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下册第六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与乳化》知识梳理(含答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时1 溶解与乳化知识点1 溶解和溶液1.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无色B.透明C.能导电D.均一、稳定2. 餐桌上的饮品种类丰富,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酸奶B.玉米糊C.冰水D.可乐3. 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D.从100 ml溶液中取出10 ml后,剩余溶液浓度变小4. 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消失了,其原因是( )A.彻底消失了不见了B.生成了新的物质C.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了水中D.被水分子遮挡住了5. 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A.无色透明的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C.混合物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和水不会分离知识点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6. 在配制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能..加快硝酸钾溶解速率的是( )A.将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60℃B.将硝酸钾固体研磨成粉末C在加入硝酸钾的同时不断搅拌D.加入更多的硝酸钾固体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几个实验。
(1)实验一探究的是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2)实验二中观察到丁中的食盐比丙中溶解得快,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三中观察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的颗粒越小,溶解得越快。
知识点3 乳化8. 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水清洗沾在手上的蔗糖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稀盐酸清洗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烧杯9. 下列应用与乳化现象无关..的是( )A.用汽油洗去金属表面的油污B.化妆品及乳制饮品的配制C.用洗发水清洗头发上的油脂D.用乳化剂稀释难溶于水的液态农药10. 下列关于溶解和乳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乳化作用将油污溶解而除去B.向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乳化剂,可得到溶液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利用了乳化原理D.用肥皂洗衣服利用了乳化原理11. 小刚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完整word)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总结,文档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一节金刚石、石墨和 C60一、“碳〞和“炭〞的差异:“碳〞指碳元素,不是详尽指某种物质;而“炭〞指详尽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金刚石、石墨、 C 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相同的单质。
所以,在必然条件下,将石墨转变成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三、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化学式颜色形状硬度导电性导热性润滑性熔点用途金刚石无色透明正八面体最硬无无无划玻璃、切割金属、探机钻头、制装饰品C高深灰色、有金属最软石墨细鳞片状优异优异优异电极、铅笔芯、润滑剂光彩、不透明之一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无定形碳:由石墨的渺小晶体和少量杂质组成,没有固定形状。
常有的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颜色、状态制法用途木炭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木材间隔空气加强热燃料、黑火药、制活性炭、冶炼金属活性炭灰黑色多孔颗粒状固体木炭在高温下用水蒸气办理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作防毒面具焦炭浅灰色多孔性固体烟煤间隔空气加强热冶炼金属炭黑极细的黑色粉末含碳物质不完满燃烧墨、油墨、油漆、鞋油、燃料等,作橡胶制品的填料木炭、活性炭拥有吸附性〔物理性质〕。
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四、 C60分子是一种由 60 个碳原子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五、金刚石、石墨、 C 60性质不相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相同。
六、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满相同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爽朗。
碳拥有可燃性: C+O 222C+O 22CO〔不充分燃烧〕CO 〔充分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激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碳拥有复原性:木炭 +氧化铜C+2CuO2Cu+CO 2↑2Fe2O3+3C4Fe+3CO 2↑澄清的石单质碳的复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七、木炭复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实验操作】①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杂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②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九年级化学第6章知识点(沪教版)

第六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溶解1、溶解的概念: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二、溶液的形成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在水中。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分散在水中。
3.乳化:在油与水的混合物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4.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乳浊液所起到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5.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6.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温度等。
三、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溶解时吸热:如:硝酸铵(NH4NO3)、硝酸钾溶解(KNO3)溶解溶解时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生石灰(CaO)、浓硫酸(H2SO4)溶解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NaCl)四、水溶液的某些性质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溶液的特性使水的沸点升高是水能导电具有导电性溶液能够导电的条件:溶液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第六章溶解现象1.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但不一定无色。
KMnO4溶液是紫红色CuSO4 CuCl2溶液是蓝色FeCl2 FeSO4 溶液是浅绿色FeCl3溶液是黄色均一性:溶液各处浓度和性质(物理和化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久置后不会沉淀或者分层。
2.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比如:豆浆、血液、泥浆、果粒橙饮料。
3.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比如:油分散到水中;牛奶等。
4.洗洁精能去油污是乳化作用,洗洁精做的是乳化剂;汽油能去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
NaOH能去油污,是因为NaOH和油发生了化学反应。
5.物质溶于水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物质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的有:NaOH、Na2CO3、浓硫酸物质溶于水吸放热不明显,温度基本不变的有:NaCl物质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的有:KNO3NH4Cl NH4NO3 注:CaO放入水中温度明显升高,NaOH放入水中温度明显升高,原理不同。
CaO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a(OH)2,放出热量。
NaOH能溶解在水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6.金属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自有移动的电子,溶液能导电是溶液中存在自有移动的离子(带电粒子)。
蔗糖溶液、酒精不导电,是因为这些物质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没有形成自有移动的离子。
蒸馏水也不导电,水是分子构成的,也没有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7.稀溶液的沸腾温度比水的沸腾温度高。
应用:高山上煮不熟鸡蛋,在水中加盐。
稀溶液的凝固温度比水的凝固温度低。
应用:积雪撒盐除冰;冬天醋不会结冰;冬天汽车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醚等。
8.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密度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稀盐酸中的溶质是HCl气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质软),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润滑剂等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金属。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相同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2、可燃性: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3、还原性:C+2CuO 高温2Cu+CO2↑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应用:冶金工业2Fe2O3+3C高温4Fe+3CO2↑↑++243232COFeCOFe高温三、二氧化碳的制法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A) (B) (C) (D)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A)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B)(C)(D)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A) (B) (C)排水法:气体难溶于水(A)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B)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C)CO只能用排水法(有毒,密度与空气相近,不能用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要溶于水、跟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2) 发生装置:左图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Chemistry Unit 6 at the ninth grade level covers a variety of important concepts related to chemical reactions, includ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reactions, stoichiometry, and balancing chemical equations. These topic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how substances interact and change in chemical reactions. 第六单元主要涵盖了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各种重要概念,包括不同类型的反应、化学计量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这些主题对于理解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如何相互作用和改变是至关重要的。
One of the key points in Unit 6 is learning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hemical reactions, such as synthesis, decomposition, single replacement, double replacement, and combustion reactions. By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ype of reaction, students can predict the products formed and balance the chemical equations accordingly. 单元六的一个关键点是学习识别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如合成、分解、单替换、双替换和燃烧反应。
通过了解每种类型反应的特点,学生可以预测生成的产物,并相应地平衡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六单元的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六单元的知识点化学这门学科,是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九年级下册化学的第六单元主要涉及化学方程式的拆解、构建和平衡,以及相关的概念和计算。
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来讲解这一单元的知识点。
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基本形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简洁方式。
它可以告诉我们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反应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等重要信息。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通常位于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右侧,两侧通过箭头连接。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形式包括反应物以及与之相连的反应条件和反应物质的状态。
反应条件可以包括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存在等信息,而反应物质的状态则用(l)、(g)、(s)、(aq)等符号表示,分别代表液体、气体、固体和溶于水中。
通过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形式,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描述化学反应过程。
二、化学方程式的拆解与构建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时,我们常常需要进行拆解与构建的操作。
拆解是将一个化学方程式分解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过程,而构建则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构造出化学方程式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拆解需要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来进行。
例如,对于方程式H2 + O2 → H2O,我们可以通过H2和O2的化学式来确定反应物H2和O2的物质,即氢气和氧气。
同样地,通过H2O的化学式,我们可以确定生成物为水。
而化学方程式的构建则需要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来进行。
例如,当我们知道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时,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化学式来构建出方程式H2 + O2 → H2O。
化学方程式的拆解与构建是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关键操作,它们帮助我们分析和描述化学反应的细节和特征。
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反应的条件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大多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比例往往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方程式的平衡操作。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原子数、离子数和物质数等在方程式两侧保持一致。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一、单元概述第六单元通常涉及化学反应的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等。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1.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表达式:A + B → AB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表达式:AB → A + B3.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表达式:A + BC → AC + B4.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表达式:AB + CD → AD + CB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 确保方程式两边的原子数相等,即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 标明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3. 使用正确的化学符号和计量数。
4. 标明气体或沉淀产物,通常在化学式旁用“↑”表示气体,用“↓”表示沉淀。
四、质量守恒定律1. 定义: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无论发生何种化学反应,系统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2. 应用: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确保方程式两边的总质量相等。
五、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1. 摩尔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比。
2. 质量比:根据摩尔比和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得出的质量比。
六、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中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使用防护装备,注意化学品的危险性。
3. 实验后处理:正确处理废弃物,清洗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室安全。
七、习题与应用1.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标注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2. 通过计算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 利用摩尔比和质量比解决实际问题。
八、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并运用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在实验中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学生还应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下册第六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下册第六章知识点
一、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
大多数金属具有光泽、易导电和导热、有延展性、熔点高、密度大、硬度大等。
由于合金的各项性能一般较优于纯金属,如合金的硬度比相应的金属要大,而熔点比相应的要低等,因此在工业上合金的应用比纯
金属广泛。
确定金属的用途时,不仅要考虑其性质,还应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便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
种因素。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钾钙钠镁铝锌等金属在常温下都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其中铝锌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氧化反应的继
续进行。
(2)铁、铜在潮湿的空气中,常温下能够发生缓慢氧化——生锈。
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空气中的氧气共同作用;铜比铁难
生锈,生锈的.条件是:铜与水、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共同作用。
三、金属矿物与冶炼
煤、石油、天然气的组成和综合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均为不可再生的资源。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
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
人畜粪便、秸秆、
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
发酵,即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从而产生沼气。
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可以燃烧。
沼气是可再生资源。
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
石油是由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天然气的化学组成主要是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按体积分数约占80%—90%)。
天然气是高效的清洁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现阶段人类已经进入到多能源结构时期,除了三大化石燃料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将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
太阳能、氢能、核能、生物能、地热能、潮汐等、风能等都将是这个能源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新型能源中,除了氢能、核能之外,大多数能源其本质都是由于太阳能而引发的。
1、每年会有很多金属被腐蚀而浪费掉,所以要防止金属腐蚀。
2、充分回收再利用。
3、控制资源,集中开发,避免由于开发条件有限导致的共生金属被浪费的现象。