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简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简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它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内容上,朦胧诗打破了传统诗歌较为直白的表述方式,注重对自我内心世界以及自我与外界的碰撞和反思进行深入剖析。

朦胧诗强调个体经验和情感,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表达。

二、在语言上,朦胧诗不求简洁明了的表达,而是注重暗示、含蓄、多义的修辞手法。

诗人常常运用象征、隐喻、意象等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含蓄性。

三、在形式上,朦胧诗并不遵循传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而是更加注重自由、随意的表达方式。

同时,在诗歌整体结构上,朦胧诗也并不追求严谨和完整性,而是更加注重情感流动和思维跳跃。

总之,朦胧诗以深度和广度并重的自我表达、含蓄而多义的语言特征、自由而随意的形式结构,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为诗歌审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空间。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朦胧诗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朦胧派的诗歌形式,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感情深沉,以及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

下面是对朦胧诗的理解: 正文:
朦胧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的文化环境比较压抑,诗歌界出现了一股追求自由、解放和探索的精神,朦胧诗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感情深沉,以及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

在朦胧诗中,诗人往往使用比较抽象的词汇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通过省略主语、重复主语、省略语法等手段,制造出一种诗意的朦胧感。

同时,诗人也往往会运用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朦胧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顾城、北岛、海子、舒婷、李金发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顾城的诗歌,他的诗歌语言简单明了,充满了童真和浪漫,经常运用意象和比喻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拓展:
除了中国,朦胧诗也影响了国外的诗歌界,如美国的意象派诗歌、日本的轻诗歌等。

朦胧诗的特点是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通过语言和意象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诗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诗歌审美,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和进步。

朦胧诗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状,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朦胧诗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的诗歌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朦胧诗的特点,象征化、立体化。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主观思想,往往借助象征、比喻、幻觉等手法,让诗的单一形象成为多层次的意境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现代诗歌艺术表现形式,近现代的朦胧作品,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特征。

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朦胧诗的名词解释朦胧诗是指一种表现手法模糊、语言含混的现代诗歌形式,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并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朦胧诗的名词解释如下:1. 朦胧:朦胧一词源于法语“surréalisme”,意为“超现实”,也可理解为一种模糊、暧昧的状态。

朦胧诗即以表达模糊、不确定的感觉和思维为特点的诗歌形式。

2. 意象:朦胧诗通过运用非常规的意象和隐晦的比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意象常常涉及梦境、幻觉、迷离的景象等,使得作品中充满奇异的、令人费解的形象。

3. 语言碎片化:朦胧诗的作者往往通过断裂、碎片化的语言来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思维过程。

诗人将诗句、词语、句子等拆解成独立的元素,以此来模糊和迷离语言的含义,增强读者对作品的解读难度。

4. 自由结构:朦胧诗对诗歌结构和格式没有严格的要求。

诗人可以自由地安排诗句的排列,甚至不受限制地使用断句、缺词等手法,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模糊性和迷离感。

5. 内心体验:朦胧诗注重表达诗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追求真实、直观的情感表达,而非传递明确的意义和观点。

这种内心体验往往是诗人通过意象和语言的碎片化展现出来的,读者需要通过感受和解读来获取其中的意义。

6. 反叛和探索:朦胧诗是20世纪初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一部分,它与传统诗歌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反叛。

朦胧诗探索着新的表现方式,对规范和限制进行挑战,以期开辟新的诗歌前景和审美观念。

朦胧诗的出现和发展,既是对传统诗歌形式的一种批判,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思。

通过将现实映射为一种模糊、模糊的存在,朦胧诗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可以让读者在解读过程中保留更多的自由度,从而引发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这也是朦胧诗深受现代诗歌爱好者青睐的原因之一。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朦胧诗派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深入人心的一支流派。

它源于晚清文学家孟郊和冯梦龙派系,其特点表现为意象丰富、内容雅致、思想创新、结构精致、文字灵巧等。

首先,朦胧诗的意象丰富,作者利用十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景,富有空灵性和神秘意蕴,使诗歌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能够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在《静夜思》中,孟郊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等意象表达思念家乡和乡愁之情,这种空灵、唯美的意象征求着读者的探寻。

其次,朦胧诗的内容雅致,作者善于以抽象的思维在诗歌中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他们把写景写物拓展到抽象的思想概念上,以抒发个人理想、追求、思想和精神活动,体现出无比雅致的意境,令人赞叹不已。

同时,朦胧诗的思想创新,朦胧诗派以诗歌的力量传播他们的思想和理想,诗歌不仅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更成为他们通往自我完善的途径。

他们在弘扬着自己的思想和态度时,也充分表达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视,让读者感受到了其精神活力。

此外,朦胧诗的结构精致,朦胧诗诗歌通常严谨拒绝零碎,简洁明快,它以最简洁的语句表达最精致的意境,如孟郊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简洁却意境丰富,言简意赅,让读者无不感叹。

最后,朦胧诗的文字灵巧,文字灵巧是朦胧诗派诗歌抒情格调的最显著特点,诗人们运用了文字的灵活变化,用抒情而又富有实践性的语言把抽象的诗情化和实际的细节凝练在一起,令诗歌显得恒久而章法完整,语言生动形象,句句推动故事发展,让读者得到有益的启迪。

朦胧诗派的特点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无怪乎影响了整个晚清文学,其中的味道未曾褪色,今天仍然给人们以深刻的感悟,当我们述说朦胧诗派时,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探讨自我与人文之间的关联。

朦胧派诗歌特点

朦胧派诗歌特点

朦胧派诗歌特点
朦胧派诗歌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诗歌流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著称。

它起源于法国,后来在中国也产生了一股热潮,对当时的文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朦胧派诗歌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清的语言和意象。

诗人们经常使用模糊、含糊的词语和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模糊性可以让读者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中去解读诗歌的意义,从而给诗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朦胧派诗歌还常常涉及到梦幻、幻觉和超现实的主题。

诗人们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诗歌世界。

他们试图通过诗歌来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和真相,从而超越现实的束缚。

此外,朦胧派诗歌还注重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诗人们常常通过对语言和声音的探索来创造出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他们追求诗歌的美学价值,并试图使诗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朦胧派诗歌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一些批评家认为,朦胧派诗歌过于含糊不清,缺乏明确的意义和表达。

然而,也有许多人赞赏朦胧派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力。

无论如何,朦胧派诗歌的出现为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激情,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朦胧诗派”是指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潮流中的一支代表性诗派,其创作风格以“朦胧”为特征,以其传统、艺术和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受到中国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喜爱。

朦胧诗派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冯至和杨元锡为代表,涉及中国新诗发展的近现代文学史上多位诗人,如陈师道、冯志安、徐志摩、余光中等。

朦胧诗派的特点有很多,首先,它的语言有着独特的美感,显得抽象而模糊,表达在语言层面上是一种抽象的意象,它将实际的概念及其具体表现以及深层含义等一起表达出来,而这些都被混淆在一起,使得读者在解读诗歌时,必须动脑筋去推演,而这种推演的过程也成为了读者的极大乐趣,另外,杨元锡曾提出“玄伽诗”的理论,即以宗教为表达方式,把个人感受融入宗教文化之中,去强调人的虔诚性,而其中的抽象意象正是符合朦胧诗派的特点,另外,朦胧诗派在审美方面突出地倡导不仅可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客观内容,以及不仅可以表现人类生活实际需要,而且可以表现客观事物中更深层次的形象、思想和审美情趣。

朦胧诗派虽然以“朦胧”为特征,但它的内容却是多样的。

它把生活中的心情、感受与国画、古典诗词等审美美学相结合,运用绘画、古代文学艺术等手段,表现出一个充满古典色彩的审美形式,从而表现出其超越实际物质范畴的审美情趣。

此外,朦胧诗派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歌中有着明显的虚无主义或抽象主义思想。

朦胧诗人追求一种抽象的感受,它们总是写出一种充满虚无感和抽象感的语言,而这正是一种超越物质范畴的审美情趣。

朦胧诗派的创作风格被隐隐约约地表现出来,它既不局限于固定的诗歌格式,也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不同的意义,而因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朦胧诗歌的广泛关注。

此外,朦胧诗派还有一个更为独特的特点,就是它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抽象而特殊的特点,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一个鲜活而又朦胧的人物形象,即使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朦胧诗歌中也可以有着现实的温度和情感。

朦胧诗派在中国新诗发展潮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延续着传统的审美精神,也拓展了对自然和人文的感受,使诗歌得以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历史悠久的一支诗歌流派,其形成于宋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支流派,受到了无数读者与学者的喜爱。

朦胧诗派的诗歌思想源于先秦时期的思想,其诗歌一般比较朦胧,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被称为“抒情诗”,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朦胧诗派的文学风格有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内容。

朦胧诗派的诗歌多表达了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个人的苦恼与惆怅,其诗歌多倾向于内心深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二是艺术表现。

朦胧诗派的诗歌多以“朦胧”作为艺术表现方式,它极尽抒情艺术的奥妙,不着痕迹的表达思想,令人激越;
三是写作形式。

朦胧诗派的诗歌多写以古体诗为主,七言四句的古体诗与五言诗的组合,以及节句的运用,充分展现了朦胧诗派的美妙与娓娓而多情;
四是形式观念。

朦胧诗派的诗歌多追求形式美,不一定要有实质内容,但也不失精神内涵,语言风格也浑朴却也深刻;
五是情感色彩。

朦胧诗派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淡淡情感和精神寄托,这种情感色彩极为平淡,而不带有愤怒,因而被称为“抒情诗”,具有着自然、纯真、清灵的意境。

朦胧诗派的诗歌一贯贴近生活,大气清新,显示出文化追求清新和自然联结的精神风格,令众多读者与学者倾倒不已,被誉为“抒情诗派”。

朦胧诗派诗歌不受时代改变而改变,经久不衰,得以流传到
今天,仍然充满着清新的灵性,令人欣赏和叹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唐文英“朦胧” (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

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 [1]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因此,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语言之外的东西。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的,回顾朦胧诗远去的一路风尘,我们深深意识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艺术终于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

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

”[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

(一)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

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适时地将情感协调力的缰绳兜头抛去,以心灵的综合成意象符号的情感空间。

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呵!……”(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在短短的诗节中,作者把“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实物名词加上定性的动词和形容词后,形成了一组组语言表达简洁而潜台词又十分丰富的意象画面,并且把它们集中排列,就象电影的蒙太奇一样,尽管这些生活现象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可在整体内涵上又如此的丰富和谐,深深地震撼着一个又一个读者。

再如顾城的《弧线》,“鸟儿在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硬币//葡萄藤因为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有如几幅排列在一起的印象派图画,它通过风、一枚硬币、幻想、海潮、鸟、少年、葡萄藤、海几种叠加在一起的意象群,给我们因风转向、单调、努力了却接不出葡萄般甜果、大海般壮大的理想也在海潮里退却的无奈、感伤和人生无常,凸现了诗人灵魂的颤音,让人感觉某种情绪又说不真切。

朦胧诗歌这种意象思维以其自身固有的直观性与朦胧性造成的间离效应,使抒情主体节制情感泛滥、摆脱简单叙述者身份的同时,避免了诗对生活平面粘着的模拟复制,恢复了现代诗歌的意象化传统,并且对意象思维进行了新的拓展与创造。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关爱情的诗作,因为这是一个千古常新的题材。

在古典诗词里,我们曾经欣赏过“山无陵天地绝”的忠诚奉献和“到死方休”的缠绵悱恻,可在舒婷的诗作《致橡树》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崭新的形象:“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个性之美,既不是“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是“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而是“仿佛永远相离/却又终身相依”,“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是现代女性的坚贞的爱情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

一反阴柔之气的木棉树传达了追求平等、自立、自强的爱情宣言。

又如,顾城的《感觉》,“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作者通过这种天、路、楼、雨的变形或者变态感受,突出了淡红、淡绿,发现了一片灰色之中的希望,是对新美的欢愉与对单调的厌恶。

其次,通过意象印证对传统比兴进行再造,即先描写一个具有比兴的意象,再把另一个与之相关意象迭出,使二者相互叠印烘托。

如“春天从四面八方向我们耳语/而脚下的落叶却揭示/冬的罪证/一种阴暗的回忆……我突然觉得/我是一片落叶/躺在黑暗的泥土里/风在为我举行葬仪/我安详地等待/那绿茸茸的梦/从我身上取得第一线生机”(舒婷《落叶》),先写落叶,接着却迭出另一组意象,二者叠印产生了一种审美合力,一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物象、意象与象外之象混凝一处。

(二)哲学思辩、意象与观念的差异谢冕先生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认为,“朦胧诗”是“一大批诗人(其中更多是青年人),开始在更广泛的道路上探索——特别是寻求诗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的适当方式。

”“他们是新的探索者。

这种情况之所以让人兴奋,因为在某些方面它的气氛与‘五四’当年的气氛酷似。

它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3]从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漂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即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当时看到这首诗的人们,当然会感到震惊了,就是现在读起来,我们心里也仍然沉甸甸的。

因为这是另外一种声音,是痛苦的呻吟,是悲壮的呐喊,是对过去的否定并由此而展开的反思。

只有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才知道,当时的社会正在孕育着什么样的变革。

冰河解冻,残雪消融,原有价值观念顷刻坍塌,一切在瞬间失去了规范遵循,神性光晕渐渐淡化,个人的尊严悄然回归,从迷狂愚昧的青春激动,到清醒后的冷峻反省,朦胧诗人们和众多的人民群众一样,开始怀疑、感伤、迷惘、批判、探索人生、寄予希望……共同促成了这种以怀疑论为核心的时代氛围和思考女神的降临。

对自我权利、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异己力量的否弃,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它在新诗潮诗人这里得到了确认,而新诗潮诗歌理论为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刘登翰先生说:“人的价值观念的重新确定,给诗歌创作从思想到艺术的解放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

首先是出现在诗歌中的人的形象不同了,不再是像一棵草、一个螺丝钉那样受着历史的驱使和等待救星的拯救,而是一个充分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的历史主人形象。

诗歌不再象过去造神运动那样把主宰历史的命运归结为救世主的恩赐。

”[4]“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还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朦胧诗人们越来越发现,自己是真实的,个体是真实的,“我唱自己的歌”(顾城),那些假、大、空的“宏观”、“集体”、框框套套泯灭了他们曾经的过去、良知和灵性,他们“应该有哲学家的思考和探险家的胆量”(徐敬亚语)。

如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样把虚幻的远近、象征的远近、真实的远近交错开来,形成张力,扩伸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真实与虚幻、冷漠与和谐的哲学思考。

又如,舒婷的《赠别》,“即使冰封住了/每一条道路/仍有向远方出发的人”,“要是没有剐和重逢/要是不敢承担欢愉与悲痛/灵魂有什么意义/还叫什么人生”,让人眼睛酸涩的过程中,已裸露出辩证明的顽韧生命哲学,人生的意义隐伏在欢乐与悲痛、离别与重逢之间。

二、文本结构:内部空间意指拓宽朦胧诗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专属。

朦胧诗也不是一种庞大的艺术潮流,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那样,成为诗歌文学史上的主要背景。

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样式。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据说,孔子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过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话虽夸张,但也立下了传统:文艺是传道的工具。

诗歌在传统上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只在表现方式上。

由于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带来的心灵感受复杂化,由于哲学意识的全方位渗透,朦胧诗空间意指的文本结构开始复活。

(一)意识流结构突起乌托邦政治实践在70年代末的解体,必然带来被权力意识形态长期挟持的文学的解放,诗歌的艺术变革就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

实际上,诗歌理论已滞后于创作。

“文革”中,公开诗坛上“假、大、空”的标语口号式韵文泛滥,而在民间,“落难”诗人的苦难的生命汁液痛苦地分泌而为真的诗;一些在迷惘中觉醒的青年作者,凭着善感的心灵和有限的新诗知识,尝试着个人化的审美世界的建立。

在顾城的《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主要是对一个瞬间情绪感觉的捕捉和表现。

诗中的云、我、你都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就是象云一样自由,但当远和近两个概念加入意象时,美好的东西被击碎了。

因为不管读者怎样去理解“我”“你”之间的远近关系,每一种关系产生的一瞬,都或明或暗地让人感到“我”与“你”过去或现在已有或正在发生的一种隔膜。

这种隔膜散发出一种人所无法自拔的孤独情绪,并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

它使人在一刹那间明白:这世上有“你”和“我”这么两个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秩序或规律所排挤,他们成了只能与浮云保持亲密的独处者。

舒婷的《在潮湿的小站上》:若有若无的风/星星点点的雨/空荡荡的月台/缓缓开动的列车//夜晚的橙色光晕/轻轻闪动的白纱巾……。

诗除了通过韵律给人以音乐效果外,它对感觉经验的捕捉、集中,呈现有普遍的重视。

又如舒婷的诗句:“凤凰树突然倾斜,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前句表达因内心的动荡引发的变幻的视觉意象,后句则是听觉幻化为固体状态的意象。

“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为一组意象的构成是繁复的:听觉——有附着的味觉——心理感觉的外化。

《路遇》成功地调动了感觉经验的丰富性,以为表达伴随痛苦记忆而来的心理惊悸效力。

北岛的《古寺》:“逝去的钟声结成蛛网/在柱子的裂缝里/扩散成一圈圈的年轮”,钟声作为听觉,蛛网作为视觉,年轮作为视、触觉,三类物件同其在具象上的某种相似或相通而造出了意象的重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