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一)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一)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一)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主要在中国流行。

•朦胧诗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意象和语言,追求诗歌的模糊、含糊和超现实感。

朦胧诗的主要特征1.语言的模糊性–朦胧诗的文字常常是模糊的、晦涩的,让读者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

–诗人通过模糊的语言来展示内心的感受,传达一种诗意的迷离和超越现实的境界。

2.形象的奇特性–朦胧诗中常出现一些奇特、梦幻、超现实的形象,如梦境般的景象、离奇的动物、不经意的细节等。

–这些形象不仅让读者的想象力得到发挥,还能引起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3.意象的写意性–朦胧诗中的意象往往是多义的、开放的,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诗人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4.情感的抒发性–朦胧诗往往以抒发情感为目的,通过模糊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常常是通过个人的体验、感受和幻想来表达,而非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

为什么朦胧诗受到关注?•朦胧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朦胧诗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传统诗歌的界限,还为诗人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朦胧诗中的诗意模糊、意象开放等特点,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可能。

总结•朦胧诗以模糊的语言、奇特的形象、写意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为主要特征。

•朦胧诗突破了传统诗歌的界限,为诗人和读者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和思考方式。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使其成为了一种独特而有趣的诗歌流派。

对80年代的朦胧诗进行评价

对80年代的朦胧诗进行评价

80年代的朦胧诗:模糊与探索80年代的朦胧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独特而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这种诗歌形式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得到广泛发展和流行,受到许多年轻诗人的喜爱和追捧。

以下是对80年代的朦胧诗进行的评价。

首先,80年代的朦胧诗在诗歌形式上呈现出一种模糊和隐晦的风格。

这些诗作常常以模糊的语言、隐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它们以意象的碎片和诗意的联想构建诗歌的意境,让读者在诗意的迷雾中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朦胧诗在意识形态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回应。

这些诗人生活在一个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和冲突。

朦胧诗以其模糊和暧昧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疑问、对传统文化的追忆和对个人内心的探索。

它们试图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寻求一种自由、独立和个体化的存在方式。

此外,80年代的朦胧诗还表现出对语言和文字的反思和探索。

诗人们在诗作中对语言进行了剖析和扭曲,挑战了传统的语言规范和表达方式。

他们尝试通过语言的自由运用和艺术的创新,探索诗歌的边界和可能性。

然而,对于80年代的朦胧诗,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这种诗歌形式过于模糊和晦涩,导致了理解的困难和诗歌价值的争议。

另外,一些批评者指出朦胧诗的模式化和流行性,认为其中有些作品缺乏独特性和深度,只是跟随潮流而创作。

总的来说,80年代的朦胧诗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对中国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开创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来的时期,朦胧诗都是中国文学历史中一段重要的创作浪潮,其独特性和影响力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朦胧诗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朦胧派的诗歌形式,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感情深沉,以及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

下面是对朦胧诗的理解: 正文:
朦胧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的文化环境比较压抑,诗歌界出现了一股追求自由、解放和探索的精神,朦胧诗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感情深沉,以及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

在朦胧诗中,诗人往往使用比较抽象的词汇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通过省略主语、重复主语、省略语法等手段,制造出一种诗意的朦胧感。

同时,诗人也往往会运用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朦胧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顾城、北岛、海子、舒婷、李金发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顾城的诗歌,他的诗歌语言简单明了,充满了童真和浪漫,经常运用意象和比喻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拓展:
除了中国,朦胧诗也影响了国外的诗歌界,如美国的意象派诗歌、日本的轻诗歌等。

朦胧诗的特点是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通过语言和意象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诗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诗歌审美,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和进步。

朦胧诗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状,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朦胧诗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的诗歌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流结构的表现形式。

朦胧诗打破传统诗歌线性结构的束缚,
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结构特征。

这种结构方式常常表现为诗歌中人物思维、情绪的跳跃和转折,以及场景之间的突兀转换。

2.意象化的表现手法。

朦胧诗注重运用意象化的手法,通过比喻、
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拓展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3.陌生而平朴的语言风格。

朦胧诗的语言风格往往追求陌生化和
平朴化,诗人可能会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词汇和语言,但在具体的语境下,这些寻常事物和词汇却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表现力。

4.对传统艺术惰性的挑战。

朦胧诗强调创新和个性,对传统诗歌
的艺术惰性进行了挑战,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诗歌的关注和热情。

总之,朦胧诗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坛的重要现象之一。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唐文英“朦胧” (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

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 [1]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因此,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语言之外的东西。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的,回顾朦胧诗远去的一路风尘,我们深深意识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艺术终于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

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

”[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江西省临川中学 王侠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江西省临川中学  王侠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江西省临川中学王侠谁也不能否认,朦胧诗的崛起曾闪耀着多么灿烂的光华,朦胧诗潮的冲击曾产生了多么巨大的震撼,甚至一直震颤到今天。

为什么它的出现使中国诗坛震惊,它的影响一直震颤到今天?国为朦胧诗有着它独特的思想特征。

下面,我就朦胧诗这两方面的特征作一番初浅的论述:一、崭新的思想特征: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

它使它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推动了正常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他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和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是,这此圾着被愚弄和被遗弃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他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他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

于是,他们的借着不配的芦笛,吹出了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

他们切盼着人类纯真的爱。

“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舒婷《双桅船•船》)。

他们希求人类之爱的醒,他们希求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

”这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终于,他们找到了,这便是《致橡树》在这首“写给我所爱的男朋友”的诗中,通过对坚贞、纯洁、平等的“爱”的讴歌,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立价格意识的觉醒和对于作为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平行关系的慎重思考和追求。

论“朦胧诗”的艺术意义

论“朦胧诗”的艺术意义

论“朦胧诗”的艺术意义
朦胧诗是中国新诗派的一种,它以神秘散漫、语言迷离等特点,反映出一种隐秘、诡异的感受。

把朦胧诗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增添中国文学新的色彩,而且能够丰富文学语言,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显现出独特的魅力。

朦胧诗的艺术形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具有抽象感觉、拟真写实、融贯古今、借用写法以及诗词与抒情手法的相结合等特点。

诗中语句往往有着浓厚的象征性,比喻色彩非常浓郁且深情,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新安江》中,用“碧落黄泉”来比喻“阳明之死”,令人对其有深深的感受。

此外,朦胧诗的艺术意义在于,其能够表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形式的柔美、神秘的语言美感,给人以宽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不断探索发现、畅想其中的美。

在《洞庭春雪》中,诗人以“白沙红柳”等象征性的比喻来表述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抚慰读者的心灵,让人从中感受到自然美的无穷魅力。

此外,朦胧诗的艺术意义还在于,其可以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及世界本质的思考和反思。

比如,《洞庭春雪》作者以“冰雪渐覆天,中心见春色”这样的比喻,来表达对自然变化的关注及令人思考自然美的真谛,进而引发对自我及世界宇宙真理探寻的热情。

总之,朦胧诗是一种新兴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为文学艺术提供新的视野。

它拥有抽象感觉、象征性比喻等特点,可以表达作者深刻又深情的感受,并且引发人们对世界及宇宙真理的深
刻思考和独特发现。

朦胧诗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已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为 复 杂 多 样 的 关 系 , 为 地 拉 成 一 种 线 性 关 系 。 只 人 强 调 对 客 观 事 物 的 再 现 和 模 仿 , 人 的 内 而 t 界 被 b世 排 挤 到 极 不 显 眼 的 角 落 。 即使 是 作 为 诗 歌 中心 元 素
《 虎斑 贝 》, 人 吟 咏 的 对 象 是 虎 斑 贝 , 没 有 去 模 仿 诗 但
继 承现代 派或 后现 代派 的传 统 , 很 快地 他们 开拓 但
了新 的 疆 域 , 得 更 远 , 成 一 个 王 国 。朦 胧 派 诗 人 走 自
无疑 是一 群对光 明世 界有 着 强烈 渴求 的使 者 , 们 他 善于通 过一系列琐 碎 的意象来 含蓄地表达 出对社会
阴暗 面 的 不 满 与 鄙 弃 , 拓 了现 代 意 象 诗 的新 天 地 、 开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9卷 第 4 期
双 月刊 2 1 年 7月 00 di 036 6i n17 — 1X2 1 . . 8 o 1.9 9 .s.6 194 . 00 0 : s 0 46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陈 文俊 高彩 玉 2 ,
(. 樊职 业技术 学院 ,湖 北 襄 樊 4 15 ;. 海长海 医院 ,上海 20 3 ) 1 襄 4 002上 04 3
新 空 间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讲 , 胧 诗 的 崛 起 也 是 中 国 朦 文 学 生 命 的 崛 起 。朦 胧 诗 对 传 统 诗 歌 艺 术 规 范 的 反
“ 情 诗 固然 也 要 涉 及 具 体 的 情 境 , 体 在 这 种 情 境 抒 主 之 中可 以把 各 种各 样 的 内容纳 入他 的情 感 和 观感
里 , 是 决 定 抒 情 诗 这 个 基 本 类 型 的 是 内心 生 活 , 但 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语言艺术两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
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

”[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以及寻求自由的心灵。

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

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适时地将情感协调力的缰绳兜头抛去,以心灵的综合成意象符号的情感空间。

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呵!……”(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在短短的诗节中,作者把“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实物名词加上定性的动词和形容词后,形成了一组组语言表达简洁而潜台词又十分丰富的意象画面,并且把它们集中排列,就象电影的蒙太奇一样,尽管这些生活现象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可在整体内涵上又如此的丰富和谐,深深地震撼着一个又一个读者。

朦胧诗歌这种意象思维以其自身固有的直观性与朦胧性造成的间离效应,使抒情主体节制情感泛滥、摆脱简单叙述者身份的同时,避免了诗对生活平面粘着的模拟复制,恢复了现代诗歌的意象化传统,并且对意象思维进行了新的拓展与创造。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关爱情的诗作,因为这是一个千古常新的题材。

在舒婷的诗作《致橡树》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崭新的形象:“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个性之美,既不是“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是“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而是“仿佛永远相离/却又终身相依”,“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是现代女性的坚贞的爱情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

一反阴柔之气的木棉树传达了追求平等、自立、自强的爱情宣言。

其次,通过意象印证对传统比兴进行再造,即先描写一个具有比兴的意象,再把另一个与之相关意象迭出,使二者相互叠印烘托。

如“春天从四面八方向我们耳语/而脚下的落叶却揭示/冬的罪证/一种阴暗的回忆……我突然觉得/我是一片落叶/躺在黑暗的泥土里/风在为我举行葬仪/我安详地等待/那绿茸茸的梦/从我身上取得第一线生机”(舒婷《落叶》),先写落叶,接着却迭出另一组意象,二者叠印产生了一种审美合力,一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物象、意象与象外之象混凝一处。

二、语言创造:朦胧诗语言的诗性美
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在于以现代强劲的语言实验,给萎缩的诗歌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弹性活力,使诗歌生命获得了再度站立的可能。

(一)朦胧诗是个语言意象化、凝炼化
就像西洋油画主要以色块为绘画语言,而中国画则主要以线条为绘画语言一样,朦胧诗用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以意象作为诗歌主要语言,通过摘取意象,并以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的逻辑对诗歌意象进行“朦太奇”式的编辑,形成诗的语言形象、凝练的特点。

凝练不是简单,是简明的语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信息量。

这是实现诗歌有限构架不断扩张的艺术力量。

舒婷在《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写中国七十年代末的贫穷落后,她找到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极其有限地描绘了当中国的落后与苦难,却无限地诱发了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这样,诗歌实现了语言的凝练,同时还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审美积极性,让读者有更大的空间参与诗歌的第二次再创作。

朦胧诗的意象具有强大的信息承载力,这是朦胧诗语言凝练的美学特征(二)语言形象化、含蓄化、朦胧化
朦胧诗语言对音乐美的追求体现在对诗歌内在音乐美的追求之上。

这种“内在化”,是指这样一种“诗的转换”(郑敏)的过程,即诗人根据现代汉语自身特点,对现代汉语(特别是各种日常语言)所具有的散文性、浮泛化进行剔除和锤炼,并在传达时根据“内在”情绪的律动而选择一种既贴合这种情绪本身的节奏、又符合现代汉语特性的形式。

这种经过精心锤炼和精心营构的诗形,不是靠外在的音响引人注目,而是以其内在的律感(节奏)而撼动魂魄[6]。

朦胧诗人忠于自己思想感情的创作,语言的含蓄化、朦胧化使诗歌语言充满了个人想象和联想的奇特神韵,不但垂炼了诗的语言,而且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聚焦在意象之上,并通过意象向读者反射和辐射。

这样,诗的语言同时向读者传送多层面的审美信息,读者只能靠自己的理解能力去捕捉和把握诗歌语言的意义,。

舒婷表达对自己已逝的母亲的甜柔深谧的怀念,用“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这种艺术方式来表达。


人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自我的内心感受。

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不是一种激情式的怀念,因而由“激情”联想到“激流”、“瀑布”。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从侧面描述诗人情感的特征。

而“甜柔深谧”的情感特征通过联想、想象,就外化为“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的象征。

“花木掩映”是对着诗人怀念中甜美的意味的联想和想象。

至于“唱不出歌”的修饰表现诗人对母亲怀念之深,同时又表达了这种感情的美好,而且含有不能用言语或歌声来直接表达感受的意思。

诗的意象斑杂纷呈,但它们都一致地指向诗歌的主题。

在这里,诗歌意象的跳动造成诗歌意思上的断层,这个断层是朦胧诗人特意留给读者对诗歌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这也是造成朦胧诗之朦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朦胧诗”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 [英]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2]田晓青:《答复——诗人谈诗》,《今天》第九期。

[3]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