦胧感受,目光轻佻与热渴,有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略带内分骄傲与矜持,反面缩短了心灵的距离。”有人认为它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距离感(王幅明《中外著名朦胧诗赏析》);有人理解为政治讽刺诗众说纷纭,莫衷一就是,读者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多义性的理解。而这正就是朦胧诗人们所特别注重的一个艺术创作主张。诗中把观念省略,只就是在诗中安排一定的“象”,什么意思、什么主题全不作明确的显示。这一手法并不就是这些朦胧诗人的发明,早在三十年代的李金发就不很熟练地运用了这一创作手法,如她的《自题画像》:

“即月眠江底,/还能与紫色之林微笑。/耶稣教徒之灵,/吁,太多情了。/热如皎日,/灰白如新月在云里。/我有草履仅能走世界之一角,/感谢这手与足,虽然尚少,但既觉够了。/昔日武士披着/力能缚虎!我么,害点羞。”这首诗问世以后,人们大都无法瞧懂,理解者更就是千人千面。原因就是什么?关键在于没有理解到诗人在这里采用的就是观念省略的创作手法。但在当时中国的文化状况中,有谁能理解得了这并不熟练的创作法呢?到了今天,朦胧诗人们对于这一手法的运用已炉火纯青了。在许多诗作中都采用了观念省略与主题暗示的方法。如车前子的《三原色》表面上写的就是儿童的生活画面:“我”一个儿童,因为好玩,与红黄蓝三色蜡笔,“画了三条线”,大人瞧了不满意,作出了“我瞧不懂”的解释,“我”不顾大人了“又照着自己的喜欢/画了三只园。”其内在的观念省略了。诗人也不作任何提示,一切听任读者云理解,于就是主题的多义性就就是必然的了:有人说其深层含义就是表现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两代人心灵之间的隔膜。有人说它表现的就是自我问题,独立人格的培养问题。另外,也有人理解就是一首政治诗:大人隐示社会政治的说教者,“我”就是纯真、挚着、诚实、勤勉、坚持真理、不畏权势的正义之士。

观念省略与主题暗示手法的运用,使诗的容量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也使诗更具有意蕴;当然,也会导致一些诗的不好懂,甚至的于晦涩难懂。

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朦胧诗人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而就是特别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新的艺术创作手法。这种象征手法起源于德国美学家费肖乐父子与里斯的“移情说”。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把这种“移情说”扩展应用到文艺创作中,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而大规模地运用这种手法的就是法国大诗人波德莱尔,并由此而产生了

影响整个世界现代文学的象征派。在我国,这一手法的运用远溯“诗骚”,近追清诗,源远流长。朦胧诗人正就是深受这源远流长文艺创作手法的荫庇,再加以大力拓展,积极而独到的运用,从而使这一手法成为朦胧诗人们惯用的技巧。在朦胧诗中,我们惯常瞧到的只有“象征体”,本体就是极少出现的,但这个作为“象征体”的物,已不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自然的物了,而就是诗人自己心灵的外在的信托。善于欣赏的读者只要隐去景物的实体,便能感受到诗人跳动的心灵、奇异的思想,便能真正读懂诗了。如舒婷的《双桅船》,诗中以船象征人,以船的命运象征人的命运说明在人的一生的航程里,尽管漂泊不定,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但航行的目标“心爱的岸”总归就是有的。此处象征新颖贴切,特别动人。又如江河的《太阳与她的反光》,通过对远古神话的重新观照,构筑起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象征体-太阳,讴歌了诗人心中的“太阳”。太阳,就是生命力的象征,就是热情、强悍、不屈与不断超越的象征。诗人借用开天、补天、结缘、追日、填海等12个神话,使诗进入一种浓厚的象征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艺术与哲学化为一炉。这似乎可以瞧作就是朦胧诗作中象征手法运用绝妙的代表作。

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使语词经济,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与情绪。因此,象征手法成了朦胧诗人们最为注重的艺术创作手法之一。

注重意象化手法与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出于对十年文革时期许多为配合“中心任务”与图解某项政策的“大白话”诗的厌弃与反叛,朦胧诗人们在注重象征手法运用的同时,还刻意追求意象化手法与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手法的运用。

意象与象征一样,都不就是舶来之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首先提出“意鋗”一词(“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但就是正如火药、指南针的发现而不被利用一样,意象化手法的运用历来不被重视,尤其就是“五四”运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完全不见使用。而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人继承并大大发展了这一创作手法,从而使意象化手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运用。

意象就是什么?意象就是“诗人砚照社会实界、自然实界所主生的心理意识与社会实界、自然实界的物象,经过联想、想象诸种思维活动,而酿制的既含蓄着、渗透着、暗示着诗人感觉情绪思想,又迥异于社会各界、自然实界物象的审美体。”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想象中的具体形象,就是“纯感官的”,“就是具体化的感觉”。所谓“意象化”,就是指诗人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地加工改造原有的表象,使“意”与“象”交相融合的一种艺术手法。

朦胧诗人们注重于意象化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制造了一系列的具体意象,从而构成一个立体的意象层面的组合体,使诗歌有一种品味不尽的意蕴,使诗的包容性增大,函盖量增多。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她们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与艺术变形手法。通感,其实应就是不同感觉的互相沟通与补充,目的在于扩大感官的审美范围。如顾城的《爱我吧,海》中“声音布满/冰川的擦痕”,舒婷的《落叶》中“残月象一片薄冰/漂在沁凉的夜色里”,听觉“声音”转换成视觉“擦痕”,视觉“残月”转换成触角“沁凉的夜色”,这样使意象新奇,诗的意蕴也更深切了。所谓艺术变形就就是指诗人以内心感觉为主导而扭曲外在的物象,使物象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一句话就就是打破了时空的固有顺序,如舒婷的《往事二三》中“桉树施转起来/繁星拼成了万

花筒”、“石路在月光下浮动”,空间的顺序被打乱了,感觉起着奇妙的作用;不就是惯常意义上的头昏而转,而就是桉树旋转;繁星从天上下来了,走进手中的万花筒中;不就是月光浮动,而就是石路在浮动。事物的状态完全不依常理地变了形,这在朦胧诗作中就是较为常见的。

同时,朦胧诗人们并不以使用疏朗单纯的意象为满足,她们往往把各种意象以或并列、或重叠、或辐射的各种方式,立体地聚集在一首诗中,形成几个不同的意象层面,从而构成一个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具体说,这就是意象可根据属性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根据产生角度,可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幻觉意象、错觉意鋗,每种意象都可组成一个层面,这样几个层面会同时出现在一首诗中,几个层面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重叠、或辐射,组合起来,就就是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如顾城的《弧线》,4节就就是四个视觉意象层面,并列地组合在一首诗中,就很有立体形象的感觉。又如舒婷的《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水平线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浆橹。”四个感觉意象之间互不关联,但叠加在一处,使诗的画面交替出现在一个特定的心理空间,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感情监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思念之情如烟似梦;思念虽真虽切,但毕竟就是虚幻的,不会有什么结果;思念绵绵不断;思念惆怅、相会难期。这绝妙与艺术效果,都应归功于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总之,意象化手法与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就是朦胧诗人注重的又一艺术手法,它有力地拓展了艺术思维的天地,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了新时期诗歌的表现力。

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与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

传统的简单情绪延展与外在的简单结构,已被朦胧诗人们所弃置,她们注重思维的大幅度跳跃的感情的立体化,注重节奏的内在性与情绪开合的大跨度特征。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瞧重外在结构。诗行的组合与分解,扩张灵巧多变,诗情复杂立体化,联想线索复杂电缆化等,都就是朦胧诗人在创作中所惯常运用的创作方法。为此,许多朦胧诗外在的结构形式自由无拘,外在的韵律节奏也就是自由随意,只求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就冒名了。这就是朦胧诗艺术特征中形式方面的最主要的特征。请瞧江河的组诗《从这里开始》中开头一段:

“我不就是没有童年、茂盛、青春//即使贫穷、饥饿/衣衫破碎了,墙壁滑落着/象我不幸的诞生//沉闷//被爆发的哭声震颤/母亲默默的忍受有了表达”。作者随意划分段落,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千差万别,依照传统节奏观就无法读出诗味。传统的大致整齐的分节,大致整齐的句子句式等,在诗中都难以寻找,似乎成了古董。诗人依自己直前奔涌的情绪与情感节奏安排诗段、处理诗的句式、字数、韵律,请再读下去:

“我记下了所有的耻辱与不屈/不就是尸骨,不就是勋章似的磨损了的石头/就是战士留下的武器,就是盐/即使在黑夜里也闪着亮光/生命与死亡没有界限/只有土地、只有海洋//就是告别的时候了/就是交换凯旋的许诺的时候了。”诗人突破了传统单一性的诗情、单一性的联想线索,使诗的跳跃力增强,诗行章节之间出现了新的内在关系。再联想到其她的诗,这种内在关系就是:有的就是断层推进式(层进式)如舒婷的《也许》、《这也就是一切》;有的就是平行并列式,如舒婷的《往事二三》,顾城的《弧线》;有的就是隔节反复,如孙武军的《回忆与思考》等。这些诗都不遵循事件的客观情节性,而就是顺应诗人感情流动与联想的逻辑性,如江河的《纪念碑》《太阳与她的反光》,而车前子则运用得更为熟稔,如她的《以后的事――赠M F》:

“我有一座深蓝、淡蓝的小屋/我与它――我的妻子居住/没有家具/只有一张水彩画//水彩画上的女孩/就就是今天的她//我想起一块比屋还大的夜/不要害怕/好说/红线条说”诗句与诗句跨度增大。节奏有时舒缓沉稳,如第一节,有时简省明快,如第二节,有时前面两者皆有如第三节。因而节奏的表现主要以情感来划分,依情而读,依情而顿,甚至故意读破。而结构或条状、或块状(条状即不分段不分节之形式;块状即分节为大块)或多层次结构,运用起来,以诗内部的粘合力为其准,显得自由得很。再如江河的《太阳与她的反光》组诗,以块状结构为主,条状为辅,交叉运用,以展现作者对神话传说的史诗般的沉没思索,内部粘合力非常强,内在的整体构思毕现,整体情绪波涌,把中华民族那种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回味无穷。

综观上面所举诗例,随着朦胧诗人对内在结构的自由化的钟爱与对跳跃情绪节奏的关注,对诗的韵律也就有了新的创造。这就就是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就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她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与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便就是这方面的杰作。外部韵律上,诗人选择了“歌部”韵,“歌”、“索”、“膊”、“朵”等韵脚字不遵隔句用韵原则,而就是依内在节奏与内在情绪需要,在适当地方用韵,相对传统用韵原则这样用韵就是很自由的,内部韵律上,诗人用或长句、或短句、或长句分行排列成短句等形式,使强烈有震撼力度;另外运用反复倏手法,在节奏到无以复加程度时,突一句“—祖国啊!”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句,从而使韵律高涨到顶峰后有一个高潮后暂歇的与缓机会。这样内外韵律的交互结合使用,从而使这首诗的韵律昂奋激烈,如铁马冰河,气势恢宏,遂成其为千古绝唱。

以上就是我对朦胧诗的思想特征与艺术特征的乘客单的概括分析,由于地处僻远,见识短浅,挂一漏万甚至浅薄之处甚多,把它写成文字,目的在于就教于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另外,有感于“Post!舒婷!”的高呼者的浅薄,死抱住其不放者的懒惰,不定其存在者无知用项过分誉的盲目,我一探朦胧诗的思想及艺术特征,以端正思想或许在所裨益。因此不揣冒昧,不怕见笑于大方之家,四易其稿,写成掘文。

五首经典现代诗及赏析

01.《相信未来》 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文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 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通读该诗,虽然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顾城的诗经典语录

顾城的诗经典语录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以下是我整理的顾城的诗经典语录,欢迎阅读。 1、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2、在醒来时,世界都远了。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顾城《第八个早晨》 3、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顾城《烟囱》 4、真实未必在现实里,梦往往是最值得依赖的,他不说谎。——顾城《别有天地非人间》 5、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如何碰你。——顾城《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6、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7、披霜的草,是梦的结晶,化雪的路,通向幻境;闪亮的草,是醒的证明,泥泞的路,通向家门;鲜绿的草,是生的象征,温暖的路,通向心灵。——顾城《草和路》 8、花谢的时候,并不伤心,生命要在死亡里休息,变得干净。这是同一件事,一朵花就是“一座墓园”。——顾城《我不能想的太多》 9、从遥远的天边,飞来了一群大雁。它们在我的身边环绕;它们在我的头

顶盘旋;它们向我友谊地招手;它们说着我不懂的语言;终于又恋恋地飞去——远了、远了,化为天边一缕飘动的细线。于是我又想起了——过去的伙伴。——顾城《大雁》 10、冰层绽开了——浮起无数窒息的鱼。它们大睁着混浊的眼睛,似乎还在表示怀疑。——顾城《窒息的鱼》 11、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顾城《错过》 12、被人丢弃的,我总默默寻找。被人争夺的,我总偷偷丢掉。当遇到惊奇时,我说:这是礼貌。——顾城《礼貌》 13、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 14、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没有痛苦的爱情。——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15、黑夜灌醉了一盏盏灯火,一个个窗口断了光波;最后只剩下村头的路灯,闪亮亮地嘲笑没酒量的夜色。——顾城《路灯》 16、你给我金钱,我赞美你,用我的嘴唇。你给我同情,我赞美你,用我的心灵。——顾城《乞者》 17、车,一辆、一辆,过去了,载着失望。我的希望还在路上。你在路上,我在路旁,究竟有什么相像。——顾城《疑惑》

现代诗歌的特点

篇一: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一、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1. 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二、古典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第五,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三、古代词的特点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三、新闻的基本特征: 公开性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 四、散文总体的主要特点: 1. 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 3.语言优美凝练,4富于文采 . 现代散文的特点: 1、运用白话文写作, 因而平易浅显得多。 2、作家在散文里表现的个性, 比从前的散文来得强。 现代的散文多带有自传的色彩, 从中可看到作家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等。因而不同的作家由于其个性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散文风格。 3、题材范围的扩大,可以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 不可谈。 4、富有幽默的味道。 5、人性,社会性和大自然的调和。现代散文的作者处 处不忘自我, 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抒情散文里, 即使写风花雪月, 也总要点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抒怀抱.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正是现代散文的特征。 6、由于现代散文受外国散文, 特别是英国的随笔影响 很深, 因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欧化的倾向。 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

现代诗:北岛《迷途》原文与赏析

现代诗:北岛《迷途》原文与赏析 《迷途》 北岛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现代诗《迷途》赏析: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在一首诗中找不 到一个简洁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阔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时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迷途》不仅完整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由于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的确导致了诗中“我”的“寻找”。但它指引的却是“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随后的“迷途”, 光明与幽暗在矛盾中共存。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找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晃的倒影”、“深不可测”都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与错误的暗示;但第二人称直呼的“你”,以及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至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明显的怀疑与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暧昧。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置 疑常规的寻找一克服障碍一找到模式,而是自觉接受了“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但诗人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这个目标,因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双寓意无穷而又空洞的“眼睛”。这“眼睛”,也许是进一步迷途的诱惑,但也是对于下一次寻找的召唤,一如诗歌开首处“鸽子的哨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是一次寻找。我们受诗人的召唤走上征途,但目标并不明确,一如那双眼睛,只能闪烁在森林深处幽暗的湖泊中。但寻找的过程是充满意味的,它在时刻的迷途、转向和顿悟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得个人的理解。因此,这首诗又恍似一篇阅读的寓言,提醒着我们诗歌阅读中的微妙之处。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

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在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这种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同样是对继承与发扬中国诗歌艺术的证明。 (三)、诗歌创作中的多种艺术手法的应用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内容摘要:李商隐的诗歌历来人们所争议,特别是《锦瑟》一诗,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种说法能为绝大多学者所接受,究其成因,因其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形成了朦胧难解的诗风。本文将从意象、用典、非逻辑结构等方面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选用了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两首诗。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马嵬(其二)》一诗。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喜欢,其诗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李商隐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元代诗人元好问曾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这样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那么,李商隐的诗歌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 一、心灵化了的意象 中国诗文历来讲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物与志、情与景通过什么来整合在一起呢?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没有一首真正的咏物、咏史、

咏怀的诗是不表现作者的心灵和人格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的形象,才能掌握住,才能表现出来。”(《美学》第一卷)那么,李商隐所运用的意象和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灵魂都注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去,使它们带上诗人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色彩,使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成为诗人的化身,使人分不出谁是物,谁是“我”。象李商隐所用的柳、梅、花、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无一不是被作者心灵化了的,读者读后也不能确定这些是普通的柳、梅、花、雨: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赠柳》)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见梅花》)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李花》) 红楼融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李商隐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象尚且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类富有非现实色彩的意象,其所确指更是扑朔迷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瑶台等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李商隐把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感加之于某种意象,诗人再把这种意

顾城诗歌赏析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诗人: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主要作品集有《黑眼睛》《英儿》《灵台独语》等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诗人是天生的忧郁者,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为细腻的感觉,更灵敏的触觉。快乐更纯粹,忧伤也更直接。对待生活更热情,也更偏执。他们的世界,自成一个王国。于是在顾城的笔触里,我们读到一个明亮宽广的世界,也读到一片永远来不及长出草的牧场;读到一个孩子的任性和张狂,也读到他面对现实的忧伤和迷茫;读到坚持,读到慌张;读到梦想,读到绝望;读到天黑,读到天亮。最终,他用他行云流水般的疯言疯语,用一个孩子般的固执天真,紧握住手中的力量,直面绝望,坚持希望。 接下来我们欣赏几首顾城的小诗。 【赏析】《小花的信念》 有很多人喜欢顾城这位诗人,喜欢他在《一代人》当中,写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他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总喜欢仰着头看树,低着头看花,蹲着身子看蚂蚁。这首诗也许就是他一个人走山路的时候,看到一片黄色的小花,写下来的吧!让我们放开声音来读一读这首诗,找找诗带给你的与众不同的感觉。(学生齐读) 你有什么感觉?你一时说不上来,是吧?我也和你一样。一开始读,我们就被带入了一条“山石组成的路”,我们边读,边驻足,因为文字组成的诗句总让我们要停一停,要想一想,例如想:“小花遇到石头怎样的冷遇呢?”“石头真的会发芽吗?”“令它发芽的力量是什么?” 读这首诗,让我们学会了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很奇怪,在脑海里是接连不断席卷而来的,当你读完整首诗,我们又会继续思考下去:小花的信念究竟是什么?是勇敢地面对学习上、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吗?小花,它像我们身边的哪些人呢?……这样的思考,就使得读诗有价值了,也使得你有长进了。你还可以模仿着写写《小草的信念》《小树的信念》《小雨的信念》,同样在写的时候,要学着边写边思考哦。 这首诗不长,仅仅只有9句,但是却通过石头的变化巧妙地写出了小花的信念:乐观地面对生活,豁达地宽待他人,真诚地期待真诚,任何奇迹都会发生。 谢谢那片长在山石上的小花,带给了我们这么多可贵的思考! 【赏析】《星月的来由》是顾城12岁时写的诗。星星和月亮是我们太常见的事物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它们的存在。它们从哪儿来的?我们已经忽略。但诗人以它永远好奇而敏感的心去感受世界,体悟生活,创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顾城的这首儿童诗,用清澈透明、亲近自然的语句,表达他奇异的想象,给我们一个神奇而纯粹的世界,因此,读来让人感到纯净、透明,充满孩子的童趣与好奇。现在,我们的世界,我们孩子的世界,还有这么美丽吗? 【赏析】《调》表达作者对于自由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 《土块》对新生活的期待。 在诗里,我们看到了自然界的一切,太阳、月亮、星光、树林、花草……都充满着和谐的美。我们也明白了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豁达地宽待他人,相信任何奇迹都会发生。

舒婷朦胧诗赏析

舒婷《双桅船》赏析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地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

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编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唐文英 “朦胧” (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1]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因此,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语言之外的东西。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的,回顾朦胧诗远去的一路风尘,我们深深意识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艺术终于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 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 (一)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

北岛及朦胧诗

北岛及朦胧诗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张红顺)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北岛,第一次听见北岛的声音! 比想象的要年轻的多,比想象的也算振作的多! 北岛的名气在当代诗人里算是够大的,据说在海外生活的那些年里,有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里咱不表别的,咱就事论事,简单分析分析北岛早期诗歌的特点。 让北岛一炮走红,或者说让北岛名震天下,也是让读者津津乐道,念念不忘的自然是那首《回答》了。这首诗当年一经亮相,就博得喝彩无数。想必喜欢读当代诗歌的人都很熟悉,甚至耳熟能详吧。据说这首诗也是不少诗歌朗诵会的必读诗。的确,这首诗写的非常棒,很出彩。这么说吧,就算是当下,如果你是第一次读这首诗,相信你也有一种平地起惊雷的感觉,那就是震耳欲聋,仿佛你到了七月的壶口瀑布,距离瀑布还有几百米,那就是满耳的咆哮声,满脸飞溅的浪花。你可要知道,这首诗歌写于1976年,反映的是1976年之前大家熟知的那段时期。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现在的90,00后根本无法体会了。别的不说,但就物质方面,那时的人们哪知道汉堡包、烤肉是啥,手机、游戏是啥,啥也不知道,白面馒头都罕见,整天一窝窝头,能吃饱就不错了。至于精神方面,就更别提了,除了满地摊都能看到的那些书,其他的想就别想了,哪里有今天的孩子们想看就看的各种名著、好莱坞大片、想追就追的各种偶像明星呢。物质的困窘与精神的困顿,双重束缚压抑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让人们难以呼吸。怒火就像挤压在岩石中间的熔浆一样,一旦有个裂缝,就喷薄而出了。都说诗人是时代的代言人,也只有诗人,能够将时代的情绪通过自己的笔发泄出来。北岛作为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正好是一个热血青年,也有那个叙写的能力,所以,他就写出了《回答》这样一首体现时代特色的诗歌。 回到《回答》这首诗,这首诗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最根本的还是它喊出了当时积压在众多人心中的那股怒与怨。这首诗整体的基调概括一下那就是诅咒,反抗与决裂!所有的这些都可以从诗歌的章节词句里清楚的看到。比如诗歌的开首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写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突兀,因为这两句相当于一个结论,本应当由过渡或推演而来,但是没有,什么也没有,没有前提,上来就是这冷冰冰,阴森森的两句,打个比方,仿佛清晨开门,门前被别人丢过来一只腐烂的土狗似得,让人恶心的同时又有些战栗。那么作者为何要这样表达呢,事实上,这正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的一种专门修辞,作者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修辞来造成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让读者深思,反思,带着深思、反思在诗歌中间寻求答案。可以说,这两句劈头盖脸,横空出世的表达,就给诗歌本身营造出了一中强烈的

朦胧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简介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关注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诗派命名 朦胧诗的命名来自于历史的误会,也可以说是特定时代赋予这一群诗人的一个有意义的称谓。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对这批有独特意向和新颖文风的年轻

“朦胧诗” 派重要诗人 多多及其代表作

“朦胧诗”派重要诗人多多及其代表作 □失落的口令辑 诗人多多,当代著名的抒情诗人,原名粟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2000年曾获首届安高诗歌奖。 多多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15年,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到过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大学举办过讲座和朗诵,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多多系“朦胧诗”派主要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等,并于2005年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他的诗歌以精湛的技艺、明晰的洞察力、义无反顾的写作勇气,承续了汉语在当代中国的艰难使命。他将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温情理解,融于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的细致雕刻,并在每一首诗歌的内部构造上,力图实现他孤寂而坚定的美学抱负。他的诗歌有显著的个性和风格:意象简洁,节奏明快,语言准确、锐利而富有张力,对心灵细节有深切的敏感和痛苦的体认,对人类的精神困境有明确的艺术承担。 他在2004年度发表的一系列诗作,以及他本人在母语国家的重新出场,照亮了那些美好而令人激动的文学记忆,同时也见证了汉语诗歌永不衰竭的丰富可能性。 代表诗作 从死亡的方向看 从死亡的方向看总会看到 一生不应见到的人 总会随便地埋到一个地点 随便嗅嗅,就把自己埋在那里 埋在让他们恨的地点 他们把铲中的土倒在你脸上 要谢谢他们。再谢一次 你的眼睛就再也看不到敌人 就会从死亡的方向传来 他们陷入敌意时的叫喊 你却再也听不见 那完全是痛苦的叫喊! 北方的记忆 吸收冬天的寒冷,倾听云的遥远的运动 北方的树,站在二月的风里 离别,也站在那里 在玻璃窗上映得又远又清晰 一阵午夜的大汗,一阵黎明的急雨 在一所异国的旅馆里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 摘要: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朦胧诗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讲求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朦胧诗内心世界陌生化审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朦胧派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梁小斌、杨炼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 一、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朦胧诗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和细节特征的真实模仿上,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人主观的内心感受和印象体验。 在过去的文学观念指导下,传统诗歌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关系人为地拉成一种的线性关系,只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而把人的内心世界排挤到不显眼的角落,即使是作为诗歌中心元素的抒情也是在一个层次或平面上展开,且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加以表现,这与诗的真义相去甚远。诗歌应该把情感当作自己的表现对象。情感虽然受之于外,但却蓄之于心,而要表达情感就一定要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认识和表现。 “当作家抒情地、从社会意识方面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思想旨趣和感情态度时,他可以首先从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特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向出发……在绝大多数的抒情作品中,主要的认识对象正是作家(诗人)本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社会意识。”[1]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诗歌就不需要写外在的物象和具体的情境。只是在描写这些外在物象和具体情境时,也要将它们纳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黑格尔说过,“抒情诗固然也要涉及具体的情境,主体在这种情境之中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内容纳入他的情感和观感里,但是决定抒情诗这个基本类型的是内心生活,所以抒情诗不容许对外在现实进行广泛的描绘。”[2]朦胧诗在这一点上半点也不朦胧,它特别强调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正如艾青的《虎斑贝》:“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身玉石的盔甲,/保持着最易受伤的生命,/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诗人吟咏的对象是虎斑贝,但却并没有描摹再现虎斑贝这一具体物象的外在形貌和状态特征,而是突出表现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并且把它纳入到诗人自己的遭际命运和印象感受里加以表现,让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和自己的融为一体。这也如黑格尔所说的,“在史诗里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让独立的现实世界的动态自生自发下去;在抒情诗里却不然,诗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使它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

顾城简介

很多年轻人如今已不知道顾城是谁,也不知道20多年前,中国文艺界有一个如日中天的大明星,名叫顾城,他的地位甚至完全超过了当今所有的天王与天后。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即使听说过顾城的名字,大概也有很多人已经不太清楚顾城的人生故事了。 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中国以前一个有点名气,但名气不算太大的“职业”诗人,名叫顾工。据说顾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艺术天才,12岁时就接过了父亲的传承,开始写现代诗,并且很快超越了他的父亲。对此,顾工从来没有表示异议,甚至很开心。 改革开放之后,现代诗如同一声号角,一面旗帜,成为了当年无数中国年轻人的精神食粮。北岛、舒婷、顾城成为领导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三人之中,顾城最年轻,他的那些名句也一直流传至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还有:“人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等等。 中国现代诗歌之所以获得“朦胧诗”的称号,也与顾城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年,一篇评论文章针对顾城的一首诗指出:太朦胧,看不懂。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朦胧诗”这个名词也由此而确立。顾城的诗很有特色,也比较容易辨认。由于他的诗中有很多超现实的想象,顾城个人也获得了一个“童话诗人”的桂冠。 当时的顾城和现在的国际巨星一样,拥有大批的粉丝,而他的妻子谢烨也是他狂热的崇拜者之一。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诗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 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其中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寻求姐姐当他“一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 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 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思想内容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

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

现代诗歌讲座--长篙(湖南)

现代诗歌讲座--长篙(湖南)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借此,向所有妇女们庆祝,心想事成,佳酿墨香。 (这次讲座由于篇幅较大,故作了些删减,大家有兴趣可以在共享用里下载。这里讲的只是红色标志的部分。) 大家好,今天受网易“中国当代作家”圈子群(约500人,现场在线100多人)邀请,进行“现代诗词”系列讲座,有点受之若宠的感觉。大家是平等的,相互学习吧。 上一次“现代诗词”讲座主要是针对古诗文,由九江王静先生(《梦回唐朝》畅销穿越小说作者)主讲,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讲的细道而有灼见。这次我主要讲的是现代诗歌。 “中国当代作家”群里高手如云,有许多知名写手,也有初入门道的文友,在此,班门弄斧了。其实每一位写手都是有个性的,创作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先天的根本,则是人性,“人本善”。因此,每一位写手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水平。 语言表达水平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提高,而道德与涵养则是一种对生命,对社会的认知,是自小培养出来的。我相信,每一位写手都是在认真创作,都是在用心说话,都是在把心底的感受告诉给大家。 本期讲座分为三个部份,诗歌理论叙述、现场答疑、诗歌评论。 诗歌理论叙述为四个部分讲叙,分别从诗的来源、现代诗发展、现代诗与古典诗的区别、怎样创作现代诗(入门)。 现场答疑和诗歌评论采取现场提问的方式,分别对现代诗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个人所知解答,而后面的诗歌评论,对我们现场观众出示的一些诗歌进行简略的评析。 第一部份诗歌理论叙述 第一讲:何为“诗”?诗的来源。 大家知道,文本的创作是在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用眼睛在说话,这种语言远远超过了普通话的普及。她能够把内心想表达而用口语无法陈叙的内容表现出来。 1、诗藏匿在大量的文本里。小说,散文,剧本等多种体裁的作品里面都含有诗歌。我们知道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有优秀的语言,许多优秀的作品创造出了大量的格言。“格言”带哲性的诗歌语种。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欣赏了诗歌,我们在创造文本时,也创造了诗歌。 话剧里,那些康慨激扬的独白,那些深情的阴阳顿错,就是诗歌。演讲,电影里的句子哪里又离开过诗歌? 2、诗歌表现在生活中。如果你拿一本诗集赠予你心爱的人,如果你当着你的恋人朗诵一首诗。这一切我们已经深知,诗歌的力量不仅仅是在爱情中。当我们发出感悟时,就产生了“啊”“唉”的叹词,请说下去,说不定您的元素里,骨子里有了诗的冲动。例如“劳工号子”,例如“田间山歌”“采茶调”,多种风格的民族舞蹈,诗就是文字上的舞蹈家,是文字上的音乐家,是文字上的绘画家,哲学家等。离开诗意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对联”我们不能不说,春节喜庆祝福的话,不得不说,主持人开场白,不得不说,甚至广告引用大量的诗句,这也不得不说。充满诗意的生活是浪漫而激情的。 3、诗歌的语境与艺术的展示。诗歌本一家,诗从赋而来,赋为歌而写,故有诗与歌相连,古人之踏歌而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古时的歌谱曲对唱。在现代流行的歌曲中,好的诗如“天空有朵雨做云”,“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水中花”等。相当多的歌曲里有非常好的歌词,意境非常好,有些歌便是直接用诗谱曲来唱,如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在画中更有表现,唐。王维“清泉石上流”,更是画中有诗。古画多以在画旁题诗,诗与书法的联系更紧,书法多借诗来写。曲子更广,“春江花月夜”更是最好的古筝曲。而现代女诗人中林静(已于去年移民美国)。爱人是我国知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受此影响,诗如诗剧,起伏优雅。更有当代诗人海啸一行,为发扬诗歌,展开诗剧场。戏剧就更不用说了,莎士比亚的诗歌、拜论《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