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朦胧诗
赏析朦胧诗的技巧

赏析朦胧诗的技巧朦胧诗是20世纪初期在中国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以其模糊、含蓄、意境丰富而著称。
它的诗歌语言多为比喻、象征、暗示,意义模糊,给人一种朦胧、模糊的感觉,故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诗人们试图摆脱传统诗歌的束缚,追求一种更加自由、更加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赏析朦胧诗的技巧,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特殊的诗歌形式。
首先,赏析朦胧诗需要注重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朦胧诗的意象常常是模糊的、多义的,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和感受。
因此,赏析朦胧诗时,读者需要放下对文字的字面理解,而是要通过感觉和直觉去感受诗歌所呈现的意象和意境。
比如,朦胧诗中常常出现的水、雾、云等意象,都是模糊而多义的,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赋予这些意象更多的含义和感情。
其次,赏析朦胧诗需要注重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朦胧诗的语言常常是含糊的、模糊的,但它的音韵和节奏却常常是清晰而有力的。
读者在赏析朦胧诗时,需要通过细细品味诗歌的音韵和节奏,从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朦胧诗中常常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读者可以通过品味这些音韵和节奏来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再次,赏析朦胧诗需要注重诗歌的隐喻和象征。
朦胧诗常常运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些隐喻和象征常常是模糊的、多义的,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和感受。
在赏析朦胧诗时,读者需要通过细细品味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从而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朦胧诗中常常出现的花、鸟、月、夜等象征,都是模糊而多义的,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和感受这些象征所包含的更多的含义和情感。
最后,赏析朦胧诗需要注重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
朦胧诗的诗歌语言常常是模糊的、多义的,但它所营造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却常常是清晰而有力的。
读者在赏析朦胧诗时,需要通过细细品味诗歌所营造的整体氛围和情感,从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简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它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内容上,朦胧诗打破了传统诗歌较为直白的表述方式,注重对自我内心世界以及自我与外界的碰撞和反思进行深入剖析。
朦胧诗强调个体经验和情感,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表达。
二、在语言上,朦胧诗不求简洁明了的表达,而是注重暗示、含蓄、多义的修辞手法。
诗人常常运用象征、隐喻、意象等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含蓄性。
三、在形式上,朦胧诗并不遵循传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而是更加注重自由、随意的表达方式。
同时,在诗歌整体结构上,朦胧诗也并不追求严谨和完整性,而是更加注重情感流动和思维跳跃。
总之,朦胧诗以深度和广度并重的自我表达、含蓄而多义的语言特征、自由而随意的形式结构,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为诗歌审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空间。
关于古代朦胧诗的诗歌评论

关于古代朦胧诗的诗歌评论
古代朦胧诗,又称抒情诗或婉约诗,出现于汉代以来,是以抒情性、晦涩微妙的语言形式,描写琐细细节,追求多层次叙述,旨在表达心灵深处情感感慨,表现其中意境之美的诗歌
形式。
朦胧诗具有浓浓的古风,充满了诗人的忧伤情绪,朦胧而抒情地表达了深邃的思考,发出了温柔而绵长的歌声,令人深深凝望其中的心境,使抑郁的心灵慰藉。
古代朦胧诗歌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把郁闷和回忆的痛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诗人以隐喻、
暗喻这种精妙的表达方式,将细腻的心里感觉抒发出来,把激情和感伤散漫出来。
朗诵朦胧诗,也会有不加思索的神纳和无限的情感,如初夏的水清如练,漫天紫禁以烟雨。
以及饮一口春风,谁知幽径凄凉,雨轻轻湿人衣。
诗人通过这种隐喻、暗喻,不仅诉说了内心灵魂深处纠缠的激情,更打动了许多人的心灵。
古代朦胧诗除了抒发情感外,更有象征意蕴的层次,多可理解为思想的最终归宿,是古代
文学艺术的一大特色。
诗友们以精细细腻的情感,将他们内心深处最美的憧憬展现于世,传递出一份和谐纯洁的精神。
古代朦胧诗歌短促而精彩,充满着深邃的思考,给了中国文学艺术另一种风采,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80年代朦胧诗的评价

朦胧诗是指中国80年代朦胧派诗歌创作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模糊、隐晦的语言表达和意象塑造为特点,追求对诗意的开放和多样性,强调诗歌的感觉和情绪上的冲击。
对于80年代朦胧诗的评价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评价:
1. 创新独特:80年代朦胧诗在形式和语言表达上与传统的诗歌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突破了传统诗歌的限制,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2. 高度个性化:朦胧诗主张诗人的个体感知和独特体验,追求自我表达和情感的宣泄,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
3. 抒发内心焦虑:朦胧诗作为8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内心焦虑、迷茫和无力感,对社会和生活问题进行暗示性的探讨。
4. 语言隐晦:朦胧诗故意使用模糊、隐晦的语言表达,希望让读者参与诗歌的解读和创造过程,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
5. 批评声音:一些批评认为朦胧诗过于模糊和缺乏明确的语义,难以理解和传达,对传统诗歌的传统观念进行了过度的颠覆。
总的来说,80年代朦胧诗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现象,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无论如何评价,它都代表了当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流结构的表现形式。
朦胧诗打破传统诗歌线性结构的束缚,
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结构特征。
这种结构方式常常表现为诗歌中人物思维、情绪的跳跃和转折,以及场景之间的突兀转换。
2.意象化的表现手法。
朦胧诗注重运用意象化的手法,通过比喻、
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拓展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3.陌生而平朴的语言风格。
朦胧诗的语言风格往往追求陌生化和
平朴化,诗人可能会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词汇和语言,但在具体的语境下,这些寻常事物和词汇却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表现力。
4.对传统艺术惰性的挑战。
朦胧诗强调创新和个性,对传统诗歌
的艺术惰性进行了挑战,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诗歌的关注和热情。
总之,朦胧诗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坛的重要现象之一。
诗歌鉴赏(三)--朦胧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 作者:海子 作者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喂马,劈柴,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从明天起,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从明天起,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陌生人,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只愿面朝大海,
1948年 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 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起名 路生。 路生。 1955年 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 1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 “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 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 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1964年:初中升高中的失利,让他初尝人生磨难,知道 1964年 初中升高中的失利,让他初尝人生磨难, 未被录取,第二天头上突然长了许多白发。 未被录取,第二天头上突然长了许多白发。 1967年 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见到一条沟不叫沟、 1967年: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见到一条沟不叫沟、河 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 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 河水,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 河水,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包括自 在怎样的生活。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己)在怎样的生活。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贺敬之.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 一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简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简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如下:
1.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诗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关照生活,创造出富有新的美学气息的诗境。
即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自身的情感,诗歌带着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流露出时代带给诗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情绪,反对单一地抒情言志或托物寄情。
2.诗歌主题多义,大多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重新呼唤“人”,是启蒙的回归。
3.诗歌出现“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抒情主体内心个人化感受和体验。
4.在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诗人常将象征、暗示、通感、联想等交织并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了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朦胧诗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现代诗歌形式,以其模糊、含糊不清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著称。
它的艺术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模糊、意象化的语言
朦胧诗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语言。
诗人通过抽象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以求达到更加深沉、神秘的艺术效果。
2. 音乐性的韵律
朦胧诗追求声音的美感,注重诗句的和谐和音乐性。
通过押韵、重复、节奏等手法,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一种抽象、朦胧的美感。
3. 情感的流露和迸发
朦胧诗主张情感的直接流露和迸发,不拘泥于逻辑和解释,追求纯粹的感受和体验。
诗人通过模糊的语言和抽象的意象,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
4. 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朦胧诗试图超越现实,将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融合在一起。
通过借助模糊的语言、抽象的意象和视角的转换,诗人试图表达细微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赋予诗歌更加深刻的内涵。
5. 自我和现实的认识与反思
朦胧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自我和现实的认识与反思。
诗人通过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和表达,试图探索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境界。
结语
朦胧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20世纪现代诗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通过模糊、意象化的语言表达、音乐性的韵律、情感的流露和迸发、艺术与现实的结合以及自我和现实的认识与反思,传达出一种深刻、神秘的审美体验。
注意:以上内容为人工智能-assistant生成的文章,仅供参考,禁止直接抄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欣赏朦胧诗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与艺术特征谁也不能不论否认,朦胧诗的崛起曾闪耀着多么灿烂的光华,朦胧诗潮的冲击曾产生了多么巨大的震撼,甚至一直震颤到今天。
为什么它的出现使中国诗坛震惊,它的影响一直震颤到今天?因为朦胧诗有着它独特的思想特征。
下面,我就朦胧诗这两方面的特征作一番初浅的论述:一、崭新的思想特征: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就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就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与谐的人际关系与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
它使它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失去了正常教育与就业的机会。
她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与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就是,这些被愚弄与被遗弃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她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她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她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她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
于就是,她们借着不配的芦笛,吹出了追求友爱与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
她们切盼着人类纯真的爱。
“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舒婷《双桅船?船》)。
她们希求人类之爱的觉醒,她们希求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您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您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
”这就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就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就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终于,她们找到了,这便就是《致橡树》在这首“写给我所爱的男朋友”的诗中,通过对坚贞、纯洁、平等的“爱”的讴歌,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与对于作为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友爱与谐平行关系的慎重思考与追求。
人与人,绝不能互相利用,“我借您的高枝炫耀自己,您也不能只就是像泉源,常年判定为清凉的慰籍;我们不能互借对方增加您的高度,衬托您的感仪;我们只能平行、互助、互爱,您就是‘橡树’,我就是‘木棉’,‘您’有‘您’的领空,‘我’有‘我’的天地。
”总之,我们不能把《致橡树》仅仅理解为一首纯正的爱情诗,而其实在追求歌颂爱情之外,它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与追求,追求的就是人类之爱,呼唤的就是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另一方面,朦胧诗人更为强烈地表现对这一人际关系与人性回归的追求,她们用冷峻的笔调表现了文革十年里许多极端冷漠、残酷、自私、人性被埋没的社会现实。
“天就是灰色的/路就是灰色的/楼就是灰色的/雨就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顾城《感觉》)。
一世教师那样冷漠,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也许纯真、真诚只在孩子身上,“鲜红”与“淡绿”就是与谐的搭配,可这只就是“一片死灰之中”的一线生机,就是多么微弱的与呵!这不更反衬了“死灰”(冷漠、沉闷、扭曲)所给予人的恐惧之深么?“十年文革: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扭曲了人性至于何等地步就可想而知了。
这从这位诗人的另一首诗作中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证明,“您/一会瞧我/一会瞧云。
//我觉得/您瞧我时很远,/您瞧云时很近。
”“我”不能特指作者自己,包括能够引起感情共鸣的所有的人;“您”亦不能特指某一个读者,而就是指所有的人。
“我”与“您”即就是人与人;读者可以任意假设。
“云”可以瞧作就是大自然,“远”与“近”指心灵的距离。
“您瞧我时很远”,就是指人与人之间,虽近在咫尺,但由于存在不可拿起的鸿沟与误解,所以关系疏远、淡漠;而人与大自然就是息息相通的,关系就是很亲密的,于就是有“您瞧云时很近的感觉”。
在这里,诗人借用了物理与心灵的距离的矛盾与对立,暗示了她对重建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对不与谐的人际关系的厌恶与对与谐人际关系的追求。
而实现这个理想与追求的前提就是:人必须消除变态与异化,消除隔膜,回归自然,使善良真诚的人性回归。
很显然,朦胧诗人从没有失去过信心,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与温暖。
我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
我相信,人与人就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
”她坚信与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
她坚信人性的回归马上将成为现实。
这就是多么真挚的追求,又就是多么强烈的热望啊!而这正就是朦胧诗的最基本的思想特征。
追求社会与尊重与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搞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严重地搞乱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被湮没于社会,人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自我被社会所弃置,人与社会的整个关系都被扭曲、变形。
朦胧诗人对此极为反感,她们认为:“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既然就是人创造了社会,就不应该以社会的利益否定个人的利益,既然就是人创造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就不应该把社会的(时代的)精神作为个人的精神的敌对力量,那种人‘异化’为自我物质与精神的统治力量的历史应该加以自尊审查。
”“社会的价值也不能离开个人的精神价值,对于许多人的心灵就是重要的,对于社会政治就有相当的重要性。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因此,她们大声断喝:“个人与社会分割的历史应该结束!”为此,她们强烈地追求社会对人的尊重与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请瞧舒婷的《馈赠》:“我的梦想就是池塘的梦想/自下而上不仅映照天空/让周围的垂柳与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吧/沿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凋谢了我并不悲伤/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我的快乐就是阳光的快乐,短暂却留下了不朽的创作……//我的悲哀就是侯鸟的悲哀/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忍受一切艰难失败/永远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啊,流血的翅膀/写一行饱满的诗/深入所有的心灵/进入所有年代//我的全部感情/都就是土地的馈赠”。
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梦想”、“快乐”、“悲哀”等情感都维系于社会之上,只要社会对“我”尊重,只要“我”的价值得到承认,那么即使“垂柳与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甚至“凋谢”了,“我”也“并不悲伤”,因为“ 我表达了自己”,因为“我”由此便“获得了生命”。
诗人深情地表白,“我”的快乐就是象阳光一样奉献于社会,在短暂的生命中,给社会留下“不朽的创作”;“我”的悲哀就是象侯鸟一样不被社会理解,就是象侯鸟一样因气候(社会气候)的变幻而被呼来喝云的受驱赶。
因此,诗人希求“春天”能够理解“我”的“这份热爱”,为此,即使追求的翅膀流血了,我也还就是要“写一行饱满的诗”,去“深入所有的心灵”,以“进入所有的年代”。
让所有的年代都能记住“我”吧!在这里诗人对“我”的价值,“我”的社会权利的追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一些表现对社会落后现象强烈不满与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的朦胧诗作,则从侧面,或从反面的角度表现了朦胧诗对社会的尊重与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的追求。
当官僚主义者无视人的尊严,甚至可以说扼杀了人的生命时,朦胧诗人们大声质问:“谁说生命就是一片树叶,/凋谢了,树叶依然充满生机,/谁说生命就是一朵浪花/消失了,大海照样奔流不息/谁说英雄已被承认/死亡可以被忘记/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
”(舒婷《风暴过去之后》)诗人愤怒的质问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态度: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即使就是最最普通的生命,它依然就是无比宝贵的。
只要她就是人,她就应该有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决不能只就是“无私”的“树叶”“浪花”,决不能让人的尊严、权利、价值成为社会当权者中某些渎职者所交的血淋淋的“学费”。
为追求人的价值,为追求人的社会权利,“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舒婷《风暴过去之后》)。
“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再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
”(舒婷《一代人的呼声》)这可以瞧作就是朦胧诗人对这一追求的总宣言。
追求自我的物化与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朦胧诗人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
她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与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以致进行了新的界说。
“为什么丹红不能表现悲哀/为什么黛青不能表现欢乐/为什么太阳只配朱砂”这一切都该有更丰富的内涵,为什么要给自然贴上“专有”的标签?她们宣誓:“我决定:不给丰收以金黄/不给希望以翠绿”!(陈仲义《青春诗论颤音》)她们要改变自然的色泽,改变自然与人的固有的传统关系。
自然对于人决不仅仅只就是“非人”之“物”。
她们把自我更迫近地推向自然,把自我投入于自然、融于自然。
顾城充满感激地说:“我感谢自然,使我感到了自己,感到无数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历史”此时的自然已成了“我”,自然在“我”即人的投入得到升华。
而人在投入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生的顿悟。
这便就是朦胧诗人所追求的自我的物化与物化的自我,自然与“我”叠加成一体,写自然便就是写“我”。
请瞧顾城的《石壁》:“两块高大的石壁/在倾斜中步步进逼。
//就是多么灼热的仇恨,/烧弯了铁黑的躯体。
//树根的韧带紧紧绷住,//岩石的肌肉高高耸起。
//可怕的角力就要爆发,/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
//这一滴却在压缩中突然凝结,/时间变成了固体。
//于就是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引起了我今天一点惊异。
”两块静止的、冷冰冰的毫无生气的顽石,在文中竟化作骚动不安、热情奔突的血肉之躯,这就是人与自然的最佳融合,就是自我投入自然后物的大升华。
“自我”物化(返朴),而物(石壁)则成了带有鲜明“自我”色彩的“非物”了。
所以,我们瞧到的岂止只就是两块石壁,我们瞧到的就是诗人那个年轻的、热烈的、因耽于冥想与若于探寻而骚动不安的灵魂。
其余的舒婷的《枫叶》“枫叶”即心;《岛游梦》中“岛”即“我”;顾城的《弧线》中“弧线”即“我”的人生之路等;都就是物化的自我与自我物化的鲜明体现。
二、朦胧诗的艺术特征:“不敢打破传统的艺术局限性,艺术解放就不可能实现”。
朦胧诗作者们勇敢地冲破了传统艺术习惯,努力探索着走自己的路。
有一位朦胧诗作者基于此提出了后来被人们瞧作就是朦胧诗创作艺术原则的主张,她说:“陷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与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与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
”实际创作中,朦胧诗人们大都遵循了这一创作主张。
下面,我就朦胧诗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主要艺术特征作一简要的概括分析:注重诗的观念省略与诗的主题暗示朦胧诗往往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因为朦胧诗人们注重的就是诗的观念省略与主题暗示,这样就致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与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