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渔家傲秋思的鉴赏

渔家傲秋思的鉴赏

渔家傲秋思的鉴赏《渔家傲·秋思》的鉴赏《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意境、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与思乡之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词的开篇便描绘出了一幅边地秋景图。

秋天的边塞,与中原的景色大不相同。

衡阳的大雁毫无留恋地南飞,仿佛暗示着这里的环境之恶劣,让人难以久留。

一个“异”字,统领全篇,既点明了地域的差异,又为下文描写戍边生活的艰辛埋下了伏笔。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听到了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特有的声音,伴随着军中号角声此起彼伏。

山峦重重叠叠,烟雾弥漫,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这里的“长烟落日”,给人一种苍茫、孤寂之感,而“孤城闭”则更是突出了边地的荒凉和局势的紧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在这样的环境中,将士们只能借一杯浊酒来排解思乡之愁。

然而,家乡远在万里之外,而自己还未能立下战功,像东汉的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归期遥遥无望。

这种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和痛苦,令人动容。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悠悠的羌笛声在霜满地的夜晚响起,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因战事操劳而白发丛生,士兵们也因思乡而落泪。

这里的“白发”和“泪”,生动地刻画了戍边将士们的愁苦和辛酸。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词情景交融,将边地的景色与将士们的情感紧密结合。

通过对秋景的描写,烘托出了凄凉、孤寂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做了铺垫。

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如“家万里”与“燕然未勒”,突出了将士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在语言上,范仲淹用词质朴,却又精准有力。

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复杂的心情。

此外,这首词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戍边将士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范仲淹 诗词

范仲淹 诗词

范仲淹诗词
摘要:
1.范仲淹简介
2.范仲淹的诗词成就
3.范仲淹诗词的特点
4.范仲淹诗词的影响
正文: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范仲淹的诗词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还表现在他的词作上。

他的诗歌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磅礴的山水诗,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

在词作方面,范仲淹的作品清新脱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的诗词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诗歌还是词作,都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

其次,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的诗歌作品豪放磅礴,而词作则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风格。

此外,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咏史抒怀的诗篇,也有描绘山水风光的佳作。

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为后世诗人树立了榜样,被誉为“诗界元神”。

在词作方面,范仲淹的作品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启示,推动了宋词的发展。

同时,范仲淹的诗词作品也成为了后世文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总之,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岳阳楼记的语言美

岳阳楼记的语言美

《岳阳楼记》的语言美、图画美、结构美饶君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传颂千古,除了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言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许多志士仁人的座右铭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美、图画美、结构美,汇成了美的旋律,读后使人如饮醇酒,美味无穷,久而弥笃,受到美的陶冶。

语言美。

(1)或句式整齐押韵,或长短句结合。

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韵字,既整齐又押韵,如同诗歌,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

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

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2)联合短语和固定短语多,对偶句多,排比句多。

短语如:“政通人和”、“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心旷神怡”、“朝晖夕阴”、“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等,对偶句有“北通巫峡,南极萧湘”、“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

由于结构对称的短语、对偶句、排比句多,且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读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遗词精当而隽永。

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宽阔与浩大,连莽莽君山、滚滚长江在它面前也显得那么渺小,这与“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诗)等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还分别表现出了永恒的山、流逝的水的不同势态,真是言简意赅。

形容汹涌的浊浪冲向天空时,作者用了“排”这一动词,富有神韵,难以找出先例。

它写出了浪身之巨,浪头之高,气势之磅礴,远比“横”、“涌”等词富有表现力。

又如“波澜不惊”的“惊”、“锦鳞游泳”的“鳞”,分别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又形象,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图画美。

文中绘了三幅图画。

第一幅(第二自然段)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巴陵胜状,给人们的印象是雄伟壮观。

第二、第三幅图画(第三、四自然段)是用工笔画出洞庭湖霪雨霏霏之时以及春和景明之时的不同景象。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第一篇: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摘要:范仲淹存词仅五首,但篇篇几乎都是经典之作。

与诗赋辞章不同,他的词,表现了他柔情的一面,一切任性自然,表露真情实感,在美学风格上,则表现为以悲为美,以真为美。

虽在一些词中也有豪放的成分,但总体来说,仍符合词之婉约本色。

关键词:范仲淹词以悲为美以真为美范仲淹为北宋名臣,出将入相,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为一代人臣典范。

作为文人,他也有大量的文章、诗赋传世,然而就词的创作而言,他的词作现存仅五首,数量很少。

但仅仅是这五首词,在词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后代评论者们针对范词的地位、词作的具体内容屡屡争论不已,充分显示了范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但在讨论范词美学特征时,往往笼统地说“豪放与婉约并举”,虽则大体上是如此,实则是不太准确的,范词有豪放的成分,但主要的风格,宜概括为以悲为美。

因其自由洒落、无拘无束,其词还体现出以真为美。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具体分析范仲淹词作,结合词评家们的种种观点,对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做一深入分析。

一、以悲为美以《渔家傲》一词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34这是一首被广为传颂的边塞词,但是也从它产生之日起,不同的评论者,对于它的风格、主旨却有不同的判断。

例如范仲淹的同时代人欧阳修对其就是持否定态度的,根据魏泰《东轩笔录》的记载,欧阳修曾说这是“穷塞主”之词。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欧阳修为出征的将领送行,也填了一首《渔家傲》,里面的文字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

”[2]并评价这才是“真元帅之事”。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范仲淹这首词的态度,他认为作为一个元帅不应该发出这种悲苦之声,应该高扬建功立业的雄浑壮阔之气,而此词太过悲苦。

范仲淹作品特色

范仲淹作品特色

范仲淹作品特色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渭南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尊为范文正公。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特色。

范仲淹的作品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真挚:范仲淹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家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岳阳楼记》,他在文中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以此引发了对国家兴衰的深思。

他的诗歌作品也常常流露出他对故乡、亲人和友谊的思念之情,使人读后产生共鸣。

二、思想深邃:范仲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

他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善于从大处着眼,从整体上思考问题。

在《岳阳楼记》中,他以岳阳楼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现状的忧虑,提出了改革的呼吁。

他的作品还涉及到人生哲理,如《醉翁亭记》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推崇和对修养的追求。

三、文笔优美:范仲淹的作品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他擅长运用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他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岳阳楼的雄伟壮观,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在《醉翁亭记》中,他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引人深思。

四、言简意赅:范仲淹的作品言简意赅,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

他善于提炼问题的核心,避免废话和冗长的叙述,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这一特点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尤为突出,如《岳阳楼记》中对国家兴衰的深刻剖析和对改革的明确主张,都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的。

五、道德高尚:范仲淹的作品中融入了高尚的道德观念,弘扬了正直、忠诚和真理的精神。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贪污腐败、奸佞邪恶的批判,对正直忠诚的赞美。

他的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范仲淹作品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情感真挚、思想深邃、文笔优美、言简意赅、道德高尚等方面。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范仲淹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范仲淹宋词作品风格

范仲淹宋词作品风格

范仲淹宋词作品风格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词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和婉约之美,融合了山水田园景色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1. 唯美婉约:范仲淹的词作品中常常展现出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及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段,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相融合,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2. 深情厚意:范仲淹的词作品中常流露出深情厚意,表达了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感受。

他常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描写,展现出人性中的温暖与真诚。

3. 思想深邃:范仲淹的词作品不仅注重感情的抒发,还常常融入思想的反思和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命运和人性的思考,展现出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深刻洞察和触动人心的启示。

4. 雄浑豪放:除了温婉细腻的风格外,范仲淹的词作品中也有雄浑豪放之美。

他以豪放的意境和奔放的笔触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豁达乐观的态度。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宋词作品风格多样,兼具唯美婉约、深
情厚意、思想深邃和雄浑豪放等特点,这些风格的交融使得他的词作品在宋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范仲淹《岳阳楼记》艺术手法与赏析

范仲淹《岳阳楼记》艺术手法与赏析

范仲淹《岳阳楼记》艺术手法与赏析《岳阳楼记》记事、写景、抒情融为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岳阳楼记》艺术手法与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

艺术手法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

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

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

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赏析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

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则大体上是如此 . 实则是不太准确的. 范词有豪放的 令 西夏 军 队不 敢 断然 侵 犯 . 但 北 宋 军事 力 量 的 薄 弱趋
成分 , 但主要的风格 , 宜概括为 以悲为美。 因其 自由洒 势仍没有较 大改 观 再加上北宋 王朝重 文抑武 的国 使武将 根本没 有建 功立业 的机会 . 范 仲淹“ 勒燕 落、 无拘无束 , 其词还体现 出以真为美。因此 。 本 文试 策 . 图通过具体分析范仲淹词作 . 结合 词评 家们 的种 种观 然 ” 的梦 想 基 本 上 是 不 可 能 实 现 的 . 因此 . 这 首 词 虽 描
只得 三 分 天 地 屈 指 细 寻 思 , 争如 共 、 刘 伶 一 论 空,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 夜,月华如练,长是人 千 劳 心 力 , 里 愁肠 已断无 由醉, 酒未到, 先成 泪。残灯明灭 醉?人世都无 百岁。少痴呆 、 老成憔悴 。只有 中间, 些
安 徽文 学
WENXUE 文 ANHUI



试谂 范仲淹词的 美学特征
高梦纳
江 南大 学人 文 学院

要: 范仲淹存词仅五首 , 但篇篇 几乎都是 经典之作。与诗赋辞章不同 , 他的词 , 表 现 了他柔情的一 面, 一切

任性 自然 , 表露 真情 实感 , 在 关学风格上 , 则表现 为以悲为美, 以真为美。虽在一些词 中也有 豪放 的成分 . 但 总
雄浑壮阔之气 . 而此词太过悲苦 。 近代有人认为“ 范不
这首 词 中 .我们看 到的更 多的是悲秋怀 人的感
应作衰飒语 . 自杀大将威风” . 同意欧 阳修 关于范词悲 慨 , 极 具婉 约的情 志和格 调 。许 昂霄 《 词综偶 评》 中 苦 的评价 后来的论者 , 多有将此词解释为豪放 。 如 黄 说 : “ ‘ 酒人愁肠 ’ 二句 。 铁石心肠人 , 亦作此 销魂语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摘要:范仲淹存词仅五首,但篇篇几乎都是经典之作。

与诗赋辞章不同,他的词,表现了他柔情的一面,一切任性自然,表露真情实感,在美学风格上,则表现为以悲为美,以真为美。

虽在一些词中也有豪放的成分,但总体来说,仍符合词之婉约本色。

关键词:范仲淹词以悲为美以真为美
范仲淹为北宋名臣,出将入相,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为一代人臣典范。

作为文人,他也有大量的文章、诗赋传世,然而就词的创作而言,他的词作现存仅五首,数量很少。

但仅仅是这五首词,在词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后代评论者们针对范词的地位、词作的具体内容屡屡争论不已,充分显示了范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但在讨论范词美学特征时,往往笼统地说“豪放与婉约并举”,虽则大体上是如此,实则是不太准确的,范词有豪放的成分,但主要的风格,宜概括为以悲为美。

因其自由洒落、无拘无束,其词还体现出以真为美。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具体分析范仲淹词作,结合词评家们的种种观点,对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做一深入分析。

一、以悲为美
以《渔家傲》一词为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34
这是一首被广为传颂的边塞词,但是也从它产生之日起,不同的评论者,对于它的风格、主旨却有不同的判断。

例如范仲淹的同时代人欧阳修对其就是持否定态度的,根据魏泰《东轩笔录》的记载,欧阳修曾说这是“穷塞主”之词。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欧阳修为出征的将领送行,也填了一首《渔家傲》,里面的文字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

”[2]并评价这才是“真元帅之事”。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范仲淹这首词的态度,他认为作为一个元帅不应该发出这种悲苦之声,应该高扬建功立业的雄浑壮阔之气,而此词太过悲苦。

近代有人认为“范不应作衰飒语,自杀大将威风”,同意欧阳修关于范词悲苦的评价。

后来的论者,多有将此词解释为豪放,如黄蓼园在《蓼园词评》中先引用沈雄的话说:“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

…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

”之后自己评论道:“文正正当西夏坐大,因自请出镇以制之。

所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者也。

至今读之,尤凛凛有生气。

”[3]1804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该词的解读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其消极悲哀的,另一种认为其虽写悲哀,实则豪迈壮阔的。

那么,哪种更有道理呢?从历史上看,范仲淹当时镇守边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令西夏军队不敢断然侵犯,但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趋势仍没有较大改观。

再加上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使武将根本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范仲淹“勒燕然”的梦想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首词虽描述边关雄奇壮丽的景色,气象开阔,但感情基调是很低沉的,虽有豪放,但仍是以悲为主。

很多评论根据词中“燕然未勒”这一典故的使用,推断其情感基调为豪放,
实际上是不太准确的。

霍去病说的原话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现的确是一种豪迈自信的气概,但范仲淹引用之,说“归无计”,有一种深深的悲凉无奈在里面,后句又以“将军白发征夫泪”作为结尾,更加深了这种悲伤和无奈,悲而不壮,这与悲壮的简单判断是不同的。

另外,从词的感情抒发与音韵的关系这一方面来看,这首词押“i”韵,声调低沉抑郁,也从侧面证明了此词的悲哀基调。

范仲淹后来的词作,更体现了这种以悲为美的风格,如名作《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735
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悲秋怀人的感慨,极具婉约的情志和格调。

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酒入愁肠‟二句,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

”[3]1309到了《御街行》,这种悲情发展得更为深入: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735
《渔家傲》里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而到这里就成了“酒未到,先成泪”,似乎悲哀在一步步地加深。

“年年今夜”,从现在出发将相思时间推向无限;“人千里”,又将空间无限拓展。

在如此巨大的时空阻隔中,注定相见无日,相思永远。

悲哀以至深处,悲不胜悲。

二、以真为美
缪钺先生在论述范仲淹词时说:“范仲淹……作词时,都是抒写真实的感受与情思,配合其内容,而产生相应的风格,纯是自然流露,并未尝有意要如何作。

范词之所以可贵,正在于此。

”[4]“杨海明先生说:“艺术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

唯其真实,所以深刻。

”[5]范词存词数量如此之少,但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历代评论家所看重,除了高超的艺术之外,还有难得的真实体验和深挚的真情实感。

这些言论主要是针对其真实的内容而言的,范仲淹有真实的边塞经历,所写的都是真实见闻,比那些只是间接得来的感受自然深刻得多。

更为可贵的一面是范词中情感之真挚,在前文所引述的《渔家傲》中,范仲淹并没有发出昂扬向上的雄放之声,反而写出了功业难成、思乡念家的悲伤,在欧阳修看来这是不应该的,但是范仲淹并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是把他在边关的真实见闻、感受写了出来,而无所谓将军身份的约束,边庭之苦如是,自己之所思所想如是,又何必隐瞒?范仲淹的确是国之栋梁,朝之名将,一世之英豪。

时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说他胸中有数万甲兵,是“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

但他并没有为这些光环遮蔽双眼,依旧直视自己的内心,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出来。

通过他的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个赤胆忠心守卫边防的名将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

他在词中表现出的胸襟之开阔,他看到了别人都未能看到的景象,并以之入词,这纯是自然之流露,与他的人格是相配的。

无所顾忌地表现真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文体的影响。

对于北宋士大夫而言,词不过是用来遣兴的小道,不必寄寓天下家国,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就更少道德拘束,更多真情,有些在诗文中不能表露的感情在这里完全可以表露无遗。

范之自然率性,词这一文体的自由自在,共同铸成了范词的真诚之美。

范仲淹一向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但我们在范仲淹的词中,也可以看到他不同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消极”思想,最明显的莫过于这首有诗化倾向的《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呆、老成憔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1]748
这首词是咏史之作,虽说是宴会上的应酬之作,其中所表现的思想也颇堪玩味。

他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小的时候不知世事,老了憔悴不堪,只有壮年时候才能享受一番,为什么要为了一点蜗角微名、蝇头微利,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呢?不如及时行乐,享尽人世繁华。

这是词中的另一个范仲淹,没有拔高,没有道德文章,只有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感受。

他顾虑天下家国,同样也看尽人生真相。

再如晚年退出政界闲居后所写的《定风波》: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1]748-749
范仲淹时常陷入矛盾,他不像欧阳修一样“有一种遣玩的意兴”,[6]他总是陷入矛盾之中,退居闲养,本该彻底地寄情于山水,可他难以做到。

在这首词中,他还是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心情。

百花洲上春色正浓,落英缤纷,莺歌燕舞,恍若桃园,他说自己要“聊逸豫”,可实际情况却是“争教我辈无欢绪”,透露出对现实失意的无法真正释怀。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有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其中婉约词也被称为本色词。

几百年来,针对婉约与豪放的争执一直在激烈进行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