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教案导言

合集下载

世界文化史教案

世界文化史教案

世界文化史·专题一、文明的曙光1981年在美国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露西:人类的始祖》(《Lucy: The Beginning of Mankind》)。

“露西”是1974年法美联合考察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发掘到的一具比较完整的化石骨架。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人类起源研究所的唐纳德·约翰森研究分析的结论:这是生活在大约400万年前的一具成年女性的骨架化石,身高0 92米,身体结构极其像猿,臂长腿短,但是属于人科物种。

约翰森把它说成是初始时期的人类,被命名为“露西”。

1995年5月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报导在非洲肯尼亚的特卡纳湖西岸又发现了390—420万年前的能直立行走的人科化石。

按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科物种的起源大约在离今的700万年前。

但是,至今还没有发掘到此类化石可作佐证。

400万年也好,700万年也好,都说明人类经历了漫漫长夜才盼来了文明的曙光。

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是近五、六千年之间的事情。

人类的祖先在数百万年间,缓慢地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着人类的特有的财富:文化。

人类在为生存而奋斗的过程中渐渐地认识自然(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认识人类社会。

人类由此而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其它任何一种动物的生命体,他们已经不是一种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的生命体,而是能够积极地改造环境,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的一种生命体。

世界上只有人能够为自己的明天设计生活。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时候,人类学会了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开始过上比较安定的定居生活。

从这时候开始,人类的文化积累速度大大地加快起来。

文化知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人类终于跃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定居生活有利于文化的累积与传承。

定居生活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人类初始的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定居的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西方许多史学家认为最早的文明社会,诞生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即人们所说的古埃及文明,并且还断言这一文明是世界一切文明的发源地。

历史教案世界文明与文化交流

历史教案世界文明与文化交流

历史教案世界文明与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各个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掌握世界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途径和影响。

3.启发学生思考多元文化的价值,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世界各个文明的基本特点:a.埃及文明:尼罗河文化、金字塔、神像崇拜等。

b.希腊文明:政治制度、哲学、艺术、科学等。

c.罗马文明:法律制度、工程建设、天主教等。

d.中国文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科技等。

e.印度文明:种姓制度、印度教、佛教等。

2.世界各个文明的交流途径和影响:a.陆上丝绸之路:中国、印度、波斯、罗马帝国之间的商贸往来。

b.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非洲的贸易往来。

c.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将东方文明带入希腊罗马文化圈。

d.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影响中国文化。

e.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商人的传播,对世界各地带来影响。

f.欧洲文艺复兴:对希腊罗马文化的回溯,产生重大影响。

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明的特点和重要性。

2.知识讲解:逐个介绍不同的文明,重点突出其特点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3.细节讲解:详细解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欧洲文艺复兴对世界的影响等。

4.概念解释:解释各个文明的交流途径和影响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5.案例分析: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文明的交流途径和影响。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多元文化的价值和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7.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8.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文明的特点和交流情况,并提出自己对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思考和见解。

四、教学设计说明:1.通过地图和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重点解释丝绸之路、佛教传入中国和欧洲文艺复兴等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3.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感和思考能力。

九年级上学期导言课

九年级上学期导言课
(3)《历史研究》
(4)《什么是西方》
(5)《中国文化史》
教 学 设 计 流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三位历史学家对文明起源的见解,从中国历史过渡到本学期将学习世界历史。
初步了解本册书学习的内容从文明的起源开始。
通过历史学家的话,自然的从中国历史过渡到世界历史的学习。
新授
一、世界逐渐连为一体
课题
统编《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导言课
课型
新授课
(第1课时,共1课时)
上课时间
9月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古代史,知道主要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认定和奖惩方案。
观看文字,听教师讲解。
通过奖惩方案,调动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课堂小结
教师寄语。
观看文字,听教师讲解。
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板书设计
导言课
一、世界历史
教学反思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对世界史的整体认识,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难点: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备课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6月版;

世界文明史:导论

世界文明史:导论
6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的重建》一书中提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 文明史中包括着文化史。” 美国学者克拉克洪提出文明出现的三个表现:
●(1)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 镇、集镇或城市; ● (2)已发明、使用文字; ● (3)已有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和进行礼仪庆典活动 的中心场所。
12
1 、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准, 将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 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就是我 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马克垚认为:史学研究必须要区分不同的 文明,划分不同类型的文明,明确文明在发展 过程中的阶段性。他在《世界文明史》中,把 世界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从横向角度又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
(1)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作为涵义 相近或等同的两个概念。在西方,许多人通常 把“文明”与“文化”视为对偶词或同源对似 词。 (2)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按物质和 精神两个方面来区分,前者是物质进步的产物, 后者则与精神领域的遗产相联系。 (3)认为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或者说文明是文化的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也 有的把它看作是文化的没落阶段。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
---(美)塞缪尔•亨廷顿
世界文明史
导 论
1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 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马克垚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 明演进的历史。 ---刘宗绪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 合、创新的过程。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胡锦涛
11

世界文化史的课件

世界文化史的课件

世界文化史的课件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革,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本文将介绍世界文化史的课件,让读者对世界文化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文化的定义和作用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遗产,它不仅包含了人类的语言、信仰、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还体现了人类在物质和精神领域所获得的成就。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塑造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而且可以促进人们的交流和理解,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世界文化史的概述世界文化史是对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的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演进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形态和特征。

从人类最早的文化开始到现代文化,这一历程中发现了许多富有魅力的文化和思想,如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对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世界文化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世界文化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如:1.文艺复兴运动:15世纪至16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标志着欧洲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繁荣发展,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曾多次来到中国,对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发明家、科学家、工程师等多重身份的结合体,为推动人类文艺复兴和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涉及戏剧、诗歌和散文等各个领域,为英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事件和人物只是世界文化史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都不容忽视。

第四部分:世界文化史的今天和未来世界文化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交流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第一节导言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认识历史、理解人类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主要包括《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上的古代文明》两个部分,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历史,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

第二节教材分析本学期历史教材由《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上的古代文明》两个部分组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

《发展中的中国》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840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繁荣的唐宋文化及其社会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兴起等内容。

此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和脉络,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及战争、变革、和平等历史事件。

《世界上的古代文明》部分主要介绍古埃及、巴比伦、希腊、古印度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这些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明,可以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增强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了解。

第三节教学目标本学期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

2.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

3.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培养历史思维和推理能力。

4.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四节教学内容和学习重点《发展中的中国》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第二章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840年的封建社会第三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章繁荣的唐宋文化及其社会制度第五章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兴起《世界上的古代文明》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二章巴比伦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三章希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四章古印度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五章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本学期历史教学的学习重点为:1.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认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世界文明史》建议阅读书目

《世界文明史》建议阅读书目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译本),第七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易杰雄主编,高九江著:《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华夏出版社2000年。
李凤鸣、姚介厚著:《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北京出版社1982年。
工业文明
易杰雄主编,祖嘉合、梁雪影著:《工业文明》,华夏出版社,2000年。
(英)基托著,徐卫翔、黄韬译:《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易杰雄主编、叶孟理著:《马文明
于贵信著:《古代罗马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
(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
陈小川、郭振铎、吕殿楼、吴泽义:《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地理大发现
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张至善编译:《哥伦布首航美洲――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91年再版。
中世纪欧洲文明
(英)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意)卢多维科·加托:《中世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易杰雄主编,李秋零、田薇著:《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文明在中世纪的艰难脚步》,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理查德·利基(英)著,吴汝康、吴新智等译:《人类的起源》,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9月。
让-雅克·尤伯兰(法)著,韦德福译:《史前人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田昌五:《中华文化起源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世界文化史》课件

《世界文化史》课件
《世界文化史》ppt课件
目录
• 世界文化史概述 • 古代文明 • 中世纪文明 • 现代文明 • 世界文化史的未来趋势
01 世界文化史概述
世界文化史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世界文化史是一门研究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学科,具有综合性、比较性和全球性 的特点。
详细描述
世界文化史不仅关注各国文化的独立发展,还强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通 过比较研究揭示文化发展的共性与差异。它涵盖了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现象的产 生、演变和影响,旨在探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详细描述
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 题上,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和环 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观念也渗透到文化领 域,对文化艺术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 深远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西欧中世纪文明是现代欧洲文化的基石,为现代世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细描述
西欧中世纪文明以其独特的城堡、骑士和教会组织而著称,对现代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西欧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对欧洲人的信仰、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宋元明清文明
总结词
中国宋元明清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文化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03 中世纪文明
拜占庭文明
总结词
拜占庭文明是中世纪欧洲的重要文明之一,对欧洲文化、宗教和政治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拜占庭文明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以其宏伟的教堂、华丽的壁画和丰富的文化 传统而著称。拜占庭文化在宗教、艺术、科技和政治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对 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文化史的重要性
总结词
世界文化史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史教案
导论
导言
【教学目的】了解“文化”的含义,掌握“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教学重点】“文化是什么?”,何谓“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教学时数】2
【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notion of culture, introducing its signification defined by different scholars. From these we can see that studying culture has been a hotspot. Moreover, we must know that the culture is full of excessive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incorporate. There are some words referring to culture that help you understand this subject.
Terms referring to the subject: culture civilization civilized uncivilized inbeing ( other words you may consult will present in following text)
一、“文化”的概念
1、语源学方面(Etymologist)的探讨: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文化”一词。

如汉代刘向的《说苑·指武》篇:“凡武之与,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其意思是“文治教化”。

在西方,现代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的来源如下:Middle English[ cultivation ]中古英语[ 培育]——from Old French源自古法语——from Latin cultura 源自拉丁语cultura——from cultus, past participle of colere源自cultus, colere的过去分词colo。

其含义为“耕耘、耕种”。

在古代阿拉伯语中,文化一词为‘umrãn,这个名词源于动词词根‘-m-r 。

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则来源于日语,即日本人借用古汉语词汇对英语culture的“意译”而来的。

2、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哲学家(Philosopher)、历史学家(Historian)等近现代中西学者对“文化”的界定。

3、“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中国的典籍中,“文明”要比“文化”出现的更早。

在《易经》中就有“天下文明”,“文明以止,人文也”之谓。

英语中的civilization 一词语源学词根是拉丁语的civitas(公民的,有组织的),主要指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公民的道德,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文明又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说明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后来则引申为一种风尚、生活方式与一种文化进步的观念。

“文明”与“文化”原来是同一性的概念,它们的内容有诸多相同之处,以致于早期的学者把两者常常混用。

西方学者有关这两个概念的讨论主要如下几种观点:其一,“文化”与“文明”的本质(Inbeing)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其代表人物是泰勒(EB.Tylor)。

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克鲁伯也持此种见解。

其二,“文明”应隶属于“文化”的概念。

此种观点认为,文明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发展的某一特殊阶段。

其代表人物是著名文化学家巴格比,人类学家比尔斯和霍杰。

我国学者司马云杰也持此种观点。

其三,“文明”是“文化”的浅化。

即认为文化是深奥的,而文明是浅薄的;文化是精神,而文明为物质。

此种观点也导源于德国。

其四,“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这种观点也认为文明与文化内容有别,但文明却是文化的深化,而不是浅化。

后来,对文明的研究还加上了价值判断的内容。

文明与“开化”(Civilized)和“未开化”(Uncivilized)相关,并朝着两个方向发展: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The highest form of culture);文明是文化的外表(即物质)形式(参见其三)。

对于两者的关系,应结合历史的发展来考虑,又要结合其内涵来考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要早于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只不过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结果。

从其内涵来看,人类文化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文明等同于人类社会,它有无所不包的特点。

因此,文明与文化在很多方面又有重合。

二、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
1、世界文化是“多元”的
正如人类文明的发源是多元的一样,人类文化的发生及其发展也呈现出多元性。

世界文化何以呈现多元的特性呢?
首先,这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其次,这是由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造成的。

再次,多样性是事物的属性,人类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不仅各民族、各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而且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内部也呈现出差异性。

2、世界文化又是“一体”的
世界文化一方面呈现出多元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体的。

这是因为:
其一,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呈现出一种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趋势。

其二,人类本性或人性是一致的,不管他们是何种肤色,何种民族,也不管他们身处何处和何时代。

其三,人类文化自孤立走向世界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相互依存、相互交往是其本性。

3、“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之世界文化的本质
“和而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君子的为友之道,也是世界文化发展之道。

世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所使然。

“一体”即是“和”。

在这里,“和”是既是“合为一体”之意,也是“和睦”、“和谐”、“和美”之意。

各民族、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在这种“合为一体”的过程中不可妄自尊大,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或者将自己的文化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

而“不同”则是在“和”的基础上的一种不同,就是说,建立在“和睦”、“和谐”与“和美”之上的不同。

世界文化的这种“不同”不是“对立”、“对抗”,而是各民族文化的和睦共存,也是各民族、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种类文化的和睦共存。

“多元”与“一体”是一对孪生子。

它们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三、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举凡文化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学
科的方法都为其所用。

(略讲)
四、文化史的研究历史:(自学)
1、西方文化史研究的历史
2、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历史
五、学习文化史的意义(significance)(略讲)
1、入其国,必先问其俗——各国家、民族人民交往的需要
2、文化建设的需要
3、学术研究的需要
【思考与讨论】
1、“文化”的内涵。

2、为什么说世界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